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肅】 秦人的馬文化

2020-12-13 中國甘肅網

  原標題:【溯源甘肅】

  秦人的馬文化

資料圖

禮縣甘肅秦文化博物館展廳一角。(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李清凌

  發祥於甘肅的秦人,始終離不開馬文化。從非子封秦而為附庸,到其曾孫秦仲被周宣王封為大夫,再到秦仲的孫子秦襄公「攻戎救周」而為諸侯,以至嬴政統一六國,建立起君主專制的中央政權,無一不得力於秦人的馬文化。

  一

  在周武王滅商的過程中,秦嬴的先祖惡來被周人殺死,從此惡來的子孫有數代人沉淪於世,聲名不彰。倒是蜚廉(惡來父)的另一子季勝之子孟增,得幸於周成王,孟增之孫造父更以協助周穆王平定叛亂之功,被封到趙城(在今山西洪洞縣北),為趙氏。惡來的子孫從女防到非子五代人,都借造父的政治光環,自稱為趙氏,以炫耀門庭。事實上,他們雖然自託於趙氏,但五世人都並未離開隴右搬到趙城去住。他們仍住在西犬丘(在今甘肅禮縣東北)。

  直到非子時代,其家族的政治地位才有了較大的變化。史載非子居住在犬丘(應為西犬丘,不是今陝西興平市東南的犬丘),喜歡養馬等牲畜,養得很好。犬丘人將此信息告知周孝王,孝王召見非子,讓他在汧水和渭水之間為國家主持牧馬,馬群繁殖很快,數量大增。周孝王說:「非子的先人伯翳曾為虞舜主管牲畜,牲畜繁殖很快,因而得到封地,賜姓為嬴。現在他的後人又為我養馬,我也封給他一塊地為附庸。」「附庸」是封地不足五十裡的等級單位,但它卻使非子改變了門庭,躋身到統治層,又為其後人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周孝王封給非子的秦邑,即今甘肅清水縣。

  非子受封是以養馬之功。歷史上舜對非子先祖伯翳封地賜姓,也是以因調馴鳥獸,主持畜牧業。周孝王向非子封土賜名,或許是受了舜封伯翳的歷史啟示,因此在封邑稱呼上沿襲了伯翳封邑的「秦」;並不是原伯翳封地有人將「秦」之名西遷了過來。伯翳得封的「秦」,早在西周建國前就滅宗絕祀了。西周所見於當地的「秦」,乃是周公旦之後裔以地名為姓氏而來的,同名而異源異流,不與伯翳之秦相同。

  二

  非子之後,使秦在「附庸」的基礎上「始大」,而升為「大夫」級爵位的政治家是秦仲。

  秦仲是非子的曾孫,也以調馴鳥獸畜牧之事見長。秦仲沿襲為「附庸」的第三年,當時在位的周厲王暴虐無道,引起諸侯叛亂,西戎部族也起來造反,殺滅了犬丘的大駱(非子父)支族,周宣王即位(前827年)後,乃以秦仲為大夫,討伐西戎,結果秦仲也被西戎殺死了(《史記·秦本紀》)。

  雖然秦仲的軍事政治業績不彰,但他在秦人發展史上的客觀作用卻很明顯。秦仲同他的先祖們一樣善於畜牧之事。能「知百鳥之音,與之語,皆應焉」(《藝文類聚·鳥部》)。就是說,他能聽懂鳥類的語言,對鳥說話,能得到回應。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使其家族的政治地位從沒有爵位一下提高到相當於伯爵了。按照周朝的禮制,「天子之大夫視伯」,就是說,諸侯的屬官有大夫,天子的直屬官員中也有大夫,秦仲為宣王的大夫,因此其地位相當於伯爵。那已經是周朝的中級官爵了,難怪《詩經·秦風·車鄰》序說,《車鄰》一詩是國人稱美秦仲的。該詩寫道:

  有車鄰鄰(同轔),有馬白顛。未見君子(主人),寺人(宮中近侍,多為閹人)之令。阪(隴阪,即隴山)有漆,隰有慄。既見君子,並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dié)。阪有桑,隰有楊。既見君子,並坐鼓簧(樂器)。今者不樂,逝者其亡。

  詩的第一章大意說,眾多的車子在行進中轔轔作響,額頭上長著白毛的轅馬氣宇昂昂。下屬不能直接進見主人,要先通過寺人通傳。第二章說,隴山上長著漆樹,低地上有高大的慄枝。見到我們的家君,同他坐在一起鼓瑟,多快樂啊,遺憾的是光陰荏苒,人已耄耋。第三章意為,隴坂上有婆娑的桑樹,低地上又長著楊枝。見到我們的家君,同他並坐鼓簧,多麼愉悅啊,只可惜時光如梭,流逝得那樣匆忙。

  詩歌誇耀秦仲的禮樂、侍御,給人以威風凜凜的感覺。史載「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焉」。意為秦嬴一族延至秦仲時代,勢力壯大,有了車馬、禮樂、侍御的政治待遇。從彈箏拊髀,擊甕扣缶之聲,發展到鼓瑟、鼓簧,且與其民共樂,民心傾向,樂於親近,這確是一種根本性的變化。同時,按照周制,秦國的封地也應有所擴大。按照孟子對周朝制度的記述:「天子之制地方千裡,公、侯皆方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凡四等。不能五十裡不逹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孟子註疏》),秦仲被封為大夫,相當於伯爵,而伯的封地為七十裡,這同非子的地盤不足五十裡相比,確實是有了很大的拓展。

  史載秦仲在位23年。他死後留下五個兒子,其長子就是秦莊公。當時,周宣王召見莊公兄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這一次,秦莊公大敗戎兵。於是周宣王令秦莊公繼承了秦仲的封地,又將其先祖大駱的封地西犬丘也交給秦莊公所有,任他為西垂大夫。至此,秦國的轄地已經有今甘肅天水、隴南兩市的清水、張家川、秦安、秦州區、甘谷、武山、禮縣、西和等地了,其國勢如日中天,影響越來越大。然而秦嬴的歷代後裔對於牧馬業一直沒有放鬆,這是其勢力強大的經濟基礎。

  三

  秦嬴一族是以畜牧業尤其是以牧馬、御馬起家的。伯翳、費昌、孟戲、仲衍、造父,直到非子、秦仲,都是以調教、牧養馬畜起家,揚名朝野,為家族爭得榮耀的。

  在古代,馬不僅是運輸工具,更關係到邊防軍需的大政。許多政治家都有這樣的說法:「國之大事在戎,而戎之所重在馬」(明楊時喬《馬政紀》)。由此把馬政放到國家極其重要的政治地位,設立專門的機構來管理。《周禮》說:校人的官職主管馬政。春天祭馬祖(天駟星),隔離馬駒,分群牧養。夏天祭先牧(始養馬者),給各牧場分馬牧養,並組織騸馬。秋天祭馬社(始騎馬者,一說牧地土神),並選拔訓練車手,增強其駕車能力。冬祭馬步神(為災害馬者,一說為「行神」),並將養成的馬獻給國君,同時訓練車手。除了校人以外,掌管馬政的官員還有巫馬下士、醫、府、史、賈、徒,牧師(掌牧地),廋人(掌管天子十二廄之政,指導馬匹繁殖事宜)等。

  除了國營馬牧業以外,西周還實行寓馬於民的政策,就是鼓勵民間發展畜牧業包括養馬。天子、諸侯、卿大夫等統治者也按等級得養一定數量的馬。如《周禮》說:天子有十二座馬廄,六種馬。邦國諸侯有六座馬廄,四種馬。卿大夫之家的馬廄按禮應為四座,馬兩種。六種馬是按用途區分的專為繁殖的種馬,用於作戰的戎馬,駕金飾輅車的齊馬,駕象牙飾車的道馬,用於打獵的田馬,服雜役用的駑馬。飾金的金輅和飾象牙的象輅是「五輅」禮車中的兩種,使用有等級規定——就像今天的政府官員用車有等級規定一樣。因此不能乘哪種車,就連駕那種車的馬也不能也無需養了。六種馬的前五種是良馬,良馬一廄定額為432匹;最後一種是駑馬,駑馬可養到良馬一廄的三倍。「諸侯有齊馬、道馬、田馬,大夫有田馬,各一閒(廄)。」按禮制規定的比例折算,天子當有馬六種共3456匹。邦國有馬四種共2592匹。卿大夫之家有馬二種共1728匹。各個職級的實際養馬數並不一定按此限額,但那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了。可以想像,這種主要用於官場駕車、護衛、儀仗、驛傳、打獵等的馬,同提高國家軍事戰鬥力關係不大。

  西周選馬重視毛色、尺寸,駕車儀衛,都要用清一色同樣大的馬。馬的個頭,「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lái),六尺以上為馬。」(《周禮註疏》)即按個頭的大小給馬起名,八尺以上的叫龍,七尺以上的叫騋,六尺以上的才叫馬。其他要求也多是外表形態的。

  秦人的馬文化與此不同。秦自非子從私家養馬起步,他接受周孝王的任命,在汧渭之間牧馬,一開始就打破了國家頒馬授圉的養馬模式,積極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大規模地繁殖馬畜,開創了官私養馬不限數量的先河,極有利於提高國家的邊防軍事力量。從此以後,官私並舉的養馬模式,就被後世各王朝所沿襲。甘肅作為歷代最重要的國家牧馬監所在地,也一直實行這一養馬形式。

  秦人通過幾十代人的努力,一方面繼承了中原內地的養馬經驗,另一方面又向西戎學習,不斷提高養馬技術,形成了自己內涵豐富的馬文化。舉個例子,周人早有祭馬神的風俗習慣,以祈求神靈保佑馬的繁殖和安全;紀念始養馬者、始騎馬者等。秦人繼承了周人的祭祀文化,但所祈求的內容與周人大不相同。出土的秦簡中有一段《馬禖(méi)》的文字,是秦人合祭馬神和先牧的禱辭,該禱辭寫到簡上的時間可能較遲,但這種祭祀儀式、祈禱內容應當形成較早。其中有一段禱辭說:請神靈保佑我們的馬一匹匹長得嗅覺靈敏,耳聰目明,反應敏捷,負荷力很強,腳為身柱,尾善驅虻,腹能裝下很多水草,四足健走。難道這樣的馬不就是標準的良馬嗎?令人眼亮的是,秦人同周人相比,這裡已經不是從毛色、尺寸等外形上選馬了,他們開始從馬的體質、性能等實用角度來求馬。禱辭是虛的,但它卻是秦人養馬用馬經驗的總結,也是其選馬實踐的指導,是中國最早的一篇「相馬經」,是提高軍隊戰鬥力的最有價值的理論闡釋,其創造性的馬文化理論價值和歷史影響不容低估。

  秦人馬文化水平的高超,還反映在出現了很多相馬師和精準的相馬術。據《列子》記載,伯樂是秦穆公時的著名相馬師。他年老以後,秦穆公請他推薦一名水平較高的相馬師,作為他的接班人,繼續為國家相馬。其文大意是這樣的:秦穆公對伯樂說:「您年紀大了。您的家族中還有可使相馬的人嗎?」伯樂回答說:「所謂良馬,可以從外表模樣、筋骨等方面觀察判斷,可是所謂『天下之馬』,若存若亡,忽隱忽現。像這樣的馬,馳騁起來極快,簡直不留蹤跡。我的兒子們都是下等人才,可以告訴他們怎樣相良馬,卻不能教給他們相『天下之馬』的方術。我有一夥自幼在一起背柴擔菜的朋友,其中有一個叫九方皋。此人相馬水平不比我差,請您見見他。」於是,秦穆公就接見了九方皋,讓他出去尋找好馬。九方皋出去三個月後,回來報告說:「已經找到好馬了,它就在沙邱地方。」秦穆公問:「是什麼樣的馬?」回答說:「是一匹黃色的母馬。」穆公打發人去接那匹馬,接來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秦穆公不高興。招來伯樂責備說:「您讓去找馬的人,連馬的顏色、公母都分不清楚,還懂什麼馬呀!」伯樂聽了,長嘆一聲說:「竟高明到了這個地步!這就是他比我高出千萬倍,不可估量的地方啊。像九方皋的觀察事物,是察天老爺的秘密。看其精、忽略其粗,重其內在的精良,忽視了其外表的毛色、公母等。他抓住了應當抓住的東西,忽略了無關緊要的部分。九方皋的相馬術,包含著比相馬更寶貴的神術妙理啊。」馬牽來後,果然是一匹絕世良馬。

  從內在條件而不是外表上求馬,秦的《馬禖》祈文如此,伯樂、九方皋的相馬術也是如此,這大概就是秦國的馬文化在春秋戰國鶴立雞群的原因吧。

  嬴秦歷代王公所養良馬,史書只有籠統概略的介紹。秦始皇嬴政愛馬、養馬的熱情和選擇良馬的法術,不遜於其列祖列宗,他有七匹駿馬在史書上留下了名字。據載「秦皇有名馬七:追風、白兔、躡景、追電、飛翮(hé)、銅爵、晨鳬」,同周穆王的八駿馬當不相上下,甚至更加優良。

相關焦點

  • 【溯源甘肅】《詩經》裡的甘肅(組圖)
    因此也是我國研究上古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獻。  甘肅隴南的禮縣、西和與天水之間是秦人發祥地,隴東慶陽一帶是周人發祥地,這些在《詩經》中都得到或多或少的反映。  1  《詩經·秦風》收詩十首,有幾首反映了秦人早期在今天水、隴南一帶的狀況。第一篇《車鄰》,《詩序》說:「《車鄰》,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焉。」
  • 【溯源甘肅】「天水」探源
    原標題:【溯源甘肅】  「天水」探源於是秦人在山南逐漸下移,居於今禮縣東北部、天水西南和西和縣北部一帶。  《史記·秦本紀》中說:「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大業。」大業為秦人第一位男性祖先,曾佐禹治水。秦人長期在西漢水上遊的這片地方上發展起來,但他們不忘本。
  • 「溯源甘肅」隴上《秦風》千年流韻
    【溯源甘肅】隴上《秦風》 千年流韻殷商末年,秦人遠祖遷徙至今甘肅東南部天水、隴南一帶,至周孝王時,秦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為大夫。這是決定秦人後來命運的大事件,《詩經·秦風》中的《車鄰》《駟馬鐵》《終南》《小戎》等詩,就是為紀念這一事件而創作的,其主要內容是讚頌秦襄公,同時也反映了秦人居隴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反映了秦人崇實尚用、勇於開拓、勇敢堅強的民族性格,以及兼容並包、好尚禮樂的文化胸襟。這組詩篇,是古代甘肅在華夏文明形成發展過程中的獨特作用和重要地位的有力見證之一。
  • 【溯源甘肅】武威的「臺」文化
    【溯源甘肅】武威的「臺」文化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王麗霞  武威,古稱姑臧,又名涼州。是古代絲綢之路重鎮,國家第二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東漢初年竇融統治河西期間,武威就成為河西最富庶的地區。
  • 走進省博——了解甘肅文化寶藏的前世今生
    秦人金飾片。上世紀90年代初,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國早期墓葬遭到大規模盜掘,國家文物局和甘肅官方聯合打擊、制止了文物盜掘犯罪活動,同時開展搶救性發掘,並啟動了大堡子山早期秦文化研究項目。雖然追繳回一部分被盜文物,但仍有大批大堡子山珍貴文物流失海外。
  • 【溯源甘肅】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農業的發展
    【溯源甘肅】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農業的發展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李清凌嘉峪關魏晉墓出土的耙地、播種、揚場、耕地景象的磚畫。(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河西地區相對安定。但受東漢後期鎮壓羌人的戰爭和當時中原戰亂的影響,包括今甘肅全境的涼州地區,戶口減少嚴重,社會生產遭受破壞。
  • 陝西郭家崖秦漢墓地考古發現罕見的與墓地匹配的秦人生前居址
    發掘古墓葬41座,其中戰國時期秦墓葬37座,漢代以後的墓葬4座,確認該墓地外側尚未發掘區域為一處面積較大的居址所在,而以往發掘的秦墓葬極少見到與其匹配的秦人生前居址,此次發現的「聚落型」墓地在寶雞一帶秦墓發掘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 秦人的價值觀念,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會有什麼表現?
    重功利、輕倫理的價值觀念1.在《日書》中的反映在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發現的《日書》和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中出土的《日書》中都有深刻的反映。睡虎地《日書》產生於秦昭襄王時期,是秦國下層民眾關於推擇時日,躲避鬼神危害,預測吉兇的迷信工具書,為日者所用,它所反映的是秦人普遍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日書》中的很多思想特點和同一時期中原地區傳統的鬼神觀念有很大差別。例如:《日書》中有大量篇幅涉及到秦人的經濟生活。包括了農業、畜牧業、商業等很多方面,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一些內容大量反映,如出門回家娶嫁生育等。
  • 這裡是「甘肅」!
    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相傳誕生在甘肅,故有「羲軒桑梓」之稱。周人崛起於慶陽,秦人肇基於天水。漢代的開邊政策和張騫通西域成功開通了絲綢之路。
  • 「指鹿為馬」和甘肅馬鹿有關聯嗎?
    「指鹿為馬」和甘肅馬鹿有關聯嗎?中國歷史上有個著名的典故,指鹿為馬。《史記》中記載,秦二世時,趙高故意指著一頭鹿,硬說是馬,並讓群臣附和之。後人以此比喻那些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之行為。現代有人戲言,指鹿為馬,那鹿可能不會是普通的鹿吧,怎麼說也得長得跟馬有點相似吧。如果這樣追究,中國還真的有與馬長得相似的一種鹿,它就是甘肅馬鹿。甘肅馬鹿(cexvas elaphus kansuensis)當然不是馬,它們與馬也無近親關係。
  • 【溯源甘肅】伏波將軍馬援在隴上
    &nbsp&nbsp&nbsp&nbsp就是這位功勳卓著、情操高尚的傳奇將軍,從新莽始建國(9年—13年)到東漢建武十六年(40年)的三十餘年間,在涼州即今甘肅度過,並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
  • 2020年甘肅「青馬工程」省級高校示範班開班
    2020年甘肅「青馬工程」省級高校示範班開班每日甘肅網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張富貴 王虎)近日,由省委宣傳部、團省委、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聯合舉辦的2020年甘肅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省級高校示範班開班儀式暨第二期學員結業儀式在蘭州大學舉行。
  • 【溯源甘肅】漳鹽春秋
    東周時,秦穆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益國十二,開地千裡,遂霸西戎」,秦國勢力擴展到甘肅中部洮河流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漳縣遂為秦地,為保證國家機關及軍隊用鹽,秦國就在今鹽井設縣級建置「鹽川寨」,這是漳縣最早的雛形。此時,露頭鹽泉經過無數次的清淤和挖掘,愈大愈深,便逐漸成為「鹽井」,故《漳縣誌》云:「鹽井創自秦時」。
  • 「溯源甘肅」周人先祖在隴東的興起
    【溯源甘肅】周人先祖在隴東的興起位於慶城縣的周祖陵森林公園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陶興華甘肅隴東慶陽一帶曾經是周人長期創業發展過的地方。據學界研究,不窋率領周人所到的「戎狄之間」便在今甘肅隴東的慶陽一帶。正如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所云:「自這一帶(彬縣和旬邑縣一帶)逆涇河,再循支流馬蓮河而上100多公裡,為甘肅慶陽地區,傳說周先公不窋『奔戎狄間』即在此」。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5期:秦人為何能一統天下?秘密可能就在這些...
    這尊陶俑髮髻上不僅有髮帶束扎,而且還把髮帶的尾端打成一個扇面型的花結,非常漂亮,從中可以看出在秦人嚴肅的軍隊生活中,依舊有熱愛生活的審美情趣。」  2、秦人即便上戰場作戰,也要把頭髮梳理好  「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隨意毀傷。頭髮長了,是不能像今人一樣隨便去理髮的。2200多年前的秦人,即便是男士,頭髮長了也是要梳紮起來的。
  • 成語裡的秦人故事——「溫潤如玉」驍勇秦師竟是謙謙君子?
    由此也引出很多有關秦國歷史文化的「熱話題」。陝西寶雞是秦文化的發祥地,秦人祖先牧馬於這裡的汧渭一帶,秦德公遷都雍城,即今天的鳳翔,秦國以雍為都城近300年,留下諸多秦國的遺址、傳說故事等。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與秦文化有關的那些成語以及成語裡意味深長的故事。現代人看了各種和秦有關的電影、電視劇之後,有個基本印象,秦人驍勇。黑臉黑馬黑盔甲,不動如山,侵掠如火。
  • 新歷史課本中的甘肅
    而關於課本中的甘肅形象,新課本雖用不多的筆墨,卻十分巧妙地展現了發生在甘肅這四十三萬多平方公裡大地上的兵家徵戰、商旅往來、文人吟詠,歌舞觥籌的歷史……細心閱讀,每一粒塵沙都會有歷史的迴響,能夠感受到甘肅這片熱土對於中國歷史的貢獻所在。 在新課本的第一課,就專門介紹了仰韶文化。
  • 殺死那匹白馬:秦漢帝國與古印歐民族的文化碰撞
    當然,秦人的「沈馬」儀式同樣其來有自。以動物或人以及玉器作為祭品奉獻給河川之神的做法最早可見於商朝的甲骨文獻。在東周各諸侯國中,好以馬為牲祭祀神靈的首推秦國。無獨有偶,秦人的馬祭之禮亦正是後來秦二世、漢高帝、武帝「沈/刑白馬」儀式的源頭。古印歐人的馬祭文化為秦人「刑白馬」的來源根據秦國的建國神話,秦之先祖非子奉命養馬於汧、渭之間,因功獲周王賜地。這則神話體現了秦人對馬的重視。
  • 為何我們不稱自己為秦人而是漢人
    當然是因為漢朝的原因,要知道,民族不光是血源的問題,而是在血源認同基礎上的文化認同和自我身份認同,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原諸國,「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服異制,語言異聲,文字異形」,這是東漢學者許慎所說,這種狀態的中原諸國人民,雖然血源相同,但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是混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