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貴族,有地位有財富,關鍵有民族氣節!鮮有投降外敵者!

2020-12-20 地名帝

北洋貴族,有地位有財富,關鍵有民族氣節!北洋軍閥,鮮有投降外敵者!

北洋軍閥的起點天津小站練兵

1、馮國璋後人

馮家遇,為馮國璋第三子,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馮鞏祖父。在德國柏林工學院留學攻讀化學冶金專業,後投身實業。 創辦了天津大陸銀行、大城銀行,參與創辦保定電燈廠、天津恆源紗廠等。投入最多且辦得最好的是天津東方油漆廠。一句話,有知識有財富,銀行家企業家!

在抗戰期間,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大漢奸王克敏多次邀請他出來做官,他以疾病纏身,極力推辭,並用黃膽水塗面,以裝病容。 馮老先生的一個覺醒的中國人拳拳愛國之心影響深遠。

一句話,有民族氣節!

馮海崗,馮國璋之孫、實業家馮家遇第三子。馮鞏之父。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教育系。輔大曾與20世紀初的北大、清華、燕大並稱北平四大名校。1952年,輔仁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合併。哲學,西語(四年級)2個系併入北京大學,經濟與社會學系併入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內務組併入中國政法大學。

一句話,名校畢業!

2、段祺瑞

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段祺瑞拒絕與日本人往來,頗有操守。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月21日,段祺瑞悄悄離開天津,脫離日本人的勢力範圍。1月24日段祺瑞移居上海。

一句話,有民族氣節!

3、吳佩孚

民二十四年(1935年)12月20日,日本侵略者為了分裂中國而搞「華北五省自治」,請吳佩孚上臺當傀儡,冀察政務委員會聘吳佩孚為高等顧問。他堅決拒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2月4日,他因吃餃子被骨屑傷了牙齦,入日本醫院治療。受日本特務土肥原賢二指使,日本牙醫將其殺害。

一句話,有民族氣節!

4、曹錕

1935年,幾個日本人身著便裝,來到天津英租界,邀請曹錕「出山」。曹錕怕得罪日本人想開門召見,但劉夫人堵著門不許曹錕出去,並指桑罵槐高聲叫罵。日本人討了個沒趣,灰溜溜地走了。事後劉夫人歷數日本人在東北三省犯下的罪行,對曹錕說:「就是每天喝粥,也不能出去為日本人辦事。」曹錕點頭應允,同時也告誡他的一雙兒女。反映了曹錕本人具有比較強的民族氣節。

一句話,有民族氣節!

相關焦點

  • 人要有氣節才能站立, 心理疾病要有氣節才能好!
    人要有氣節才能站立, 心理疾病要有氣節才能好!——重度抑鬱症、重度焦慮症、強迫自殺思維康復者,瀕死體驗者。相遇是緣,點右上角關注作者後閱讀▲「氣節」是中華民族文化之脊梁,國家有氣節不畏強敵才能崛起,人有氣節不畏權貴才能站立,抑鬱症和所有心理問題的人
  • 中國有四大貴族姓氏,都來自這個民族,此民族曾讓中國苦不堪言
    我們知道,中國曾有很多貴族姓氏,比如劉姓、李姓、楊姓、朱姓、趙姓等等。大多因為其先祖當過皇帝。比如,現在的百家姓排名第一的趙姓,後代基本與大宋王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實,在中國還有一些姓氏,也是貴族姓氏,這些姓氏大多來自少數民族。
  • 【知古鑑今】要有「行己有恥」的氣節
    ‍‍‍‍‍‍顧炎武對於「有恥」一端極為重視,在《與友人論學書》一文中,他反覆說道:「恥之於人大矣!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而在其大著《日知錄》「廉恥」條中,顧炎武更是直接說明:「(禮義廉恥)四者之中,恥為尤要。」「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 南明悲歌---江南大屠殺與漢人的氣節
    江南各地義旗風舉之下,雖無正規軍隊,但是老百姓通過推選有名望的人來統領抵抗清軍的隊伍。有的地方推選進士,有的地方推選了退休的官員。而江陰,推選了一個叫做閻應元的典史,是主管監獄的官,其實相當於如今的看守所所長。別看人家官小,志氣卻很高,在他的帶領下,清軍整整圍困了八十一天才拿下江陰,相比於揚州,已屬不易。城破前,有降清的明朝將軍在城門下吶喊:「趕緊投降吧,我一個將軍都投降了,你有什麼可不投降的」?
  • 歷史上有十幾個割據政權在四川「建國」,為何大多都不堪一擊
    居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成了這個割據政權官僚的奴隸,可見這個復興周制搞歷史倒退的明夏政權滅亡的還真是應該。如果您看到這裡認為四川就是不堪一擊的地盤,那您可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在我國歷史上,四川堪稱是抵抗外敵最強基地,面對四川折戟沉沙的可是不計其數。
  • 北洋水師永遠的恥辱,不是黃海海戰的失敗,而是威海衛的不戰而降
    北洋水師軍旗無奈,北洋水師豬一樣的隊友陸軍兄弟們被打得像潮水般逃跑,自己的犧牲白費了。黃海之戰失利,有軍艦代差等很多因素,但將士用力了,也贏得了對手的尊重,這樣的失敗不恥辱。威海衛軍港失陷的很多細節,不同的文獻有不同描述,但有的事實是明明白白的。炮臺守兵沒有接戰即潰逃,日軍用炮臺上最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射擊軍港內北洋水師軍艦。
  • 民族英雄還是民族罪人?
    1879年,面謁李鴻章,留北洋水師差遣。1880年,去英國購置超勇、楊威兩艘快船。1883年,授天津鎮總兵,賞黃袍馬褂。1888年,授北洋海軍提督。從上述史料記載看,丁汝昌發跡的歷史並不光彩,他有奶便是娘,始則參加農民起義軍,終則棄之,見風駛舵,賣主求榮。而一般教科書、論著和辭典對此均隻字不提,使人們對丁汝昌無法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 漢朝一使節出使此國,被扣留近20年寧死不屈,民族氣節震撼中原
    在中國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僅被寫進了史書,還被寫進了教材,相信很多人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學到。這個故事就是漢朝使節蘇武牧羊的故事,他是漢朝以來最有民族氣節的英雄人物。可是,關於蘇武牧羊的情況,卻鮮為人知。
  • 此人為末代皇帝之父,穿西裝打領帶,被稱為清王朝最後一位貴族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載灃被迫辭去攝政王,並於次年同意兒子溥儀退位,歷史上多記載他為清王朝的葬送者,載灃也被稱為清王朝最後的一位貴族。載灃成名之時在十八歲,當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1900年義和團擾亂北京,到處抓捕、殺害洋人及教民,德國公使克林德就在北京東單被他們殺害,而克林德是出生在德國波茨坦的貴族,德國方面強烈要求清政府懲兇、賠償、道歉。
  • 蘇武:他是西漢的忠臣,持節牧羊,十九年不投降匈奴
    蘇武:他是西漢的忠臣,持節牧羊,十九年不投降匈奴蘇武出生在140年,他出生在陝西的西安,提起蘇武,我們或多或少的都知道一點他的故事,蘇武持節牧羊,出使匈奴,在敵人的百般威逼利誘之下保全了自己和國家的氣節。
  • 老照片:曾經烜赫一時北洋軍閥大佬們,結局卻少有善終
    段祺瑞,號稱「北洋之虎」,北洋三傑之一,皖系軍閥首領,乃是袁世凱手下的急先鋒,民國時任總理,在袁世凱稱帝時,段祺瑞堅決反對,只是沒有直接起兵討伐。段祺瑞作為舊軍閥的代表,段祺瑞曾鎮壓北京學生運動,因此是孫中山先生發起的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然而作為中國人,在日本侵略期間,段祺瑞堅決拒絕到偽政權任職,保持了民族氣節,後來突發胃病去世,也算是北洋軍閥中少有的善終的。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將風骨一詞分解開來就是風度和骨氣,其中風度源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與培植,骨氣則來自對民族大義的忠誠和對天下為公的堅守。  二、風骨與氣節律動古代文人生命基調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究竟哪類人最有風骨和氣節?究竟哪類人可堪稱中華民族的脊梁和中堅?
  • 登上央視的北洋校歌是這樣的......
    1934年,中華大地被戰爭的陰雲所籠罩,當時的北洋大學,面向全校徵集校歌。校長李書田希望,這首校歌唱出時局危難、唱出家國興亡、唱出北洋師生於家危國難之際的擔當。抱定這樣的精神信念,李書田找到當時中國音樂界的兩位大家蕭友梅和廖輔叔,請兩位大師以北洋大學之精神風骨,殫精竭慮、譜寫校歌。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時代背景下,北洋大學校歌誕生。
  • 漢語在韓國的地位,貴族階層才有資格學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述一個漢字的故事,看看他曾經在韓國的地位。曾經韓國推行韓語遭到反對,他們認為漢字是最正統的,而拋棄了漢語等於拋棄了中國文明。這是一個什麼情況呢?我們一來看看吧。在很早之前,朝鮮半島上居住的人,他們只有自己的語言可以進行交流,但是,卻沒有文字可以去書寫。這個時候中國的漢字就傳了過來。
  • 嶽飛寫行草,字字如刀鋒,網友:書法正氣十足,難怪外敵聞風喪膽
    嶽飛寫行草,字字如刀鋒,網友:書法正氣十足,難怪外敵聞風喪膽嶽飛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對抗外敵的故事,還有他滿懷豪情書寫的《滿江紅》,這兩個是語文課本經常出現的事例,嶽飛的故事廣為流傳,他有多勇敢正義,那麼害死他的兇手秦檜就有多讓人唾棄。
  • 假如甲午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不賠款,日本還敢侵略我國嗎?
    當時因為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確有了一定得改善,引進了很多先進的武器裝備,所以才發動了甲午戰爭。也是在這場戰爭當中,讓我們真正看到了清朝與日本之間的差距。在很多人看來,當時的清朝雖然受到外敵入侵,但仍然有著大國的形象,而日本只是一個小小的島國,但最後還是戰敗,這足以證明當時清政府的無能。最終,清政府還是被迫籤訂了不平等條約,賠償了日本大批銀兩。
  • 軍事名家的甲午殤思:北洋海軍甲午慘敗實屬必然
    奕譞是光緒皇帝的生父,主持海軍衙門,正值慈禧應撤簾歸政、光緒親政在即的關鍵時期。奕譞深知慈禧專權,親睹即使慈禧親生子同治帝,亦被長期作為「兒皇帝」對待的境況。同治病亡無子,兩宮皇太后宣布奕譞之子入承大統,奕譞竟然「警懼敬惟,碰頭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可見對禍福的感受有多麼深。
  • 流行音樂能否充滿「民族氣節」?葉振棠熱血迎敵,張明敏故土之心
    在多種多樣的音樂形式中,能彰顯愛國情結歌曲,則多以民族聲樂為主,鮮少與流行風格結合。那麼,流行歌曲是否能充滿「民族氣節」呢?或許,葉振棠的《萬裡長城永不倒》與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可以作出解答。《萬裡長城永不倒》,旋律鏗鏘豪邁,歌詞盡顯不屈。葉振棠的演唱剛勁有力,愛國情懷與昂揚鬥志都化作了擲地有聲的咬字與發音。
  • 瞭望周刊:顏曉峰:抗戰精神激勵民族復興
    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 「氣節」是怎麼樣的一種道德操守?
    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見,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學,遊俠,任氣節,內行脩絜,好直諫,數犯主之顏色,常慕傅柏、袁盎之為人也。」(《史記•汲鄭列傳》)氣節之士一方面有高遠之道德理想,另一方面就是對這種道德理想的堅守、篤信和踐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