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書 美 學 之 開 展
——2014兩岸書法學術研討會紀實
■李廷華
我於2014年11月21~22日,在臺北出席由臺灣中華書道學會主辦的「草書美學之開展——2014兩岸書法學術研討會」。赴臺前一月,收到學會秘書長高黎慧女士的電子郵件,詳細列出研討會議程和出席人員,使我知曉將要出席此會的大陸學者除我之外,還有周俊傑、莊希祖、劉宗超。臺灣方面要出席的學者,有杜忠誥、何傳馨、楊儒賓、李鬱周、林俊臣、黃智陽、盧廷清等。使我頗感興趣的是,還有兩位旅居臺灣的德國學者何乏筆、宋灝將與會。
我從西安往臺北的航班,須在浦東中轉,降桃園機場已是晚上六時半,較早到達的莊希祖兄與前來迎接的中華書道學會前任秘書長趙基榮在出口處等待,一同往市內。沿途燈火璀璨,招貼廣告亦多書法墨翰,與大陸城市仿佛,惟其字體純為大陸所謂繁體,臺灣謂之正體,頗有「民國味」。
21日上午9時研討會開幕,位於臺北延平南路的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四樓已經座無虛席,而研討會的全部論文連圖版也已經印刷成書,發給每一位與會者(我注意到這本論文集定價為新臺幣500元,詢問得知臺灣註冊登記的有資格的文化團體,自己發行書刊是可以銷售的,不需要在出版社買書號)。會議開幕式由學會現任理事長張國榮主持,他除一一介紹來賓外,並宣布每位論文發表人演講時間為25分鐘,討論人提問10分鐘,與聽眾互動5分鐘。討論、互動的時間佔了一半,顯然,每一篇論文的發表都會形成一個小型的研討時空。
第一個登臺的是莊希祖,他是南京市書協原副主席、曉莊師範學院教授,他講《金陵兩草聖——試論林散之、高二適兩先生之草書特徵》。主持人為周俊傑,討論人林俊臣系臺灣中正大學兼任講師、鹿耕講堂山長。這裡特別要講一講討論人,10分鐘的討論發言既要評點論文之優長或不足,還要提出問題與作者切磋,因為邀請的論文與投稿論文在審查環節上頗不同,這個討論人的發言不啻臨場審查。林散之和高二適的書名廣布海內外,臺灣書壇亦相當熟悉,莊希祖的準備工作也甚仔細,當場播放相關圖片,並結合自己向兩位先哲請益的具體細節娓娓道來,特別是高二適先生的「狂狷」,呼之欲出,演講甚為成功。倒是現場提問者中有位操山東口音的老者對「草聖」之說「發難」。仁智之見,各述其意可耳。
緊接著演說的是臺灣實踐大學副教授盧廷清,其論文為《自成一家始逼真——黃庭堅的狂草實踐》,主持人還是周俊傑,討論人為臺灣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李秀華。關於黃庭堅的研究在兩岸均為顯學,要進一步深入則頗具難度。盧廷清的論文對黃庭堅草書衍變過程特別是他最初師承的周越書法考據甚為細緻。
上午最後一場是劉宗超的《近百年草書創作理路試析》,主持人為臺灣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楊儒賓,討論人為臺灣亞洲大學助理教授蕭世瓊。臺灣社會文化的氛圍,演講、討論、辯論最為尋常,如果一個會議沒有不同觀點的交鋒倒會讓人感覺奇怪或乏味。蕭世瓊在討論劉宗超論文時,便直言不諱指出一些學術規範性問題。
中午連午餐在內只休息一個半小時,大家都在一間教室裡吃盒飯。繼續開會時,依然座無虛席,而大多數聽眾享受不到會議供應的盒飯,他們各自趕往街上覓食後再來聽講。我問一位聽講者:「你們對書法這樣大的熱情,動力何在?」回云:「興趣,還有社會多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提倡。我們有個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會,老蔣先生是首任會長。」這些來聽講的書法愛好者,一點也不把自己當外人,每場討論到最後,都是由他們的提問和作者的回答作結。
下午,林俊臣演講《悲喜雙遣——草書的現代性問題探討》,由楊儒賓教授主持,臺灣中央研究院德籍研究員何乏筆討論。這3位先生在臺灣學術界十分活躍,不久前大陸的「共識網」就全文披露了林俊臣在其「鹿耕講堂」邀請蔡英文和楊儒賓、何乏筆一起討論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問題。林俊臣的這篇論文跨越音樂、書法與哲學的學科藩籬,著重研尋情感在書法中扮演的角色,頗具美學哲理。
當天下午還有臺灣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德籍教授宋灝的論文《運筆狂舞——書法與舞蹈》,集中闡釋了臺灣「雲門舞集」將草書藝術的內在運動形態與舞蹈藝術表現形態融合創造所取得的多重意蘊。宋灝先生在闡述中幾次語及「寫書法」,恰好我近時發表有文章《寫書法?》對此文法不通而漸成習慣用語質疑,既然思慮及此,則當場向宋灝提出。事後,我又將自己文章電郵給宋灝先生,將會內切磋擴展為會外交流。
這天,周俊傑除主持兩場討論外,還自論《近百年章草書法綜述》,為他主持的是李鬱周先生,現為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教授,討論人為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黃緯中。
我的演說在第二天上午頭場,主持人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何傳馨先生,討論人為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教授黃智陽。黃先生也已於去年結識,他當場向我提出幾個問題,其中關於康有為作為激進主義者及其與以後中國書法文化發展關係的問題,他希望與我繼續探討。拙文談到了于右任的草書,我感覺臺灣書法愛好者對于右任的崇拜是無以復加的。周俊傑就馬世曉書法的歷史地位表示與我看法不同。莊希祖也還想就我的論文發表意見,因為時間已到,未得發言。我與周俊傑、莊希祖二兄相識有年,有時候一年得數見,有時候十年難一逢,各做各的學術,既互相尊重也毫不隱藏觀點,意見發表之後,也不影響情緒。執著而通融,熱烈而平和,這也是我們此行臺灣頗感愉快之處。
除了我們幾位大陸學者的當面切磋之外,兩岸學者之間的批評在會議上亦多有表現。黃智陽論文《當代草書創作形態評析》,視角攝取當代大陸和臺灣具有代表性的草書家多人,他提出大陸與臺灣書壇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即大陸對書法家作品的批評頗熱烈,而研討會上對論文的詰問甚少,而臺灣的研討會上辯論詰難甚常見,而對書家作品之批評則十分客氣。具體評論之外,僅此觀察亦頗具學術眼,其論文結論云:「書法藝術的時代性或獨特性是創作者的志趣與使命,以此創新意識將是順應時代的必然趨勢,透過對於書法歷史經典作品的再吸收,檢視其適於展現在當代的視覺元素,重新擴大創作演繹的衝動,才能壯大書法發展的契機。」兩岸的草書美學研討,若能夠得到如此效果,則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