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肅】伏波將軍馬援在隴上

2020-12-20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伏波將軍馬援在隴上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馬援收伏羌人故事連環畫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馬援故事連環畫(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馬援畫像

&nbsp&nbsp&nbsp&nbsp本報特約撰稿人 汪受寬

&nbsp&nbsp&nbsp&nbsp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在平定交趾(今越南)二徵之亂,與越人申明約束以後,伏波將軍馬援振旅回到京師,獲賜新息侯爵位和朝見位次九卿的獎賞。他卻不求自安,幾年間,先是帶兵出屯襄國,巡行北方邊境障塞,防備匈奴、烏桓,繼而以六十二歲高齡率兵討伐反叛的武陵五溪蠻夷,在戰場染疫病身亡,實踐了「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的豪邁誓言。

&nbsp&nbsp&nbsp&nbsp就是這位功勳卓著、情操高尚的傳奇將軍,從新莽始建國(9年—13年)到東漢建武十六年(40年)的三十餘年間,在涼州即今甘肅度過,並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

&nbsp&nbsp&nbsp&nbsp牧馬北地、苑川,製成天下銅馬式

&nbsp&nbsp&nbsp&nbsp馬援(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縣東)人。相傳其祖系趙國大將馬服君趙奢,後代以其號馬為氏。他的父親和三個兄長都是二千石大官。

&nbsp&nbsp&nbsp&nbsp王莽篡漢建新朝後,為郡督郵的青年馬援,因同情而釋放了死罪囚犯,只好自己亡命北地(治馬領,今慶城縣西北馬嶺鎮)。漢代的北地郡轄今慶陽市大部及寧夏銀南地區,這裡水草豐茂,氣候溫潤,早在先秦就盛產良馬,秦人烏氏倮在此畜牧,馬、牛大繁殖,數量太多,以至只能用山谷來計量。西漢惠帝時,在北地郡設置了河奇、號非兩個皇家牧師苑,養馬十萬匹。馬援的父親馬仲就當過牧師令,三兄馬員又做過北地護苑使者。

&nbsp&nbsp&nbsp&nbsp馬援自幼好騎馬,對馬匹有特殊感情,12歲就想到邊郡田牧,因為替長兄服喪未成。現在終於有了實現兒時夢想的機會。馬援身著裘衣皮褲,率領數百家前來投奔的賓客,在北地放牧馬匹羊只,同時屯田積穀。幾年功夫,就發展到馬幾百群,羊五六千隻,植積糧谷幾萬斛。

&nbsp&nbsp&nbsp&nbsp同時,馬援還「轉遊隴漢間」,在涼州其他地方包括苑川(今榆中縣)從事畜牧業和糧食種植。《水經注》記載:「苑川水地,為龍馬之沃土,故馬援請與田戶中分以自給也。」由他及賓客在這裡從事培育繁殖被稱為「龍馬」的良種馬。眼看天下大亂,很多人食不果腹。馬援嘆道:「凡殖貨財產,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於是,他將所獲錢財全部散給弟兄和故舊,自己繼續在隴右屯牧。《漢書》中有「涼州之畜為天下饒」的讚譽,這其中也有馬援的功勞。

&nbsp&nbsp&nbsp&nbsp馬援對馬匹在古代社會經濟和軍事中的重要作用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他說:「夫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安寧則以別尊卑之序,有變則以濟遠近之難。」

&nbsp&nbsp&nbsp&nbsp在致力於涼州牧馬的同時,為了改良馬種,馬援走遍關、隴諸地,向善於相馬者求教,終於在成紀(治今靜寧李店)拜師於名家楊子阿,向其學到了以骨骼相馬的絕技。但他不拘於師法,繼續求師,並且結合實際,檢驗於所見各種馬匹,積累了豐富的相馬經驗,他綜合諸家骨相法,開創了綜合相馬新法。在所著《銅馬相法》中,馬援指出:「水火欲分明,水火在鼻兩孔間也。上唇欲急而方,口中欲紅而有光,此馬千裡。頷下欲深,下唇欲緩。牙欲前向。牙去齒一寸,則四百裡;牙劍鋒,則千裡。目欲滿而澤。腹欲充,膁欲小,季肋欲長,懸薄欲厚而緩。懸薄,股也。腹下欲平滿,汗溝欲深而長,膝本欲起,肘腋欲開,膝欲方,蹄欲厚三寸,堅如石。」

&nbsp&nbsp&nbsp&nbsp他把自己的相馬法運用於實踐之中,發現了許多良馬,再用這些良馬來改進畜牧的馬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馬援認為,相馬之法僅僅靠相馬師口傳身授,難以普及推廣,更難以傳之久遠。為了把自己的綜合相馬法傳播開來,發展全國的牧馬事業,加強邊境的軍事防禦和交通民生,馬援南徵時,得到駱越的銅鼓,凱旋後將其熔化,鑄成了一匹具備諸家骨相的馬式。這匹銅馬式高三尺五寸,圍四尺五寸,馬援將其獻給朝廷,漢光武帝詔令置於洛陽宣德殿,成了天下名馬的準式。

&nbsp&nbsp&nbsp&nbsp統一隴右的功臣

&nbsp&nbsp&nbsp&nbsp新莽地皇年間(20年—23年),馬援曾被王莽任命為新成大尹,即漢中郡守。隨即,綠林軍攻入長安,新朝滅亡。為躲避戰亂,馬援西上隴右,投奔稱雄天水、安定、隴西、金城諸郡自稱上將軍的成紀人隗囂,受到器重,被任命為綏德將軍,為其出謀劃策。

&nbsp&nbsp&nbsp&nbsp更始三年(25年)劉秀稱漢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起兵成都的公孫述也自立為天子,號成家。在天下群雄並立之中,劉秀、公孫述都竭力爭取高舉「復漢」大旗擁眾十萬的隗囂。劉秀授其以西州大將軍職,專制涼州、朔方事;公孫述則授之以大司空扶安王印綬。

&nbsp&nbsp&nbsp&nbsp是聯蜀還是助漢,隗囂首鼠兩端,遲疑不決。於建武四年(28年)派遣馬援出使漢、蜀以探聽虛實。公孫述與馬援本為同裡好友,這次見馬援,卻盛陳儀仗,警蹕森嚴,禮節繁縟,極其傲慢。由此馬援斷定公孫述眼光狹小,必然成不了大事。從蜀地歸來後,馬援勸隗囂說:「子陽(公孫述字)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馬援到洛陽,劉秀便衣簡從,熱情接待,並虛心向他請教,多次開誠布公地和他懇談天下之事,無絲毫防範芥蒂之心。馬援曾問:「臣今遠來,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簡易若是?」劉秀笑答:「卿非刺客,顧說客耳。」馬援見劉秀氣概非凡,才勇雙全,認為這才是真帝王,便接受了劉秀的任命,做了東漢的待詔。

&nbsp&nbsp&nbsp&nbsp這段時間,隗囂曾東擊赤眉,北御羌胡,與東漢徵西大軍會合,在陳倉(今陝西寶雞)大破公孫述軍,受到劉秀的稱讚。建武五年(29年)正月,馬援返回天水,向隗囂詳述洛陽之事,盛讚光武帝「才明勇略,非人敵也。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隗囂仍拿不定主意,又向班彪徵求意見,班彪撰寫《王命論》一文,指出劉氏統一天下是「天命所歸」。年底,隗囂得知河西竇融歸附東漢被任命為涼州牧,軍閥劉永和彭寵先後被消滅,隗囂終於接受劉秀特使來歙的建議,讓馬援帶了自己的大兒子隗恂到洛陽為質子。馬援以為其使命已經完成,遂告別劉秀,帶了賓客在長安上林苑屯田。不久,仍「欲持兩端」的隗囂,在部將王元等的蠱惑下,又據隘自守,幻想裂土稱王。馬援知情後一再致信,勸告隗囂不要自取滅亡。

&nbsp&nbsp&nbsp&nbsp建武六年(30年),關東平定,光武帝劉秀把注意力轉向西方,採取了先禮後兵的策略,「數騰(傳)書隴、蜀,告示禍福」。三月公孫述派兵進攻南郡(今湖北江陵),劉秀詔隗囂從天水出兵攻蜀。隗囂藉口白水(今白龍江)險阻,棧道斷絕,拒不出兵。四月,劉秀親至長安,派建武將軍耿弇等七大將從隴道伐蜀,隗囂卻公開叛漢,派將軍王元據守隴坻,伐木塞道,武力對抗。於上林苑屯田的馬援,聽到隗囂以武力與漢軍相抗的消息,直接趕到行在所向光武帝陳述消滅隗囂的計謀。光武帝遂派遣馬援率銳騎五千,往來遊說隴右諸將及羌人首領,陳述禍福,離間敵方陣營。馬援向他們指出:「天下郡國百有六所,奈何欲以區區二邦,以當諸夏百有四乎?」

&nbsp&nbsp&nbsp&nbsp建武七年(31年)三月,公孫述冊隗囂為朔寧王,並派兵援助,隴、蜀聯合拒漢。建武八年,隗囂軍圍攻漢大將來歙軍於略陽(今秦安縣隴城鎮)數月,雙方士卒皆精疲力竭。光武帝決定發兵親徵隗囂,劉秀西行上隴,部將多加勸阻,馬援應詔於深夜來到漆縣(今陝西彬縣),向光武帝陳述了隗囂部下將帥土崩瓦解的形勢,肯定大軍一定能夠取得勝利。馬援「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開示眾軍所從道逕往來,分析曲折,昭然可曉。」就是當著光武帝的面,用粟米擺成隴右立體地形圖盤,說明雙方的軍事態勢,建議大軍如何進軍,如何近敵。光武帝隨著馬援的指畫,對敵我雙方的情況一目了然,高興地說:「虜在吾目中矣。」

&nbsp&nbsp&nbsp&nbsp根據馬援的指點,大軍迅速進抵高平第一城(今寧夏固原),接到馬援招降信的隗囂守將高峻降漢,光武帝率軍在當地與涼州牧竇融軍會師,漢軍數路並進,向南挺進。隗囂部下牛邯等十三位大將,十六個屬縣,十餘萬士眾望風而降,略陽之圍解除。隗囂率妻兒奔逃西城(今禮縣紅河鄉境),漢將吳漢攻破天水,包圍西城。十一月,公孫述派遣的援兵在王元率領下,衝入西城護衛隗囂逃到冀城(今甘谷),在漢軍久圍之下,不久隗囂餓死於此。這次大戰,消滅了隗囂的主力,使其一蹶不振。

&nbsp&nbsp&nbsp&nbsp隨後,劉秀任命來歙為西路軍主帥,「悉監護諸將」,太中大夫馬援為其副,徵戰涼州。於建武十年(34年),攻克隗氏最後一個據點落門聚(今武山縣洛門鎮),隗囂子隗純及其將領向漢軍投降,東漢王朝完全統一了隴右地區。

&nbsp&nbsp&nbsp&nbsp消弭羌禍,恢復隴西社會經濟

&nbsp&nbsp&nbsp&nbsp王莽末年,世居青海等地的羌人趁亂大量入居塞內,「金城屬縣多為虜有」。隗囂利用羌人的兵力擴大實力,並用於對抗劉秀的統一事業。隗氏政權敗滅後,因受地方小吏、豪強侵奪,先零羌人聯合諸羌攻打金城、隴西。中郎將來歙在金城曾大敗羌人,但羌禍仍無法制止。建武十一年(35年),來歙推薦道:「隴西侵殘,非馬援莫能定。」隴西郡太守馬援剛上任,就發步騎三千人,在臨洮(今岷縣岷陽鎮)擊破反叛的先零羌人,守塞諸羌八千人前來歸附。隨即,又率精兵向拒守浩門隘(浩門河口)和允吾谷(今青海民和縣川口河谷)的羌人發動攻擊,一直追擊到唐翼谷(今青海樂都縣西)以西。在作戰中,馬援的腿被箭射穿,還勇猛拚殺,給了先零羌人以致命的打擊,使其從此一蹶不振。為此,光武帝以璽書慰問,且賜以牛羊數千頭,馬援將牛羊全部分給了賓客們。對其他參與反叛的羌人,則儘可能不訴諸武力。

&nbsp&nbsp&nbsp&nbsp建武十三年(37年),原來歸附公孫述的武都參狼羌人聯合塞外羌人反叛,殘殺漢官。馬援率四千軍隊趕到氐道(今禮縣西北),將參狼羌人圍困在山上,「軍據便地,奪其水草,不與戰」,迫使其頭目狼狽逃亡塞外,而諸種羌萬餘人全部歸降。馬援還派遣羌人首領楊封到各部落遊說,更多羌人前來歸附。經朝廷同意,馬援給歸附羌人首領以侯王君長的封號和印綬,將他們遷移到天水、隴西、扶風三郡,與漢人雜居,隔絕他們與塞外羌人的聯繫,促進了羌人文化的提升和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涼州社會的安定。

&nbsp&nbsp&nbsp&nbsp當時,朝廷大臣因為金城郡破羌縣(治今青海樂都縣東)以西地方,路途遙遠,又多「寇盜」,紛紛主張放棄湟中各地(今青海西寧、海東等地)。馬援得悉,上疏力闢棄地謬論,說:「破羌以西各縣,城池多完整牢固,可以防守,而且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可以屯墾。如果讓羌人佔據了湟中,將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無論如何,不能放棄!」光武帝聽從了馬援的意見,詔令竇融、梁統將流亡河西各地的金城屬縣居民三千餘口遣返原地,充實了破羌及湟中各縣。馬援給各縣派設官吏,修繕城郭,加築堡塢,開闢水田,勸民耕植放牧,很快使當地社會安定,居民樂業。有一次,鄰縣有人報復殺人,民間遂傳言羌人要反,紛紛逃難。隴西郡治所的狄道(今臨洮)縣長匆忙向馬援報告,請求關閉城門,發兵討羌。馬援當時正在與賓客飲酒,他鎮靜自若,深信羌人不會造反,讓狄道縣長不必驚慌,速回縣衙,說:「你如果實在害怕,不妨躲到自家床下。」不久,消息傳來,果然無事,全郡吏民都因之信服馬援料事如神。

&nbsp&nbsp&nbsp&nbsp郡守馬援對下屬處之寬厚,待以恩信,任吏以職,抓大事,放小事。有屬吏向他匯報外邊的事情,他說:「這些是丞、掾的工作,別拿來煩我。如果有大姓侵凌小姓,狡黠的羌人要造反,這些才是我太守管的事情。」他將主要精力放在民生上,曾經在狄道開渠,引洮河水種植粳稻,「而郡中樂業」。他發現自王莽廢除五銖錢後,民間只好用布帛金粟以物易物,商品交換十分不便,於是上疏請求朝廷重新鑄造五銖錢,以用於流通。經過反覆爭取,光武帝終於採納了他的建議,「天下賴其便。」他還關注到由絲綢之路東來隴西經商的西域胡商,總結其特點是「西域賈胡,到一處輒止」,即每到一處就停下來做買賣,故而要求全郡各縣都努力為西域商賈經商提供方便。

&nbsp&nbsp&nbsp&nbsp建武十六年(40年),馬援在隴西太守任上六年以後,被朝廷調為虎賁中郎將,率精銳士卒擔任宮廷宿衛。

相關焦點

  • 從放牛娃到伏波將軍,馬援屢創金句,他的人生就是一組勵志成語
    他就是光武帝劉秀的開國功臣,從一名放牛娃做到伏波將軍的馬援。馬援能揚名後世,靠的不僅僅是卓越的軍功,還有其堅毅的人生信條。他說過的很多話現在都成了耳熟能詳的成語,一組催人上進的勵志成語。《後漢書》中雖然沒有明確地記載馬援發家的過程,但是北地郡臨近涼州,聚集著羌、胡等諸多少數民族。這裡的民風彪悍,劫掠、反叛等事情時有發生。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他能置辦下如此大的一份家業,沒有相當的魄力是辦不到的。而且,馬援是獨自一人逃亡至北地,初來乍到必定吃過不少苦。所以,他才有了「窮當益堅」的體會。
  • 楊凌舉行馬氏宗親祭祀大典 千餘名馬氏後人拜祭祖先馬援
    作為"第十屆世界馬氏懇親大會"最重要的活動,9月16日上午,來自世界各地的千餘名馬氏宗親來到全世界漢族馬姓發祥地--楊凌示範區楊陵區畢公村馬援祠廣場舉行祭祀大典,紀念和傳承伏波將軍馬援精神。楊陵區畢公村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東觀著述馬融、皇清威候馬超故裡,是全世界漢族馬姓發祥地。一方故土將軍裡,萬世淵源茂陵山。畢公村的馬援祠是海內外馬氏族人中最早的祖祠。自漢明帝永平十七年恩準"重修墓樹,建立祠堂"起,至今已一千九百多年,為天下馬氏第一祠,也是海內外馬氏宗親的祖根宗祠。16日上午,馬援祠廣場的祭案上供奉著傳統的祭品,透出祭典的古樸與莊重。
  • 「溯源甘肅」隴上《秦風》千年流韻
    【溯源甘肅】隴上《秦風》 千年流韻殷商末年,秦人遠祖遷徙至今甘肅東南部天水、隴南一帶,至周孝王時,秦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為大夫。這組詩篇,是古代甘肅在華夏文明形成發展過程中的獨特作用和重要地位的有力見證之一。
  • 《馬革裹屍》成語故事的主人公馬援是怎樣成為民族英雄的?
    後來,隴西的羌人叛亂,馬援施巧計穩定羌人部落,最後不戰而屈人之兵,平息了羌人叛亂,受到漢武帝劉秀的封賞,被封伏波將軍。馬援常說,大丈應戰死疆場,馬革裹屍,不應老死家中。漢武帝劉秀急選將才平息叛亂,五十多歲的馬援自薦,率兵出徵。劉秀嫌其年齡大,馬援便騎上宛馬,持兵器演示武藝,說自己老當益壯,尚可為國徵戰。劉秀大喜,拜馬援為將,進攻叛軍。
  • 一將軍留下六個字,就威懾了此國2000年!
    然而,漢光武帝劉秀開國東漢之後,對交趾管理嚴格了起來,戰略上是想同化當地民族,所以鼓勵越人與漢人通婚,派遣官員加強了管理,開始徵收賦稅之類。東漢這麼做,就相當於剝奪了部落酋長的權力。所以,這些部落就造反了!
  • 漢朝老將平定越南叛亂並立下銅柱, 為大漢最南方標記, 柱上六個字...
    東漢疆域今天越南的中部和北部在歷史上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中原王朝的領土,在當時不叫越南,而叫交趾。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將越南正式併入大漢版圖,開始了越南1000多年的北屬時期。東漢時期,交趾女子徵側、徵貳姐妹起兵反漢,漢光武帝劉秀派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平叛。
  • 將軍中箭血流不止,成吉思汗為何將其塞入牛肚?最後將軍奇蹟復活
    我國古代有一個叫「馬革裹屍」的成語,這個成語來自東漢初期的名將馬援,他曾為東漢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之後,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於公元41年被劉秀封為伏波將軍。
  • 隴上田園 詩畫王壩
    隴上田園 詩畫王壩 2020-12-18 1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王說隴史」血戰臺兒莊27名甘肅人犧牲,一份舊冊子記錄的隴原...
    血戰臺兒莊27名甘肅人犧牲,一份舊冊子記錄的隴原子弟抗戰史臺兒莊戰役中犧牲的部分華亭籍烈士抗戰期間,大批甘肅子弟參戰。他們參加了從自九一八事變到抗戰勝利的各個戰場的各種戰役。一份《華亭抗日陣亡烈士名錄》,見證了甘肅子弟的抗戰歷史。
  • 【溯源甘肅】武威的「臺」文化
    【溯源甘肅】武威的「臺」文化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王麗霞  武威,古稱姑臧,又名涼州。是古代絲綢之路重鎮,國家第二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東漢初年竇融統治河西期間,武威就成為河西最富庶的地區。
  • 【文化甘肅】《陵谷滄桑》:八千年隴文化的歷史長卷
    圖片系作者提供  截至目前,70萬字的《陵谷滄桑——八千年隴文化》是我省第一部較為全面系統地剖析和闡釋甘肅文化的著述。  陵谷滄桑一詞出自清代趙翼的《甌北詩話》,意即丘陵變山谷,山谷變丘陵。寓意世事巨變。  從八千年的大地灣文化起筆,沿著歷史軌跡將甘肅文化「一網打盡」的這部著述,被視為另一個層面上的「甘肅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