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市場運行專家、全聯房地產商會商業地產工作委員會會長 王永平
樂居財經 張丹 發自三亞
剛下飛機還來不及換身衣服,王永平快速邁著步子,準時來到了採訪室。
這一年,王永平格外地忙,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接受採訪的時間並不多。即使在自己舉辦的年度大會上,也沒能騰出時間坐下來聊聊。
不過,在第四屆全國中小城市商業創新發展論壇(簡稱「中小城市商業創新論壇」)正式開始的前一天,樂居財經有幸和王永平進行了半個多小時的採訪。
採訪中,他回首這令人難忘的一年,講述商業地產人的堅持和改變;他縱覽行業全局,剖析中小城市商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也從協會的責任與擔當出發,對未來商業地產的走向做出判斷。
中小城市商業發展不是大城市的縮小版
「城市雖小,市場規模並不小,活躍度也不低。」作為《中小城市商業創新論壇》的發起人,在王永平看來,中小城市的商業發展充滿著極大的想像空間。
王永平認為,中小城市是值得關注,也應該被關注的市場,這也是舉辦這樣一個論壇的主要原因。
今年是《中小城市商業創新論壇》舉辦的第四屆,能堅持下來不容易。談起當初辦論壇的初衷,王永平說,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中小城市商業地產規模不小,應該去關注;二是,與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商業的發展規模、水平、專業化程度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三是,中小城市的商業發展,不能簡單地當作大城市的簡單縮小版來看待,它有自身的特點,需要因地制宜地研究商業模式、運營模式,挖掘獨有的消費需求。
在市場由增量向存量轉變的過程中,新機會的挖掘尤為可貴。中小城市便是眾多機會的其中之一。而中小城市商業發展的機遇在哪裡?這要從中小城市的特點談起。
「很多人會誤以為,與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輻射範圍很小,而事實不是這樣的。」王永平解釋道,中小城市商業輻射半徑其實很寬,它不僅僅是一個商業中心,往往成為區域裡政治、文化、經濟的一個綜合中心,會將周邊的消費者都吸引過來,有很強的消費黏性和吸附效應。
消費活躍度與成長性較高,這是中小城市的另一個特點,也是優勢。「中小城市的消費者中,有很多是被大城市『教育』後的回流人群,他們有一定的消費意識和基礎,消費成長性比過往要高;另外,他們的消費能力和活躍度都不低。」
當然,中小城市的商業發展也存在不少挑戰。比如,品牌下沉的梯度推進規律下,部分品牌更新或升級的速度較慢;擔心品牌集群生態難形成等。
在王永平看來,摸清中小城市的商業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進行品牌選擇與運營管理,就會尋得一席生存之地。
數位化轉型核心要回歸產品本質
商業發展的規律就是緊跟消費需求的變化,還未完全消除的疫情,已經在悄然改變著消費方式和訴求。
基於大量行業調研的數據,王永平對疫情之後的消費需求變化進行了解讀。首先,疫情之後的消費愈加趨於理性;其次,健康、運動類的消費偏好更強,家庭消費更加活躍;第三,線上消費佔比更高,不過,社交性更強的購物中心疫後恢復得較快。
「從零售轉體驗到零售體驗化,這也是一個新的反思創新。」在疫情前後的轉變中,購物中心的經營理念也在發生變化。
而要說到「變化」,自然少不了「數位化」。「數位化」是疫情之後行業裡關注度、討論度極高的一個話題。
就現階段而言,數位化的效果不明顯。王永平認為,這些年整個行業對於數據的收集工作做了很多,但是數據的整理做得不夠好,數據的轉化並不理想。
在王永平看來,造成這樣的結果,根本上是網際網路與實體商業的「不信任」,結合起來就沒達到1+1>2的效果。疫情之後,實體商業的緊迫感在加強,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數位化革命中。
「向數位化轉型的核心就是,兩者要緊密結合,將收集的數據用於產品改善,即回歸到產品本質上。」王永平認為這是實體商業數位化建設很重要的一點。
產品是數位化轉型的關鍵,也是購物中心走差異化路線的核心。「差異化不是簡單地通過場景設計、標新立異的建築外形來體現,而是通過品牌、產品來體現。」王永平總結道,網際網路一定要能夠影響到上遊的產品端。
分化更加明顯 進化是突圍關鍵
即將過去的2020年,令所有人難忘,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一定的影響,商業地產也未能倖免。
「如果要用幾個關鍵詞來總結,毫無疑問第一個就是挑戰。」王永平解釋道,這一年疫情對中國商業地產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商業最需要的人流,在一段時間裡受到的打擊是致命的,損失可想而知。
第二個關鍵詞就是創新。王永平解釋道,「創新」這個詞雖然是一個老名詞了,但對商業地產行業來說,過去講創新更多是錦上添花,今天來看,創新事關生死存亡。
「疫情加劇了商業地產的分化與進化」這是今年王永平輸出頻率最高的一個精華觀點。分化是指好的會更好,資源都往頭部集中,而差的就會被淘汰;進化則是與創新有關。
王永平解釋道,在行業分化當中,要成為洗別人,而不是被洗的對象,一定要進行創新變革甚至進化,一般的創新變革都不夠,要有顛覆性的變化,這就是進化。
「不以規模論,而以創新論,這種創新不是簡單的模仿或提升,而是迭代式、顛覆式的創新,這樣才能有新的機會。」
站在歲末細觀明年,王永平預測,無論從投資開發、建設還是招商等角度,明年市場會變得更加保守和謹慎。
首先,運營管理會更加圍繞商業的本質即產品去深度挖掘,過去商業地產的重數量、輕質量;重開發、輕運營;重增量、輕存量,現在更多是在城市更新、運營管理上下功夫。
不管難與苦,2020年都即將過去,新的一年總會如期而至。過去已然成為過去,未來才是真正要去把握的,而走好當下的每一步,就是對未來的用心。
以下為樂居財經與王永平對話精選:
樂居財經:對於即將過去的2020年,您會用什麼樣的關鍵詞來形容?
王永平:第一個關鍵詞就是挑戰,因為疫情期間人流不能集聚,而商業最需要的就是人流,所以這種背景下,商業在一段時間裡的打擊是致命性的,甚至造成一些購物中心、商戶沒有扛過去;第二個是創新,創新雖然這個詞已經變成一個老名詞了,但是在商業地產行業裡邊,過去講創新更多的像是錦上添花,今天來看,實際上事關生死存亡。
樂居財經:您如何實體商業的數位化現狀?數位化轉型的核心是什麼?
王永平:目前數位化的效果不明顯,關於不明顯的原因,我覺得這些年我們大量在做基於數據的收集,這塊工作做得很多,但是數據的整理做的不夠好,數據的轉化並不理想。
現在的數位化大量是用於對消費者定義標籤後的推送,在推送的過程中,很多產品很雷同,市場上可以選擇的創新產品較少,所以多是在做存量,增量這一塊做得不夠好。
向數位化轉型的一個重要的核心點是,數據的收集能夠影響到產品的改善,網際網路能夠影響到上遊的產品端,要回歸到產品本質。
樂居財經:中小城市商業地產發展的機遇在哪裡?
王永平:中小城市的輻射半徑其實挺寬的,輻射廣大的城鄉,它不僅僅是個縣城社區的概念,可能周末的消費,會有很多周邊的一些發達城鎮來消費,這是它的一個特點,它有很強的一個吸附效應。
另一方面,中小城市的消費群體,多是有大城市的消費意識和基礎,他們對新的事物接受程度高,而且消費能力不低。所以我覺得這個市場實際上是,被大中城市「教育」的一些消費者回到縣城,所以他們的消費成長性比過往要高,這是一個它的優勢。
另外,相對大城市而言,他們的經濟上的負擔較低,消費比較活躍,所以疫情過後,中小城市的商業恢復有的甚至比大城市的要快。
樂居財經:「後疫時代」的商業地產會呈現怎樣的趨勢?
王永平:放在全行業來看,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分化,一個是進化。行業分化過程中,資源逐步往頭部集中,好的會更好。另外一個進化,在這個過程當中,「好的更好」不完全是按照規模來論。比如有一部分企業可能規模不大,但是它有很多創新,這種創新一定不是簡單的模仿,或者簡單的提升,而是迭代式的、顛覆式的創新,那就可能有新的機會。
樂居財經:您對明年商業地產行業的預測是怎樣的?
王永平:我覺得無論從投資開發、建設還是招商等角度,市場可能會變得更加保守和謹慎。另外,大家會在城市更新、運營管理這兩個方面下功夫,對運營管理可能會更加圍繞它的本質。
樂居財經:您對商業地產行業輕重資產比例怎麼看?
王永平:我們的商業地產過去分幾種,一種是完全持有,一種是完全的銷售,第三種是輕重結合。現在來看在國內,完全持有是比較困難的,因為資金壓力太重。輕資產管理,現在看來仍是一個風口,而且應該專人做專事。
【關注百家號樂居財經,洞悉房產市場風雲變化。】
文章來源:樂居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