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觀察|中國山水畫的美學內涵——以山為德、以水為性!

2020-12-23 美術觀察20200715

楊鋒,陝西西安人,2003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獲學士學位;2013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獲碩士學位,師從劉丹教授。現為河南理工大學建築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論文曾發表於《美術觀察》《藝術百家》等核心期刊,出版著作兩部。

2014年,作品《依然的暖風》入選「河南省第十二屆美術作品展」,《廣廈千萬間》入選「今日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邀請展」並獲優秀獎,作品《山裡人家》入選「河南省第十九屆美術新人新作展」,《城南的微風》入選「河南省第二十屆美術新人新作展」優秀獎。

2015年,作品《紅綠燈》入選「河南省第十四屆中國畫藝術展獲獎作品展」並獲優秀獎,《假日太行》入選「河南省高校美術教師太行山寫生作品展」。

2016年,作品《南山南》入選「今日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邀請展」並獲優秀獎,《老樹》入選「2016年甘肅省美術寫生作品展」並獲一等獎,《清風吹桐枝》入選「2016河南省廉政文化建設展」並獲二等獎,《遊走之三》入選「河南省第十五屆中國畫藝術展」。

2017年,作品《立春》入選「河南省第七屆優秀青年美術作品展」,《廣廈千萬家系列之城南》入選「2017『中原畫風』河南省優秀美術作品展覽」,《婺源寫生》入選「第三屆陝西美術寫生作品展覽」。

2018年,作品《虹橋》入選「翰墨青州·2018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夏季的風》入選「今日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邀請展」並獲優秀獎,《山裡人家》入選「2018甘肅省美術寫生作品展」。

2019年,作品《晴空》入選「第十三屆河南省優秀美術作品展」。

都市山水畫之我見

文/楊鋒

山水畫作為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的表徵載體,體現出了中國農耕時代獨特的生命觀照方式和價值實現途徑,其以「悟」的方式表達著人們對「淡遠與虛無境界」的皈依和對自然天性的回歸。然而,隨著社會時代語境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山水畫的母題及其價值歸屬已經無法承載當代城市生活的價值訴求與生命存在,其已無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形成引導性的價值關聯,因此傳統山水畫的當代轉型成為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受這一思想觀念的影響,以表現社會的都市化進程新風貌與時代性的美學思想,為山水畫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這也更好地適應了當代人在新的時代發展過程中對當代山水畫新的審美訴求。

社會都市化進程發展使原有傳統山水畫中的田園風情正在被新興的都市繁華所取代,山水畫所表達的審美理想也在社會的發展中發生了重要的轉換。如何使傳統山水畫中的美學思想在當代社會語境下得到更好的繼承與發展,這就為當代的山水畫畫家提出了新的挑戰。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美學觀是一種詩性美學觀,也是人們對宇宙、自然在融合人生感悟情境下的一種特有的理解表達方式,是中華民族美學的精神需求,通過視覺藝術的形式呈現出的一種內在精神表達與審美理想相結合的視覺圖式,最終使精神追求和審美性的社會觀得以清晰地承載與表達成為可能。

這種獨特的山水審美觀與中國獨特的文化精神是不可分離的,正是傳統文化對人、對生命、對人世間的深情關注賦予了傳統山水畫異常豐富的人文精神。自然山水更多的是一種人對宇宙萬物和社會人文的感悟,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比興手法常常成為人與自然溝通交流的方式。同時,由於中國思想的多元性,也形成了不同的山水人文觀。

以山川群峰祥雲水流比喻君臣主尊的皇權山水觀,以在自然中尋求內心慰藉與思想解脫的仙道山水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儒家山水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風水玄學山水觀以及抒情言志的文學山水觀等。正是這種內含「德」、「性」的人文山水觀將自然與社會、生活與理想、人性與神性、有限與無限進行了審美聯結,形成了以山為德、以水為性的中國山水畫的美學內涵。中國山水畫從精神層面上提出了山水畫「以形媚道」,從材料與技法層面上形成了山水畫「水墨暈章」的審美理想,為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奠定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道家哲學思想的美學追求。

在當代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以山水畫的形式展現新時代的變遷,承載當代人的審美訴求和價值歸屬,成為山水畫家不斷追求探索的目標。由於社會發展與生活表現的載體發生了改變,對新的社會面貌的表達成為時代主題,山水畫家不僅要尊重傳統美學觀念,更需要探索表達時代發展所要展現的新的美學理想。這導致了當代山水畫在美學思想上的兩個方向:一是堅守傳統美學思想的自然觀和內心守望的傳統派;一是展現社會新發展面貌與新美學追求的革新派。

傳統派在思想上追求傳統的美學觀念與超然物外的生命感悟,畫面中延續著傳統的圖式與符號語言。革新派則積極融入當代繼承與創新的美學觀念,表現新的時代發展主題,積極介入當代人的生活需求,從而形成與當代社會相結合,反映當下人精神面貌與審美訴求的都市題材山水畫。這是社會結構與生存環境的變化帶來的當代特有的社會面貌與新的美學方向,是有別於傳統山水畫的一種全新繪畫形式。它表現了當代人的審美新需求與新興都市叢林這一生活環境結構變化的新形式,是當代每個山水畫家所面臨的新課題。

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以兼容並蓄的思想觀念,強烈的時代感,以不同於傳統和西方繪畫的獨特形式,豐富多變的繪畫語言和積極探索的精神;以山水畫特有的表現形式來表達當今都市的變化與發展以及美學的思想追求,發揮傳統筆墨的獨特優勢,表現當代都市文明的生存狀態,讓都市山水畫發揮出更大的藝術魅力,為中國山水畫更好地表現時代發展變化,為傳統山水畫的發展史增添一個新領域,讓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楊鋒作品欣賞

楊鋒 《城南拐角》

紙本設色 178cm x 96cm 2018年

楊鋒 《存在》

紙本設色 180cm x 90cm 2018年

楊鋒 《廣廈千萬間》

紙本設色 180cm x 234cm 2013年

楊鋒 《廣廈千萬間之城南》

紙本設色180cm × 185cm 2016年

楊鋒 《虹橋》

紙本設色 210cm x 180cm 2018年

楊鋒 《晴空》

紙本設色 220cm x 149cm 2019年

楊鋒 《怡然的暖風》

紙本設色 150cm x 180cm 2015年

楊鋒《都市系列之五》

紙本設色 220cm x 145cm 2017年

楊鋒《庚子春月-暫停》

紙本設色 220cm x 165cm 2020年

楊鋒《庚子春造像系列》

紙本設色 200cm x 200cm 2020年

楊鋒《古城》

紙本設色 220cm x 180cm 2018年

楊鋒《紅綠燈》

紙本設色 240cm x140cm 2017年

楊鋒《皇子坡》

紙本設色 178cm x 96cm 2018年

楊鋒《皇子坡之一》

紙本設色 180cm x 145cm 2018年

楊鋒《家園之六》

紙本設色 180cm x 90cm 2013年

楊鋒《家園之三》

紙本設色 180cm x 90cm 2013年

楊鋒《立春》

紙本設色 180cm x 185cm 2016年

楊鋒《祈福》

紙本設色 240cm x 124cm 2016年

楊鋒《尋夢》

紙本設色 180cm x180cm 2017年

楊鋒《長樂路》

紙本設色 220cm x 180cm 2018年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荊浩圖真說與素描理念在現代山水畫中相映成趣
    圖真說是荊浩對中國山水畫理論與實踐的重要貢獻之一。圖真說經歷了20世紀的學科洗禮,在中國山水畫以自然物象傳達畫者哲思的程序中融進了新的學科知識——素描。對於山水畫者來說,素描是一種研究自然物象的繪畫方法,而這種方法使畫者去重新認識生活中的各種自然形態成為可能,並創造性地掌握這些自然形態,最終轉化為藝術形態。
  • 初中美術《中國山水畫》教案
    中國山水畫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欣賞中國山水畫作品,能感受山水畫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石、樹木的畫法,學習畫山水畫的方法步驟。【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欣賞、討論等途徑,學習欣賞中國山水畫作品,感受歷代畫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發情感、表現意境的,通過動手實踐,學習和體驗山水畫的基礎畫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傳統繪畫的魅力,樂於學習與傳承傳統繪畫,從而更加熱愛中國傳統文化。體會藝術與自然的關係,學習用藝術和自然愉悅心靈、豐富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 美術大家雲集濰坊,演繹祖國大好河山 「自然而然——2019中國山水...
    濰坊傳媒網訊為加強優秀藝術文化交流,促進濰坊藝術文化的繁榮發展,2019年12月14日,一場高水平的山水畫展(自然而然——2019中國山水名家邀請展)在濰坊十笏園文化街區十笏園美術館隆重舉辦。在國家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著眼於對中國山水畫文化脈絡的思考,集中展現當代中國山水畫創新與發展,將為2019年中國畫界展覽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山水畫蘊含了中國傳統的美學和文人氣質,是中國畫領域的大宗畫科。
  • 中國山水畫空間美學觀念演變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人的精神追求,山水成為這一理想的寄託。登山臨水,是古代士人觀照宇宙世界的方式,也是歸返自我本心的方式。六朝時,伴隨著中國士文化的興起,山水繪畫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山水畫空間成為中國美學精神的重要載體。
  • 山水畫教程——《早春圖》
    山水畫蘊含著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蘊含著中國一些古代文人願遠離官場,縱情於山水之間的傳統精神。中國山水畫除了有美的追求外,更高層次是「天人合一」。
  • 中國美術學院山水畫博士王作均繪畫作品欣賞
    王作均中國美術學院山水畫博士、副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山水畫高級研修班導師上海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浙江當代中國畫研究院理事中國寫生會山水專業主任委員王作均先生生於北京,祖籍杭州。12歲拜上海名家王小廔先生為師學習「四王」山水。1980年畢業於上海工藝美術學校並留校任教;1983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專業,師從陸儼少、孔仲起、童中燾、卓鶴君、谷文達等山水畫大家。1987年畢業後留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任山水畫教師。1991年赴舊金山藝術學院留學後成為職業畫家。2010年回母校師從卓鶴君教授,獲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中國畫理論與創作》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 美術學科知識點-隋代山水畫
    想考美術教師招聘?你的美術基本功過關麼?中公教師網整理了美術學科知識點-隋代山水畫,希望助你備考一臂之力。隋代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時代。隋朝歷時雖不長,但繪畫創作已向新的高峰發展的跡象。繪畫上以石青、石綠為主要色相描繪自然景物的青綠山水畫為主,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中的一個重要門類。
  • 丹青妙筆繪逸品——倪瓚的山水畫藝術及內涵
    丹青妙筆繪逸品——倪瓚的山水畫藝術及內涵作者:任軍偉倪瓚(1301或1306-1374),字元鎮,號雲林,江蘇無錫人。後人常稱其為倪迂,與黃公望、王蒙、吳鎮並稱「元四家」。明晰了倪瓚的生活和藝術歷程,其山水畫藝術及內涵便不難想見。 倪瓚的山水畫不僅在元代,就是在整個中國山水畫史上都是較為奇特的。他的畫,筆墨松秀古淡,置陳布勢簡略,多半只作一個開合,絕少有設色者,甚至連圖章都不鈐,題跋也多長題,作楷書,力求樸素清雅。觀其作品,總給人一種靜謐、空曠、蕭索、荒寒的感覺。
  • 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美」與「德」
    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美」與「德」在漢語語境中,美和倫理、經濟等概念不一樣。倫理指處理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規則,經濟指物質生產、流通和交換活動,都是名詞性的專指概念。這意味著以「美」立名的美學,天然地是一種將人導向正面情感態度的學科,表達的是一種對生活肯定的精神。以此為背景,人對現實的審美評價引人愛這個世界,審美的超功利性促進人追求雅化生活並對生活抱持理想態度,這些都天然地通向一種健康、樂觀、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說,審美不是道德,但它卻天然孕育並涵養著道德。西方詩人布羅茨基講:「美學乃倫理學之母。」是對兩者關係的明解。
  • 豪情盡在山水間——鑑賞畫家蔣偉山水畫作品
    書畫家運用筆墨展現出了山水魅力,將畫的精神內涵蘊含其中,讓觀賞者觀景觸情。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位當代畫家——蔣偉,看看他筆下的山水畫藝術。 小橋流水 蔣偉新品力作山水畫《雲山之間有清泉》 「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
  • 每一首古詩詞,都是一副濃墨淡彩的山水畫
    自古以來,人們總喜歡寄情於山水之間,以山為德、以水為性。北宋大畫家郭熙把山水比喻為「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澹如睡」,辛棄疾則認為「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唐]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 美術研究|論美學學科內涵的擴展與新變!
    美學不是一個固定的物,可以對它作純客觀的分析。這是一個隨歷史的發展而形成和變化的學科,從事這個學科的研究者們在研究過程中拓展了這個學科,豐富了這個學科的內涵。關於美學的對象和性質關於美學學科對象,一些美學通論和教材都習慣用三分的方式來論述。作者常將美學分為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藝術哲學。
  • 畫中禪意——淺析中國畫中的禪宗美學思想
    一 禪宗美學思想概述1 禪宗精神的實質禪宗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因重視參禪,故名。禪宗始祖菩提達摩提出「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的命題。認為佛道的要義是「即心無心」,也就是對外物不起分別之心。達摩在禪修上特別重視「安心」,就是將心按到一起,達到安定寂靜的目的。
  • 朱曜奎:中國山水油畫走進法國巴黎大皇宮博物館
    此次,特別邀請的中國代表藝術家是中國傑出美術教育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曜奎,展覽展出了其「山水油畫」代表作品。,將中國人內在修為意識『以山為德、以水為性』,用西方油畫之技法,用中國傳統『山水畫』方式,融中國大好河山之意象的『山水油畫』。
  • 會議綜述┃玄理與藝境:中國藝術精神再討論 ——青年美學論壇第四屆(2019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本屆研討會以「玄理與藝境:中國藝術精神再討論」為主題,來自河北大學、河北師範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香港大學、國防大學、福建師範大學、浙江海洋大學、湖北民族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河北省社科院等十餘家高校與科研機構的二十多位青年學者參會,從不同的研究對象與視角出發,對「中國藝術精神」進行了「再討論」。
  • 山水畫分支的背景與理論意義
    田園山水畫作品中上承中國山水精神,關注人類生存狀態,介於出世與入世之間,張揚生態之美,常存故鄉情結,有「中和之美」「田園美」等審美內涵。它廣納中西技巧,表現形式多樣,深入鄉村生活,主旨情懷隨時代而變。它雖為分支,外延空間卻很廣大,能為山水畫拓展領域。研究並弘揚田園山水畫,是對中國畫現代形態的很好探索。
  • 易從網客廳山水畫清賞,山水交錯,相映成趣,風雅不俗!
    王寧用丹青妙筆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春天的萬物復甦的美景,綠樹紅花,一種生機盎然的春意美景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飛流而下的瀑布激起雲霧,讓本就如夢幻般的田園生活更顯得詩意濃鬱,潤色上拿捏準確,綠色本就能夠使人視野開闊,山載德,君子當厚物載德,水為善,水利萬物而不爭,山水是人們一種都喜歡的對象,忘情山水,感悟自然,人們在自然山水面前才能得到最極致的放鬆。
  • 取景框中的人生,電影美術的美學表達
    電影中常見的美術造型主要通過環境造型為人物提供活動的典型環境,並通過人物的造型來塑造揭示其內在屬性。因此俠義的電影美術指的是制景、服裝、化妝、道具、特技美術等與電影製作相關的美術工作。電影美術就其本質講是造型藝術,但就時空觀念來講,電影美術屬於運動著的立體造型藝術,而非靜態造型藝術。隨著電影技術的不斷革新和完善,電影美術設計的要素大體歸為:形、色、光、音、時、人、動、圖、境、字,這十類造型要素也是銀幕世界鏡像的構成要素。
  • 美術研究|荊浩《筆法記》中的繪畫美學思想!
    荊浩不僅在山水畫創作中取得傑出成就,成為關仝、李成、範寬、郭熙等人師法的對象,對其後山水畫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還寫作了《筆法記》一文,闡述他的繪畫美學思想。在山水畫發展初期的南朝劉宋時期,宗炳寫作了《畫山水序》、王微寫作了《敘畫》,唐代山水畫趨於成熟,傳為王維的《山水訣》和《山水論》,代表唐代山水畫論的水平。
  • 美術研究|中國文藝美學思想豐博深厚,在世界美學史上獨樹一幟!
    摘要:中國古典文藝美學思想發展的基本歷程主要分五大階段:一是以《尚書》所提出的美學話語作為歷史的(也是邏輯的)起點階段;二是以先秦至東漢為中國文藝美學思想的奠基階段,標誌是產生了作為中國文藝美學思想之根基的儒、道兩家學說,初步確立了中國文藝美學的特有概念、命題及其話語模式;三是以魏晉以降為中國文藝美學思想的自覺階段,標誌是出現了較為專門而獨立的文藝美學思想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