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微視頻 | 以史為鑑,汲取國家治理的智慧

2020-12-20 中國經濟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林慧平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木蘭講師團講師

  考古,一個看似冷門的領域,今年9月被習近平總書記頻頻關注。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了一場以考古為主題的政治學習,這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66次集體學習中唯一一堂考古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一系列重大的考古發現,使得中華民族5000年悠久的歷史文化逐漸清晰。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為研究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農業起源背景提供了重要資料;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在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確認了宮城內最大的宮殿建築,對推動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生產專業化及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充分說明,我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各個時代的古代文明發展成就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國先民在培育農作物、馴化野生動物、尋醫問藥、觀天文察地理、製造工具、創立文字、發現和發明科技、建設村落、營造都市、建構和治理國家、創造和發展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讚嘆的成就。這些重大項目的挖掘和研究全面、客觀、科學地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民族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也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這些重大成就是蘊涵著豐富知識、智慧、藝術的無盡寶藏,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中華民族自史前時期起,就是一個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善於發明、勇於探索的偉大民族。如果沒有考古學的科學發現、沒有考古學的正確認知,歷史的長度和面貌就可能停留於神話與傳說之中,中華文明神秘面紗將難以揭開。

  博物館裡的館藏文物從農業生產工具到生活用具,從紡織到服裝,從交通工具到建築家具,從玉器、瓷器到漆器,每一件都是古人精神世界的物化。一組玉佩一個溫酒器,代表著古代社會的禮法制度;一把古琴、一枚漆盒,一個杯盞體現的是古人的生活韻味;一套套服飾,一座座建築透露了中國古代社會嚴格的等級差異。

  我們今天在博物館裡看到的文物並不是冰冷的標籤,而是蘊含著我們的祖先對世界的認知,承載著我們的祖先對美好生活和高尚品德的希冀,也充分彰顯了我們的祖先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這些文物向世人展示偉大的中華民族創造的輝煌成就,大大激發了全體中華兒女的愛國之情,也給予中華民族前行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自信的力量。

  當前中國正在進行的偉大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古人云:「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只有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治理智慧,我們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王炬鵬)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史為鑑,汲取國家治理的智慧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林慧平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木蘭講師團講師 考古,一個看似冷門的領域,今年9月被習近平總書記頻頻關注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為研究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農業起源背景提供了重要資料;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在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確認了宮城內最大的宮殿建築,對推動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生產專業化及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國家治理的獨特...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國家治理的獨特貢獻 人民論壇網 2020-12-23 20:13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它和市場當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它是一種帶有公共性的產品。不管是競爭性的產品,還是公共性的產品,實際上都遵循著一個基本的經濟學法則,那就是供給和需求的互動關係: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創造需求。這一法則為我們理解國家治理提供了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它和市場當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它是一種帶有公共性的產品。不管是競爭性的產品,還是公共性的產品,實際上都遵循著一個基本的經濟學法則,那就是供給和需求的互動關係: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創造需求。這一法則為我們理解國家治理提供了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市域之維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市域之維 人民論壇網 2020-12-23 20:12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塑造「家國合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孔新峰 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周初封建,周天子富有「天下」(「四海為家」)而建「國」,諸侯有其「國」(「以國為家」)而立「家」,卿大夫有其「家」而為次級卿大夫置「側室」,如是者層層「封建」,實則構成了基於宗法血緣的一層層的「大家」與「小家」。《大學》首章,被朱晦庵尊奉為「經」,被王船山稱為「聖經」,明確說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影響治理效率的文化因素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王明進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制度是深深嵌入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現實之中的。一種制度只有與自身的歷史、文化高度融合,才能最好地發揮其效能。而分析一種制度的效能,也應該考慮到其歷史文化因素。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中華文化根基」。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有助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  近代中國,列強在瓜分中國的同時,試圖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挫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尊。國土安全與文化安全一體,缺一不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侵略與反侵略是一條明線,對本位文化的自戕與自衛之爭是一條暗線,兩條戰線的鬥爭都很膠著。由於歷史背景複雜,人物的政治立場、文化底色、價值取向、社會關係與之糾纏,對其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文化及思維方式推進創新基層「體驗式...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李春成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導我國無論在文化觀念上還是在治理實踐上,一直都很重視體驗式治理與西方哲學「主客二分」對立的認知型思維相比,「中國文化及其思維方式,一貫講究『體驗思維』」。中式思維是一種「經驗綜合型的主體意向性思維」,慣常「物我一體」地以人的意向去體察萬物之道。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齊衛平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      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化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並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 從德治法治並重傳統中汲取治理智慧
    許多學者認為,「商周之變」與「秦漢更替」的治理思想變化,對古代中國德治法治並重模式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商周之變」是德法關係的一次大變革。「商周之變」顛覆了以往「祖先即為天神」的天命觀,把天塑造為具有道德人格的主體,確立了天命靡常、與天同心才能以德配天的觀念。以德配天要求從內心檢視自己的行為、約束自己的欲望,從而符合天道的要求。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
    原標題:【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體制的時代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文化及思維方式推進創新基層「體驗式...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李春成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導我國無論在文化觀念上還是在治理實踐上,一直都很重視體驗式治理。與西方哲學「主客二分」對立的認知型思維相比,「中國文化及其思維方式,一貫講究『體驗思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憲法總綱,規定「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上升到國家層面的價值追求。5月,中央印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軟性要求」轉化為「剛性規範」的法治導向。
  •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 這一法則 為我們理解國家治理提供了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  從中國的古代來看,主要有四種公共需求。  第一個公共需求, 就是「治水」。 這在以灌溉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中至關重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這些文化基因經過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和積澱,形成了我們今天治國理政重要的思想和智慧寶庫。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深刻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共產黨、中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重大問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執政價值取向與...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齊衛平 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治國理政實踐的重大理論成果,它既是對中國共產黨思想傳統的繼承,又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創新。
  • 「中國之治」與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中國之治」以制度為根本動力和根本保障。《決定》合乎時宜地出臺,既表明我們黨對制度建設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也表明制度在「中國之治」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實際上,「中國之治」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機統一。我國國家治理體系以我國國家制度為支撐,國家制度構成國家治理體系的主要內容,而國家治理能力則是國家制度或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效運行。我國國家制度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歷史經驗成就中國之治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祝彥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是經過血與火的考驗為了使我國儘快從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從新民主主義國家過渡到社會主義國家,在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同時,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進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快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顯得非常迫切。從1953年起我國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