在我們平日的交流中,「拍馬屁」這個詞語在語境中有迎合他人的含義,好像已經是約定成俗的事情了,但是「拍馬屁」這個詞語最初的語義是什麼呢?
「拍馬屁」的來歷
據語言學家考證,「拍馬屁」一詞自然是來自於北方的一個詞語,北方草原遼闊,水草豐美,盛產馬匹,一般的人家都會養有幾匹馬。因為衣食住行是生活中的重要事情,所以養殖馬匹一來可以解決出行的問題,二來可以解決運輸問題。
尤其是居住在草原上的牧民,在古代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馬匹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牧民們是善於養馬的,馬匹養得好,自然是膘肥體壯,毛色光亮,馬的主人自然更願意看到自己養出的馬健壯。
有時人們牽著馬相遇時,常要拍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是否瓷實。這應該是最直觀的,能感受到馬是否膘肥體壯的方法了,如果通過觸摸感覺馬匹確實健壯,並隨口誇上幾聲「好馬」,那馬主人當然會很開心了,這樣一句看似平常的誇獎其實也是對養馬功夫的肯定。
「拍馬屁」語義的演變
起初,人們實事求是,好馬說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後,有的人竟不管別人的馬健壯與否,都一味地只說奉承話,把劣馬也說成是好馬了。
於是這種拍馬屁股的行為就用來形容那些不顧客觀實際、專門迎合甚至討好別人的行為了。
「拍馬屁」這個詞語也就逐漸的產生了,這一本來具有描述性的詞語,生動形象、富有情趣,極具生命力,而且早就超越了它本身的含義,新的含義也就被人們接受了,也就逐漸的流傳開來。
這是一種語言心理趨勢,也就是一個新詞語產生形成產生後,人們總覺得它新鮮,就有想使用這個詞語的心理,而「拍馬屁」這個詞語就符合這樣的特點,所以他就很快的擴散開來。
舉例子說明一下
我舉一個例子說明一下,比如有的詞語已經產生了,可是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之後,它的傳播速度反而就更快了,比如「沙發」這個詞語,它是從法語中音譯過來的詞語,最初就是指我們的家具。
隨著網絡的發展,我們經常會在別人發的帖子或者動態下面進行評論,第一個評論的人在網絡上就叫「沙發」,而熱門的評論,人們總是趨之如騖,第一個評論的人也就「搶到了沙發」,這可不是到家具店買沙發的意思,而是網絡語言、或者叫網絡詞語。
這樣的詞語很多,不勝枚舉,比如「粉絲」這個詞語,最初就是我們的一種食材。可後來「粉絲」成了歌迷的代名詞,這個新語義已經深入人心了,比如我們經常聽到有些網絡名人,動輒有幾百、幾千萬的「粉絲」,這裡的「粉絲」就又是指在網絡上關注他(她)的人。
再舉一個例子吧,比如早些年產生的一個詞語「不明覺厲」,本來漢語詞彙中是沒有這個詞語的,可是一經在網絡上產生,「不明覺厲」真的是一時風靡全網絡。而這個詞語的意思則是:「用於表達菜鳥對高手的崇拜,但也用於調侃樓主語言行為誇張和不知所謂。」
扯得有點遠了,現在把話收回來,說到「拍馬屁」的語義,其實在漢語語義中,還有一個我們約定成俗的詞語,就包含了「拍馬屁」的語義,這個詞語是「溜須拍馬」。
「溜須」和「拍馬」在這個詞語中有著相同的語義,可以說是並列式的關係,「溜須」不是源於北方草原的詞語,而是源於古代中原。相傳宋朝宰相寇準有一門生叫丁謂。一次二人共同進餐,寇準的鬍鬚上不小心沾上一個飯粒,丁謂瞧見後,急忙上前將其從寇準的鬍鬚上小心順下,並將老師的鬍鬚梳理整齊,極盡奴媚之像,旁邊的人看了簡直受不了丁謂的這種行為,很是不齒於丁謂的奴媚行為,後來人們就把丁謂這種行為稱為「溜須」。
總結
語言是發展變化的,我們的漢語博大精深,語義豐富。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會有很多新的詞語產生,亦或有很多本來已有的詞語而被賦予新的含義,這是語言的發展規律吧,亦或是語言的生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