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推動中國當代美學轉型

2020-12-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社會發展推動中國當代美學轉型

2017年06月12日 10: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蘇培

字號

內容摘要:美學越來越多地介入到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並衝擊著中國當代美學理論的構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劉旭光告訴記者,新時期中國當代美學的轉型表現在三個方面:譯介的全面展開,對西方美學研究的深化與拓展,使中國美學研究和世界美學的發展趨於同步。就美學本體問題而言,可以將「美學產業」界定為把握美學基本問題的價值手段,即「美學應該是怎麼樣的」。正如劉旭光所言,對於當代美學轉型的研究,要從兩方面展開:一方面是為推動當代美學發展,需要推出與其相適應的美學觀念,既要從審美非功利性的觀念中走出來,又要保持審美的獨立性與自律性,這是對當代美學的重大挑戰。依據當前的知識體系,美學應該包含美學基礎理論、美學應用理論和美學產業(市場)理論三大板塊。

關鍵詞:美學產業;審美;中國;變化;美學研究;文化;評價指標;生產;生活;發展

作者簡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網際網路在中國社會和文化層面上的深刻影響,中國當代美學正悄然發生著變化。美學越來越多地介入到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並衝擊著中國當代美學理論的構建。

  中國當代美學正發生深刻變化

  「美學上,一個新的『百家爭鳴』局面可能即將出現。」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王傑如此表示。在他看來,新時期中國當代美學範式的轉型表現在美學與市場經濟的高度融合,審美活動和體驗經濟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驅動力之一。在理論上,康德美學和浪漫主義美學那種「自律性美學」的理論體系正在逐漸瓦解,對於新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美學理論需要做出調整和重構。新時期以來,中國社會正在探索一種不同於歐洲社會發展模式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當代的文學藝術創造和發展充滿活力,並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藝術形式。對這種現象的理論闡釋和概括也推動了美學範式的轉型。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劉旭光告訴記者,新時期中國當代美學的轉型表現在三個方面:譯介的全面展開,對西方美學研究的深化與拓展,使中國美學研究和世界美學的發展趨於同步;在此基礎上,建立中西比較美學成為美學發展的主要方向,在比較的過程中將對中國民族美學的特性產生越來越清晰而深刻的認識;審美經驗與社會生活的變化使美學研究需要不斷適應新變化,並針對新現象萌生出新的美學思想。

  在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教授鄒其昌看來,中國當代美學正發生著三大維度的轉型。一是從西方美學話語體系的傳播與研究轉向中國本土美學話語體系的傳承、創新與構建;二是從純理論思辨、系統的研究轉向生活化的應用與消費;三是美學體系構建問題的重大轉型,即美學的重新定位問題。這三大維度的轉型,預示著中國當代美學正發生著歷史性的深刻變化。他表示,中國學者應該做好引領世界美學發展的準備,期待中國美學的出場。

  理性思考美學產業

  由於審美在當代文化生產與工業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美感和藝術性成為商品增值的重要手段,這就使得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美感傳達逐漸產業化,或者說與傳統製造業相互融合。這一現象構成了當代人類審美活動的重要趨勢。該趨勢的另一面是日常生活審美化造成社會生產與人類生活的審美化,導致以審美為目的的社會生產出現,這些社會生產部門被稱為審美產業或美學產業,劉旭光表示。

  鄒其昌談到他對「美學產業」的思考,認為可以從兩個基本方面展開,其一,美學本體問題涉及到美學自身內在價值的構建。就美學本體問題而言,可以將「美學產業」界定為把握美學基本問題的價值手段,即「美學應該是怎麼樣的」。「美學產業」的核心不在「產業」,而是「美學」。提出「美學產業」就是要挖掘美學的本真樣態,即所謂本體。其二,就美學研究的主體對象,即感性問題而言,「美學產業」更觸及到了問題的實質。

  在王傑看來,美學產業是美學與經濟學、管理學相結合而產生的新的理論概念,用於概括和說明創意經濟時代或者說文化經濟時代的新社會現象。美學和藝術已經成為一種產業類型、一種新的社會結構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理論上,美學產業還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它與文化經濟、創意產業、審美資本、審美商品的生產和再生產機制等理論概念密切相關。美學產業是當代社會發展變化下萌生的新形式,迫切需要當代美學做出理性思考,包括批判性研究和理論闡釋。

  培育與時代相適應的美學觀念

  在談到當代美學的轉型與發展時,王傑告訴記者,首先,在創意經濟或文化經濟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仍是重要的理論方法和理論原則;其次,應該對以新媒體和網際網路為基礎的藝術形式展開研究,這是重要的技術基礎;再次,開展審美治理和審美制度研究。只有對當前新變化作出系統性研究,我們的美學才能對當代審美現象作出理論分析,並從這種分析中探索出審美形式與烏託邦衝動的內在聯結。

  正如劉旭光所言,對於當代美學轉型的研究,要從兩方面展開:一方面是為推動當代美學發展,需要推出與其相適應的美學觀念,既要從審美非功利性的觀念中走出來,又要保持審美的獨立性與自律性,這是對當代美學的重大挑戰;另一方面是要對這一趨勢有所警惕,防止造成審美異化。

  鄒其昌表示,美學產業既是學科問題,也是產業問題,更是領域問題。進一步推進美學產業研究要注意三點:第一,就學科體系理論的構建而言,應加強美學產業的理論建設與發展。依據當前的知識體系,美學應該包含美學基礎理論、美學應用理論和美學產業(市場)理論三大板塊。第二,就美學產業的業態性質而言,應加強美學產業的系統構建與推進。第三,就美學產業的歷史價值而言,應加強美學產業的各類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設與規範。美學產業是一種智慧型、情感體驗式產業,旨在引領、推進並規範相關經濟活動與產業的產生與發展。目前,相關領域的展開與探討不僅缺失美學的引領,更缺乏美學產業各類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與規範,而這正凸顯出「美學產業」問題提出與推進的重大價值。

    記者 蘇培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中國轉型社會學話語體系的當代構建
    作者: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長 李友梅  中國轉型社會學亟待構建能迎面「變動中的當代」新知識體系  轉型社會學所面對的是社會轉型提出的重要問題。
  • 社會轉型與當代轉型社會學研究的理論脈絡
    摘 要:全球化的今天, 急劇的社會變遷使社會轉型成為一類和社會發展既有聯繫又相區別的特殊社會事實, 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當代轉型社會學研究的出現, 正是轉型理論研究與社會轉型實踐相互影響的產物。回顧當代轉型社會學研究興起的理論歷程, 我們發現專注於「傳統與現代」主題的社會轉型研究, 基於市場轉型的社會轉型研究, 聚焦於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轉型研究, 導向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轉型研究以及文化視域中的社會轉型研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背後隱藏的是當代轉型社會學理論研究走向深入和細化的邏輯主線, 也是學界對社會發展不斷進行理論反思的結果。
  • 背叛的天使 | 中國社會工作轉型議題:從「嵌入發展」到「找回社會」
    內容摘要:「大轉型時代」的到來使中國社會工作面臨轉型的重要任務。由於中國當前的社會轉型與波蘭尼所說的「大轉型」具有極大的相似性,而與之相關的「嵌入」及「重嵌」又是現代社會工作的邏輯起點。中國社會工作要實現順利轉型,必須回到波蘭尼的「大轉型」及其「嵌入」理論,以社區為實踐平臺,找回其「社會為本」的原初專業精神,恢復其「社會自我保護機制」的專業本質。
  • 【實踐新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了未來一段時期綠色低碳發展的目標,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有利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對中國長遠的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更體現了中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的大國擔當。
  • 新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學發展
    新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學發展 2019年09月27日 08: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友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這場當代美學論壇專家聊了啥
    日前,「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浙江社科界學術年會分論壇在杭召開,來自美、俄、英、德、澳大利亞、比利時等國的高校與科研機構的60餘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參與了此次論壇會議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浙江大學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主辦,中華美學學會馬克思主義美學專業委員會、延安大學、《浙江社會科學》雜誌社協辦,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編輯部承辦。
  • 引領當代東方美學:關注「以人為本」的美史探索
    作者從中西方藝術哲學的對比中論述東方美學的基本特徵,提出東方美學有著比西方「感性學」更為廣闊的內涵,並深入探討「質樸」與「普及」之間的內在關係,借史證理,提出在普及美學基礎上延伸的多學科框架,舉證翔實,發前人所未發,對當今美育事業頗具意義,更對解決當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社會整體塑造升級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 創新社會教育發展方式 推動繼續教育轉型升級
    這一重要講話是對「世界一流大學」成長之路的精闢總結,更為新時代高校繼續教育轉型升級發展指明了方向。  世界高等教育問題專家納伊曼曾指出:「只有當高等教育成功地表現出它對地方社會、地區和國際社會是有用的,能夠滿足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的時候,它才能夠得到發展,才能夠成為群眾性的教育。」
  • 推動新時代中國闡釋學建構與發展
    第六屆「當代中國文論:反思與重建」高端學術論壇在深圳舉辦推動新時代中國闡釋學建構與發展12月4日,新時代中國文論的闡釋走向——第六屆「當代中國文論:反思與重建」高端學術論壇在深圳大學舉辦。深圳大學黨委書記劉洪一在會上致辭。
  • 名師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美學博導 高建平
    「朱光潛與當代西方」心理距離」說探析」,文潔華主編《朱光潛與當代中國美學》,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  11.「新時期文藝學二十年學術討論會綜述」,《文藝研究》1998年第5期。  12.「文化生產的地方特色與全球化」,1999年」亞歐文化產業和文化發展國際會議」發言,收入文化部所編的該會論文集。  13.
  • 高嶺:黑白灰——中國當代藝術的一種視覺美學特徵
    [1]正是基於對中國當代藝術中這種創作上和批評上社會學轉向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兩方面的理解,提出從當代藝術作品內部來探討它的獨特性,通過對它獨特的視覺美學特徵的描述和把握,來展現它豐富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以此來折射當代中國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文化的變遷,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這不是如以往那樣將藝術作品局限在審美經驗的象牙之塔中,而是為了更加完整和全面地理解和展示藝術作品自身的魅力。
  • 以流域治理推動全流域高質量發展——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以流域治理推動全流域高質量發展——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歐陽雪梅歐陽雪梅 圖/張楊專家簡介:歐陽雪梅,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與發展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研究項目《中華思想通史》第16卷首席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文化和旅遊部國家主題性創作項目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 中國脫貧是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功案例
    中國網 李佳/攝 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表示,中國脫貧攻堅的特點之一,就是把經濟發展、文化發展、數字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脫貧不僅解決貧困人口生存問題,更要推動貧困地區全面發展。中國脫貧攻堅以經濟發展保障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以文化發展激發內生發展動力,以數字發展彌補「數字鴻溝」。
  • 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聚焦《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 題: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聚焦《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新華社記者劉羊暘、戴小河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並舉行新聞發布會。
  • 在後現代轉向中探討當代美學問題
    我們如何理解和闡釋美學或藝術哲學中的這種巨大轉變,便成為了今日美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建盛博士的《後現代轉向中的美學》,正是一部力圖在現代與後現代的轉向中理解和闡釋美學或藝術哲學轉變的著作。
  • 卡蘿爾·塔龍-於貢:西方現代美學的變革與轉型
    進入21世紀,西方現代美學朝著與傳統美學,特別是近代美學相區別的方向發展,研究基礎、對象、問題、重點、方法乃至思維模式、話語方式都產生了重大變化。美學的變革或轉型已成為當代美學家關注和研究的主題之一。法國是哲學王國、美學重鎮,一代代法國學人對哲學和美學展開思考,產生了諸多極具世界影響力的成果,卡蘿爾·塔龍-於貢教授便是其中傑出的學者之一。
  • 「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
    央廣網杭州12月21日消息(記者李佳 通訊員高瓊)12月19-20日,「當代美學的論爭與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浙江社科界學術年會分論壇在杭州成功舉辦。本次國際學術論壇結合了線上直播,為中國、美國、英國等多國研究者提供了共同探討當代藝術與美學議題的平臺。
  •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任務要求。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我們要準確把握其思想內涵和實踐路徑,並以此作為在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遵循。
  • 美術觀察|中國山水畫的美學內涵——以山為德、以水為性!
    然而,隨著社會時代語境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山水畫的母題及其價值歸屬已經無法承載當代城市生活的價值訴求與生命存在,其已無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形成引導性的價值關聯,因此傳統山水畫的當代轉型成為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受這一思想觀念的影響,以表現社會的都市化進程新風貌與時代性的美學思想,為山水畫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這也更好地適應了當代人在新的時代發展過程中對當代山水畫新的審美訴求。
  • 論中國當代油畫發展現狀,中國當代油畫多元化發展形成因素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在文化開放的同時,也受到越來越多外國文化的挑戰,形成了帶有中國藝術特色的中國當代藝術思潮,這是對中國的社會文化進行了探索與創造。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化也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當然也包括油畫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