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睿:當代中國油畫創作中技巧與觀念的代溝

2021-01-09 魯網

靳尚誼人體

石衝作品

張曉剛作品賞析:《血緣大家庭系列》

  從第一代出國留學的油畫家畫油畫到現在的百餘年間,中國油畫歷經坎坷發展已成今天的多元格局。其間技巧與思想(觀念)在創作中呈現出的代與代之間的差異及由此引發的爭鳴不斷地促使著中國油畫從單一走向多樣,從幼稚邁向成熟。「代溝」的存在是文化的歷史階段性標誌,不同的歷史時期每一代藝術家必然面對著與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的成長背景與社會需求,這是導致觀念差異的直接原因。當然,每個時代往往老、中、青三代畫家同處,因此我們在分析其代溝時必然不能忽略其相互間的聯繫。約翰·拉塞爾認為:「凡是質量高的作品,往往都與過去有某種隱密的聯繫。」 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中國油畫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多元並存的時代,藝術市場的遂漸形成和成熟更為老中青三代畫家提供了各種契機和平臺,畫壇已不再是第三第四代畫家一統江山的格局,在70後相對勢微地登壇後,80後、90後正悄然崛起。縱觀其規模的成形,觀念技巧的差異性帶來的新鮮感仍是藝術研究中無法迴避的現實,要麼熱衷於觀念翻新,要麼追求技巧的深入仍是新老畫家各自的追求,這裡有成長背景和思想基礎等原因。以89思潮作為其分水嶺我們可以推斷出代溝的成因。

  此前的50年代60年度中期,中國美術由此前的宣傳美術變成了融合延安模式、徐悲鴻模式、前蘇聯模式於一體的正統模式,內容的意識形態性、形式的通俗性和描繪的具體性決定了中國油畫缺乏技巧與觀念的多樣性。殷雙喜認為「忽略技術語言,過分關注情節和主題,是中國油畫一個時期的普遍現象,這使得中國油畫在很長時間裡以一種博物館解說圖,書籍彩色插圖及宣傳畫的面貌出現。」文革期間人們更不關注繪畫的本體。油畫的寫實與寫意、西洋風與民族性是70年代未到80年代畫壇探討的問題,吳冠中50年代橫遭打壓的形式探索在80年代也跟內容一起成為熱議的話題。毫無疑問,80年代前在材質媒介和語言形式方面是單調貧乏的,因此對繪畫本體語言的研究成為第二第三代畫家的共同追求。他們更強調中國油畫的時代性、現代感和中國氣派,既重學術性也重精神性,在學術上深化油畫的語言技巧,在精神上則深挖油畫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品格。對西方油畫追本溯源的重新認識與學習使老一輩畫家不同程度地吸取了文藝復興大師作品的渾然、印象派的色彩、表現主義的筆勢以及現代美術中的形式語彙,一部分在中西繪畫中進進出出的畫家更融入了中國畫的骨氣神韻等寫意精神,雖然不太理性但其精神表達與情感指向直觀暢達、真誠熾烈,技法上則賦予中國油畫一種注重主觀色彩,講究「筆隨心運」,強調鮮活靈動,追求意境氣韻的東方格調。稍年輕的第三第四代畫家則有部分轉入所謂「功夫派」即歐洲的古典風格。但按陳丹青新世紀初的說法:「因國內難有西方原作的視覺感應,又兼普遍參照照片作畫,即便效果細緻,仍欠古典油畫的品相與修養,難免陷入困境。」「20多年來,寫實油畫的技術其實頗有進益,而『寫實』作為『主義』的文化價值,卻分明失落了。」 程美信在《何謂「中國油畫」?》一文中也批評道:「總結中國油畫百年,是技術上的理性進步,給本土繪畫圖式帶來一種藝術豐富性,但在文化價值創造上卻相當有限,因為中國油畫是在洋傳統、土傳統和土洋雜交三條道路上徘徊,沒有突破性的原創價值。」 而在《論「中國化」繪畫以及其他》一文中他尖銳地批評寫意性的中國化油畫是沒有未來意識與當代意義的、狹隘民族主義的、創造力枯竭的、純趣味性審美的油畫。 雖然在西方以技巧評判藝術的高下早已不合時宜,繪畫性已不再成為油畫作品優劣的依據。但80年代以來,西方出現了一個「架上繪畫的復興」期,這種復興不是簡單的重複過去而是在西方觀念藝術發展盛期的重新崛起,其新的生長點是對觀念形態的借鑑。

  在中國,隨著80年代文化批判意識的確立及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擁入,原有的一切藝術模式開始崩潰,藝術工具論、題材決定論被年輕一代斷然拋棄。如果40多年前「決瀾社」、「中華獨立美術協會」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實踐主要是一種語言形式的外模仿,那麼85新潮美術卻是對文革的文化反省和伴隨改革開放與社會文化轉型而產生的心理反映,是一種內心渴求。年青畫家憑直覺與經驗感受自然、社會、人生,反思傳統,在叛離教條僵死的藝術模式的同時,對後現代藝術的借鑑帶來了材質和形式語言的巨變,這為觀念繪畫在中國的興起作了技術及社會心理接受上的鋪墊。後現代藝術是資訊時代的產物,資訊時代注重的是數量、可接受性、重要性、交流性等,觀念藝術對觀念形態的注重與此相合。觀念藝術具有強調思想性與批判性,藝術的當下性;反對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哲學以來對世界的對象化觀照;反對收藏和審美中心主義及繪畫的風格化,崇尚智性因素等特徵。 中國油畫在89現代藝術大展謝幕後從文化批判轉入了90年代的社會批判時期,然而藝術商品化的浪潮也開始悄然而至。1990年10月在杭州舉辦的:「中國油畫首屆精品大賽」的獎金設置與臺灣畫廊的涉足激起了美術界的廣泛關注,也推動了中國油畫風格化的市場趨勢。1991年的「新生代畫展」標誌著「新寫實」傾向成為潮流。1992年的廣州雙年展主辦者則將建立中國自已的藝術市場視為宗旨,同年中國波普藝術以批判姿態出現,部分前衛藝術家首次進入國際展(卡塞爾文獻展外圍展),大陸出現藝術品拍賣,部分前衛藝術家被海內外畫廊代理。93年中國藝術家首次進入威尼斯雙年展,政治波普和玩世現實主義得到西方強勢文化認同,同年中國藝術博覽會的順利舉辦標誌著政府對藝術市場活動的認可和參與。這一系列重大事件在各種新增辦的美術報刊的不斷宣傳之下增強了眾多油畫家對現狀的了解,也使他們在創作中對觀念性和繪畫性的選擇更具目的性。

  觀念對繪畫的介入主要表現在具象繪畫中,以石衝、冷軍為代表的一路走向了對技術的殘酷要求上,而以張曉剛[微博]為代表的一路則走向了圖像挪用的乖巧,他們代表了觀念介入繪畫的兩個極端,也有很大一部分藝術家既追求觀念性也不放棄繪畫性,比如早期的王興偉、唐志岡等人和稍後的青春殘酷畫派、張曉濤等人。機械複製、數碼技術、網絡信息等帶來了藝術想像力和生產力的解放,助長了當代油畫創作隊伍的商品意識和作品的批量生產,圖像性繪畫成為藝術家的主要選擇。從60年代畫家到80後,對圖像資源的借鑑在當代藝術中主要有以下幾大趨勢,即影像、各類現存公共圖像、卡通網絡與電腦遊戲資源、傳統民間的圖像等。一些藝術家則在古今中外、現實與非現實的圖像間廣採博收,將各種圖像資源混搭使用。

  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當代中國油畫從引入觀念的第一批創作到今天的20多年中一直在追求一種圖式語言的新異性和陌生感,不斷在畫面上製造一種「假象」或「擬象「,在造型和色彩上有意識地與真實的自然和現實拉開距離。如果上一代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中還保存著大量與歷史和現實關聯的嚴肅、深刻、認真的批判精神,稍年輕的一代雖然較少社會批判但還不忘呈現個體生活中孤獨、迷茫、壓抑、空虛的日常狀態和對消費時代進行反諷,那麼更年輕一代對物質時代持認同態度的同時對繪畫則在追求一種輕鬆、諧趣、誇張與調侃的遊戲和無釐頭狀態,按粟憲庭的觀點這是知識分子型藝術家與非知識分子型藝術家的明顯區別。近期年輕人作品更與魔幻影視及文學作品中的玄幻色彩相互呼應,越來越朝向虛擬和玄幻的方面發展,對基因變異科學成果的戲擬則使當代藝術越來越呈現妖魔化傾向,單從審美的角度看毫無疑問是越來越庸俗淺薄了。而在繪畫性方面,隨著對觀念與圖像的過分依賴和強調,繪畫本體被削弱,哲學式的釋義取代了視覺閱讀,風格摹仿掩蓋了技巧貧血,造型花樣遮蔽了色彩的單調與豔俗,大眾化的娛樂性取代了精英文化傳統的深刻內涵。批評界認為當代藝術中的「術」長期匱乏,它使拒絕手工的創作者憑藉科技實現其「當代」與「藝」。於是繪畫成了觀念的附庸和媒介。在年輕一代超現實寓言式的虛擬性繪畫中,我們看到了大眾化消費時代精英文化的勢微,理想主義的幻滅,價值信念在教育上的缺失以及年輕一代文化視野和世界觀的局限性。任何藝術現象都不可能憑空出現,它是所處時代的一面鏡子;當代油畫中的虛擬經驗是生存於這個亂鬨鬨的世界裡並將靈魂放任於虛擬空間的年青一代無奈的選擇。它與迎合和反叛無關,它不表態,它沒有社會意義,它自娛自樂。

  任何藝術家都無法擺脫歷史和現實提供的經驗,它要求我們只有了解過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當下,沒有技巧只有觀念的畫家只會留下蒼白的概念,徒有技法而沒有觀念的藝術同樣難以企及這個世界的真相。時代對藝術的要求不會是一成不變的,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應該是有控制能力的,他清楚自己的選擇和方向,能調節自己的呼吸與節奏,更重要的是他能平衡自己的心態,感受到現實的溫度並積極地對身處其中的社會並作出自已的反應。

相關焦點

  • 論當代中國油畫多元化的發展,社會變化對油畫多元化進一步影響!
    在藝術發展史中,這一時期大多數作品的藝術價值是得到認可的,也出現了許多有影響力的畫家。當代中國油畫的發展,使得更多的藝術家擁有選擇屬於自己藝術風格的權力。同時新的理論觀念不斷出現,為藝術家們力爭擺脫束縛、自由創作意識提供了更多的理論基礎。因為理論要與創作實踐同步,理論為革新運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縱觀西方現代運動中,我們可以得知理論是先於創作實踐產生的。
  • 論中國當代油畫發展現狀,中國當代油畫多元化發展形成因素
    當代油畫同樣在繼承傳統,同時對於民族性也有著不同程度的探索,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把握住了時代精神,當代油畫家注重客觀審美性的體驗和追求,這樣就使得當代中國油畫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因為藝術的發展與其賴以生存的環境變化相關聯,東西方文化發展不同,這是由於不同民族的內在因素所決定的。
  • 美術研究|論寫意油畫與寫實油畫在中國油畫創作中的藝術表現力!
    中國油畫藝術愛好者們普遍對寫實油畫表現出極高的熱情,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大眾堅定地認為,寫實油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油畫作品,而寫意油畫在中國油畫市場的反響一直是較為平淡的,顯然寫實油畫更加符合大眾對油畫的審美需求,由此可見,寫實油畫的發展空間更為寬廣。除此之外,從創作理念上來講寫實油畫也並不單單指的是種寫實性的繪畫技巧或手段,更多的還是要歸結於其創作的精神品格。
  • 審視廣東油畫發展流變:廣東第七屆當代油畫藝術展在廣州展出
    按照多元互補的原則,傳統追求與當代意識兼容並蓄,本屆展覽分為「觀物之境」、「人文之象」、「觀念之維」、「抽象·表現」和「綜合·實驗」共五個板塊,呈現當下廣東油畫創作的多元化追求。江銘《閒趣,樂園與聲》其中,「觀物之境」板塊呈現的是油畫傳統語言在風景與靜物畫領域的創作,強調對油畫本體語言研究和本土自然景觀的表現;「人文之象」展現出來的時代精神,聚焦歷史與當代社會的肖像,體現了人文關懷;「觀念之維」強調繪畫的觀念維度,探索油畫藝術形式的當代觀念性表達,本體語言之外的社會性介入;「抽象·表現」呈現的是油畫語言的表現性與抽象的研究
  • 第七屆當代油畫藝術展廣州舉行 百餘件油畫佳作盡顯多元魅力
    自從2000年廣東首屆當代油畫藝術展成功舉辦至今,已經舉辦了七屆,跨越二十年。展覽集中反映的廣東省每個時期的油畫創作狀態和思潮,梳理廣東當代油畫發展面貌,推動當代油畫藝術的發展,推進廣東油畫事業從「高原」邁向「高峰」,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建設。
  • 論對畫家不同時期油畫創作風格的分析,來探索環境對畫家的影響
    從曾梵志的繪畫創作引起的讓熱議程度,分析中國當前油畫發展中多樣並存的局面,提出藝術家創作應該有更多的自由,不應該受過多條件的限制。對於當代中國油畫的研究並不是簡單的羅列,通過對不同時期油畫發展的背景、風格的變化的分析,探究油畫風格變化的根本原因,豐富個人的藝術觀點和觀念。本文以曾梵志的油畫為例,通過對他不同階段藝術表現的變化以及個人藝術的發展,提出了在多元化大背景下要有自己的繪畫個性,但也不能脫離整體的藝術環境,藝術家的創作不能僅僅局限於自己所了解的認知,要拓展視野。
  • 曾梵志1.8億油畫作品,天價引發對當代油畫藝術的思考
    研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油畫傳入中國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社會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不少西方的藝術觀念隨之湧來,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政治的開明,使得油畫思潮更迭不斷。西方油畫藝術在中國仿佛找到了合適的土壤,如雨後春筍般開始發展。
  • 魏祥奇:觀念之於語言——當代藝術的理論跨越
    語言媒介作為一種「物質」,是視覺藝術的存在的基本形式特徵,儘管在藝術創作過程之中就是一切,但在觀念感知中卻只是作為思考的入口。 1980年代末期,所謂的中國當代藝術是建立在「批判性」、「對抗性」的價值立場上,其「先鋒性」的態度註定了身份的「邊緣性」,之所以能夠得以維持還在於中國社會經濟形態的轉變,西方國家大使館中首先出現了關注這種創作思想的贊助人。
  • 中國油畫雙年展:如何講述油畫語言的存在之思和人性
    但是這種藝術發展思路產生的一個普遍性的後果,則是青年一代畫家對於宏大主題和敘事性創作的漠視與淡化。對於圖像和觀念的愛好甚至導致了對繪畫本體的漠視,無論是學院派畫家還是所謂當代繪畫,對圖像和觀念的熱衷導致了對繪畫質量的忽略。評論家王端廷對當代中國油畫的現狀有尖銳的批評,指出其「主題和題材的膚淺,技術的粗糙,寫實性油畫缺乏精度,表現性油畫缺乏力度,抽象性油畫缺乏純度。
  • 黃勇:論中國當代藝術中「繪畫性」(論文較長,建議收藏)
    本文通過對「繪畫性」的內涵作歷史梳理,並將其議題限定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繪畫性以及與之相應的圖像化問題上。通過對當代藝術創作中圖像轉化的現實語境分析,試圖探討當代藝術創作的繪畫性的處境與相關問題。並指出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繪畫性探索類型與特質,以求得當代藝術繪畫性更準確的美學與社會學價值。
  • 油畫布上的中國女子
    1965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現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進入上海畫院油畫雕塑創作室,曾任油畫組負責人。1980年旅美後,專注於中國題材油畫的研究和創作,60—70年代創作了《黃河頌》、《佔領總統府》、《踱步》和《周莊》等知名的優秀油畫作品。 在佳士得CHRISTIE、蘇士比SOTHEBY以及紐約、香港等地拍賣活動中屢創佳績,至今保持著中國當代畫家拍賣的最高紀錄。
  • 畫家潘仲武寫實油畫:經典魅力與文人筆意
    然而,經典的文化狀態存在,恐怕還是人們文化審視中最為熟悉和親切的,尤其是作為視覺藝術審美表現形式之一的繪畫,更是如此。當代視覺藝術對於客體物象表現的觀念解構,奇葩一時,風流曾經。顯然人類對於藝術承載的期待,不僅僅是一味地塗鴉式的觀念表達,更多的還是給予觀者審美的愉悅和文化享受,甚至是對於一種時代生命狀態的記憶。
  • 當代著名油畫家謝楚餘,畫風清新唯美,作品《陶》被盜版最多
    謝楚餘幾十年如一日地創作超寫實,留下了《綠野》、《歲月無痕》、《陶》、《沐風》等經典作品,他的每一幅作品一經發表,都會在畫壇帶來強烈轟動,進而引起許多畫家爭相模仿他的畫風。如今的謝楚餘,毫無疑問是當代畫壇名利雙收的人生大贏家。他創作於1997年的作品《陶》,也叫《抱陶女》,無疑是他最著名的一幅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
  • 線條的魅力——試論中國畫的線條表現方法在油畫創作中的重要性!
    二、線條在中西繪畫中的相互滲透中國畫家一直以來堅持不懈地追求將國畫元素與油畫創作相結合,尋求中西文化精神與繪畫技巧的融合,進而創造出具有時代精神又不失民族特色的油畫作品。這種結合不僅能保留傳統中國畫的精髓,體現中國油畫家對國畫的深刻理解與闡釋,還可促使中國現代油畫語言出現豐富、創新的表現形式。
  • 招生丨浙江當代油畫院名家工作室——耿鑫風景油畫研修班招生啦
    為提高國內油畫專業人員和愛好者風景寫生與創作能力,浙江當代油畫院特推出——名家工作室之"耿鑫油畫風景研修班曾兼職中國美術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樹人大學美術學院、浙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2020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創作研究院首屆油畫本體語言研究與創作創研班,文化部中國油畫創作院特約畫家,浙江當代油畫院畫家。主要活動:1994年 《太陽正濃的時候》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1996年 《鏡子》獲「山東省首屆油畫雙年展」優秀獎。
  • 朱剛:轉換的藝術觀念
    轉換的藝術觀念文/朱剛 我們是吮吸著中國文化的乳汁成長起來的,儘管專業方向是西方油畫。中國文化流淌在血脈裡,永遠是外來營養的基礎與根底。中西文化的交融哺育,才使得藝術之樹茁壯常青。這是我的不惑之識。我曾經在異國的土地上興奮、困惑,痛苦過,對西方現代藝術的認知以及西方傳統藝術向現代藝術的觀念轉換,亦經過艱苦的磨練與蛻變歷程。來來去去的歐洲之行,使我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中學習,在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的思維中前行,在中國美術與西方美術的交融中發展。
  • 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2021年油畫理論與創作研究班招生簡章
    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確定為「首批全國幹部教育培訓高校基地」,2010年被北京市確定為「北京市幹部教育培訓高校基地」。繼續教育學院是全國幹部教育培訓中國人民大學基地的執行辦學單位、中央和國家機關司局級幹部專題研修的教學服務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油畫藝術理論與創作研究班,是針對目前青年畫家在學習油畫和掌握油畫語言方面所面臨的一些急於解決的問題所開設。
  • 黃建南|「東方莫奈」、當代「中國盧梭」
    中國書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企業國學院院長;中國禪藝書畫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禪意國畫大師;中國美協創作中心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交流協會油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家協會常務理事等……擅長油畫、禪意國畫、陶瓷畫,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各種展覽。多次接受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山東電視臺、河北電視臺等藝術欄目專題採訪播出。
  • 古典家具對話當代油畫 中國嘉德兩場開年大展揭幕
    原標題:古典家具對話當代油畫 中國嘉德兩場開年大展揭幕  新華網北京3月13日電(記者嶽瑞芳)中國嘉德2014年兩場開年大展13日在今日美術館揭幕,中國嘉德至美生活系列展之「選中之選 器美神完——嘉木堂呈獻明式家具精品 紀念王世襄先生誕辰百年」展攜手「轉向內在——2000年以來的中國新繪畫」展,向觀者呈現古典家具與當代油畫跨越時空的對話
  • 俄羅斯當代女畫家薇拉·拉古金科娃油畫作品線上展開始了
    仔細看看這幅油畫,你發現了這個女孩子的不同嗎?左右臉和髮飾是一個中俄女孩子的合璧。這幅油畫作品的名字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和美圖》,是由中國美術家協分會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裡與俄羅青年女畫家薇拉·拉古金科娃女士合作的,是中俄美術界友好交流的一個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