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紅色民族舞劇《乳娘》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後,「乳娘」和「乳兒」的故事牽動著很多觀眾的心。
據了解,從山東膠東育兒所1942年建立至1955年解散,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員養育了1223名革命後代。
如今,那些拼著性命餵養八路軍後代的乳娘們狀況如何?那些乳兒如今又身在何方?
記者通過走訪山東青島、乳山、煙臺多地的乳兒,從他們那裡了解到了更多的故事。
很多乳兒雖然早已回到親生父母身邊,但他們的心卻一直沒離開過乳山,沒離開過膠東育兒所。退休後,他們便急急地踏上了回乳山的尋親之路……
膠東育兒所:1223名乳兒和300位乳娘的家
1942年7月,根據當時抗戰的需要,中共膠東區委指示膠東區婦女抗日救國會在牟海縣(今乳山市)崖子鎮東鳳凰崖村籌建膠東育兒所,解決婦女幹部結婚生子後,無法撫養孩子的問題。育兒所將需要照顧的孩子統一管理,讓孩子的父母安心去前線和日偽軍作戰。
從膠東育兒所建立至1955年解散,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員養育了1223名革命後代。
據了解,當時育兒所將需要母乳餵養的嬰兒都分配到了各村有哺乳能力的婦女家中照看餵養,並為乳娘提供必要的糧食和補貼,可這些乳娘卻將送來的糧食和補貼全部用在了乳兒身上。東鳳凰崖村的姜明珍自己生了六個孩子,四個夭折,而由她負責撫養的四個八路軍乳兒最終全都健健康康地回到了父母身邊。
很多人也是長大後才知道,自己曾經是膠東育兒所的乳兒,帶著一份對乳娘、對膠東育兒所的思念,他們重新踏上了尋親之路。
於致榮:21歲找到乳娘 還在等親娘
在眾多乳兒中,已經71歲的於致榮老人算是最早找到乳娘的。
1948年3月份,剛剛出生四十天的於致榮就被媽媽送到乳娘王水花家。王水花的女兒1947年6月出生,1948年正月間,剛剛出生半年多的女兒夭折了,失去女兒的王水花聽說有一個八路軍的孩子需要餵養,立即答應了下來。
那天,於致榮的媽媽把孩子交給王水花,「我一定把你的孩子養好,等你安頓好後,告訴我我給你送去。」從那時起,於致榮便被起名振勇,在王水花家生活了一年半,直到1949年8月才被接回育兒所。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上級下令寄養在農村的孩子,父母必須接回家中。可於致榮沒有等到親生母親,按照上級要求,7歲的她被乳山市勞動模範於新齋收養,於致榮在於新齋家生活得很好,但對乳娘的思念始終沒有中斷。
1969年,她開始利用節假日尋找乳娘的消息。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打聽到了消息。於致榮記不清具體時間了,那天她坐著公交車去找乳娘,按照人家告訴的站名下車後,只見路旁坐著一位老者,那個人聽說是找乳娘的,就一指說,那家撫養過八路軍的孩子。
也許是天意,於致榮敲開的正是王水花家,門一開老人一眼就認出了她。「振勇呀,可把娘想死了。」母女倆抱頭痛哭起來。
從那以後,於致榮便把乳娘當做自己的親娘侍奉起來,與王水花的孩子以姐弟相稱。
2014年4月22日凌晨,王水花的孩子給於致榮打電話,「媽媽去世了。」聽到這一消息後,於致榮和丈夫開上車就往老家趕,當他們趕到家裡後,只見乳娘王水花眼睛睜著,在場的人們都喊著「振勇回來了,振勇回來了!」當於致榮蹲在乳娘面前時,老人家的眼睛慢慢地閉上了。
王水花去世後,於致榮依舊保持著定期回家看看的習慣,每次回家看望兄弟姐妹也都要拉上一車東西,回來時則換成被親人們塞滿的各式土特產,彼此間依然珍惜著那份情感。
「自己的養母去世了,而把她帶到這個世界上的親生母親,如今又在哪裡呢?」每當她想起乳娘時,總會想起一直沒有音信的親生母親:「媽媽,乳娘已經實現了自己的承諾,你的孩子等你來個信兒。」
宋玉芬:住育兒所 8年 找到親妹妹
1944年12月出生宋玉芬,在媽媽懷裡還沒待夠四個月就被送到育兒所,由於沒有找到合適的乳娘,育兒所就讓阿姨餵她喝些米糊糊之類的勉強餵飽孩子。
宋玉芬說,記憶裡她在育兒所裡的名字叫「愛利」,在那裡她前後住了八年。
1953的一天,阿姨帶著愛利到另一小班,指著一個小姑娘說,愛利那是你親妹妹小林,過去叫妹妹。
「記得當時我就是不叫妹妹,而妹妹也別著勁兒不叫姐姐,我們倆就這麼僵持著。」宋玉芬回憶道。
直到有一天,父親派來一位叔叔來到育兒所接宋玉芬姐妹,她們心中滿是恐懼,一旁的妹妹更是踢著小腿,晃動著小胳膊死活不肯上車,被阿姨抱到車上後,透過淚眼,姐妹倆看到阿姨也捂著臉抽泣著。
這是宋玉芬最後一次看到阿姨的身影,對阿姨的那份思念也就從此被植在了心裡。
2014年,看到一篇關於乳娘的報導,宋玉芬內心被壓抑多年的尋親念頭被再次點燃。通過乳山市媒體的幫助,宋玉芬和另一位乳兒段桂芳,以及她的妹妹宋夢靜一起,到乳山尋找當年的乳娘。
也就從那時開始,宋玉芬成為尋找乳娘的領頭人,很多乳兒都是和她取得聯繫。
徐永斌:長大後去找義父 卻已天人永隔
已經76歲的徐永斌老先生清晰地記得,小時候被義父關禁閉的樣子,「那時在義父家整天玩,很是開心。那天站在家門口的高臺上,大喊鄉親們開會了。結果被義父拖回家裡,關了幾天禁閉。」老人家回憶這段經歷大笑起來。
徐永斌已經退休在家休養,她和老伴龔曉實女士已經度過50年金婚的歲月。每天看看書、讀讀報、曬曬太陽很是愜意。不過對於育兒所的那段經歷,老人家依然記憶猶新。
他告訴記者,1943年5月9日,他在山東省海陽市馬各莊村出生,跟著媽媽生活了不到兩年的時間。
1945年,因為作戰需要父母要跟隨部隊去東北,徐永斌就被送到西澇口村的義父姜福敖撫養,由於他已經兩歲多可以吃流食了,所以就沒有給他安排乳娘,接徐永斌回家就是他的養父姜福敖。
姜福敖的兒子出生後,妻子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姜玉長剛剛14歲,就跟著部隊打仗去了。當時姜福敖是擔架隊隊長,妻子去世後,他又和劉喜孟結為夫妻,徐永斌到他們家後,劉喜孟成了他的娘。
每當他回家吃飯時,喊著「爸爸、媽媽」清脆甜蜜的聲音讓姜福敖夫婦很是歡心,對他也更是疼愛有加。「儘管我非常淘氣,但爸爸和媽媽從未打過我一巴掌,回家後親生父親倒是打過我。」
在西澇口這四年時間裡,徐永斌整天抓螞蚱、下河撈蝦、打魚,滿世界地跑,無憂無慮,很是快活。那年,他的親奶奶從老家趕到西澇口,將他接回家過年。等他回來時才知道,養父母好不容弄了一個豬蹄,做好了年夜飯卻沒有吃,一直等著他回來。再看到徐永斌時,養父母由於太過想念抱著他大哭起來。
新中國成立後,徐永斌被他父親接回家中,從此他和養父姜福敖失去了聯繫。直到他上中學時,他的父親才告訴他「你有一個養父叫姜福敖,家住乳山西澇口村。」
八路軍山東遊擊隊研究會成立後,組織了一次老兵參觀盧溝橋抗戰紀念館活動,活動上有人告訴「育兒園的所長住在煙臺。」
於是徐永斌在2015年來到乳山市。想找到養父母,幾經打聽,終於找到了姜福敖的兒子姜玉,不過養父母已經離開了人世。2016年清明節,哥倆在給姜福敖墓碑前見面,兄弟倆抱頭痛哭後從此兄弟相稱。
李麗惠:半個世紀找尋親生父母
膠東育兒所從建所到解散,共計收養了1223名八路軍的後代,其中有九名乳兒沒有被親生父母接走,而是被人家收養。
九名乳兒如今已經年過古稀,對於他們來說,尋找親生父母是幾乎不可能的願望,但他們仍然心存希望。
已經從人民銀行退休的李麗惠就是其中之一。她從未停止過尋親之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裡,找到她的父母。
她告訴記者,大約在1946--1949年,李麗惠的父母隨部隊南徵北戰,把剛出生的她送到了膠東育兒所。
據膠東育兒所巡視員於瑞珍告訴她,她生在在乳山縣崖子鎮一個部隊醫院,身邊還有一位穿灰色軍裝的女兵照顧。她是被於瑞珍送到河東村一位乳娘家餵養的,之後母親就隨軍南下,臨走時還送給乳娘一雙膠鞋留作信物。
一周歲後她被收回膠東育兒所撫養。後來她得知自己的父親姓吳,也在部隊工作,但其他信息就再也沒有了。
李麗惠不知道自己何年何月生,就把十月一日當做生日。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尋親路,她仍然不願意放棄。
後記丨乳娘故事搬上銀幕 後輩兄弟相稱
當年的乳娘,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八路軍的後代。出於保密的需要,很多乳兒用的是假名,很多乳娘也不知道乳兒長大成人的名字,他們因此失去了聯繫。
在記者走訪的過程中,乳娘的後代對於當年乳娘的付出感覺很自豪。
乳娘姜明珍的兒子楊德亭告訴記者,得知母親曾經為八路軍哺乳過四個孩子,覺得媽媽非常偉大。「媽媽臨終前,希望我能找到這四個乳兒,把他們當做親兄弟對待。」當他找到乳兒小星後,得知現在的名字叫司曉星,彼此間便以兄妹相稱,相互走訪不曾中斷。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有關乳娘的故事被搬上舞臺,走上銀幕,被更多人所熟知和感動。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強
責任編輯:常林(EK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