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禮樂文化與儒家審美理想
——藝術的倫理-政治視域
藝術精神蘊涵著文化最根本的文化理念。討論中國藝術精神,離不開對於禮樂文化的重新思考。禮樂文化背景下的中國藝術精神以儒家思想為根基和底色。在本屆會議中,一方面,與會者在藝術與政治的互動關係中重思儒家審美精神,發現這種互動關係自早期中國以來一直具有其延續性,即使在玄學興起、藝術自覺的魏晉時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規範著士大夫階層對於藝術的經驗與理解。另一方面,與會者也看到,由儒家審美理想所規範的藝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逐漸進入了後世的藝術創造與品評的潛流之中。
首先,與會者圍繞唐以前在禮樂問題中所呈現的儒家美學與政教觀念的關係展開了討論。湖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講師崔凱華的報告《早期中國政治與藝術的互動:論中和觀念的起源》,圍繞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觀念「中和」展開,在觀念的起源與意義的流變中探尋早期中國政治、倫理道德與美學思想的交融交匯,指出政治和藝術的互動是早期中國審美風格形成的重要原因,這種審美風格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在此意義上對中國美學「初發芙蓉」的審美理想之起源與意義提出了探索性解釋。中山大學哲學系助理研究員林凱的報告《樂象理論語境中的〈聲無哀樂論〉》,則以《樂記》的樂象理論為背景展開了對《聲無哀樂論》的全新闡釋,通過對 「聲」與「樂」的辨析呈現魏晉時期「聲象說」與「和聲無象」說的對立及二者與「樂象說」的不同關聯,認為嵇康在與其時流行的聲象說之對抗中完成了對《樂記》的樂教及樂象傳統的回歸與超越,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其音樂思想中的審美解放。香港大學音樂系博士周婧的報告《中唐音樂美學的恪守——杜佑與天寶末年胡樂改名事件》,以天寶十三年(754)太樂署擬定新曲目並刊石之事件為線索,討論了此事件中「胡樂改名」的性質及其影響的有限性,並以此事件之記載者杜佑的音樂思想為例,從音樂觀念和美學的角度指出「胡樂改名」影響之有限性,其原因是在求新求變的中唐思潮中儒家音樂觀念和美學價值仍得以恪守,由此反映出儒家音樂觀與政權結合的緊密性和穩固性。
此外,參會者亦從政治與倫理的視角出發探討了宋以後繪畫領域中所體現的儒家文化精神。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何沁心的報告《圖繪天下:論郭熙山水畫的「天下」觀》,圍繞「天下」觀念,將目光投向山水畫背後複雜的社會史因素及其思想內涵,以郭熙的山水畫創作為例,一方面通過分析郭熙的雙重身份(宮廷畫師與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人)解讀其山水畫創作中所流露的「天下」觀,另一方面透過郭熙的繪畫風格進一步確證:山水畫不僅是「心匠」的自由展現,亦因脫胎於輿圖且兼具遙想「天下」之美學特質,而在其意義中包含著對「天下」觀及意識形態的彰顯。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劉桂榮教授提交的參會論文《宋代畫評中的藝術倫理思想及其生命蘊涵》,則聚焦於宋代畫評中所蘊涵的倫理思想,指出畫評家倡導的「胸中士氣」和「心胸涵養」強調的是個體人格的建構,體現了自我生命的確認;立品和載道則是基於作品展開,在作品與創作者及天地宇宙關聯中生發作品的價值意義;而「大其心」「觀生意」「盡物性」「比德」等品評思想彰顯的則是天地之大德,凸顯了宋代藝術倫理的大生命視域。
二、「玄理」與「藝境」
——從藝術自覺到美學精神
探尋中國藝術精神要求我們在中國古典藝術中尋找其獨特的內在品質及其來源,而不僅僅是思考某一門類藝術之內容或形式的特徵及其所傳達的境界等。重思中國藝術精神離不開對魏晉玄學與藝術自覺的重新考量,同時也要求我們在各藝術領域的關鍵問題中探尋藝術精神的內涵。因而,本次研討會的第二個主要議題即圍繞魏晉時期的藝術自覺與中國古典藝術中的美學精神展開。
與會者對於魏晉藝術自覺的重思圍繞詩、文及相關理論與當時的哲學、思想背景之間的關聯展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李成金的報告《「真知」之「悟」與謝靈運詩中的山水描寫》,力圖在晉宋之際「莊老告退」、佛學興盛的思想背景下探討山水詩興起的內在理路,圍繞道生佛學思想對於謝靈運山水創作與實踐的影響,論證了謝靈運詩歌中「山水並置」與「鋪陳」之創作手法與道生「大頓悟」說之間的深刻關聯,從而為玄言詩向山水詩的關鍵性轉折提供了一種新解釋。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雲飛的報告《以郭象玄學為中心論王羲之蘭亭詩一首》,試圖探求玄學思想與文學、藝術的關聯,具體分析了王羲之六首蘭亭詩中的一首,從郭象思想的角度闡釋了詩中的玄學內涵,指出詩中否定「宗」、「統」的思想與郭象「獨化」、自生、自為思想一致,而詩中無心、因順、「任所遇」的思想則與郭象的因循思想一致,從而為郭象與王羲之的思想關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解讀。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後馬草的報告《論魏晉南北朝美學的時代主題:採》,則嘗試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藝術自覺進行理論層面的概括,通過對「採」的概念內涵及其在魏晉南北朝文學藝術中的體現進行分析,指出對於藝術自覺或審美自覺而言,形式的自覺是其基礎,亦是其實現方式,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藝術作品中所體現的形式上的完滿性與創造性較此前發生了質變,這一變化在「採」這一範疇中可以得到清晰的呈現與說明。
此外,與會者還在書、畫、小說等藝術領域中追溯與探討了中國美學中的「意」、「象」等範疇。河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賀志樸的報告《中國畫論中「意」的美學內涵》,從繪畫的構思與創作、繪畫過程中的心手相應天然渾成之狀態以及意與造化相通的繪畫目的等層面進行分析,指出由心象營構、無限體驗、會通造化、寫意體道等組成的語義結構是理解「意」之美學內涵的基礎與依據,展現了「意」在多重語境中的共存及其作為精神性範疇的豐富內蘊。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張敏的報告《論書法藝術的比象思維》,對比象思維進行了探源,指出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表現為書法藝術中以點畫書寫與字形結構凝練所創造出的兼具抽象意趣與具象意味的「無形之相」,並以此比擬、象徵天地陰陽變化之道,故而不僅賦予了書法藝術的點畫與結構以情感和生命,亦賦予書法藝術溝通天人的精神旨趣,將書法藝術與天地陰陽變化之道「並置」於「互文性」關係之中,從而為意義的生成提供了無限空間。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副研究員石中琪的報告《登山鑿石方逢玉,入水披沙始見金——從脂硯齋評「香菱學詩」管窺古典小說理論中的中華美學精神》,由《紅樓夢》中的著名情節「香菱學詩」為切入點,討論了古典詩歌在小說中的運用及其意義,通過詳細的解析指出此一情節突破了古典小說的傳統構思與寫法,並通過對脂硯齋評點理論的分析,探究了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的基本特質在古典小說中的體現。
三、道、佛思想與西方美學
——藝術的形而上維度
探求藝術精神不僅僅是一個藝術難題,實質上更是一個哲學難題,亦是屬於哲學的美學研究的真正對象。因此,在立足當下的中國美學研究中,探尋中國藝術精神的來源,不僅要面對並探討中國美學中更為複雜的思想傳統,而且要仔細審理西方美學理論,並在理解中反思現代中國美學體系的構建問題。基於此,本次會議的第三個議題圍繞藝術的形而上維度展開,一方面討論了道、佛等領域內的宗教問題與美學問題的交織,另一方面亦將視野開拓至西方哲學與美學中的經典理論與前沿問題。
在這一議題的探討中,與會者首先揭示了道、佛思想作為中國美學精神重要來源與因素的複雜性。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後徐璐的報告《論大乘禪法第一義與盛唐之法的相契性》,辨析了大乘禪法第一義之含義及其在嚴羽詩話中的所指,通過對孟浩然、李白、杜甫、崔顥等人的詩歌創作的分析,考辨其中所呈現的盛唐詩法,從而論證第一義禪法與盛唐詩法在語言文字之運用法則上的相契:前者強調禪者內證不能執著於文字之「有」或「無」,後者不涉理路且不落言筌,使詩歌具備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無跡之美,從而以此對嚴羽以禪辨詩的有效性及其意義進行了肯定。浙江海洋大學東海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黃家庭的報告《論現量境即審美之詩境》,在唯識量論中分析了現量與比量兩種不同的認知活動,指出現量的把握方式具有現前、當下、真實的特點,其所得是當下生成的緣起境域,因尚未概念化、現成化、對象化而保持著生機、具有無限可能性並呈現出渾然一體的況味和靈動,而審美觀照排斥一切比量的概念推理成分,以現量的方式直接顯現緣起的審美境域,從而論證了現量之境即是審美之詩境。廣州美術學院圖像與歷史高等研究院副教授謝波的報告《作為概念的西王母——以志怪文本中的西王母傳說系統為例》,將關注點由作為傳統研究熱點的視覺系統中之西王母圖像轉移到可視作「陰」之象徵性表達的西王母概念,通過呈現志怪文本中潛沉而散見的材料,展現了西王母概念的複雜性、非體系性,並通過解釋西王母如何在志怪敘述與宗教實踐中被利用和改造,探討了藉助女性形象被表達和利用的「陰」的概念在早期及中古中國的志怪文本和宗教實踐中的歧義性。
此外,與會者亦將目光投向西方的審美理論與哲學、美學思想。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李海燕的報告《印象派的知覺基礎》,力圖對印象派的繪畫風格進行現象學描述,並在此基礎上揭示其所呈現的特殊畫面樣態背後的哲學假設,報告首先描述了印象派具有革命性的作畫方式,進而透過畫面探析印象派所理解的「印象」或「感覺」概念之意涵及作為其基礎的知覺模型,從而解釋了印象派繪畫理論中所包含的悖論性結構及塞尚等後印象派畫家為突破這一結構所做的嘗試及其意義。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後陳輝的報告《從對象性到被給予性——馬裡翁論審美可見者》,首先討論了馬裡翁審美可見者理論中普遍可見者的對象性的顯現機制,然後以繪畫為例從持存對象與上手對象的角度說明了審美可見者如何超越對象性而顯現,並通過對「異形」概念的現象學界定揭示了審美可見者自身顯現的具體方式及其充溢且新穎的本己特徵,進而論述此種現象性並非稀有,而是因可通達現象本身之現象性而具有平凡性,最後討論了這一理論所引發的爭議,並以馬裡翁朝向被給予性而完成的現象學還原回應此類爭議。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江欣城的報告《叔本華論天才與藝術——兼及宗白華之現代中國美學體系建構的一條線索》,試圖在叔本華哲學與美學思想的建構中尋找理解宗白華美學研究的線索,報告圍繞叔本華以時間、空間、因果為要素的根據律理論探討其藝術天才論思想與藝術分類列序之原則,指出「空時因素」支撐著其天才論與藝術論的展開,其美學理論深嵌於哲學體系之中,隨後指出「空時因素」在宗白華形上學體系及由此構建的未完成之美學體系中亦佔據重要理論位置,或可成為溝通、理解進而區分中西美學的切入點。
本屆論壇的研討由「中國藝術精神」中的儒、道、佛思想傳統為出發點,對於各藝術領域內的關鍵問題及其與中西哲學、美學理論的關聯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在此基礎上重思「中國藝術精神」這一議題在當下美學研究中的理論意義。這樣的討論無疑是有很大困難的,其困難性不僅在於問題本身的難以定義,亦在於其所涉及的理論領域極其複雜。然而,在討論中呈現這種困難本身即有其意義。由議題的研討路徑不難看到,對於中國藝術精神的思考方式,從前輩學者尤其是徐復觀的拓荒之作出現至今,已發生了極大的轉變,而在轉變之中,突破這一難題的道路或許也已隱約可見。
青年美學論壇自2015年成立至今,已經舉辦四屆主題研討會,第一屆會議為開放式論題,第二屆、第三屆會議則皆聚焦於中西美學交匯中的審美論題,尤以對西方美學及哲學理論的討論為重心。本屆會議將研討的主題牽至中國美學及哲學領域,對於論壇本身而言是一種新的嘗試,而這種嘗試的意義或許尚在會議論及的議題之外。
與會者合影
青年美學論壇
面向所有美學研究者及有興趣者
尤其旨在推動青年美學學者的學術成長
促進美學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是一個純粹、自由、開放的交流思想、辨章學
術平臺
Aesthetics Youth Forum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青年美學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