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對外傳播

2020-12-19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湖南師範大學校長 蔣洪新

  當今中國,正處於從現代化大國向現代化強國轉型的時間節點。我國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中華民族的逐步復興,贏得了很多友好國家和民族的歡迎稱讚,但也受到了一些國家的猜疑、否定和抨擊,「中國威脅論」因此浮出水面,少數國家甚至開始對中國實施圍堵遏制戰略。對此,我們一方面應保持自信、自立、自強、自尊的定力;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樹立好中國的國際形象。要做到這兩點,當代中華民族必須大力推進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對外傳播。

  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它是當代中華民族在推進改革開放、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個價值觀念體系,是引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導航儀」。

  推進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對外傳播,應注重以下幾點:

  樹立價值觀自信。擁有價值觀自信,對當代中華民族而言,既是對外展現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前提條件,也是在國際舞臺上宣示自己價值訴求和維護國際正義的必要條件。中華民族不僅要致力於實現本民族的復興和大國崛起夢想,還應為人類進步和世界發展擔當責任。只有擁有價值觀自信,我們才會敢於在世界舞臺上展現自己明辨善惡、是非和美醜的國家形象,敢於將自己的合理價值觀念作為強大正能量推向國際社會,敢於為社會的整體發展擔當重任和貢獻力量。

  強化價值觀話語權意識。一個國家的價值觀話語權是由他的經濟實力、政治實力、軍事實力和文化軟實力決定的,但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他的價值觀話語權意識及維護價值觀話語權的意識。隨著綜合實力、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我國的價值觀話語權已受到更多國家的尊重。在此背景下,我們要進一步增強價值觀話語權意識,在國際社會中著力樹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

  建構相適宜的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一個國家的對外價值觀話語體系,須服務於他參與國際交往和國際交流的現實需要,因此,它的建構應該兼有民族特色和國際特色。建構對外價值觀話語體系,應以民族性為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也須超越民族性,以保證對外傳播的有效性。在推進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對外傳播中,我們要選擇與之相適宜、兼有民族特色和國際特色的話語體系,從而使其更容易被來自異質文化背景的人理解和接受。

  正確對待異質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在國際傳播過程中必然會遭遇其他國家的異質價值觀念。異質價值觀念包含合理的內容,也包含不合理的內容。對於合理內容,我們應積極借鑑、大膽吸收,使之成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思想資源;對於不合理內容,我們應用自己的合理價值觀念對其進行批評、反對和抵制。對於異質價值觀念中那些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不同但不一定不合理的內容,我們應採取包容的態度。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提升本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也一直堅持和平相處、同生共榮、互利共贏的國際倫理原則。在對外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絕不走將自身價值觀念強加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道路。

[責任編輯:李姝昱]

相關焦點

  • 提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傳播效度
    原標題:提升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傳播效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
  • 新時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價值傳播
    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積澱形成的文明結晶;另一方面,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是中國共產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總結和時代貢獻,它的提出和形成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的積澱和薰陶。二者相互影響,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中國價值」的基本內容。
  • 做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
    拓展新維度,傳播好這一重要理念,是新時代中國對外傳播工作的新使命和新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對外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重要意義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和顯著的當代價值,對破解當今世界對立和分化難題具有啟示意義。
  • 核心價值觀:當代中國精神名片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進程中,堅持文化自信,積極構建和傳播中國價值觀念,日益成為國人普遍的精神狀態和篤定的價值取向。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自信,文化建設特別是價值觀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維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巨大精神支撐。
  • 「當代中國特色話語外譯傳播平臺」上線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記者史競男)為創新對外宣傳方式,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當代中國特色話語外譯傳播平臺」28日正式上線。  記者從在京舉行的平臺上線啟動儀式上獲悉,該平臺是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翻譯研究院建設的多語種翻譯成果展示平臺,旨在為新時代對外傳播翻譯工作提供黨政文獻文件關鍵語彙、最新術語、重要文本等多語種翻譯一站式服務,也為國際社會了解當代中國思想、中國政策提供一扇窗口。
  • 中國譯協年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外翻譯與傳播...
    中國網11月9日訊(記者 朱柏臣)11月9日,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年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主題論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外翻譯與傳播在北京舉行。該論壇由中國翻譯協會對外話語體系研究委員會、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對外話語創新研究中心承辦。
  • 210222-對外傳播工作切忌內宣化
    而且,隨著全球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內外有別」的理念甚至被認為已經過時,因為對內的內容隨時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傳出邊境,成為對外的內容。因此,有研究認為,當代對外傳播的特點之一是:對外傳播和對內傳播的界限趨於模糊。其實,「內外有別」的核心在於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根據境外的傳播環境、受眾習慣、渠道特點、技術條件、監管政策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在傳播理念、運行方式、操作模式上提高針對性、實效性。
  • 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
    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深化對文化建設和文化自信的研究,是包括文史工作者在內的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肩負的重大時代責任。為此,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三屆學術大會暨無錫市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大會文學與歷史學專場召開,大會就「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這一主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
  • 傳播!中國當代文學拓展歐美市場的調查
    「中國當代文學出版拓展歐美市場的核心問題不僅僅是翻譯人才短缺,關鍵是缺少有利於促進中國當代文學全面走進英語世界的出版傳播平臺。    歐美地區通常是指歐洲、北美、澳洲等英語世界為主的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這個地區長期以來是世界文化的高地,有一整套基於西方社會制度、文化價值為核心的成熟文化體系,並向世界輸出自己關於文學、藝術的創作、學術研究和大眾文化消費的價值評判。在這樣一個文化體系中,中國當代文學的翻譯與傳播現狀究竟如何?
  • 深入推進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
    □ 在現有國際法原則、規則和制度框架下,我國應完善中國法域外適用法律體系,在我國有效控制範圍內針對涉外關係適度適用國內法加以處理,既是深化對外開放和國內法治改革的需要,也是履行大國責任和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的需要□ 中國法治的對外傳播,不僅是跨語言的傳播,也是跨法律文化的傳播。
  • 人民日報評論部:增強對外傳播的「自塑能力」
    這就需要增強對外傳播的「自塑能力」,通過自身國際傳播能力的提升,塑造好中國形象,表達好中國聲音。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創造了令人矚目的「中國奇蹟」。許多實地到中國的人驚訝地發現,無論是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的進步幅度,還是廣大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常常與從國外媒體上收穫的印象大相逕庭。
  • 英語電視節目對外傳播策略分析
    原標題:英語電視節目對外傳播策略分析 中國電視要實現全球傳播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提升對外傳播的影響力,需要改變傳播觀念和傳播機制,也應該積極進行傳播策略上的創新,探索中國電視對外傳播的最佳路徑和模式。
  • 觀點要覽|新聞傳播學篇:對外傳播面臨的雙重挑戰受到關注
    要建構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基於中國歷史文化與當代實踐、具有全球視野的新聞理論體系。亦有學者認為加強中國特色新聞學科建設需要從歷史觀、價值觀、認識論、方法論等層面予以足夠的重視,在學科定位與人才培養等方面堅定不移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並注重與當代傳播特徵與中國傳播實踐的結合。傳播學研究呈多點發散態勢,範式革新等話題受到關注。
  • 社會發展推動中國當代美學轉型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劉旭光告訴記者,新時期中國當代美學的轉型表現在三個方面:譯介的全面展開,對西方美學研究的深化與拓展,使中國美學研究和世界美學的發展趨於同步。就美學本體問題而言,可以將「美學產業」界定為把握美學基本問題的價值手段,即「美學應該是怎麼樣的」。
  • 中國外文局與北外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國家對外傳播能力...
    中國網 趙娜攝影中國網6月16日訊(記者趙娜)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簡稱「中國外文局」)與北京外國語大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約儀式在京舉行。雙方將在學科建設、重大課題項目合作、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新媒體產品創新以及國際與交流合作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中國外文局局長張福海、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彭龍、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社長蔡劍峰等出席籤約儀式,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王剛毅主持籤約儀式。
  • 中國對外傳播的三次浪潮(1978-2019)-虎嗅網
    一方面,構建現代傳播體系,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隨著「走出去」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政府2004年提出媒體「走出去」戰略,2008年始相繼實施了兩個中國國際傳播「五年規劃」。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確保融合發展沿著正確方向推進。」2015年年底中國政府提出構建中國國際傳播的「1+6+N」模式,2016年2月17日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打造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旗艦媒體,2016年12月隨著CGTN成立,「1」初步指向CGTN,「6」是六家央媒,「N」是其他英文對外網站和有潛力發揮國際傳播功能的平臺和機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深刻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價值。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作了新的提升,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中國日報12月23日電 近日,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兩書的英文版相繼出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辦的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會在京召開。此次座談會圍繞兩書英文版海外傳播,以講好中國的宗教學故事、傳播好中國的宗教學聲音為切入點,就如何增強中國圖書的海外傳播力度,提高中國圖書國際影響力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魏長寶在致辭中講到,「理解中國」是新時代中國的宏大敘事,要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理解中國宗教。
  • 朱思睿:當代中國油畫創作中技巧與觀念的代溝
    「20多年來,寫實油畫的技術其實頗有進益,而『寫實』作為『主義』的文化價值,卻分明失落了。」 程美信在《何謂「中國油畫」?》一文中也批評道:「總結中國油畫百年,是技術上的理性進步,給本土繪畫圖式帶來一種藝術豐富性,但在文化價值創造上卻相當有限,因為中國油畫是在洋傳統、土傳統和土洋雜交三條道路上徘徊,沒有突破性的原創價值。」
  • 中國智庫全球傳播的淵源、形式與路徑
    本文通過分析中國智庫全球傳播的淵源、形式與路徑,促進中國智庫為中國開展全球傳播,推進全球治理進程貢獻力量。  中國古代智庫型機構  現代智庫是公共政策的決策外腦。它起源於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美國,距今約有100年的歷史。但如果追溯智庫的雛形,中國在古代便已出現智庫型機構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