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乳娘 勿忘母恩 12名乳兒回乳山故土,看乳娘,尋記憶

2020-12-24 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 記者 王震 於涵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7月5日,乳山市舉辦「『小遠落』你在哪裡丨尋找乳兒之2020回乳娘家鄉看看」系列活動,通過鑑賞紀錄片《膠東乳娘》,參觀紅色印記展館,給黨的生日獻禮,弘揚乳娘精神。乳兒乳娘再相逢,他們之間沒有血緣,卻勝似親人,偉大的母愛在歷史的見證下更加偉大,在時間的洗禮下連綿不絕,歷久彌新。

乳兒李麗慧看完《膠東乳娘》後不禁落淚

千裡尋根,乳兒不忘乳娘恩

「老媽媽你好啊!」一束鮮花送上,幾雙蒼老的手緊緊相握,來自各地的12名乳兒代表來到乳山市崖子鎮,看望紅色乳娘陳淑明。70多年前,他們是膠東育兒所的乳娘和保育員精心撫育過的乳兒,昔日風華正茂的乳娘與嗷嗷待哺的乳兒,現都已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

見到陳淑明,乳兒於致榮緊緊依偎在陳淑明的身旁,緊緊握著的手久久不願放開。於致榮乳名振勇,1955年7歲時離開乳山縣育兒所,是育兒所9個一直沒有親生父母前來認領的乳兒之一。育兒所撤銷後,於致榮跟隨地方政府安排的養父母長大,成年後開始尋找乳娘。1969年春找到乳娘王水花後,於致榮和愛人於新國把乳娘當作親生母親一樣孝敬,一直到2014年王水花去世。每當談起這段往事,於致榮的眼淚便止不住地流。

在乳娘王葵敏家,乳兒們圍坐在她的身邊,與她嘮著家常。王葵敏激動的心情難以平復,略微有一點氣喘。乳兒張東海立馬來到當地工作人員的身邊說:「拜託你們,請務必照顧好乳娘的身體。」張東海是膠東育兒所收養的第一名乳兒,他仍能回憶起自己名字的來歷:「當時育兒所的位置是在膠東東海區,而我又是第一個小孩,所以就取名為『東海』。」回想起當年餵養過、撫養過的三位乳娘,他的心情尤為激動,「我會永遠感恩乳娘和育兒所的保育員對乳兒們無私的愛!」

乳兒要走了,93歲的乳娘王葵敏堅持要求下炕,依依不捨得到家門口相送。轉過街角,王葵敏仍撐著牆不願離開,長長的街道將她的瘦小身體模糊成一個剪影,而她那溫柔慈祥眼神則落在了每一個人心上。

重回故地,觸景生情回憶深

來到了膠東育兒所舊址,看著記憶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樹,回憶起特殊歲月中的人與事,老人們的步伐更慢了。

舊址中一個擺滿玩具的柜子引起了乳兒們的不少回憶,上面有泥碗、陀螺、木頭做的手槍等等。「這都是他們男孩子玩的東西,我們女孩那時候玩兒撥浪鼓多一些」。一旁的邢修軍則頭頭是道講述起了怎麼樣拍黃泥拍得響,怎麼樣抽陀螺轉得快,木頭手槍又是怎麼雕刻的,說著臉上就泛起了孩子般的笑容。

「你們看,這個大合照裡雙手放膝蓋上的小孩就是我,非常好找。」乳兒楊德殊在膠東育兒所舊址中指著老照片上的自己,顯得格外開心。這是一張1951年的老照片,照片中的孩子有大有小,大一點的孩子們戴著帽子,小一點的孩子們則坐在地上,後排是育兒所的乳娘、保育員們,紅旗在身後飄揚,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幸福的笑容。穿過歷史的塵封,楊德殊的記憶依然鮮活,他仍舊記得兒時的玩伴和當時的老師,每認出一個人,他的聲調都要高上幾分,每想起一段回憶,他臉上的笑容都會再燦爛幾分。

乳兒董春娜則拿出手機,翻出自己小時候與家人的合照,在照片牆上仔細尋找在育兒所時的自己。時間久遠,當時的記憶都已慢慢模糊,董春娜便叫上同伴一同尋找。講解員率先找到了一位相似的孩童:「阿姨,你快看這個孩子是不是您?」董春娜又仔細端詳了一會兒,還是不敢下定決心,她的同伴則挺激動:「這多像你啊!」董春娜這才指著照片說:「對,這就是我!」此刻,她的開心溢於言表。

行程最後,情景劇《乳娘》在膠東育兒所舊址展廳播放。一幕幕表演,一句句話語,一段段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感人故事在昔日的「家」中展示,仿佛把老人又帶回到了那段既危險又溫馨,既艱難又幸福的歲月裡。觀至最後,一聲聲響徹心扉的「娘」,讓這群年至古稀耄耋的老人不由得落下淚來。

傳承精神,母愛鑄造紅色魂

12名乳兒來到崖子鎮姜家村看望乳娘王葵敏

乳山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和膠東抗戰的重要根據地以及大後方,是抗戰時期膠東新設立的14個縣級單位中唯一保留下來的縣級市。為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傳承好紅色基因,乳山圍繞「紅色乳娘」為主題,啟動了還原歷史的系列工作,組織人員多方求證、實地採訪、廣泛徵集,構建起了脈絡清晰,史實清楚,證據充分、系統完整的紅色文化體系。

位於乳山市崖子鎮田家村的膠東育兒所舊址,近年來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教育基地。隨著當地搜尋挖掘工作的有效推進,一份掛在牆上的乳娘和保育員名單,一直在不斷拉長,然而,另一張名單正在不斷縮短。記者在採訪時獲悉,目前仍在世的乳娘僅剩四人,而當年的乳兒們,如今也多在七八十歲的高齡。如何留住紅色記憶的根,如何將紅色乳娘文化發展成一種民眾的共同記憶,成了乳山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為讓紅色乳娘精神品牌融入群眾生活,乳山通過創作影視文學作品,組織紅色書畫聯展,開展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研討會等,讓乳娘精神在交流互動中傳承發揚。通過開展十大傑出母親、十大孝星、道德模範等先進典型評選表彰活動,在全社會形成了「崇德向善、孝老愛親」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大力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和紅色文化保護工程,對重點村的紅色歷史、民俗遺址等進行全面普查、整理,從而講好鄉村紅色故事。

在此基礎上,乳山依託紅色文化資源,推進文化精品創作與傳播。紅色文藝精品呂劇《乳娘》榮獲山東省泰山文藝獎、文藝精品工程獎;情景劇《紅色乳娘》在山東省慶祝建黨95周年文藝演出中隆重上演,,大型民族舞劇《乳娘》走進北京國家大劇院,山東省委將學習乳娘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重要內容,紀錄片《膠東乳娘》榮獲第53屆休斯頓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雷米獎金獎。「忠心向黨、大愛無疆」的乳娘精神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同並逐漸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乳山紅色乳娘的故事登上新華社英文客戶端,推特中國新聞當日瀏覽量...
    演出結束時,掌聲持久而熱烈,年輕的學子們飽含熱淚,久久不願離去……70多年前,在膠東抗日根據地,300多名年輕女性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一項重任——為前線的八路軍將士哺育後代,成為「紅色乳娘」。在日軍殘酷掃蕩和膠東育兒所艱難遷徙中,1223名乳兒無一傷亡。
  • 跨越70年 你不知道的「乳娘」故事
    大型紅色民族舞劇《乳娘》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後,「乳娘」和「乳兒」的故事牽動著很多觀眾的心。據了解,從山東膠東育兒所1942年建立至1955年解散,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員養育了1223名革命後代。如今,那些拼著性命餵養八路軍後代的乳娘們狀況如何?那些乳兒如今又身在何方?
  • 乳娘:八路的孩兒比俺的更金貴
    當年,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員哺育革命後代1223名,在日軍「掃蕩」和多次遷徙中,孩子無一傷亡。  乳娘:八路的孩兒比俺的更金貴她們有的忍痛捨棄親兒保乳兒,有的落入敵掌全力護乳兒,有的深山雪夜以體溫暖乳兒,有的嚴冬破冰尋魚哺乳兒,有的捨命獻血救乳兒……「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員先後哺育革命後代1223名,在日軍掃蕩和多次遷徙中,孩子們無一傷亡,堪稱人間奇蹟。」徐華偉說。  以血補血,以命保命  田瑞榮今年78歲,家就在膠東育兒所舊址紀念館西旁。
  • 「乳娘精神」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乳山因境內一座象徵母親形象的大乳山得名,而母愛乳山、美好乳山也是近年來城市打造的一個重要品牌,其實,這個品牌真正的內涵來源於膠東育兒所的「乳娘」。
  • 山東藝術學院參加「尋找乳兒之2020回乳娘家鄉看看」系列活動
    7月5日,繼6月30日我校舉辦紀錄片《膠東乳娘》觀禮暨學術研討會之後,我校電影學院教師代表一行13人赴乳山市,參加 「『小遠落』你在哪裡——尋找乳兒之2020回乳娘家鄉看看」系列活動,在乳山市膠東育兒所紀念館舉行山東藝術學院電影學院黨性教育基地、專業創作與社會實踐基地揭牌儀式。
  • 舞劇《乳娘》:用美侖美奐的舞蹈講述紅色故事
    7月29日,舞劇《乳娘》總導演、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院長傅小青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暢談《乳娘》如何在美侖美奐的舞姿中,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乳娘》表現了夫妻情、母女情、母子情、兄妹情等,更著力表現母愛,那種人間大愛,觸碰到每個人心底裡最柔軟的部分,產生打動人心的巨大情感力量。&nbsp&nbsp&nbsp&nbsp《乳娘》的故事,取材於威海乳山乳娘撫育革命後代的真實故事。戰爭年代,這片紅色土地上,建立起膠東育兒所,撫育子弟兵後代和烈士遺孤。
  • 古代女人明明可以哺乳,為什麼要請乳娘?
    在封建社會早期,「禮記」中曾記載,只有皇室和諸侯等級的權貴階層才可以請乳娘,而普通的官宦之家和平民百姓是沒有資格的,因此,家中可以請乳娘是社會地位的象徵,是赤裸裸的炫耀。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只有皇室諸侯享受的等級待遇,開始向官宦之家延伸,無論在什麼朝代,能夠請得起乳娘都是一種榮耀地位的象徵。也正是因此在很多古裝劇中都有乳娘的身影,凸顯這是世家大族。
  • 當溥儀的乳娘有兩個規矩,一個是餵奶,另一個實在有些毫無人性
    而乳娘顯然並不需要去拉幫結派,更不需要去各種討好主子,只要保證自己的奶水充足,質量好就萬事大吉。加之,乳娘存在世家大族的時間並不會太長,畢竟孩子吃奶的時間就那麼些年。於是,這也就有了乳娘存在的市場需求。那麼,溥儀的乳娘又是何等人物呢?二、乳娘就是半個娘在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中曾有描述,乳娘名叫王焦氏,原本是河間人,姓焦,因嫁給了當地一家姓王的夫君,便被稱為王焦氏,夫君是縣衙的一名衙役,日子本也算尚可。
  • 古代女人明明可以自己哺乳,為何還要請乳娘,自己餵養不行嗎?
    然而一些出生的嬰兒並不是全喝自己親娘的母乳長大,有的嬰兒屬於乳娘餵養,一直到長大為止了。特別是一些王公貴族的子弟,一出世就含著金鑰匙,有數不盡的山珍海味等著他們品嘗,但是自己的親娘分明能哺乳,但為什麼非要請個乳娘餵養自己的孩子呢?
  • 乳山:突出發展特色 書寫鄉村文化振興新坐標
    三是傳承傳統文化 加大非遺文化挖掘保護力度,加大對牛郎棍、乳山鏤繡、乳山鉤織、乳山大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開展非遺文化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在村居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立授藝班,推動非遺文化保護傳承。
  • 封建富裕人家,為何會請乳娘?哺乳,只是基本工作,還有更荒唐的
    乳娘,也稱奶媽,即專門為別人哺乳、帶育嬰兒的特殊行業人員。成書於西漢時期的《禮記》,就有過對這一行業的相關描述——士夫之子有食母。在傳統的「三父八母」之稱中,乳母也就是乳娘佔據第八母的特殊位置,將乳娘的禮教、倫理地位予以了較高明確。
  • 古代乳娘除了哺乳孩子,還有一個「尷尬」任務,現代寶媽接受不了
    在古代皇宮貴族或者官門府邸的大戶人家裡,生產之後的女性為了保持身材和美貌以便更好地爭奪地位,就會將哺乳餵養孩子的任務交給乳娘完成。尤其在皇權貴族家庭,乳娘要餵養的都是皇子、公主等皇室血脈,所以乳娘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證自身身體健康,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提供最營養且充足的母乳餵養孩子。
  • 古代為什麼要請乳娘,難道自己餵養孩子不香嗎?
    乳娘,在古代來說是一種正規的職業,屬於360行,行行出狀元中的一行,和現在的保姆是類似的,但是不同的是,乳娘的工作主要是給孩子餵奶,兼職教育孩子。有人會說,一個吃奶孩子,有啥可教育的。長大後的孩子長期和乳娘在一起相處,乳娘的一言一行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教育。比如末代皇帝溥儀就吃到了9歲,9歲的時候他的乳母王焦氏被太妃們攆出了宮,溥儀說:「如果9歲前的我,還能從乳母的教養中懂得點人性的話,這點人性在9歲以後也逐漸喪失了」。當然,在古代,也會有一些七老八十的老太爺們,請乳母是給自己吃的。
  • 第六屆曹燦杯暨原創話劇《乳娘》小演員選拔-啟動儀式,圓滿結束
    在這沒有距離的雪天裡,星聚力也迎來了第六屆曹燦杯青少年朗誦展示活動啟動儀式,同時也是大型原創話劇《乳娘》小演員選拔活動的啟動儀式。此次會議由星聚力教育主辦,誠邀山東省話劇院副院長董旋女士演講、山東各地市合作夥伴參會。
  • 古代嬪妃生下孩子為什麼不親自餵養,而是交給乳娘?私心太重
    在現在這個社會,孩子一生下來就得要靠自己餵養,有的媽媽們沒有奶水也非常痛苦,她們通過喝一些有營養的東西來保證充足的奶水,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後宮裡嬪妃們一生下孩子來,她們就不管不顧,把孩子交給乳娘去照顧,孩子從小到大都是跟著乳娘長起來的,跟自己在一起的時間很短,這樣其實也不是很好的,孩子在長大後也非常認生。
  • 【高質量發展看山藝】產學研融合 「山藝出品」助力山東影視文化發展
    「悠悠乳山,天藍海碧,忠心向黨,大愛無疆。」在紀錄片《膠東乳娘》觀禮暨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嘉賓飽含熱淚觀看了作品首映。作為「山藝出品」代表之一,這部作品榮獲了第53屆休斯頓國際電影節記錄單元雷米獎金獎。 由山東藝術學院、新華社山東分社、乳山市委宣傳部聯合攝製的紀錄片《膠東乳娘》,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山東乳山一帶
  • 古代皇帝登基後,如何對待有養育之恩的奶娘,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眾所周知,在眾多職業當中,「乳娘」這一職業從古時候就已經興起,而沿及至今,以前一般家族顯赫,傭人代哺是一種特權的顯示,不過能夠從業乳娘,也是要有一定的門檻的,尤其是帝王之家的乳娘,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皇帝登基之後,都是怎麼對待自己有養育之恩的乳娘呢?
  • 歷史上的皇帝都是怎樣報答乳娘的?一人掌權一人恃寵生嬌害死嬪妃
    歷朝歷代,皇帝對於自己的乳娘,大多是給予金銀財富,也有少數與乳娘感情深厚的,賜予地位權勢的。下面給大家簡單說幾個。陸令萱,就是被電視劇嚴重洗白的那個陸貞。她本來是罪臣之妻,後來成為北齊宮廷太子高緯的乳母。高緯對她感情深厚,公元563年,陸令萱成為郡君;高緯登基後,陸令萱成為女侍中;後來深受高緯信賴的陸令萱逐漸掌握了權勢,其乾女兒成為了高緯的新皇后。
  • 海山文藝 l 乳娘—記我的故鄉「綠華」
    沒有人了解,先生也不曾了解,我對這片土地的情誼,童年最根髓裡的記憶。我常常想,如果我有一支能言善道的筆,我要不停地寫我熱愛的這片土地,寫所有這個小鄉鎮裡發生的故事,就像沈從文老先生那樣把記憶寫進《邊城》,把滿腔炙熱的真誠和愛融進鳳凰故裡,喚醒故鄉沉睡的愛與美的種子。我還沒有這樣的能力。於是這種念想在身體裡愈加熊熊地竄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