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價值觀念,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會有什麼表現?

2020-12-15 龍女之笙

嚴酷的生存條件和不斷的戰爭,使秦人需要的是對自我以外的實際世界的探求和對自身物質需要的索取。所以,人們關心的是生產作戰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利、害,而不注意仁義之興廢,禮樂之盛衰以及道德之完善。

重功利、輕倫理的價值觀念

1.在《日書》中的反映

在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發現的《日書》和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中出土的《日書》中都有深刻的反映。睡虎地《日書》產生於秦昭襄王時期,是秦國下層民眾關於推擇時日,躲避鬼神危害,預測吉兇的迷信工具書,為日者所用,它所反映的是秦人普遍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

《日書》中的很多思想特點和同一時期中原地區傳統的鬼神觀念有很大差別。例如:《日書》中有大量篇幅涉及到秦人的經濟生活。包括了農業、畜牧業、商業等很多方面,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一些內容大量反映,如出門回家娶嫁生育等。但對國家大事卻很少提及,對當時的戰爭只有個別的抽象地反映,這說明秦人功利主義的思想觀念在下層也很普遍。

人們對於自己切身利益無關的事情很少關心。在《日書》中,有多如牛毛的禁忌。東漢思想家王充在描寫秦漢時期的迷信禁忌情況時說:「世俗信禍祟,以為人之疾病死亡,及更患被罪,戮辱歡笑,皆有所犯。起功、移徙,祭祀、喪病行作、人官、嫁娶,不擇吉日,不避歲月,觸鬼逢神,忌時相害。故發病生禍,結法人罪。至於死亡,殫家滅門,皆不重慎,犯觸忌諱之所致也。」對照《日書》所反映的秦代社會,的確如此。

《日書》把星辰的運行,日月的交替,直接與人間的吉兇禍福聯繫起來。人們但凡一舉一動,完全受禁忌的限制,以至形成世俗。在秦人的鬼神觀中,鬼神無處不在,無所不在。能夠控制人們禍福的鬼神,不僅僅是「天」和「上帝」,世間林林總總的事物、現象幾乎都可以在秦人的神的世界中佔一個位置。雞、牛、石、樹,鳥獸、蟲、豸皆是精靈,並能決定人的命運,顯然,這裡帶有許多原始崇拜的色彩。

在秦人的鬼神世界中,鬼神不分,鬼神亦有人的許多特性,也要吃飯,也有七情六慾,而且喜和人處。如:「鬼嬰兒恆為人號日:『鼠(予)我食』。是哀乳之鬼。」「犬恆夜入人室,執丈夫,戲女子,不可得也,是神狗偽為鬼。」「鬼恆逆人,人人宮,是遊鬼。」「鬼恆從人女,與居,日:上帝子下遊。」這既可以看出秦人鬼神觀的原始性和與當時中原文化相比的落後性,也可以看出,在秦人的觀念裡,鬼神也是功利的,他們也要滿足自己的生活要求和欲望。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秦人認為神、妖、鬼,造福或降災於人,與人間的倫理道德毫無關係,因而人們祈求賜福消災也毫無道德倫理的色彩,而是具有極明顯的功利主義特點。如選好日子來祭祀群神,就可得福,與祭祀者本人的行為道德毫不相干。

用一定的辦法就可以驅逐鬼神,與驅妖驅鬼者的道德修養也毫無關係。父母也可以為祟於子女。這與周人「天聽自我人聽,天視自我人視」,「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的觀念大相逕庭。

在周人的鬼神觀中,天意、神意和人的道德品質是統一的,是相互影響的。而在秦人的《日書》中,根本找不到「德」、「仁」、「義」這一類表示道德倫理意義的字眼,而最多的是「吉」、「兇」、「禍」「福」、「貧」、「富」、「利」、「害」等與道德倫理毫不相關的概念。

這與同為卜問吉兇禍福的《易》,動輒「天德」「修身」、「大義」,形成鮮明的對比。林劍鳴先生在《從秦人價值觀看秦文化的特點》的文章中指出:「總之,從《日書》中所反映的秦人的鬼神觀,具有直觀的、質樸的特點,其心目中的鬼神,均未被賦予社會等級秩序和道德源泉的實體意義,對降災賜福和求福消災的信仰也與人們自我道德修養無關。

《日書》中的吉、兇、祥秧等佔卜的判斷詞,不包含任何道德判斷與評價的意義,均有其實際價值。」《日書》沒有將對諸多的鬼神崇拜與「仁」、「義」等道德倫理結合起來,更缺乏哲學和理論上的說明。

在《日書》中,對鬼神的侵害,人們可以起來反抗,自衛。《日書》提供了這些方面的詳細資料。根據《日書》的記載,人固然怕鬼,但鬼亦怕人。「故丘鬼恆畏人,畏人所」。鬼雖然到處害人,但人也可以對惡鬼加以反擊,進行驅逐。

「人毋故而鬼攻之不已,是是刺鬼。以桃為弓,牡棘為矢,羽之雞羽,見而射之,則已矣。」「人妻妾若朋友死,其鬼歸之者。以沙芾(草跟)、牡棘枋(枘)熱(點燃)以寺(持)之,則不來矣。」「鬼恆從男女,見他人而去,是神蟲偽為人,以良劍刺其頸,則不來矣。」類似的記載很多。

這裡可以看出,對於鬼神,也可以採取功利主義的方式。即對有利於自己的神靈,可以祭祀,對不利於自己者,則給予打擊。由此,也就可以理解秦始皇對鬼神的態度了。他建封禪、求神仙、敬神靈,但對阻止自己過江的湘水女神則大動幹戈,對阻止自己求仙藥的蛟龍則親自射殺。

秦始皇的這種做法看起來似乎矛盾,其實是秦人鬼神觀的延續。對鬼神可以反抗,可以打擊,這也反映了秦人好戰尚武的性格特點。《日書》記載的眾多鬼神性格特徵鮮明,語言簡潔明了,形象生動欲出,給人印象極深。其中有些鬼神往往質樸好鬥,徵服欲攻擊性強。如前文所記載的「刺鬼」,「鬼恆襄(攘)人之畜,是暴鬼。」「鬼恆責人,不可辭,是暴鬼。」反映了秦文化的戰爭特色。

2.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表現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生存環境的制約,秦人輕倫理、重功利的價值觀還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時人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秦國之俗,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國「秦與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

宣太后是秦昭王的母親,昭王年少時,一度主持秦國的國政。她的一些思想言論典型地反映了秦人重功利、輕倫理的價值觀念。昭王七年,楚國包圍了韓國的雍氏,韓國不斷派人到秦國求救,宣太后無動於衷,韓國派尚靳使秦,對昭王說:「韓之與秦也,居為隱蔽,出為雁行。今韓已病矣,秦師不下般。

臣聞之:『唇揭者其齒寒。』願大王之熟計之。」這關係到了秦國的切身利益,所以打動了宣太后,他說:「使者來者眾矣。獨尚子之言是。」詔尚靳人,謂日:「妾事先王日,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且費千斤,獨不可使妾少有利耶?"如此赤裸裸的表白,在中原的禮儀之國看來,確實就是禽獸的行為,但這卻真實地反映了秦人的價值觀。

當時與秦接壤的義渠是西羌中比較強大的一支,與秦國的幾次交戰中,雙方互有勝負。有人告誡義渠王:「中國無事於秦,則秦且燒炳獲君之國;中國為有事於秦,則秦且輕使重幣而事君之國也。」就是說,秦沒有外來威脅時,就對義渠採取燒荒和掠奪財物的辦法,秦有外來威脅時,就送重禮給義渠君加以拉攏。

義渠君對秦國利用自己的行為深為痛恨,在公元前318年五國聯合攻秦時,就乘機襲秦,大敗秦軍於李帛之下。也是這個宣太后,為了麻痺並伺機消滅義渠之戎,他先和義渠王通姦,並生有兩個兒子。在時機成熟時,把他誘騙到甘泉宮殺死,然後起兵討伐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宣太后在臨死時,還要求他自己的情夫魏醜夫殉葬。

從中也可以看出,秦人對功利的追求是公開的,毫無掩飾的,在秦人的價值觀念裡,並沒有給倫理道德留下任何生存的空間。

參考資料:《日書》

作者簡介:本文系作者榮純愛歷史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社團的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社團文化在大學生和社會之間搭建起了一個廣闊的平臺,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橋梁和通道。通過社團文化,大學生逐漸掌握融入社會所必要的知識、技能與生活方式,從而在自身心理發展與社會需求之間形成動態的平衡與協調。換言之,社團文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主要是從大學生社會化的層面展開的,主要表現為如下三個方面:社團的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社團為大學生提供了參與社會實踐的廣闊平臺,而社會實踐活動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與手段,在促進大學生了解國情、掌握民情、適應社會、奉獻社會
  • 《禮記》與生活政治的儒家政治哲學範式
    在思想史上,儒家政治哲學有著多維指向,如指向政治理想的「王道政治」「大同政治」,指向政治變遷過程的「公羊三世」「往復三代」,有指向政治運作邏輯的「仁政義政」「德政法治」,有指向政治觀念實現的「得君行道」「覺民行道」,凡此種種,多體現了儒家政治哲學豐富蘊含。總體來看,對於歷史上存在著的儒家政治哲學的思想解讀,有著不同的進路和方向,角度不同往往會導致判斷的不同。
  • 現代公民觀念建構中的「東方社會」
    (23)在他們看來,中國等東方民族比西方過著「更有道德的公民生活」,過著更加富於理性和節制的生活,可以在理性和道德的雙重維度上為西方提供借鑑。正是基於對理想公民的理解和對東方社會的上述認知,萊布尼茨、伏爾泰等人在個人與超驗世界、個人與社會以及個人的自我修養等維度探討了東方社會的獨特價值,從而為西方理想公民的培育給予啟示。
  • 時尚的社會功能,主要包括有豐富社會生活與促進社會觀念變革
    極限運動則是在近年來都市人中的一種時尚,包括自行車越野、蹦極、攀巖、衝浪等,這些運動項目使現代都市人能夠逃離城市的束縛,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過程中盡情揮發能量、充分釋放工作與生活中的各種壓力。現代社會的時尚還表現出人們的各種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使社會生活表現得更加豐富多彩。
  • 《頑主》:表現社會價值解構現象,反諷式喜劇
    於觀(由張國立飾)、楊重(由葛優飾)和馬青(由梁天飾)三人在公司營業過程中生意火爆,遇見各式各樣人與事,發生了啼笑皆非的故事。影片播出於20世紀80年代末,彼時我國的文化與價值步入轉型階段,產生了弄潮兒式作者,王朔是此種代表,與此同時,影視也緊跟時代步伐,翻拍能夠表現時代現狀的電影——表現價值解構、擁有「前衛性」與「市場性」混合的電影,價值解構即:打破現有的單元化的秩序。首先,影片的風格獨特。
  • 網絡時代的社會動員觀念辨析
    政府主導的社會動員是政治權力動員、整合與培育社會力量實現理念、政策的過程,是政治權力與公民個體、社會力量之間的雙向運動,是現代政治的重要形式。改變傳統政治單向的權力運動,以政治權力的強勢作用導向、引領社會力量,形成政治權力—社會力量的信任與合作,達致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要而言之,社會動員的作用與功能有三點。
  • 裡耶秦簡走進國博 展示最早乘法表和秦人「工作日誌」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所推行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秦朝僅存在了短短十幾年,相關文獻史料較為缺乏。2002年,湖南湘西龍山縣裡耶鎮出土3.8萬多枚秦簡,數量是此前全國發現秦代竹簡總和的10倍,總計20餘萬字,全景式展現了秦代縣政運行及社會生活,填補了史料佚缺,讓今人對秦朝政制和社會生活有了更加全面準確的認知。裡耶秦簡是21世紀以來全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有學者甚至認為其學術價值堪比殷墟甲骨和敦煌文書。
  • 嚴酷刑罰成就秦國統一天下,卻又造就人情淡薄,質樸服從的秦人
    由於篇幅有限本篇文章主要討論秦國的刑罰也就是死刑和肉刑:慘不忍睹的死刑和肉刑秦國的死刑方式多達十多種,有梟首、斬、市等三大類,其中棄,就是將犯罪在鬧市中處死,然後將屍首在鬧市中示眾,最後再由犯罪的親友收屍,這是在鬧市中製造恐怖的殺人場面,以到達威懾的效果。
  • 法治社會的建設離不開公民法治觀念的增強
    只有不斷地提高公民的素質,使法治觀念深入人心,才能保證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順利進行。公民法治觀念對構建法治社會的作用平等意識是法治社會建構的價值基礎。公民的平等意識不僅包括公民對平等的認知和理解,也是公民對平等的主張及追求。平等的觀念是現代法治社會的基本理念,是司法獨立的精神基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絕不應該只是一句華麗的口號,而是應該貫徹到法治建設的方方面面。
  • 華爾德 | 政治社會學和社會運動
    階級分析和隨後對經濟企業和社區結構的分析提供了一種具體的社會結構概念,其中對經濟和政治利益的理性認知——有時被嵌入社區傳統中的道德觀念從而得到強化——起著核心作用。相對剝奪和集體行為理論提供了更抽象的社會結構概念,這些概念由社會總趨勢揭示出來,其中社會邊緣性、心理迷失和挫折感起著核心作用,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把社會背景的特徵與政治運動的性質特徵聯繫起來。
  • 【秦人觀秦之三】宣太后史事探析:人物形象與歷史評價
    王子今《秦國女權的演變——從秦國兩位太后說起》(光明日報,2002年8月20日)一文從對昭王母宣太后和秦始皇母兩位太后同樣擅權、私生活糜爛而結局不同的對比,闡述了秦國在東向兼併六國的過程中,深受夷狄之風影響的社會風俗也產生了變化。宣太后一生適二夫,晚年又有男寵魏醜夫,給後人留下「淫亂」的印象,此與先秦時期的秦、楚風俗文化和社會婚戀觀念有重大關聯。學界對於中國社會風俗的研究早已有之。
  • 公共價值的信念與美好生活的理想
    這樣一種生活價值觀念承認每一種生活方式選擇的合理性和正當性,而近代政治制度在理念和實踐上,也對這種開放性、多元性的生活信念持一種肯定、默認和讚賞的態度。近代以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政治」和「道德」的分離,以及自然法權作為現代國家合法基礎的確立,導致公共價值與美好生活的關係發生裂變。
  • 幹春松:從儒家王道政治重思天下國家觀念
    在孔子看來,如果將社會秩序的基礎建立在政令和刑罰之上的話,雖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可能會讓民眾失去羞恥感,而只有用道德和禮儀來引導,才能真正的長治久安。在儒家的邏輯中,君主之所以成為君主是因為他的德,且君主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佔據絕對核心的地位,君主個人的行為便可以直接導致治與亂的不同後果。所以,經典的儒家政治觀念把政治看做是一個確立榜樣和引導人們模仿的過程。孔子說:「政者,正也。
  • ...報】為什麼華人不在乎「政治正確」:華人的種族觀念與族群認同
    第一,在種族問題上,中國人歷史上僅僅是西方和日本種族主義的受害者,現在也仍然如此,在美華人由於美國社會過分的政治正確性甚至成為有色人種的受害者;第二,種族是一個和西方現代性有關的概念,種族主義主要是白人和其他人種之間的問題,和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有關;第三,中國是一個種族很單一的國家,中國社會的差異性和階層性概念中不包括種族觀念,至多是族群概念;第四,在中國的族群問題上套用種族觀念甚至種族主義是迎合西方的學術甚至政治興趣
  • 學術期刊必須堅守社會擔當和政治使命
    一段時間以來,部分學術期刊弱化了其政治和意識形態性,以「繁榮」學術的名義,卻迷失了學術期刊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這種情況不僅與學術期刊的辦刊宗旨不相符合,也違背了學術期刊擔負的社會責任。所以,要推動學術期刊的健康發展,引領學術研究的正確方向,不能丟掉學術期刊的意識形態性,必須堅守學術期刊的社會擔當和政治使命。
  • 中國社會道德問題有三大表現 也有輿論放大因素
    不可否認,受私有經濟成分發展的影響,受市場經濟利潤至上、等價交換等原則的影響,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確實有了更加頑強的表現。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從社會主流道德來看,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仍然是中國社會道德的主旋律,其最深厚的根據,就是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了社會共同利益的基石。
  • 【溯源甘肅】 秦人的馬文化
    雖然秦仲的軍事政治業績不彰,但他在秦人發展史上的客觀作用卻很明顯。秦仲同他的先祖們一樣善於畜牧之事。能「知百鳥之音,與之語,皆應焉」(《藝文類聚·鳥部》)。就是說,他能聽懂鳥類的語言,對鳥說話,能得到回應。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使其家族的政治地位從沒有爵位一下提高到相當於伯爵了。
  • 大力推進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對外傳播
    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它是當代中華民族在推進改革開放、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個價值觀念體系,是引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導航儀」。  推進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對外傳播,應注重以下幾點:  樹立價值觀自信。
  • 墨家社會政治思想的現代意義
    他把這種義利一致、愛利統一的兼愛相利的社會倫理上升到治理國家、佐治社稷的高度,作為他奔走救世的政治理論和政治綱領,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在中國哲學中,義利之辨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先秦,儒、墨、法這三大學派都倡導義利原則。從孔孟談論義利之辨始,主張見利思義,至漢代董仲舒也是片面強烈重義而輕利,他們只看到了義的價值,而忽視了利的價值。到宋朝之際,後期儒家的義利之辨,則走向超功利的空洞道德說教。
  • 政治儒學回應自由主義:國家須確立整全性與主導性的支配價值
    首先,陳教授說明了什麼是極端圓善主義,並列舉了所謂極端圓善主義的五大特徵:1、整全性理論源自某套系列性說明美好人生價值的傳統思想;2、對美好人生價值的傳統思想作高低的排列;3、指出實現這些美好人生價值的方法;4、國家推廣儒學中關於美好人生和社會秩序的整全性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