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要覽|新聞傳播學篇:對外傳播面臨的雙重挑戰受到關注

2021-01-11 北京日報客戶端

傳播學研究多點發散

2020年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風險和挑戰,中國特色新聞學也在發展中不斷遇到新問題,學界對此高度關注。

有學者認為,中國特色新聞學的理論體系要堅持科學性與政治性的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的統一。要建構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基於中國歷史文化與當代實踐、具有全球視野的新聞理論體系。亦有學者認為加強中國特色新聞學科建設需要從歷史觀、價值觀、認識論、方法論等層面予以足夠的重視,在學科定位與人才培養等方面堅定不移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並注重與當代傳播特徵與中國傳播實踐的結合。

傳播學研究呈多點發散態勢,範式革新等話題受到關注。基於數字傳播引發的傳播變革,有學者認為,數字傳播學正在崛起,新範式的數字傳播簡略分為技術層、傳播層和社會層,其中技術層的作用與功能大大提升。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可穿戴設備的出現和快速發展,身體與媒介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在從離身走向具身的過程中,身體與技術的關係、身體的數據化、媒介技術的生存論、具身互動等成為研究熱點。此外,傳播學與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交叉碰撞,可供性研究、圈層傳播研究等豐富了傳播學研究的視角。

政策引導媒體融合,媒體功能外延拓展

媒體融合一直是新聞傳播研究的熱點話題。在認識論層面,有學者認為,作為傳媒業的一項「系統性工程」和「轉基因工程」,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無疑具有現實意義和功能價值,任重而道遠。

在方法論層面,有學者認為,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關鍵點,首先是完善媒體融合發展的規劃布局,不同媒體在整個體系中要明確各自定位,確定各自深度融合發展的方向。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視域下,媒體已成為多元治理主體之一。

有學者認為,信息生產力對治國理政方式之變的推動作用和媒體變革對國家治理的「雙刃劍」效應,決定了主流媒體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極為重要的定位:既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工作對象、重要內容,又是黨和政府全面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所依靠的重要力量。此外,進入收尾階段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如何在四級媒體體系化、多級化協同發展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更好地參與社會治理、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也引發諸多討論。

「雲錄製」等全新採制方式引發對新聞傳播技術等問題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媒體內容生產方式發生巨大變化,「雲訪談」「雲錄製」等藉助現代傳播科技的全新採制方式,引發對新聞傳播技術和人才培養等問題的思考。

有學者認為,在「信息疫情」中,及時而透明的信息披露、專業的科學傳播實踐,以及不斷開發對用戶具有情感吸引力的新信息形式,是行之有效的策略。此外,後疫情時代「新風險社會」、新聞邊界的重構與顛覆等問題也引起了學界的關注。疫情推動了直播電商的發展。直播電商不僅是營銷模式,亦是傳播活動。

有學者認為,直播電商存在把關不嚴反噬主體公信、虛假信息誘導消費主義、內涵淺薄缺少價值引領等問題,需要以品牌傳播提升內容品質、以場景傳播優化消費體驗、以培育主播打造意見領袖、以提升素養引導健康消費、以強化管理營造良好生態。針對媒體的直播電商實踐,有學者認為,直播電商作為創新性業務,潛在收益高而風險也較大,要想深入探索該領域,就必須具備較強的市場化能力和構建容錯的創新性文化和環境。

5G改變媒介生態,智能傳播反思增多

5G時代,智能信息採集、撰寫、推送、反饋和糾錯,以及智能場景創造與再造等逐漸得到應用與推廣。

有學者認為,5G技術驅動下,網際網路傳播生態發生歷史性變遷,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應實現應時而為、順勢而發,進一步拓寬主流價值觀的傳播渠道,提高網際網路情境下黨的傳播聲量。隨著智能傳播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相關規制及倫理等問題引發深入思考。

對外傳播面臨的雙重挑戰受到關注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國際輿論場上的對抗與分化有所增加。有學者認為,我國對外傳播面臨著雙重挑戰:一方面是西方輿論對中國的「汙名化」給傳播效果提升帶來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是跨文化融合傳播中語言編碼和技術編碼的疊加難度。

有學者認為,應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守正創新,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進各國團結合作;以文明交流互鑑為指引,推動中西文明平等對話;開展分眾化差異化傳播,廣交朋友增進共識;創新理念機制,開創對外傳播工作新局面。具體到主流媒體的對外傳播實踐,可以探索建立全媒體國際傳播體系,優化中國話語的跨文化傳播,細分全球輿論場開展精細化傳播和深耕多語種國別傳播。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院長、教授)

相關焦點

  • 新聞的「話語圖示」——論對外新聞傳播中的跨語言書寫
    可是,對多語種間的、跨國跨文化的新聞傳播而言,人們往往會去關注話語的微觀共時書寫即形式維度——語言文字符號,因為對外傳播所跨越的不僅是「話語內容」的共同體,更是對它的前提載體——「語言文字符號」體系的跨越。特別是當今,全球的話語體系主要以英語為承載,它是迥異於漢語的另一套文字符號,有著經久的、自洽的、獨立的語言形式-結構規則。
  • 傳播小吃街|《傳播學教程》導讀02 傳播以及傳播學
    微信見底部二維碼【Nikki】正如書中所說,研究傳播學之前,首先我們要知道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研究問題有哪些,那麼我們就要從傳播是什麼開始談起。但由於對於傳播的看法,不同的學者所持的觀點是不同的,因此,這裡只列出我們書中所談到的對於傳播學的看法,考試考察的可能性很低,這部分了解即可。
  • 陳力丹教授: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
    在分享中,陳老師主要涉及到了三個問題:(1)「新聞傳播學需要學習什麼?」(2)「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3)「學術寫作應該注意什麼?」。本期推送中,我們節選了陳老師對於「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這一部分的分享要點實錄。其中,陳老師總結了若干論文選題中需要避免的陷阱,以及他近年來關注的研究話題,希望可以帶給你一些啟發。
  • 第二屆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研究高峰論壇之健康傳播論壇在長沙舉辦
    參加第二屆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研究高峰論壇之健康傳播論壇的嘉賓合影留念。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白寅在論壇上發言。第二屆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研究高峰論壇之健康傳播論壇在長沙舉辦。紅網時刻12月20日訊(通訊員 潘焱 姚宇鑫 汪佳 記者 劉力)12月19日,以「全球疫情背景下健康傳播研究的機遇、挑戰與推進」為主題的第二屆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研究高峰論壇系列論壇在湖南長沙舉行。此次論壇由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主辦,由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湘雅公共衛生學院、湘雅醫院、湘雅護理學院、中非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中非合作與發展研究中心、融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等承辦。
  • 劉海龍、方惠:2014傳播學十大觀點
    1.點開右上角的功能鍵——查看公眾號——關注;2.點標題下藍字「考新聞」——關注。劉海龍、方惠:2014傳播學十大觀點作者:劉海龍 方惠 來源:《編輯之友》文章以2014年中文新聞傳播期刊中傳播學方向的論文為基礎,總結了2014年傳播學十大觀點。
  • 傳播學帶讀43丨傳播的特殊類型4:政治傳播
    在泛濫的海量信息中,真相顯得不再那麼重要,觀點的表達逐漸蓋過事實的陳述,呈現「雄辯勝於事實」的特點。 以美國後真相政治為例,最為典型的是川普勝選。標誌著美國傳統媒體公信力的崩潰和輿論引導機制的失靈,社交媒體無意在議題、民意及社會動員能力上都在顛覆者西方近百年來的政治遊戲規則。「英國脫歐」也體現了後真相時代政治傳播面臨的危機。
  • 新世紀以來中國的新聞傳播學在研究什麼|特別策劃
    為了探尋2000年以來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基本狀況,本研究選擇新聞傳播學界傳統上公認的四份學術影響力較強的刊物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是《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以下簡稱「四大刊」),這四份刊物均為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 劉海龍+方惠:2014傳播學十大觀點 學術
  • 2016新聞傳播學考研方向:新媒體與網絡傳播
    新東方網考研頻道在此為大家解讀新聞傳播學專業及報考方向,希望對此專業有興趣的考生認真了解。   2016新聞傳播學考研方向:新媒體與網絡傳播   21世紀是信息與技術的時代,新媒體當仁不讓地成為時代的寵兒,與之相關的職業人才需求旺盛。
  • 對外新聞傳播策略:增強軟實力 善用「巧實力」
    當國際社會出現矛盾紛爭,特別是當國際形勢發生急劇變化時,新聞媒介可以藉助新聞和輿論手段發出中國的聲音,闡明中國的立場、觀點和價值判斷,並儘可能使這些觀點和意見被國際社會和國際輿論所認可。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和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世界更加關注中國。
  • 研究2014傳播學十大觀點
    本文主要篩選並分析了2014年發表在國內(包括港臺)傳播學權威期刊中的文章,從數百篇文章中遴選出10大新話題和新觀點,其中包括一本新書
  • 2018年理論學術研究觀點要覽
    (作者支振鋒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晶晶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研究院博士生)新聞傳播學篇重視黨性論、導向論等重要論述關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發展>學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包括新聞工作定位論、黨性論、導向論、使命論、規律論、融合論、創新論、人才論,以及國際傳播能力和話語體系建設論、網際網路空間治理體系論等眾多內容,形成了體系化的理論成果,成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時代的新發展。
  • --2012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篇
    --2012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篇 當年獲獎學生本文除了通過質化的內容與話語分析探求文本自身的意義外,還從中菲兩國的「媒體情況」、「對外關係」以及「文化取向」三個角度分析「評論框架」背後的結構性力量,揭示深層次的制衡因素。
  • 構建新時代中國新聞傳播學
    西方現代新聞傳播思想的傳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中國的傳播和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積累,這三個源頭的交融、互補、衝突,推動著中國新聞學的產生、演變與發展。20世紀20—40年代,由於西學東漸的學術路徑使然,美英新聞學觀點及研究方法在中國新聞學界佔據主流。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新聞學的實踐者與探索者。
  • 新聞傳播考研導師特薦:合格研究生必關注的十大重要期刊!
    NO.3《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也不多說了,其(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2.743今年八月份開始,《新聞與傳播研究》開設了一個專欄叫做「新中國新聞與傳播研究70年」,不少新聞傳播學70年發展的論文,對於了解學科體系和發展脈絡是很有用的,非常建議大家讀一讀。
  • 2018考研:新聞傳播學專業高性價比院校推薦
    人大的招生人數還是比較多的,僅2011年傳播學就招收30人,不分研究方向,參考書目有14本之多,外加參考雜誌2本。號稱中國北方新聞傳播專業實力第一名,參考書目之多令人望而生畏,競爭態勢想必也不會太低。   三、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優勢:   1、學校在傳媒領域名氣大,新聞傳播專業實力突出。
  • 新聞傳播學考研,該閱讀哪些核心期刊?
    相當一批教學科研單位申請高級職稱、取得博士論文答辯資格、申報科研項目、科研機構或高等院校學術水平評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篇或若干篇論文。  新聞傳播學核心期刊有哪些?  根據2007年3月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評出的新聞傳播專業權威期刊和核心期刊榜單,五份新聞傳播學學術期刊榜上有名。
  • 陳力丹教授:當我們研究新聞傳播時,我們需要研究什麼?
    在本次分享中,陳老師主要涉及到了三個問題:新聞傳播學需要學習什麼?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學術寫作應該注意什麼?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轉載新傳研讀社文章,為你節選了陳力丹教授對於「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這一部分的分享要點實錄。
  • 2022年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學碩參考書目|分數線|歷年真題
    2021年新聞傳播學院將原來的新聞學和傳播學改成了新聞傳播學,考察的專業科目為637傳播學綜合知識、841傳播學理論與方法。改革後的新聞傳播學考察內容有:新聞史(簡單版)、傳播史論、網絡傳播、廣告、研究方法、新媒體產業、新媒體技術、新媒體用戶、英譯中等。
  • 2022年北京大學新聞傳播考博參考書、考博真題、考博經驗|傳播學|...
    新聞傳播學為國家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專業有: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廣播電視學、編輯出版學、數字出版、國際新聞學等,關注:「研究生巴士」公眾號了解跟多內容。北京地區招生新聞傳播學博士點:985院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211學校:中國傳媒大學其他學校: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學院 傳播學--申請審核複試制度;新媒體研究院 傳播學--申請審核複試制度;中國人民大學 新聞學院 傳播學--申請審核複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