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的夢想是要去賣豆腐,心想著做做豆腐這事兒不用怕失敗,做硬了是豆腐乾,做稀了是豆腐腦,做薄了是豆腐皮,擱臭了還可以做臭豆腐……直到有一天,我聽到一句話,「都說世間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一向怕吃苦的我,也只能將這個夢想作罷。
古往今來,豆腐這個家常食材,都備受人們喜愛,文人墨客亦對其讚頌有加。大吃貨蘇軾就喜歡吃豆腐,他在任杭州知府期間,曾親自動手製作「東坡豆腐」,留有「煮豆作乳脂為酥」之句。汪曾祺老師也對豆腐情有獨鍾,曾專文寫過一篇關於豆腐的散文,侃侃而談,娓娓道來,洋洋灑灑幾千字。
豆腐好吃是好吃,但做起來卻是要費些功夫。做豆腐的工藝很細緻,必須浸泡大豆、磨豆漿、燒開漿水、點鹽滷凝固、再上架子整形、用重物壓實的幾個程序。豆腐品質的好壞,與水有很大的關係,泉水制豆腐的效果比較好。
豆腐種類很多,大致分為南豆腐、北豆腐。南豆腐稍嫩,北豆腐略老,這是二者相較而言。科技的發展,製作技術的提高,豆腐的種類越來越多,吃的花樣也越來越多了。
豆腐雖好,還要烹調得法才好吃。在我國,豆腐的做法成千種,各有各的風味。川菜中的麻婆豆腐,淮揚菜中的文思和尚豆腐,京、魯、粵菜系中的家常豆腐,都很有名氣。
香椿去掉老梗洗淨放入滾水中汆燙一下,迅速撈出,用冷水衝涼後浸泡在冰水中以保持青翠顏色和新鮮口感。最後瀝去水分,切碎。南豆腐切成厚片,再改刀切成方丁。將香椿碎與豆腐丁混合,加入鹽和香油調味即可。香椿有潤膚明目、益氣和中、生津潤燥之功效,給平淡的豆腐也增添了香氣。做法簡單,卻能在一瞬間讓人耳目一新。
徽人善制豆腐,因此也出了不少豆腐名饌,壽縣八公山豆腐名頭最為響亮,以白嫩可口的豆腐加以鹹肉、蝦幹烹製,鮮美自不可言喻。豆腐洗淨,切成1cm厚、4cm見方的片。大蝦幹用溫水泡發,油菜洗淨擇去老葉,從中間縱向對半剖開,香蔥切成蔥花。鹹肉切成薄片,放入一個小煮鍋,加入適量清水,煮至沸騰,並繼續加熱片刻,撈出鹹肉備用。將高湯注入小砂煲,大火燒開,下入鹹肉、蝦幹,調小爐火加蓋熬煮30分鐘,調入紹興黃酒後放入豆腐煮10分鐘,放入油菜燙熟,調入鹽和蔥花即可上桌。
將蝦去皮去頭尾,洗淨剁成蓉,香菇、北豆腐洗淨切細丁。再將蝦蓉、北豆腐、核桃芝麻粉、蛋清攪成糊狀。熱鍋放油,爆香薑末,下香菇丁煸炒,放入豆腐糊翻勻,加少許清水煮至水快幹時,將芝士撕成小片放入,加鹽翻勻即可。滑嫩爽口的蝦仁和豆腐,吃起來奶香濃鬱,對寶寶來說是極大的香味誘惑哦!大小適口的小丁丁也特別貼合寶寶的小嘴小牙,嚼起來特別甜香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