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印發的一份文件,對工程造價這個行業帶來巨大衝擊。7月,住建部發布《工程造價改革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要完善工程造價市場形成機制。這也意味著,「預算定額」這個在我國工程造價行業中長期使用的模式,將逐步淡出歷史舞臺。業內人士認為,一直以來,行業已形成過度依賴「預算定額」的慣性思維,如今,在市場化改革背景下,作為造價企業大省,江蘇企業需開動腦筋,積極應變。
舊規致政府工程造價「虛高」
所謂「預算定額」,是工程建設中一項重要的技術經濟指標,決定著單項工程和單位工程的成本和造價。不過,由於建築市場環境始終處於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預算定額」越來越無法精準反映當下建築行業的平均生產水平。
「當『預算定額』應用到工程建設上時,往往出現一種現象,那就是預算價格與市場價格不符,一旦遇到政府工程,參與各方都沒有動力將高價壓下來,最終導致政府工程的造價『節節攀升』。」江蘇一位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在民營房地產公司,「預算定額」已被拋棄,它們一般採用企業定額,用自己的工程成本規則計價。但是政府工程依然沿用「預算定額」計算招標控制價,使用與市場不相符的方式做政府投資控制,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地方保障房成本甚至會高於同時期周邊商品房成本的原因。
基於此,取消「預算定額」成為大勢所趨。《方案》就明確提出,要「取消最高投標限價按定額計價的規定,逐步停止發布預算定額」。「這次改革恰逢其時,在國家提出政府要帶頭過緊日子的時候,工程造價領域的改革可以幫助政府節省大量不必要的基建開支。」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蔣紅焰認為。
「造價人」亟需捧起「新飯碗」
改革帶來了「陣痛」,首先被衝擊的是工程造價諮詢單位。
「定額弱化後,對工程造價諮詢行業產生了新要求。」省工程造價管理協會理事長王如三表示,截至2019年年底,江蘇造價企業達721家,佔全國8000多家行業企業總量的近9%,因此江蘇是公認的造價企業大省。同時,江蘇現有一級造價工程師16743人,在冊造價員9萬多人。行業的巨大變動,直接影響他們的「飯碗」。
實際上,造價行業為江蘇建設做出的貢獻巨大。「在參與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的維修改造工程時,我們對每一個小項都做到精益求精。以大橋標誌性的玉蘭花燈為例,每一盞燈都要編號拆卸維修,我們為了不受鐵路橋上行駛的高鐵的影響,都是掐著秒表去路軌上進行測量。」據捷宏潤安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虹鷗介紹,工程跟蹤審計結束後,公司員工都變成了「飛毛腿」。
如今,這些「造價人」對未來充滿疑惑。對此,省造價管理總站站長蔣惠明認為,挑戰同時也是機遇。他表示,當前,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在取消定額後,無法依靠自身力量完成相關預算編制工作,亟需藉助專業機構組織力量完成投資控制與盈利控制工作,這即是工程諮詢單位的市場機遇。據蔣惠明介紹,省造價管理總站於今年4月啟動了造價市場化改革課題研究,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大數據」成就獨立第三方
機遇面前,如何把握?記者發現,大數據成為行業順應改革的突破口。
在江蘇易達捷信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記者了解到,新一代的「智慧造價系統」被成功打造。該系統收集整理多年來的典型項目資料,通過大數據分析,將最真實的工程價格呈現出來。
「比如學校要建一所教學樓,我們可把最近10年,類似區域類似學校建成的教學樓拿來參考,對比每一小項成本,從而讓出錢方清楚真實價格。」易達捷信總經理高峰告訴記者,在對比過程中,「智慧造價系統」還可添加更多指標,並剔除時間、個人等因素,真正實現價格「還原」。
在剛結束的「2020江蘇四川工程造價智慧創新峰會」上,高峰進一步闡述:「我們要做的,是出具一份工程造價的體檢報告。」高峰認為,對於一個項目而言,運用「智慧造價系統」,哪裡有「貓膩」一目了然。也正是有了這樣的系統,工程造價行業才有機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第三方。
「應用AI、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獲取現場數據,再經過結構化、標準化流程,建設新的工程造價數據和工程數據,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具備極大價值。」王如三認為,加強工程造價數據積累是當前要務,整個行業都應加快建立資料庫,並按地區、工程類型、建築結構等分類發布各類造價指標指數,為後續工作提供依據。(葉小力 陳 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