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衛生應急辦公室發布《公民衛生應急素養條目》,這也是我國首次發布公民衛生應急素養條目。
■「中國特色」的素養條目
自2003年SARS疫情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但專業應急能力不能完全代表一個國家和社會衛生應急水平,公民健康素養尤其是衛生應急素養,對衛生應急的結果,同樣會產生重要影響。」首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與教育學院王亞東教授說。
2016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關於加強衛生應急工作規範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廣泛普及衛生應急基本知識和技能,全面提升公民衛生應急素養和自救互救能力。此外,《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十三五」規劃》《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十三五」規劃》亦對此提出要求。王亞東坦言:「為落實上述文件,進行公民衛生應急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的開發,就成為必要且緊迫的任務。」
「國外在公民參與衛生應急方面已做了大量研究,但編制公民衛生應急素養條目,應該說,沒有先例可尋。」王亞東說,此次編制的條目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嘗試。原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應急辦公室組織相關專家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
王亞東介紹,歐美國家以及地震災害頻發的近鄰日本,在公民衛生應急知識與技能普及方面都進行了廣泛研究,包括開發公民衛生應急教材、課程,設計有效的培訓項目,構建突發事件情景,舉行衛生應急演練等,客觀上使公民衛生應急素養有效提高。「比如日本,他們是將公民衛生應急素養納入中小學教育,並結合演練,讓國民從小就有感官體驗和知識儲備。」
王亞東說,我國公民衛生應急素養相對較弱,對於我們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地區差異大的國家,「要想在較短的時間用較少的花費將最基本的衛生應急知識與技能傳播給社區居民,需要採用特別的方法。」
「我們借鑑了『識字本』『掃盲本』以及目前使用的健康66條、中醫42條的經驗,開發出一本科學、通俗易懂、代表廣泛的衛生應急基礎讀本,對提高公民衛生應急能力將起到良好的效果。」王亞東說。
■5個方面3個維度
條目是如何遴選出來的呢?《公民衛生應急素養條目》雖然只有12條,但卻精挑細選,既要全面也要簡練。
「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定義衛生應急素養。」王亞東說,目前還沒有公認的衛生應急素養定義。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衛生應急素養屬於健康素養的分支。因此在借鑑健康素養定義的基礎上,結合衛生應急的特殊性,得出衛生應急素養的概念內涵:衛生應急素養是健康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民通過獲取、理解和應用信息,有效參與預防與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在各類突發事件中開展醫學救援的能力;其知識與信念是對突發事件及衛生應急經驗與規律的了解和理解;行為是指養成與衛生應急相關的預防、避險和減災的習慣以及衛生應急行為;技能是指對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中毒、輻射等突發事件的防控技能和急救技能。
在這個基礎上,通過衛生應急的5個方面,即傳染病疫情與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群體性急性中毒事件,核和輻射事件,各類突發事件的緊急醫學救援,適用於各類事件的一般知識;結合3個維度,即知識與信念、行為、技能,共挑選近百條內容,通過業內外專家共同遴選,最終凝練出這12條。
中國疾控中心衛生應急中心研究員倪大新介紹,以第2條為例,「周圍出現多例症狀相似的傳染病或中毒患者時,應及時向當地醫療衛生機構報告。無論是傳染病疫情、中毒或其他」。
突發事件,有效應對的基礎都是早發現、早報告、早應對。儘管我國已經建立起全球規模最大的網絡直報體系,但最早發現問題的還是公民。「要想關口前移,就需要提高報告系統的靈敏性,要求公民在發現異常事件時,能夠及時向衛生系統報告。」倪大新說。
王亞東強調,如同解放初期大力宣傳的「飯前便後要洗手」「不喝生水」一樣,一些基本的衛生知識與技能需要一個知道、理解繼而改變行為的過程。因此,《公民衛生應急素養條目》發布後,首要任務是讓公民知道這些最基本的知識與技能,然後才是理解並改變行為。(記者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