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英語拖了這麼多年的後腿,你想過為啥麼?
多少可以成為學霸的學子游離在學渣的隊伍,只因英語,噩夢纏身……
馬上四六級考試了,其實四六級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但全是送命題!如何將「黃帝」譯成「yellow man」的六級考試變成不再是第六感等級考試?
要從語言學習能力說起。
首先要知道,語言學習是後天養成的,中國孩子從小就會說漢語,如果從小在英國長大,則只會說英語。
人類紋狀皮層的神經突觸生發最旺盛的時期是在2-4個月,在8-12個月的時候達到頂峰,這個時候嬰幼兒的神經突觸比成年人要多50%左右,所以我們在嬰幼兒時期的語言習得能力比成年後要強。
在8個月-11歲之間,我們會喪失40%的神經突觸。研究者認為這些喪失的神經突觸是被大腦自動修剪掉的、不經常使用或者從不使用的部分。
這些研究成果表明,關鍵時期之前和之後人腦,或者是人腦語言中樞發生的變化導致我們對語言材料的感知能力和建立連接的能力減弱,因此使我們語言學習變得不那麼容易、自然。
在關鍵時期以前,兒童習得語言的效率很高,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涉及隱性學習機制,也就是在意識閥以下的潛意識或無意識的過程中,通過大腦自動收集、整合語言輸入資料,歸納出語音和語法方面的規律並加以運用的過程。在關鍵時期以後的青少年、成年學習語言的效率則不如嬰幼兒時期高,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涉及顯性學習機制,也就是學習者要有意識地、主要通過記憶來吸收和處理新的語音、詞彙和語法知識的過程,這就和我們普通的、非浸入式英語課堂上的學習過程非常相似。
當然,隱性學習機制也會在成年人的語言學系中起到作用,但是這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和時間投入,而這些條件在很多時候是成年人所不具備的。所以多數人英語成為死穴也就不難理解了……
那麼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控制語言功能的呢?
前方高能:
大腦中後部的系統區域能夠幫助我們對文字進行解釋,這其中就包括大腦頂葉中的角回結構,也就是威爾尼克語言區域、島葉皮質、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結構。
威爾尼克語言區域主要由大腦顳葉後面的部分所組成。這些區域可以互相協作作為一個系統網絡來對文字和語序進行加工來確定文字的語境和意義,這會鍛鍊我們接受和理解語言的能力,從而產生語言能力。大腦中的額葉、顳葉和頂葉區域幫助我們形成自己想說的話,而額葉中的運動皮質則使我們將語言表達出來。
那麼學習語言究竟費不費勁?老君也不知道,但老君知道詞彙、語法、邏輯、章理這些個都得懂……否則,這幾道題你就鬧笑話了:
Pull one’s leg 啥意思?拉後腿?沒毛病!
然鵝答案是「開玩笑」……這答案不死記硬背你記得住?
In one’s birthday suit ,你以為是讓你「穿著生日禮服」對吧?不存在的,它只想讓你「赤身裸體」。
water under the bridge,這不是「橋下水」嗎?「橋下水」是美的,然而這是「無法挽回的過去」。
再來說說語言天賦,為啥我母語說的倍兒6英語卻說的跟shi一樣?
母語水平好外語水平一定好嗎?
上文說過,在關鍵時期之後學外語,既要克服生理困難又要解決現實危機,外語水平很難達到精通的地步,所以碰到英語會頭疼會失憶的現象就不難解釋了。
這時候語感就很重要了~
語感的確是存在的。語感的培養需要足夠長的時間,表現出來是一種似乎不需要經過具體的分析過程而得到正確答案的狀態,這一種狀態需要時間,要在英語的語言環境中浸泡足夠長時間,期間還需要保證語音語調,語法上的準確性,這樣訓練出來的語感才是正確而快速的語感。
所以雙語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語感的確會更好些~
最重要的問題來了,語言學習能力如何提升?
學習語言不能突擊,長期學習以形成條件反射,這個時間大概需要持續1000個小時。主要注意三點:首先要專注,其次是積累,還要學會創造。
因此,語言學習要從小開始,家長從小要有意無意的教孩子,孩子好奇心強,有樣學樣,一口流利英語大概不是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