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在日常生活的直觀感受上來講,似乎身邊本科學歷的比例的確是在增大。
大學生已經不再是十幾年前的稀罕人物,也很少見一個孩子考上一所普通大學,就要全村跟著慶祝的感人盛況。甚至最近這幾年也開始流行起「本科生已經爛大街」的說法。不論是從企業的招聘要求,還是985院校的集體存在感越來越強,也都似乎在印證著這個說法。
但是從真實數據上來看,在我國14億的龐大人口基數下,本科生所佔的比例並不大,如果你有本科學歷,那麼你至少超過了全國90%的人。即使2020年參加高考的人數已經達到千萬人次,錄取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本科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也是事實。
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今天,國家所培養的本科生大概在一億以上,如果只計算統招本科,這個數字可能還會再削減一大半,本科學歷遠遠達不到爛大街的可能,但是本科學歷的貶值現象還是存在的。
當然這個貶值,並不是指本科學歷就沒有用了,只是本科文憑作為企業人力篩選錄用的標準之一,逐漸失去了本來的競爭力,在勞動市場上,諸如文憑,資格證書,都是向市場傳達自身價值的憑證。由於教育成本在不斷的縮減,人們對於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大,此消彼長,有更多的人有獲得大學教育的機會,那麼本科文憑的價值必然會遭受到一定的衝擊。
當然這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傳統教育觀念中提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社會上拋開一部分個例,從整體上看學歷高學習成績好的人也的確有更好的出路,這也給很多人做出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家庭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更好更高層次的教育。現如今的大部分中國家長,還是熱衷於教育投資的,許多父母不論自己多麼辛苦都要讓孩子有大學讀,這從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本科教育的普及。
學生有了讀大學的供應,還得有讀大學的地方,這就依託於大學的擴大招生,自打高校擴招政策從1999年開始實行,每一年的招生人數都有所上漲。擴招實際上降低了本科教育的門檻,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本科教育。雖然大學生擴招,所面對的群體就是如今的青年人,但是擴招政策沒能和教育質量並駕齊驅,社會各經濟部門也沒有足夠的消化能力,導致現在本科生就業難,就業累,形成了大學生看似過剩的現象。
另外,我國也一直在推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豐富本科學歷的取得形式,函授,自考,網絡教育,高等教育不再是純純的精英化教育,國家的教育資源在向著大眾傾斜,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獲得本科學歷,自然會提升本科學歷在平常人眼中的比例。
在面對這種所謂的貶值現象,當代大學生在求職就業中有必要保持自信,同時也不能完全依賴於文憑,現如今很多企業已經把英語資格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等等列入到篩選條件當中,高等教育更加注重的也是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與學歷的提升相比,個人能力的提升帶來的益處則更加讓人踏實。
年輕人進入大學,更應珍惜寶貴的時光,把時間用在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上面。無論是準備考研究生也好,考取各類資格證也好,首先你要擺脫外界的各種說法,切身體會過大學生的處境之後才知道真相如何,也能更加明白自己究竟該不該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