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2020-12-23 中國青年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它和市場當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它是一種帶有公共性的產品。不管是競爭性的產品,還是公共性的產品,實際上都遵循著一個基本的經濟學法則,那就是供給和需求的互動關係: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創造需求。 這一法則 為我們理解國家治理提供了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從中國的古代來看,主要有四種公共需求。

  第一個公共需求, 就是「治水」。 這在以灌溉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中至關重要。我國水利歷史悠久,從大禹時期開始就有治水的傳統。治水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圍繞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治水需要統一調配資源,會產生一種垂直分工的合作主義文化。正是由於水利工程的建設,中國成為農業大國。

  第二個公共需求,就是「長城」。 在中國古代,國防、對外貿易等,都離不開長城。從國防來說,長城主要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從對外貿易來說,通過長城、烽火臺,形成了一條綿延不絕的商道,並通過這樣一種軍事力量來進行保護。當然,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到,我們的文化沒有侵略性。我們修長城,的的確確是一種防禦思維,而不是擴張思維。

  第三個公共需求,就是「賑災」。 農業生產有一個特點,就是「兩豐三欠」的周期性,靠天吃飯,也就是說經常會遇到周期性的災年。這時候,政府有大量投入是用來賑災的。通過糧食儲備,解決農業生產的周期性的應急之需,因為中國古代的王朝更替基本上都是與百姓災年「吃不飽肚子」有密切關係。這個公共需求事關社會穩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個公共需求,就是「教化」。 從儒家學說到科舉制和官僚政治,都是那個時代保持社會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式。

  所以,理解中國社會,重要的就是要理解國家治理的這四大公共需求。 實際上這四大公共需求可以解釋很多中國古代社會轉型當中的困惑,以及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

  現在的社會,實際上已經不是古代封閉式的社會。面對現代化的挑戰和衝擊,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在強起來的過程中,我們面對的公共需求就是強國家、強政府、強社會從國家治理的公共性來看,就是要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滿足現代化的需要。

  當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迎來千年發展機遇。而且事實證明,我們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過程當中,比較好地抓住了這次機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國國家治理優勢的根本所在。

  面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面對工業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怎麼圍繞強國家、強政府和強社會的思路提供新的公共產品?怎麼能夠把社會穩定的奇蹟和經濟發展的奇蹟持續下去?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描繪了中國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我們要堅定信心,爭取按照既定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如期實現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國家治理體制的轉型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我們應該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入手,從中國的文化進步入手,從與西方世界相接軌、良性互動入手,來思考中國未來國家治理的轉型問題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中國的古代來看,主要有四種公共需求。第一個公共需求,就是「治水」。 這在以灌溉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中至關重要。我國水利歷史悠久,從大禹時期開始就有治水的傳統。治水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圍繞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治水需要統一調配資源,會產生一種垂直分工的合作主義文化。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中國的古代來看,主要有四種公共需求。第一個公共需求,就是「治水」。這在以灌溉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中至關重要。我國水利歷史悠久,從大禹時期開始就有治水的傳統。治水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圍繞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治水需要統一調配資源,會產生一種垂直分工的合作主義文化。
  • 中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中華文化根基」。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有助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國國家制度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基礎,包含著豐富且系統化的優秀傳統社會治理思想資源。
  • 唐皇鳳:中國特色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建構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不斷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積極有效地應對由於社會經濟急劇變遷而遇到的諸多挑戰,是圓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了全面戰略部署,必將為中國未來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提供強大推動力,全面促進國家治理模式的現代轉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首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是治國理政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國家治理的獨特...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國家治理的獨特貢獻 人民論壇網 2020-12-23 20:13
  • 中國轉型社會學話語體系的當代構建
    與此同時,隨著信息化、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發展,相繼提出的如以沃勒斯坦的 「世界體系理論」、赫爾德的「全球轉型理論」以及阿瑞吉對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理論等全球轉型理論。這三方面理論的核心視角主要是「國家與社會關係」即結構性力量的變動、社會不平等與社會結構轉型以及轉型社會文明形態的變動等。可以說,西方理論話語是西方地方性知識的體現。
  • 王帥一:「無法」之訟:傳統中國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田土細故
    在條分縷析的過程中,雖然加深了對問題的認識,但是採用現代法學的理論、方法對傳統中國的制度進行剪裁,卻使我們失去了一個整體意義上的傳統中國。更何況刑法、民法的劃分本身也是「文化選擇」的結果,是西方歷史發展過程中生發的、對待治理問題的態度與解決問題的方式。我們如果亦做此分類,便忽視了傳統中國在面對國家治理問題時所採取的與西方文明不同的治理方式的深層次原因。
  • 中國水治理體系的戰略思考
    為實現治水需求,中國自古就有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傳統,比如,四川都江堰、京杭大運河、廣西靈渠、新疆坎兒井等古代水利工程傑作。古代治水主要採取工程手段,以滿足基本需求為目的,具有集中性、衝擊性、單一性特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從傳統治水向現代治水轉型。傳統的治水需求依然存在,但水問題更加複雜,水需求愈加多元,治水內容亦越來越豐富。
  •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
    同時,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在提高國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氣力。只有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儘快把我們各級幹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工作本領都提高起來,儘快把黨和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來,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更加有效運轉。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推進現代國家治理進程
    人民政協網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 何方)12月19日,由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國家治理研究院、國家治理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治道:商鞅治秦與現代國家治理緣起》新書發布及研討會在京舉行。
  • 【中國穩健前行】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歷史文化根基(下)(2)
    【中國穩健前行】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歷史文化根基(下)(2)由北京公遴選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中央遴選,北京遴選,備考技巧的內容請關注北京公遴選考試網/中央公遴選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公遴選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中華文化根基」。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有助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文章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問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也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宣言書。
  • 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文化支撐
    歷史和事實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可以為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強大的價值支撐、心理支撐、能力支撐。  其一,價值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它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指引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的精神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國家治理的基本理念。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文化爭鳴,為國家治理提供了獨特的精神指引和治理理念。
  • 社科院院長: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絕非資本主義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切實解決好制度模式的選擇問題。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一種制度模式在一個國家是適用的,在其他國家則不一定適用。
  • 新技術革命的風險、挑戰與國家治理體系適應性變革
    在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傳統管理模式受到挑戰,政府的快速響應能力受到挑戰,政府管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點也在不斷增加。政府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變化,革新服務模式,重塑國家與社會的關係,消除國家安全層面可能出現的潛在風險,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
  • 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優勢所在
    彰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價值觀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根據我國傳統、現實國情和長期治理經驗,創造性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創造了不同於歷史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治理模式。
  •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這些思想中的精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並最終紮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馬克思對我國古代農民起義提出的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的革命口號有過敏銳的觀察。
  • 徐湘林:「國家治理」的理論內涵
    原標題:「國家治理」的理論內涵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列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之中,這既體現了執政黨創新理論思維的科學精神和開放態度,又標誌著中國政治學理論研究者對於中國政治實踐的學識積累和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