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它和市場當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它是一種帶有公共性的產品。不管是競爭性的產品,還是公共性的產品,實際上都遵循著一個基本的經濟學法則,那就是供給和需求的互動關係:需求決定供給,供給創造需求。 這一法則 為我們理解國家治理提供了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
從中國的古代來看,主要有四種公共需求。
第一個公共需求, 就是「治水」。 這在以灌溉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中至關重要。我國水利歷史悠久,從大禹時期開始就有治水的傳統。治水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圍繞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治水需要統一調配資源,會產生一種垂直分工的合作主義文化。正是由於水利工程的建設,中國成為農業大國。
第二個公共需求,就是「長城」。 在中國古代,國防、對外貿易等,都離不開長城。從國防來說,長城主要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從對外貿易來說,通過長城、烽火臺,形成了一條綿延不絕的商道,並通過這樣一種軍事力量來進行保護。當然,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到,我們的文化沒有侵略性。我們修長城,的的確確是一種防禦思維,而不是擴張思維。
第三個公共需求,就是「賑災」。 農業生產有一個特點,就是「兩豐三欠」的周期性,靠天吃飯,也就是說經常會遇到周期性的災年。這時候,政府有大量投入是用來賑災的。通過糧食儲備,解決農業生產的周期性的應急之需,因為中國古代的王朝更替基本上都是與百姓災年「吃不飽肚子」有密切關係。這個公共需求事關社會穩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個公共需求,就是「教化」。 從儒家學說到科舉制和官僚政治,都是那個時代保持社會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式。
所以,理解中國社會,重要的就是要理解國家治理的這四大公共需求。 實際上這四大公共需求可以解釋很多中國古代社會轉型當中的困惑,以及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
現在的社會,實際上已經不是古代封閉式的社會。面對現代化的挑戰和衝擊,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在強起來的過程中,我們面對的公共需求就是強國家、強政府、強社會 。從國家治理的公共性來看,就是要把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滿足現代化的需要。
當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迎來千年發展機遇。而且事實證明,我們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過程當中,比較好地抓住了這次機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國國家治理優勢的根本所在。
面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面對工業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怎麼圍繞強國家、強政府和強社會的思路提供新的公共產品?怎麼能夠把社會穩定的奇蹟和經濟發展的奇蹟持續下去?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描繪了中國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我們要堅定信心,爭取按照既定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如期實現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國家治理體制的轉型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我們應該從中國的傳統文化入手,從中國的文化進步入手,從與西方世界相接軌、良性互動入手,來思考中國未來國家治理的轉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