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究竟有多強?一將軍留下六個字,就威懾了此國2000年!

2020-12-14 諸史

漢朝之強,冠絕中國歷代王朝,即便後來的唐朝、元朝與之相比,也有所不如。「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一句話大家都知道,但背後俾睨天下的霸氣,卻有多少人能讀懂?這是挑著敵人的腦袋,說出這一句話,而不是在戰爭之前,喊出這樣的口號!後者叫心虛的恐嚇!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等等,有漢一朝,豪言壯語層出不窮。更為難得的是,大漢王朝是有真正的行動,而不是光喊不練!

那麼,漢朝究竟有多強呢?本文所講的這一事跡,也能佐證漢朝之強,冠絕歷代!漢朝一位將軍,平定了邊疆一次叛亂,然後在此地留下六個字。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六個字,竟然就震懾了此地2000年,即便「此地」變成了「此國」,當地人依然害怕提及這六個字!

西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南徵百越。西元前203年,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西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設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需要注意的是,西漢統治期間,朝廷對交趾統治寬鬆,允許當地部落保留權力!

然而,漢光武帝劉秀開國東漢之後,對交趾管理嚴格了起來,戰略上是想同化當地民族,所以鼓勵越人與漢人通婚,派遣官員加強了管理,開始徵收賦稅之類。東漢這麼做,就相當於剝奪了部落酋長的權力。所以,這些部落就造反了!

西元40年,交趾郡的徵側和妹妹徵貳起兵叛亂,由於當地朝廷官員不掌握軍權,所以導致叛亂勢力越來越大,甚至讓徵氏姐妹奪取了65座城池!史書記載,這一次叛亂範圍很廣,向南到如今越南中部,向北到如今廣西欽州、北海、防城等地!

西元42年,面對交趾叛亂之事,劉秀派遣了派兵平亂,水陸並進,南徵交趾:(1)伏波將軍馬援漢兵8000,(2)伏樂侯劉隆1萬交阯兵,(3)樓船將軍段志兩千艘車船,去交趾的途中去世!

在平定叛亂中,伏波將軍馬援表現最為搶眼,長驅直入千餘裡大破反軍,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從出兵開始,僅僅只用了1年,於西元43年,馬援就斬殺了徵側、徵貳造反的頭領!

馬援斬殺了叛亂頭領之後,還繼續進兵,追擊餘黨,最終徹底消滅餘黨平定叛亂!關於馬援往南到了什麼地方,現在說法有二,一是平定省,一是富安省(見下圖)!但有一點很明確,即:馬援已經離開交趾的治所1000多裡了!因此,漢朝向南擴張,一直打到了哪?這一真相讓人振奮!

戰事結束之後,馬援在當地立了一根銅柱,上面刻錄了這一戰情況,以及漢朝宣誓主權。值得一提的是,馬援害怕當地人再次造反,並把銅柱給拆了,所以就在銅柱上,刻了六個霸氣十足的大字,即:「銅柱折,交趾滅」。在歷史上,這被稱為「馬援銅柱」!

馬援走了之後,當地人本想拆除,但看到這六個字之後,就一直不敢動!但面對這一銅柱,當地人感到恥辱,於是就投擲石頭。後來,久而久之,竟然堆成一座山。或許,後來銅柱就被埋在石山下面了吧!

需要注意的是,隋唐史書上,還記載了這一銅柱,說明當時還在,《新唐書。環王傳》雲,「其南大浦有五銅柱,山形若綺蓋,西重巖,東涯海,漢馬援所置也」!但到了蒙古崛起之後,這銅柱就不見了,當時忽必烈曾派人問過越南人,回答說:銅柱歲久湮沒,不知在何處,無法找回。

如今,「馬援銅柱」成了越南人的禁語,至今他們還認為這是恥辱!從這一點上看,馬援的這六個字,就威懾了此國2000年!

相關焦點

  • 都說漢朝強大,當年究竟有多強?漢朝外交官:別動,動就滅了你們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王夫之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有著「強漢盛唐」的說法,大漢帝國能夠被譽為「強漢」,究竟有多強?千年之後我們已無法親眼看到,只能從史料中窺見一二。或許我們能從這幾句歷史上最霸氣的話語中,能夠感受到強漢那種君臨天下的自信。漢朝疆域1、"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 歷史最鐵血朝代漢朝,究竟問有多強,漢臣子:別動,動就滅了你!
    導語:漢朝也曾是鐵血民族,究竟問有多強,漢臣子:別動,動就滅了你!我要說漢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鐵血的朝代,應該沒人會反對吧?國恆以弱而亡,唯獨漢朝以強亡。這是後世人對於漢朝的評價。漢朝是怎麼滅亡的,只有內憂,沒有外患。
  • 漢朝老將平定越南叛亂並立下銅柱, 為大漢最南方標記, 柱上六個字...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將越南正式併入大漢版圖,開始了越南1000多年的北屬時期。東漢時期,交趾女子徵側、徵貳姐妹起兵反漢,漢光武帝劉秀派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平叛。肯定有人好奇,怎麼造反的是兩個女的,我解釋一下,這兩個女的是當地部落首領的女兒,而且當時的交趾地區非常落後,很多地區還過著刀耕火種的日子,根本不服王化。偏偏這兩姐妹的野心還不小,想做這個地區的大王,便趁機造反了。
  • 屬國胡騎:那些為漢朝而戰的外族騎士
    當時留下的以騎兵掩護戰車做法,無疑對成建制的騎馬部隊有了更高需求。但破敗的中原很難大批量提供此類部隊,自然就以拿來主義的方式從北方直接索取。 到了漢初,歷經了秦末混戰的重創和白登之圍的有驚無險,漢朝被迫承認當時匈奴所具有的軍事優勢。所以到漢武帝當政前,婁煩、義渠等邊境上的保塞蠻夷,就是漢朝的車騎部隊的主力成員。
  • 漢朝留下的這四句話,挺起了中華民族千年不倒的「脊梁」
    清朝末期,風雨飄零,林則徐發出救亡之音: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再到民國時期、抗戰時期,國破家亡的年代,多少人捨生忘死,一往無前。毛澤東一家,兄弟妻子兒女,大多為國犧牲。    再到解放之後,為了搞出原子彈,挺直腰杆子,一批批功成名就的科學家,遠離繁華,捨棄個人幸福,深入荒無人煙的大漠。為什麼會這樣?
  • 漢朝到底有多麼剛強霸氣,從取名字就可以看出了!
    感謝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喜歡的話加個關注哦!小編會持續更新大家喜歡的內容,希望大家支持小編哦!漢朝是中華帝國第一個強盛時期,那個時代國家昌盛、文化繁榮,社會的各個方面流露出一種自信、雄健、霸道、具有蓬勃朝氣的情懷。一般來說,每個朝代的姓名文化都有一些特別之處,能反映出特殊的時代精神和社會風氣。
  • 漢朝一使節出使此國,被扣留近20年寧死不屈,民族氣節震撼中原
    在中國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僅被寫進了史書,還被寫進了教材,相信很多人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學到。這個故事就是漢朝使節蘇武牧羊的故事,他是漢朝以來最有民族氣節的英雄人物。可是,關於蘇武牧羊的情況,卻鮮為人知。
  • 一般來說「國恆以弱亡」,而在春秋時期,此國獨以強亡!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對漢朝有過這樣一段論述,「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認為漢朝的滅亡是窮兵黷武的結果,與其他朝代不同。其實只要了解東漢末年的歷史就會發現,王夫之的說法有很大問題,東漢末年的中央軍隊不能打敗使用棍棒的羌人,在鎮壓黃巾軍之時更是捉襟見肘,怎麼看都不強,所以說王夫之的說法不成立。其實在中國的古代有好幾個政權是以強亡。例如商朝,在力大無窮且尚武的末代商王子受的領導下,商朝打敗了入侵的各路蠻夷,比如徐夷、淮夷、東夷。
  • 唐朝究竟有多強?一座碑文上的九個字,唯唐朝人敢說!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王朝極為強悍,一是漢朝,一是唐朝。漢朝陳湯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成為強漢的宣言!那麼,唐朝有什麼「裝叉」的宣言呢?客觀的說,唐朝的強盛,至今還留有餘韻。先不說在日本的很多遺蹟,但說「唐人街」,就非常了不起。
  • 為何說漢朝的對外政策比清朝的還要屈辱,卻造福了後世?真心佩服
    劉邦為了劉姓江山清除了帝國內最能打仗的將軍,而在劉邦對匈奴發起的「平城之戰」中,不僅將30萬大軍損失殆盡,他自己還差點被俘。如果讓韓信來指揮這場戰爭,漢朝還會敗得如此悲劇嗎?此戰之後,劉邦意識到了,如果僅僅依靠軍事手段來對付匈奴,非但滅不了對方,還可能會被對方滅掉。
  • 漢朝憑什麼超過唐朝,成為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
    一個帝國持續四個世紀不奇怪,但是自始至終保持對周邊異族的強勢和霸權,確實是獨一無二。西漢版圖中國曆朝乃至世界五大帝國的版圖,都是早中期最大,到後期迅速萎縮,乃至於鬧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之類的鬧劇。只有漢朝,違反了這一規律。只有漢朝,到滅亡之時也沒有失去尊嚴。即使是三國時期,不管魏蜀吳都徵服了各自不服的異族。在這點上,漢朝的歷任皇帝,比其他朝代皇帝進取的多。
  • 匈奴呼韓邪單于曾入朝 漢朝政府為其頒發官印(圖)
    津門大風堂主古印璽收藏家金石家孫家譚先生,人稱弘毅先生,一次在上海相聚,在座有上海古印收藏家韓世傑、朱棟梁,孫先生談起收藏古印的「瘋子」行為,和「思接千古,與古人遊」的樂趣,讓人神往。  孫氏藏有「漢匈奴破虜將軍司馬」印,巨型駝鈕,印面2.8釐米見方,屬漢官印經典。此為漢代向匈奴首領頒發的官印,殆無疑義。但是此印明顯逾制。
  •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霸氣的話出自哪位將軍之口?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此時匈奴內部發生重大內訌,五個單于相互爭奪王位,其中以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實力最強,後來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並親自到漢朝都城朝見漢元帝,趁這個機會,西域本來屬於匈奴,現在郅支單于威名遠播,侵犯欺凌烏孫、大宛等國,一直想收服他們,如果能得到這兩個國家,北攻伊列,西攻安息,南攻月氏、烏弋,幾年之內,這些國家都會形勢危急,如果長期放縱他們,一定會成為我大漢的隱患,此時如果發動屯田官兵,聯合烏孫各國,一定可以消滅郅支單于,千載功業可以一朝而就「。
  • 他是漢朝運氣最差的將軍,歷經三朝都沒有封侯,最後羞愧自殺
    那麼問題來了,李廣既然號稱是飛將軍,本事很大,那為何連個侯爺都混不到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司馬遷的《史記》中找到答案!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明確寫道:李廣的一生,經歷了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個朝代,典型的「三朝老臣」。漢文帝在位時,就曾讚嘆過李廣本事大,英勇無敵,只可惜生不逢時,「惜乎,子不遇時!
  • 河南一縣,古稱慄邑,夏朝都城,孔子祖籍地,彭雪楓將軍在此殉國
    文/史間一壺酒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千百年來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大家都知道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也就是山東曲阜人。孔子還鄉祠就位於夏邑縣城北六公裡王公樓村。孔子的祖墳仍在此地。公元前 680 年,宋國發生內亂,孔子曾祖孔防叔為避亂而奔魯。孔子成人以後知曉夏邑王公樓村為自己的祖籍,時常回祖籍祭祖省親。孔子還鄉祠始建於唐初,其形制仿文廟,坐北朝南,有一壁、一壇、兩殿、四門及碑林等。
  • 聊一聊漢朝中央官制(武官篇)
    在之前小編為大家講解了在漢朝時中央與地方官制在文官方面的有關知識。那麼今天就繼續帶大家了解一下漢朝中央武官官職方面的知識。在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建立漢朝時。當時武官最高官職為大將軍,其下為車騎將軍,然後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
  • 1979年敦煌出土的漢簡,揭示王莽徵伐西域大軍全軍覆沒原因
    到了東漢初年,匈奴時常入侵居延要塞,為何漢匈之間又兵戎相見呢?這就不得不說漢匈之間關係惡化的轉折點-發生在新莽天鳳三年的徵伐西域戰爭。《漢書.西域傳》在記載這次戰爭時,僅簡單論述了戰爭的經過和結果,對於細節描述不多。專門描寫漢匈關係的《漢書.匈奴傳》甚至對此事隻字不提,給後世留下了諸多疑問。
  • 衛青、霍去病被移出教材,究竟是何原因?專家的解釋令家長憤慨
    眾所周知,衛青、霍去病乃是漢朝的著名將領,他們多次抗擊匈奴,保衛邊疆安寧,使百姓不被騷擾,毫無疑問,此二人都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然而,在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中,《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一文卻被移出了教科書,衛青、霍去病的痕跡也被抹除得一乾二淨。家長不禁發出疑問,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二人與孩子「絕緣」?
  • 國六時代開啟 盤點國一到國六演變史
    在多地進入國六排放標準一周年之際,今年7月1日起全國範圍開始正式實施國六排放標準。相對於國五排放標準,國六排放標準對排放限制的要求更為嚴苛,被業內稱為目前為止最嚴苛的標準。國一到國六演變史國一:1999年北京開始實施2000年7月1日起全國範圍實施國一標準,參考歐一標準
  • 漢族的稱呼起源於漢朝,那在漢朝之前又叫什麼?
    漢族的稱呼起源於漢朝,那在漢朝之前又叫什麼?文|興邦興國 生在中國,長在中國,我們的根就扎在中國。小時候讀一些關於愛國的詩歌就是感覺大家齊讀的話聲音很大,有氣勢,長大後才知道那叫愛國情。我們國家有很多的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稱呼,自己的文字語言節日和文化。當然大家都知道漢族的人數最多,就不是少數民族了,當然小編就是其中一員啦,你們是哪個民族的呢?漢族的稱呼起源於漢朝,那在漢朝之前又叫什麼?漢族這個說法起源於漢朝,因為漢朝時我們非常強大,對外的文化輸出也很強,所以我們就自豪的稱自己為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