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7日19:31:39將迎來立冬。在我國古代,立冬是冬季的開始,我國幅員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相信很多北方地區已經進入冬季,而一些南方仍在秋天停留。立冬節氣,我們應該吃什麼好?立冬的傳統食物有哪些?
立冬
十一月立冬,又叫「交冬」,時序進入冬令,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古人認為天轉寒冷,要補充身體營養。食人參、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是較流行的補冬方式。也有的中藥店推出十全大補湯,即用十種滋補的中藥燉雞或其它肉類做成的補品。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我國北方,人們則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天津最有特點的就是倭瓜餃子。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養生飲食推薦
北京人有個習俗,立冬吃餃子,老人們稱之為「安耳朵」。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為我國是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 冬天的日常膳食,可適當增加些「肥甘厚味」的食品,但不宜過多。到了冬季, 人體的消化機能比春季、夏季、秋季均為活躍,胃液分泌增多,酸度增強,食量增大,這反映了冬季機體對熱能需要的增加。當機體處於寒冷的環境中,要維持體溫平衡,就必須增加體內的代謝率,從而增加對食物的需要量,特別對脂肪性食物的吸收較好,攝食適量的脂肪有較好的抗寒耐凍作用,但不宜過多,以防發生高血脂症和肥胖病。
冬季飲食的營養特點,即增加熱量,在三大產熱營養素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保持在平常的需要水平,熱量增加部分,主要應提高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量來保證。礦物質應保持平常的需要量或略高一些。增加熱量可選用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維生素的供給,應特別注意增加維生素C的含量。可多食蘿蔔、胡蘿蔔、土豆、菠菜等蔬菜及柑橘、蘋果、香蕉等水果,同時增加動物肝、瘦肉、鮮魚、蛋類、豆類等以保證身體對維生素的需要。
飲食調養有三宜:一宜粥糜,冬日宜食養心除煩的麥片粥、消食化痰的蘿蔔粥、補肺益胃的山藥粥、養陰固精的核桃粥、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益氣養陰的大棗粥、調中開胃的玉米粥、滋補肝腎的紅薯粥等。二宜溫熱之品,以取陽生陰長之義。如宜吃牛肉、羊肉、狗肉、桂圓肉、棗、蛋、山藥、豬血、糯米、韭菜等。
冬季每日晚餐喝一小杯酒,對中、老年人養陰大有裨益。三宜堅果之品,冬日多吃點核桃、板慄、松子以及花生、葵花子、芝麻、黑豆、黑米等。須注意體肥胖者忌肥甘溫熱厚味。
責任編輯:凌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