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酷的生存條件和不斷的戰爭,使秦人需要的是對自我以外的實際世界的探求和對自身物質需要的索取。所以,人們關心的是生產作戰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利、害,而不注意仁義之興廢,禮樂之盛衰以及道德之完善。
重功利、輕倫理的價值觀念
1.在《日書》中的反映
在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發現的《日書》和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中出土的《日書》中都有深刻的反映。睡虎地《日書》產生於秦昭襄王時期,是秦國下層民眾關於推擇時日,躲避鬼神危害,預測吉兇的迷信工具書,為日者所用,它所反映的是秦人普遍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理。
《日書》中的很多思想特點和同一時期中原地區傳統的鬼神觀念有很大差別。例如:《日書》中有大量篇幅涉及到秦人的經濟生活。包括了農業、畜牧業、商業等很多方面,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一些內容大量反映,如出門回家娶嫁生育等。但對國家大事卻很少提及,對當時的戰爭只有個別的抽象地反映,這說明秦人功利主義的思想觀念在下層也很普遍。
人們對於自己切身利益無關的事情很少關心。在《日書》中,有多如牛毛的禁忌。東漢思想家王充在描寫秦漢時期的迷信禁忌情況時說:「世俗信禍祟,以為人之疾病死亡,及更患被罪,戮辱歡笑,皆有所犯。起功、移徙,祭祀、喪病行作、人官、嫁娶,不擇吉日,不避歲月,觸鬼逢神,忌時相害。故發病生禍,結法人罪。至於死亡,殫家滅門,皆不重慎,犯觸忌諱之所致也。」對照《日書》所反映的秦代社會,的確如此。
《日書》把星辰的運行,日月的交替,直接與人間的吉兇禍福聯繫起來。人們但凡一舉一動,完全受禁忌的限制,以至形成世俗。在秦人的鬼神觀中,鬼神無處不在,無所不在。能夠控制人們禍福的鬼神,不僅僅是「天」和「上帝」,世間林林總總的事物、現象幾乎都可以在秦人的神的世界中佔一個位置。雞、牛、石、樹,鳥獸、蟲、豸皆是精靈,並能決定人的命運,顯然,這裡帶有許多原始崇拜的色彩。
在秦人的鬼神世界中,鬼神不分,鬼神亦有人的許多特性,也要吃飯,也有七情六慾,而且喜和人處。如:「鬼嬰兒恆為人號日:『鼠(予)我食』。是哀乳之鬼。」「犬恆夜入人室,執丈夫,戲女子,不可得也,是神狗偽為鬼。」「鬼恆逆人,人人宮,是遊鬼。」「鬼恆從人女,與居,日:上帝子下遊。」這既可以看出秦人鬼神觀的原始性和與當時中原文化相比的落後性,也可以看出,在秦人的觀念裡,鬼神也是功利的,他們也要滿足自己的生活要求和欲望。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秦人認為神、妖、鬼,造福或降災於人,與人間的倫理道德毫無關係,因而人們祈求賜福消災也毫無道德倫理的色彩,而是具有極明顯的功利主義特點。如選好日子來祭祀群神,就可得福,與祭祀者本人的行為道德毫不相干。
用一定的辦法就可以驅逐鬼神,與驅妖驅鬼者的道德修養也毫無關係。父母也可以為祟於子女。這與周人「天聽自我人聽,天視自我人視」,「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的觀念大相逕庭。
在周人的鬼神觀中,天意、神意和人的道德品質是統一的,是相互影響的。而在秦人的《日書》中,根本找不到「德」、「仁」、「義」這一類表示道德倫理意義的字眼,而最多的是「吉」、「兇」、「禍」「福」、「貧」、「富」、「利」、「害」等與道德倫理毫不相關的概念。
這與同為卜問吉兇禍福的《易》,動輒「天德」「修身」、「大義」,形成鮮明的對比。林劍鳴先生在《從秦人價值觀看秦文化的特點》的文章中指出:「總之,從《日書》中所反映的秦人的鬼神觀,具有直觀的、質樸的特點,其心目中的鬼神,均未被賦予社會等級秩序和道德源泉的實體意義,對降災賜福和求福消災的信仰也與人們自我道德修養無關。
《日書》中的吉、兇、祥秧等佔卜的判斷詞,不包含任何道德判斷與評價的意義,均有其實際價值。」《日書》沒有將對諸多的鬼神崇拜與「仁」、「義」等道德倫理結合起來,更缺乏哲學和理論上的說明。
在《日書》中,對鬼神的侵害,人們可以起來反抗,自衛。《日書》提供了這些方面的詳細資料。根據《日書》的記載,人固然怕鬼,但鬼亦怕人。「故丘鬼恆畏人,畏人所」。鬼雖然到處害人,但人也可以對惡鬼加以反擊,進行驅逐。
「人毋故而鬼攻之不已,是是刺鬼。以桃為弓,牡棘為矢,羽之雞羽,見而射之,則已矣。」「人妻妾若朋友死,其鬼歸之者。以沙芾(草跟)、牡棘枋(枘)熱(點燃)以寺(持)之,則不來矣。」「鬼恆從男女,見他人而去,是神蟲偽為人,以良劍刺其頸,則不來矣。」類似的記載很多。
這裡可以看出,對於鬼神,也可以採取功利主義的方式。即對有利於自己的神靈,可以祭祀,對不利於自己者,則給予打擊。由此,也就可以理解秦始皇對鬼神的態度了。他建封禪、求神仙、敬神靈,但對阻止自己過江的湘水女神則大動幹戈,對阻止自己求仙藥的蛟龍則親自射殺。
秦始皇的這種做法看起來似乎矛盾,其實是秦人鬼神觀的延續。對鬼神可以反抗,可以打擊,這也反映了秦人好戰尚武的性格特點。《日書》記載的眾多鬼神性格特徵鮮明,語言簡潔明了,形象生動欲出,給人印象極深。其中有些鬼神往往質樸好鬥,徵服欲攻擊性強。如前文所記載的「刺鬼」,「鬼恆襄(攘)人之畜,是暴鬼。」「鬼恆責人,不可辭,是暴鬼。」反映了秦文化的戰爭特色。
2.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表現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生存環境的制約,秦人輕倫理、重功利的價值觀還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時人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秦國之俗,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國「秦與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
宣太后是秦昭王的母親,昭王年少時,一度主持秦國的國政。她的一些思想言論典型地反映了秦人重功利、輕倫理的價值觀念。昭王七年,楚國包圍了韓國的雍氏,韓國不斷派人到秦國求救,宣太后無動於衷,韓國派尚靳使秦,對昭王說:「韓之與秦也,居為隱蔽,出為雁行。今韓已病矣,秦師不下般。
臣聞之:『唇揭者其齒寒。』願大王之熟計之。」這關係到了秦國的切身利益,所以打動了宣太后,他說:「使者來者眾矣。獨尚子之言是。」詔尚靳人,謂日:「妾事先王日,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且費千斤,獨不可使妾少有利耶?"如此赤裸裸的表白,在中原的禮儀之國看來,確實就是禽獸的行為,但這卻真實地反映了秦人的價值觀。
當時與秦接壤的義渠是西羌中比較強大的一支,與秦國的幾次交戰中,雙方互有勝負。有人告誡義渠王:「中國無事於秦,則秦且燒炳獲君之國;中國為有事於秦,則秦且輕使重幣而事君之國也。」就是說,秦沒有外來威脅時,就對義渠採取燒荒和掠奪財物的辦法,秦有外來威脅時,就送重禮給義渠君加以拉攏。
義渠君對秦國利用自己的行為深為痛恨,在公元前318年五國聯合攻秦時,就乘機襲秦,大敗秦軍於李帛之下。也是這個宣太后,為了麻痺並伺機消滅義渠之戎,他先和義渠王通姦,並生有兩個兒子。在時機成熟時,把他誘騙到甘泉宮殺死,然後起兵討伐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宣太后在臨死時,還要求他自己的情夫魏醜夫殉葬。
從中也可以看出,秦人對功利的追求是公開的,毫無掩飾的,在秦人的價值觀念裡,並沒有給倫理道德留下任何生存的空間。
參考資料:《日書》
作者簡介:本文系作者榮純愛歷史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