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社評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衛生應急辦公室組織編制的公民衛生應急素養條目昨天發布。條目共12條,涉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中毒及核和輻射應急處置等基本知識和要求,如周圍出現多例症狀相似的傳染病或中毒患者時,應及時向當地醫療衛生機構報告;遭遇火災、爆炸、洩露等事故災難時,應立即撤離危險環境,撥打急救電話等等。
此次發布的條目簡明扼要,易於理解接受,屬於公民應知應會的基礎性、常識性內容。這是我國第一次編制公民衛生應急素養條目,此舉旨在進一步提高公眾衛生應急素養,推進衛生應急社會參與工作,切實維護公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我國是世界上突發事件發生種類多、頻次高和損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地震、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災害多發,火災、爆炸、洩露等事故也經常威脅公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然而現實中,公眾的衛生應急素養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為衛生應急觀念淡薄、敏銳度不強、應對能力低,往往因較小的突發事件導致較為嚴重的後果。作為現代社會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衛生應急素養的提高,有助於提高公眾衛生應急意識以及應對能力,面對衛生應急性事件,公民具有較高的衛生應急素養,當能激發較強的自救互救能力,更好地保障自身和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衛生應急性事件發生後,公眾具有良好的應急素養和較高的自救互救能力十分重要,政府部門科學的應急管理和有效的應對也至為關鍵,而且後者離不開公眾自救互救行為的支持和配合。比如,公眾應儘量避免接觸和不食用病死禽畜;從境外返回後如果出現發熱、腹瀉等症狀,應及時就診,並主動報告旅行史;發生重大傳染病疫情時做好個人防護,儘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場所等等。應急管理、衛生防疫等職能部門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中發揮主導作用,公眾的有效配合和積極參與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提高公民衛生應急素養,也是完善衛生應急機制,提升政府衛生應急管理水平和有效應對能力的必然要求。
經過2003年抗擊非典和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我國的衛生應急能力有了顯著提升,但是整體而言,我國衛生應急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衛生應急能力有待繼續加強。一些地方和部門在觀念上重事後處置、輕事前預防,實踐中保障措施不夠嚴密,信息、資源共享不充分,基層應急能力薄弱,公眾有序參與應急管理的程度較低。鑑於此,我國公眾衛生應急素養逐步提升,也可促推公共應急部門加快完善衛生應急體系,全面提高衛生應急核心能力。
比如,公民衛生應急素養條目要求,「從官方渠道獲取突發事件信息,不信謠、不傳謠,科學理性應對」,要讓公眾不信謠、不傳謠,政府部門就應當及時、全面公開突發事件的信息,做好風險溝通,尤其是與媒體和公眾的溝通,剷除謠言產生和傳播的土壤。又比如,條目要求「周圍出現多例症狀相似的傳染病或中毒患者時,應及時向當地醫療衛生機構報告」,這就要求強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管理,完善檢測報告系統,使公眾報告的信息能夠被及時監測並成為應對突發事件的依據。如果沒有政府公共衛生事件處置效能的提升,公眾應急素養有時也難以發揮積極的作用。
發布公民衛生應急素養條目後,應當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和多種渠道在全民普及,使之成為普通居民充分知曉並可熟練運用的常識和技能,以此提高公眾自救互救能力和配合應急應對的能力。一個人人知應急、學應急、懂應急、會應急的良好社會氛圍早日形成,必將助推政府衛生應急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推動社會管理和國家治理能力邁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