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僅被寫進了史書,還被寫進了教材,相信很多人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學到。這個故事就是漢朝使節蘇武牧羊的故事,他是漢朝以來最有民族氣節的英雄人物。可是,關於蘇武牧羊的情況,卻鮮為人知。
蘇武(前140—前60),中國西漢大臣,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19年,期間匈奴多次要求其背叛漢朝,臣服單于,但蘇武仍持節不屈。後來匈奴將他流放到北海邊牧羊,揚言要等公羊生仔方可釋放回國。值到公元前81年,匈奴內亂,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作對,蘇武才獲釋回漢。
蘇武是漢朝人,他為何跑到了千裡之外的匈奴地區?又為何被眾多的史學家所稱頌?這一切,還要從漢武帝當政時說起。
當年在漢武帝統治下的漢朝,可謂一片繁榮。可是,在中原地區的漢朝北方匈奴,一直對漢朝虎視眈眈,有所圖謀。雙方關係時好時壞,爭鬥不斷,還經常互扣使者。
公元前100年,匈奴首領單于去世,其弟且鞮單于接位。這個新單于剛剛即位立足未穩,擔心漢朝出兵收拾他,就決定先向漢朝示好,首先釋放所有被扣押的漢朝使者。
這種化敵為友的事情,當然是一件好事。於是,漢武帝也決定釋放此前被扣留的匈奴使者,還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帶了許多財物,出使匈奴,去化解雙方幾十年來的恩怨。可誰知道,剛剛到匈奴就出了岔子,蘇武長達十幾年的苦難從此開始。
原來,有個叫衛律的漢朝使者在出使匈奴後投降了,同時被扣留的衛律部下虞常,一向對衛律很不滿。當得知蘇武要來匈奴時,他趁機私下找到蘇武的副將張勝,兩人策劃除掉漢朝叛徒衛律。更為過分的是,他還想抓且鞮單于的母親帶回漢朝做人質,以此要挾匈奴。而這一切作為使者負責人的蘇武都不知情。
這個計劃,後來沒有成功,事情敗露後,反倒讓新單于抓住了虞常。張勝貪生怕死,也投降了匈奴。此事一出連累到了蘇武,且鞮單于大怒要殺掉蘇武,後又改變主意,要求其背叛漢朝,臣服單于,被蘇武嚴辭拒絕。
且鞮單于被蘇武的氣節所折服,不忍心殺蘇武,又不甘心放其回漢,就把蘇武流放到匈奴最北邊的北海去放羊,並告訴他:「什麼時候你放的公羊生了仔,就放你回歸漢朝。」那有公羊能生仔的,明擺著就是永遠不讓蘇武回漢朝。
匈奴的北海就是如今的貝加爾湖一帶,人跡罕至,荒涼而寒冷。蘇武獨自一人,唯一與其作伴的,是一群羊和使節棒。蘇武每天拿著這根使節棒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棒上面的裝飾都掉光了,蘇武的頭髮和鬍鬚也都變白了。
公元前81年,且鞮單于去世,匈奴發生內亂。此時,漢武帝也去世,兒子漢昭帝即位。但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作對,迫於漢朝的壓力,新單于答應把蘇武放歸漢朝,希望漢武帝既往不咎。
鞮單于
這樣蘇武在匈奴流放北海牧羊了19年,歷經磨難回到了漢朝。這19年間,從他當初出使匈奴,到受副將牽連而被匈奴扣押,再到孤身一人在荒涼的北海放牧羊群十幾年,餓了吃野草,渴了就喝雪水,受盡了苦難,卻始終不忘自己是漢朝使節。當他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官員和老百姓都出來迎接。只見他白鬍鬚、白頭髮,手裡拿著已經失去顏色的使節,沒有一個不感動的,說蘇武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漢昭帝也重賞了蘇武,後來蘇武去世,他被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足見漢朝對蘇武的尊重。
兩千多年過去了,蘇武持節不屈的民族氣節,不但震撼了當時的中原百姓,也徵服了後世的人們,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楷模,至今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