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 原來法學院申請的推薦信應該這樣寫

2021-03-02 寄託天下

所有的法學院申請者可能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學校所要求的推薦信,到底應該找誰去寫?學術推薦信和工作/實習推薦信究竟應該如何搭配?推薦信的長短、內容究竟應該如何把控?推薦人究竟應該在推薦信中表達我的哪些特質?應該儘量避免哪些問題?.所有的這些問題,對於一個要同時兼顧託福考試,實習,司考,文書撰寫的申請者來說,很難在短時間的申請準備過程中有一個全局的、合理的、精確的、權威的掌控。所以市面上所廣泛流傳的一些說法是否正確,我對於招生官傾向的揣摩是否靠譜,這些問題總是困擾著申請者。

筆者並不能夠對全部的這些問題給出明確、精準的回答,但希望能在總結筆者數年法學院申請生涯積累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前人的一些權威意見,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些高效的歸納和傾向性的總結。值得注意的是,市面上並沒有太多關於LLM申請的權威書籍,本文所引用的語錄和書籍段落也大多針對JD申請。但筆者相信,JD和LLM申請在推薦信這一點上有很大的共性。對於一些不盡相同的考量因素,筆者則會以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做出相關說明,以希望不管是JD,還是LLM的申請者,都能通過此文獲得實質性的幫助。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are a great window into how your words translate into action and how you are perceived by people who interact with you on a day-to-day basis.----Josh Rubenstein, Assistant Dean for Admissions at Harvard Law School.
「推薦信是我們審視你是否言行一致以及與你朝夕相處的人如何看待你的最好的窗口」

Most letters will be positive, but not many will be substantive. On the other hand, a very large percentage of successful applicants will have had substantive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Joyce Curll, Harvard.
「絕大多數推薦信都對申請者給出了正面的評價,但是很少是我們覺得實質有用的。另一方面,很高比例的成功申請者都提供了實質有用的推薦信。」

Some advice I would give to applicants, get to know your professors so they can write personalized and strong recommendations.---Robber Berring, U.C. Berkeley.
「我建議申請者去了解你的教授,以便他們能夠為你寫出個性化、強有力的推薦信」

When it comes to reading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they’re all pretty much positive. What we’re looking for is the depth of detail within the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It’s important to us that the recommender really knows the student well, and can really speak to his or her ability as a possible law student, and/or work ability.---Johann Lee, Northwestern.
「基本上所有推薦信都是正面的。但我們尋找的是推薦信中被深度挖掘的細節。你的推薦人真正的了解你,而且能夠對你的學術或者工作能力做出確切的證明,這一點非常重要。」

Not all recommendations are that useless, but many of them come close. The sad truth is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recommendations make no real difference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because they are complimentary but too generic and bland to convey anything meaningful about the applicant or anything that makes him or her stand out in any way.---Anna Ivey, Chicago.
「並不是所有推薦都這麼不頂用,但是很多也基本是這個樣子。悲劇的是大量的推薦信對於申請並沒有用,因為他們雖然正面,但是仍舊過於普通,不能做出有意義的介紹,也沒有告訴我們申請人到底哪一方面突出。」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你的推薦信是沒有用的!如果你的推薦信「不頂用」(「useless」),那麼你不應該責怪錄取委對於它們不夠重視,而應該反思自己在這一流程出了什麼問題。推薦信是否有用,並非取決於他們是否對申請人做出了「正面的」(「positive」)評價,而取決於你的推薦人能否對你的各項能力給出「個性化的」「詳細的」「有意義的」(「personalized」「detailed」「meaningful」)的評價。如果一封推薦信能夠做到上述要求,那我們樂於相信,這封推薦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相反,你提交的將會是一封「沒卵用」(「make no real difference」)的推薦信。

You should cultivate two substantive letters, from people who can discuss your academic potential. Usually that is a professor or a teaching assistant. The second best letters come from people at work, supervisors who can comment on your research, analytical skills and writing ability in particular. Letters from famous people whom you met once, friends of the family, or a judge for whom you babysat are not helpful.---Edward Tom,U.C.Berkeley.
「你應該提供兩封能夠探討你學術潛力的他推薦信。通常推薦人應該是教授或者助教。其次是由你的主管提供的評價你工作期間的檢索,分析和寫作能力的推薦信。由你見過沒幾面的名流,家人的朋友或者你幫他帶過孩子的法官提供的推薦信沒有什麼用。」

The best recommendations are written by people who know the candidate well for a sufficient period of time and in a capacity to have something to say abou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r attributes important to success in law studies. Letters from people who barely know the applicant are usually not very helpful in assessing these attributes, and represent a lost opportunity.--Todd Morton, Vanderbilt
「最好的推薦人應該認識申請人有相當一段時間,並且能夠對申請者在法律學習中能夠獲得成功比較重要的個人特點和特質進行說明介紹。由不太熟的推薦人提供的推薦信往往對評估這些特質沒有什麼用處,申請人也會因此失去表現自己特質的機會。」

Our preference is that we want to know who the student is now, as opposed to who they were then. Especially with folks with work experience who』ve taken some time off, we prefer the work-related over the academic. If you』ve worked for three years, there’s definitely some distance, and a person’s a different person now than they were then.--Johann Lee, Northwestern.
「我們想了解的是申請人的現在,而不是局限於他們的過去。尤其是有比較長時間的工作經驗的申請人,我們希望能夠收到工作相關的推薦信,而不是學術的。比如你工作了三年,那已經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你和當初上學的時候大不相同了。」

A completed graduate application to Penn Law must include two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ideally from law professors or others who have personal experience instructing and evaluating the candidate. An applicant may, alternatively, submit letters from academic instructors outside of the field of law, from employers, or from others with a personal knowledge of the candidate’s intellectual and other strengths.--https://www.law.upenn.edu
「賓大要提供兩封推薦信,最理想的推薦人是法學院教授,或是其他指導和評估過申請人的推薦人。申請人也可以提交非法律領域的學術導師,僱主,或者其他對申請人的智力和其他強項有親身了解的人的推薦信。」

The obvious choice--which any school’s admission information will quickly tell you--is a professor who knows you very well.---Richard Montauk, Stanford.
「推薦人最明顯的選擇--也是每個學校的錄取信息裡會提到的--是非常了解你的教授。」

We get a lot of letters from politicians. It’s more helpful if a person you worked for directly on the politician’s staff can comment. Similarly, in a large course a graduate assistant who knows your work well from a recitation section is sometimes a better choice than the course professor might be.---Kenneth Kleinrock,NYU
「我們收到過很多政客的推薦信。實際上該政客團隊中那個你直接的工作匯報對象,是更好的選擇。同樣的,在一個大課中對你了解更多的研究生助理的推薦信,有時候會比該課程教授的推薦信更好。」

A letter from the professor who taught your elective photography class is less valuable than a letter from an upper-level class in you major. Letters from professors who taught you in seminars or small lecturer class are best because those professors were able to observe you in a smaller academic environment--www.top-law-school.com
「教你攝影選修課程的教授的推薦信不如教你法律高階課程的教授的推薦信有價值。研討課程或者小型講座課程的教授是最好的,因為他們能夠在小範圍的學術環境中審視你」

We require two original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from your law school professors, employers, supervisors, or other persons qualified to appraise your academic potential for graduate legal studies. One letter should come from a law school professor and one letter should come from a work supervisor. Letters from family friends and letters from prominent persons who have not taught you or supervised your work are not helpful.-- http://web.law.columbia.edu
「我們要求兩封來自於你的法學院教授,僱主,主管或者其他有資格評價你在研究生法律學習中的學術潛質的人的推薦信。一封應該來自於法學院教授,另一封應該來自於工作的主管。來自於家人朋友或者沒有教過你課程或者指導過你工作的大牛的推薦信,沒有什麼用處。」

從上面的陳述中我們不難得出兩個結論:1,懂你的人比單純的牛人更有用;2,學術推薦信的分量相當重。


關於第一點,有許多前輩在各自的著作中舉出了比較極端的例子,比如Anna Ivey在在她的THE IVEY GUIDE TO LAW SCHOOL ADMISSIONS中寫道:
「我曾看過一封曾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教授的推薦信。推薦信的全部內容寫道:『馬修是我微觀經濟學基礎課程上的一位學生。他在我的課上得了B+。我確信他在貴校的法學院課程中會表現得不錯』。其實他還能說什麼呢?馬修桑很可能就是他的一堂兩百來人的講座型大課上的一個無名之輩,很有可能只和這堂課的TA有過接觸。說實話,我覺得這位教授根本不應該同意為他根本不熟悉的同學寫推薦信,但是估計馬修比較「smart」,所以請動了這位老師。」


關於第二點,我們從錄取委的陳述亦或是學校的官網上都能找到充分的證據。筆者單獨列舉了賓大和哥大的LLM項目對於推薦信的要求。這兩校的LLM項目還以偏重實踐著稱,尤其是哥大,不招收小本科,絕大部分獲得錄取的學生都具備三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但就是這樣,哥大仍然要求一封學術推薦信。在另一篇TLS的Dean interview系列中關於JD transfer的問題中,Penn給出了傾向性更強的回答:

「We require two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preferably from law school professors. (Frankly, it is more than just a suggestion: in nearly all cases, the two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should be from law school professors.)」

雖然這是針對JD transfer的學生,但我們也由此可以感受到學術推薦信在美國人眼中的分量。在筆者所閱讀過關於申請的書籍中,Academic recommendation都有顯著的重要性。Ann Levine在她的THE LAW SCHOOL ADMISSION GAME-PLAY LIKE AN EXPERT中寫道:
   

「The best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is the(strong)academic letter. A detailed letter from a professor outlining the rigor of the class you took, how you excelled in them, describing your intellectual curiosity, writing and research skills, presentation skills and/or teamwork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is the best tool for law schools who trying to ascertain whether you will make it through a rigorous law school curriculum.」


這其實很好理解,不管是LLM還是JD,申請成功之後仍然是要去上課和學習的。所以相比工作表現,之前在本科或者研究生期間的學術表現,更能直接反映你的學術能力。因此,即使對於那些已經工作多年的同學,我們仍然建議準備至少一封學術推薦信。
      

那麼,是不是說工作/實習推薦信就不重要了呢?當然不是。西北就直說,我們注重現在的你,而不是過去的你,所以如果你已經你工作了好幾年,最好提供工作推薦信。另外伯克利方面表示工作推是「第二好的」(「The Second Best」)。而且筆者認為,LLM申請者對於工作推薦信的倚重程度,要大於JD申請者。畢竟,作為一個實踐性更強的學位,就讀期間的表現固然重要,畢業後的發展也不可小覷。
     

可惜這些權威的發言只能給出general的方向,而至於具體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推薦人,並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導,筆者根據過往幾年的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選擇推薦信的原則:

在滿足第一梯隊原則的情況下,第二梯隊的因素也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不能滿足第一梯隊原則,這些就變成了空中樓閣。一個可控性非常低的不準時的推薦人,我建議你要麼儘早要他的推薦信,要麼直接把他拉入備胎名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下,我們的推薦人選擇也存在著一些獨特的考慮因素,尤其是國內的教授和老闆極少自己撰寫推薦信。申請者自己撰寫加推薦人配合度比較高的情況給我們的推薦人選擇增加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這裡我們避過不談。

The best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are long(2-3pages), glowing, detailed accolades from a university professor who knows a student well, has the highest regard for his or her intellectual capabilities, and praises the student as 「one of the best students I have ever seen in my long career」---www.top-law-school.com
「最好的推薦信應該包含教授對於申請人較長的(2-3頁)、精彩的、詳細的冊稱讚,高度認可申請人的智力水平,並誇讚申請人是『漫長執教生涯中最優秀的學生之一』」

Anything less than five hundred words is too short. If your recommenders really know you well, and if they are offering anecdotes and not just adjectives, what they have to say should take up more than a page.---Anna Ivey, Former Dean of Admission at Chicago Law
「低於500字就太短了。如果你得推薦人確實很了解你,而且在向我們講述你的軼事而不僅僅是形容詞,那麼推薦信的篇幅應該在一頁以上。」

關於推薦信寫多長,坊間流傳甚廣而且已經被廣泛接受的說法是:一頁紙以內,太長了比較假,推薦人沒時間寫而且錄取委沒時間看。之前,筆者也接受這一說法。但是近年,隨著經驗的積累,筆者發現較多的權威發言都表示推薦信應該更長。比如Richard Montauk在他的著作HOW TO GET INTO THE TOP LAW SCHOOLS-FOUTH EDITION中,非常有趣地列舉了兩個軟硬實力背景類似的申請者「John」和「Laura」,並提供了他們兩人的推薦信,其中「Laura」同學的推薦信甚至達到1300 words。筆者第一反應是這封推薦信長的有些離譜。然而Richard對Laura千餘字的推薦信卻大加讚賞,並表示相比「John」兩百多字的推薦信,「Laura wins out easily」。在錄取委是否真的有時間看下去這一問題上,曾任芝加哥錄取委主任的Anna說道:

「They shouldn't worry about a letter being too long--if they really know you and are passionate enough about you to write more than a page, that can only work to your benefit. An admission officer might not read to the very end--so recommenders should put the good stuff first--but she will know that your recommender thinks you are someone special based on the time commitment alone. I have rarely seen a recommendation that was too long--most of them are too short to be helpful.」

言下之意,很長的推薦信如果錄取委沒有時間可以選擇不看,但是推薦信內容的充實性是他們評判推薦人對你有多麼的了解與重視的一個考量因素。


但是,筆者並不期望通過此文傳達出「推薦信就是越長越好」的概念,在筆者看來,推薦信內容的重要性是遠大於長度的。有一些書籍中給出的Sample推薦信也在四五百字上下。尤其是國內的申請者撰寫的推薦信,維持一頁紙的內容的充實性和真實性都有些力不從心,何況更長呢?


筆者認為,並非所有優秀推薦信都很長,但是所有優秀的推薦信,都有非常充實的內容,能夠幫助錄取委更清晰的看到申請者的特質。因此,在下一節,我們拋出本文最核心的一個問題。

Frankly, I like a detailed recommendation. A flat recommendation, such as the following, is of no value. 「John Smith received the highest grade in my class. He appears to be very bright. I know of no problems in his record. I think that he would make a very good lawyer.」 In this case, it’s like not having a recommendation. This student clearly asked the wrong person for a recommendation.---Faye Deal, Stanford 
「坦白說,我喜歡詳細的推薦信。一封單調的推薦信比如『約翰斯密斯在我的課上拿到了最高的評分。他非常聰明。他的履歷據我所知沒有什麼問題。我想他會成為一個非常好的律師。』這樣的推薦信就和沒提交一樣。這位申請人明顯選錯了推薦人。」

Most recommendation aren’t very helpful because they are so general. They should be backed up with examples and specifics, yet only 10-15 percent are.---Don Rebstock, Northwestern
「大多數的推薦信都因為過於普通而沒有什麼用處。它們需要被事例和細節支撐,但是只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推薦信能夠做到。」

Your recommenders should include specific examples illustrating their general statements. It is also helpful if the recommender can place the applicant in a large context:」 She is one of the top ten students I have seen in twenty years of teaching」 or 「 He is comparable to the student X, who was accepted last year.」---Megan Barnett, Yale
「你的推薦人應該用詳細的事例來闡述他們的觀點。如果推薦人能夠把申請人置於一個大背景下去比較會更好,比如『她是我二十年教學生涯中所教學生裡排前十的一個』或者『他和去年被錄取的X旗鼓相當。』」

Recommenders can show what is not obvious from someone’s credentials or Resume. For example, a professor can help a candidate by showing in what respects she thinks his numbers understate his potential. To argue that he will be a wonderful lawyer, despite a soft GPA or LSAT, though, requires demonstrating that he performed well in a way that such numbers don’t capture.---Sarah Zearfoss,Michigan
「推薦人可以介紹申請人其他材料或者簡歷裡沒有明確提及的東西。比如,教授可以表述為什麼他認為申請人的分數能夠說明申請人的能力。也可以說明雖然申請人的GPA或者LSAT一般,但因為他具有這些數字不能說明的一些特質,所以也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律師。」

A description of the rigor of the course taken with the professor, including the kind of work that is required (essays exams, research papers, group projects, etc.). How you stood out, contributed to classroom discussion, sought out office hours--examples that show you are a serious student who is engaged in course-work, rather than simply showing up and doing the minimum required to get a certain grade. It’s not helpful for a professor’s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to recount achievements that he or she could not have known about you firsthand. Those achievements should be on your resume or from other parts of your application.--- Ann Levine, Loyola Law School
「描述該教授課程的難度,包括需要提交的作業,研究文章,團隊項目種種,以及你如何脫穎而出.如果教授列舉出不是他第一手所能了解的你的成就,是沒有用處的。這些成就應該出現在你得簡歷或者申請中的其他部分。」

   以上列舉了一些筆者認為比較重要的部分,另外,將軍根據自己的經驗,也總結了幾條寫作推薦信的原則,供大家參考。

 Examples, numbers and Anecdotes.

用事例、數據和軼事填充推薦信,支撐結論。這有助於提升推薦信的真實性,並給予錄取委一個立體的、容易捕捉的畫面。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and other parts of your application.
好的推薦信,能夠互相印證,協調申請材料中的其他部分,形成1+1+1>3的局面。 它們可以相互支撐,比如R1中強調了你a,b,c三方面的特質,R2中可以強調a,b,d方面的有點,而R3可以繼續強調你a,e,g的特質;它們可以作為其他材料的支撐,比如你的PS裡重點說明你是一個有創新精神的人,那麼在推薦信中,你可以通過具體的事例來back up;他們可以作為其他材料的補充,如果你覺得你有一些特點不能通過你的PS、essay和Resume表現出來,推薦信將是最完美的場地。

In the context, both the recommender and the applicant.
永遠記得錄取委不認識你的推薦人,更不認識你,所以使用比如「XXX is one of the best students I』ve ever taught, she got 91 in the final」 遠不如」 XXX is one of the best students I』ve ever taught during my twenty five years』 teaching career, she scored 91 in my XXX class and ranked top 5 percent of all undergraduates.」 要做具體的、可量化的比較,讓錄取委一眼就明白推薦人和你都處在什麼檔次。

Stick to what they know.
一封任課老師的推薦信,理論上不應該出現對你實習期間表現的評價,也不應該出現你在青年志願者協會的活動辦得多麼出色,甚至不應該出現你的辯論賽打的如何出色,法律援助做的多麼用心這些話。如果你想要把這些東西加進推薦信,就必須先創造客觀條件。比如青協的活動邀請了他作為嘉賓,全程參與配合,辯論賽他是評委或者是你們的教練,法律援助有不會的問題和他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討教。但是,我經常看到的推薦信是:
    「

除了課上表現好,XXX在課下也非常積極的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比如xxx,xxx,xxx,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非常具有組織能力,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同學。」

這樣的推薦信可能乍一看沒什麼問題,但是經不起推敲。所以一封合格的推薦信,應該在推薦人所熟知的和申請人相關的領域給出詳盡的說明,而不是一瀉千裡,把知道的和不應該知道的全都寫了。

Intellectual ability

Academic performance

Analytical ability

Leadership

Teamwork spirit

 Problem-solving skils

Written and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dependent thought and creativity

(Legal) Research skills

Motivation and sense of initiative

Open-mindedness

Maturity

Self-discipline

 Passion and enthusiasm

Social commitment

Sense of humor

Conflict-resolution skills

Work ethic

Effectiveness

Ability to handle stress

經常有同學告訴我說,覺得自己沒什麼特別的,所以不知道應該怎麼誇自己。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與眾不同的地方或自己擅長的領域。以上筆者列出一些法學院比較看重的個人素質,供缺少素材的同學們參考。同時,大家也不必局限於此,可以更多的獨立思考。

暑期交流期間的推薦信用處大嗎?

答:絕大部分情況下,暑期交流的推薦信不能滿足第一梯隊原則中的前兩條,因此,不大。

找不到教授,找講師可以嗎?

答:可以,在非常多的訪談、著作和官網中,都會有學生問是應該找接觸不多的教授,還是接觸較多的助教,基本上所有的答案都傾向於後者。但是應該注意,如果同樣了解程度的話,級別越高的推薦信會越有說服力。


交幾封推薦信比較合適?

答:根據學校的要求,大多數學生是2封,但是最高會接受到3-4封,伯克利前院長針對此問題曾回答說,3-fine,4-OK,5-Pushing it。筆者給出的建議是,可以提交3封甚至是4封,但是筆者認為「多出的推薦信應該提供額外的,不同觀點」(「extra ones should offer additional, different insight about you.」) 如果後續推薦信仍在全盤重複第一封和第二封的內容,就有些浪費錄取委的時間了。

我是否需要針對我要申請的十所學校準備十封推薦信?

答:不需要,法學院使用LSAC申請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所以「one-size-fits-all」的推薦信已經廣泛的被接受。分別寫推薦信是浪費自己、推薦人以及LSAC工作人員時間和精力的做法,除非1)你的推薦人針對某所特定學校有特別的想說的東西,2)你的推薦人是某所特定學校的知名校友並願意額外的猛推你一把。

在此感謝林春耀先生(杜克大學LLM)、李思晴女士(牛津大學MJur,芝加哥大學JD)和丁妍女士(威廉瑪麗學院LLM)為本文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

如果什麼問題可以點擊「閱讀原文」回帖直接向作者提問哦


寄託天下

專注十五載,最有情懷的留學生活交流平臺
考試 | 留學申請 | 海外生活 | 就業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驀然回首,你我同為寄託人

寄託天下微信:gternet  寄託人氣論壇:gter.net


相關焦點

  • 申請 | 推薦信怎麼寫
    當然如果你能根據不同的學校寫不同特色的推薦信,那麼也會加分不少4.  推薦信內容上要有所差異,儘量全面地突出你的專業能力或個人能力主動在申請deadline之前的兩三個月就找到推薦人聊天,和他進行一次交流;最好是能夠坐在一起面對面的進行交流,溝通你們的想法和你的一些憂慮;如果實在不行的話,至少也應該有一個10分鐘的電話; 提前發一個提綱給推薦人,確保幫助推薦人進一步了解你的想法;這個提綱也是推薦人寫推薦信的一個基礎;而且他能讓推薦人更好的找到寫作角度
  • 申請美國大學 推薦信應該由誰寫?
    在本科留學申請中,一封好的推薦信不僅能為申請材料加分,有時甚至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究竟由誰來寫,往往很多學生並沒有認真思考過。馬上就要提交材料時,才草草選定推薦人。
  • 準備法學院推薦信有哪些注意事項?看看這份最全指導
    然而,中國的推薦人,不論是法學院教授還是律所合伙人,一般都不願意自己寫推薦信,而是請推薦人起草,那麼要格外注意:幾封推薦信的格式和語言風格應該有明顯區別,否則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幾封推薦信都是一個人(即申請人自己)起草的。
  • 申請MBA如何寫英文自薦信和推薦信
    (群榮)  在申請就讀海外商學院MBA的過程中,準備申請材料是一件頗費心思的事情。人在國內,學校在萬裡之外,申請者一般都沒有面試的機會。你只能通過高質量的自薦信和推薦信來說明並展示自己的能力。如何才能讓院方對你的材料另眼相看呢?  推薦信要恰如其分  美國的商學院一般都要求申請者有2~3封推薦信,推薦信被認為是學校從多方面了解申請者的最有力的證明材料。
  • 申請海外MBA如何寫英文自薦信和推薦信
    推薦信要恰如其分  美國的商學院一般都要求申請者有2~3封推薦信,推薦信被認為是學校從多方面了解申請者的最有力的證明材料。一般來說,推薦信雖然不會產生十分神奇的作用,但對那些處於錄與不錄邊緣的申請,卻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那麼選擇什麼樣的人寫推薦信最合適呢?
  • 法學院留學申請Optional Essay怎麼寫?
    法學院申請材料中的Optional Essay到底是什麼?它真的是可選的嗎?相信很多同學在申請過程中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在申請材料中,除了個人陳述之外,許多法學院還為申請者提供了提交Optional Essay的機會,其內容涉及一系列廣泛的主題。那麼,申請人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準備Optional Essay?應該如何在各個主題中進行選擇?
  • 英國留學:申請寫好自薦信和推薦信
    在申請就讀海外院校的過程中,如何準備自薦信和教授推薦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人在國內,學校在海外,申請者一般都沒有面試的機會。你只能通過高質量的自薦信和推薦信來說明並展示自己的能力。對於寫好自薦信和推薦信提出如下建議:   一、寫好推薦信   一些留學生在挑選寫推薦信人的時候,往往會進入一個誤區,認為請名頭越大的人寫越好。這個問題只能是根據每個人的具體背景來回答,並沒有普遍適用的答案,但不管是請什麼級別的人來寫,一定要體現該推薦人和申請者是如何相識的,是什麼關係,並確實了解申請者的情況,這樣才合乎情理和邏輯。
  • 留學申請的推薦信,怎麼寫才能讓招生官眼前一亮?
    相比於個人陳述和簡歷,推薦信是從推薦人的角度寫的,更有說服力地展現你的學術實踐能力和綜合表現,因此一定要非常重視才行~而作為申請留學的學生,大家資歷尚淺,接觸的專業、行業權威人士不多,應該找誰開推薦信?推薦信誰來寫?內容都包括哪些?格式要求是怎麼樣的?
  • 美國留學申請推薦信應該怎麼寫?
    往往在海本的學生都清楚,推薦信是教授直接遞交給申請學校,不用自己操作的,推薦人具體寫了什麼你也不清楚(除非選擇不放棄查看推薦信的權利,但是會影響申請,一般沒人這麼操作)。所以海本的學生推薦信的認可度往往更高。那麼我們陸本的學生在推薦信方面該如何操作才更好呢,今天慧德留學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 申請訪問學者的推薦信,幾個推薦人合適?
    推薦信屬於申請訪問學者或者博士後項目文書必備的材料之一,是能夠增加申請成功率的信件。推薦信是申請者本人的大學老師、或者教授,向國外導師寫的一份推薦申請者的信件。我們51訪學網來看一下! 了解怎麼寫推薦信之前,我們應該要注意以下這四點: 一定要弄清楚,申請訪問學者是否需要推薦信。
  • 選校系列|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申請攻略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Columbia Law)位於紐約曼哈頓,在US News 2021法學院排名中與芝加哥大學法學院(Chicago
  • 選校系列|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申請攻略
    芝加哥大學法學院(Chicago Law)在US News 2021法學院排名中與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Chicago Law)並列第4,是眾多優秀法律人夢寐以求的超一流法學院之一。Chicago Law培養了無數名人政要,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也曾在這裡任教。
  • 申請留學 你的推薦信準備好了嗎?
    這個評價的內容,理論上來講應對申請人保密,因為這樣才能做到客觀公正。」  「每封推薦信都要有所側重,比如,我的第一封推薦信來自專業課程授課老師,因此就把重點放在我的學術能力和實踐能力上;第二封來自項目的指導老師,就側重於表現我的責任感和科研能力;第三封來自副院長的推薦信,主要是對我綜合學習能力的介紹。」申屠名琛總結道。
  • 留學申請步驟詳細說明-推薦信籤名
    建議PS應該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來寫。一部分是要證明能力,這也分幾個方面。首先是你的學習能力,如成績高,排名好,獲過獎等。但對於目前申請出國的人大多都具備這些條件,所以不要花太多筆墨在這方面。其次是研究能力,這是一項重要因素。研究經歷多肯定是一個優勢,最好先說明自己為什麼參加這個研究,從而恰當的引出自己對這個方向的興趣。要注重表述從中學到了什麼技術,認識到什麼問題,產生了什麼新思想。
  • 美國T14後的優質法學院LLM項目申請現狀大盤點
    申請日期:2016年9月1日-2017年4月30日 錄取人數(2016年):60,其中73%是女性。 個人陳述:個人陳述應當包括申請者個人、學術和職業方面背景,並說明申請範德堡LL.M.項目的理由。 推薦信:至少提交兩封推薦信。推薦信應當來自曾與申請者緊密共同工作、並對申請者有深入了解的人提供。曾經作為申請者導師的教職人員、研究導師或任課教師且熟悉申請者的推薦人,能夠提供與申請者作為一個未來法學院學生關聯性最強的信息,而這樣的推薦信也對申請最有幫助。來自對申請者職業表現熟悉的人的推薦信也可以接受。
  • 好的推薦信應該如何寫?
    書寫推薦信時馬虎和草率許多申請者常常自己匆匆寫完兩三封推薦信,然後找自己的推薦人籤字,草草了事,這樣的做法,不僅推薦信的內容、格式類似,用詞也會過於單一,甚至語法以及拼寫錯誤都是雷同的,這樣的推薦信自然入不了錄取官的法眼。
  • 推薦信這樣寫,名校offer手裡有
    由於美國大學做不到面試每一位申請者,第三方所出具的推薦信在大學眼裡就更為中立和公正,通過這些推薦信,大學招生官能了解分數所不能揭示的你、從中獲取你的真實個性,甚至審視申請者個人提供的資料和第三方提供的是否有出入。應該選擇誰來寫推薦信?
  • 申請經驗 | 手把手教你搞定留學推薦信
    如果你是一個沒有太多留學申請經驗的小白,看到這個標題可能會有些吃驚:推薦信顧名思義是推薦人寫的信,和我申請人有什麼關係咧?我只要找好推薦人不就萬事大吉了嗎?這的確是最理想的情況,但由於一些客觀現實條件的限制,申請人大多需要自己擬好推薦信的初稿,再給推薦人過目、修改、籤字,這才有了最終提交給目標院校的推薦信。
  • 如何寫好申請英國名校的推薦信
    推薦信是由申請人以前的老師或單位領導向申請學校寫的推薦申請人入學與申請獎學金的信函。推薦信是國外院校了解學生的重要依據,英國大學一般要求申請人提供2~3封推薦信。英國大學不僅注意申請人的考試成績,也很在乎學習和工作中反映出來的多方面能力。
  • 申請季|什麼樣的大學推薦信才能戳中你的心 ?
    美國大學看推薦信時不會去看頭銜的,他們看重的是信的內涵,看寫信人對於被推薦者的熟悉程度,當然你校長正好教你、對你很熟悉,另當別論。申請者在邀請老師給自己寫推薦信後,在老師正式開始寫推薦信之前,應該要主動和老師約談幾次(諮詢師就更不必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