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2021-01-07 天眼新聞

作者:王海軍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新時代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深化與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項長期歷史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深刻闡釋,推動了全社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識的不斷深化。  深刻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價值。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括作了新的提升,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習近平同志多次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我們國家、民族發展進步的重要性,指出「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習近平同志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要「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  重視學校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引導作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須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在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習近平同志重視高校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要求人民教師「教書育人、立德樹人」。2016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踐行者」,強調「廣大教師要用好課堂講壇,用好校園陣地,用自己的行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嚮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學生們的心田」。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黨內法規和國家法治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發揮好體制機制的規範約束作用,用制度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習近平同志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要靠思想教育、實踐養成,而且要用體制機制來保障」。2016年12月,中央印發《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升到法律制度層面。黨的十九大通過的黨章將「發揚社會主義新風尚,帶頭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黨員權利加以強調。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憲法總綱,規定「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上升到國家層面的價值追求。5月,中央印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軟性要求」轉化為「剛性規範」的法治導向。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首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是治國理政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近平同志在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強調,「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努力搶佔價值體系的制髙點」,「如果我們的人民不能堅持在我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價值,而不加區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那就真正要提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不會失去自己的精神獨立性的問題了」。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徵的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源泉,要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思想道德資源,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革命文化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光榮歷史的見證,包含了體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價值目標的精神形態,應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有其獨特價值體系,蘊含著關於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豐富價值觀念。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有益成果的吸收,強調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最後,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和傳播渠道,增強國際話語權。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當前我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使我國意識形態領域面臨著空前複雜的情況,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要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加強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提煉與闡釋,拓展對外傳播平臺和載體,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使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走向世界,實現文化軟實力提升「形於中」「發於外」。  來源 人民論壇網  編輯 吳春生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它和市場當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它是一種帶有公共性的產品。不管是競爭性的產品,還是公共性的產品,實際上都遵循著一個基本的經濟學法則,那就是供給和需求的互動關係: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創造需求。這一法則為我們理解國家治理提供了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它和市場當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它是一種帶有公共性的產品。不管是競爭性的產品,還是公共性的產品,實際上都遵循著一個基本的經濟學法則,那就是供給和需求的互動關係: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創造需求。這一法則為我們理解國家治理提供了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國家治理的獨特...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國家治理的獨特貢獻 人民論壇網 2020-12-23 20:13
  •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必須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提高國家機構履職能力,提高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經濟社會文化事務、自身事務的能力,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史為鑑,汲取國家治理的智慧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林慧平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木蘭講師團講師 考古,一個看似冷門的領域,今年9月被習近平總書記頻頻關注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為研究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農業起源背景提供了重要資料;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在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確認了宮城內最大的宮殿建築,對推動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生產專業化及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中華文化根基」。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有助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深讀|什麼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現代化,怎樣治理社會主義國家
    為什麼說四中全會是邁向「中國之治」的新起點?四中全會為「中國之治」提供了哪些制度保障?什麼是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現代化?怎樣治理社會主義國家?近日,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許耀桐在《國家治理》撰文,就此進行了深入解讀。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塑造「家國合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孔新峰 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這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央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作出的戰略謀劃和全面部署。
  •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總起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黨和人民長期奮鬥、接力探索、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我們必須倍加珍惜,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展。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
  •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
    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 ...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文章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也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宣言書。
  • 「中國之治」與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到黨的十九大明確21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再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國之治」以恢宏氣度、磅礴之勢展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市域之維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市域之維 人民論壇網 2020-12-23 20:12
  •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  所以,理解中國社會,重要的就是要理解國家治理的這四大公共需求。 實際上這四大公共需求可以解釋很多中國古代社會轉型當中的困惑,以及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  現在的社會,實際上已經不是古代封閉式的社會。面對現代化的挑戰和衝擊,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巨大的轉型。
  •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彰顯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軸,進一步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為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制度發展方向,對新時代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意義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對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對於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 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優勢所在
    這些顯著優勢蘊含著新中國70多年來國家治理的豐富歷史內涵和寶貴經驗,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促進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制度密碼。彰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動力支撐和活力之源改革創新是黨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微視頻 | 以史為鑑,汲取國家治理的智慧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林慧平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木蘭講師團講師  考古,一個看似冷門的領域,今年9月被習近平總書記頻頻關注。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了一場以考古為主題的政治學習,這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66次集體學習中唯一一堂考古課。
  • 陳一新:「五治」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方式
    新華社記者 趙戈/攝 中華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平、求大同,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道德滋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鑄就了博大精深、內涵深刻、意義深遠的「中國精神」,這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新時代,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做「中國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實踐者、傳播者,用「中國精神」推動「中國之治」。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意義
    面對世界範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對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對於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