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永遠的恥辱,不是黃海海戰的失敗,而是威海衛的不戰而降

2020-12-23 文史小驛

北洋水師提督旗

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黃海一戰,損失五艦。被日軍擊沉致遠、經遠和超勇三艦,揚威和廣甲兩艦自爆沉沒。

從戰役戰術層面,北洋水師慘敗。但它完成了這支艦隊所要執行的戰略任務,即為運兵船護航並掩護陸軍在大東溝登陸支援在朝鮮作戰的部隊。

日軍直到海戰後第二天才發現北洋水師拼死一戰的真正目的,懊悔不已。

北洋水師軍旗

無奈,北洋水師豬一樣的隊友陸軍兄弟們被打得像潮水般逃跑,自己的犧牲白費了。

黃海之戰失利,有軍艦代差等很多因素,但將士用力了,也贏得了對手的尊重,這樣的失敗不恥辱。

威海衛軍港失陷的很多細節,不同的文獻有不同描述,但有的事實是明明白白的。

炮臺守兵沒有接戰即潰逃,日軍用炮臺上最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射擊軍港內北洋水師軍艦。

水師提督丁汝昌眼見腹背受敵,己到最後的時刻,決定率剩下的所有軍艦衝出港口與日本艦隊拼死一搏。

無奈,又是無奈。

各艦管兵拒絕執行此命令,還拿出寫好的投降書逼丁提督蓋章(每次看到此就覺得萬分洩氣)。

北洋水師的高級軍官只有丁汝昌和定遠艦管帶劉步蟾自殺,另三位自殺的是陸軍高級軍官和行政官員。

丁汝昌是海軍最高指揮官,按清朝軍法不自殺朝廷也要殺你。劉步蟾之死是為了海軍軍官艦沉人亡的軍人氣節。

其餘官兵全部投降,向日軍交出所有軍艦,遞交降書的是廣丙艦管帶程璧光,此人在民國曾任海軍總長。

日軍把接收的十艘北洋水師軍艦全部編入聯合艦隊,為了羞辱投降的對手,將它們保留了中文艦名。

日本人用定遠艦的裝甲做的大門

除了恥辱,還有笑話。

牛昶,二品頂戴,時任威海衛水陸營務處提調,這個丁汝昌最信任的親信正是投降的主謀。

牛昶請求日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歸還廣丙艦。理由為廣丙艦是廣東艦隊的,屬於兩廣總督,不屬於北洋艦隊,是前來北洋會操碰巧停在威海衛軍港裡的。

牛昶(左二)在降約上簽字

這種在清國官場很正常的邏輯,讓日軍哭笑不得。牛昶的這封乞求信被登在日本報紙上,成為當時日本人茶餘飯後的一個大笑話。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致遠艦曾射擊直至沉沒(圖)
    這與日方記載將威海衛港內北洋水師沉船打撈權拍賣的記錄是吻合的。事實上,經過水下勘探證明,威海衛港內沉沒的北洋水師沉船船體,今天都已經不復存在了。  在大東溝海戰中,來遠艦曾疾追日艦赤城,擊斃其艦長坂元八郎太。該艦在戰鬥中身負重傷,但依然堅持作戰,成功返航。在威海衛海戰中,來遠艦的炮彈擊斃了日軍第十一旅團長大寺安純。來遠艦管帶為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畢業生邱寶仁。
  • 一組老照片帶你走近百年前真實的北洋水師,船堅炮利,令人震撼!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
  • 甲午海戰中重創北洋水師的吉野號本來是要賣給北洋水師的
    黃海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共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多艘戰艦重創,但未沉一艦。北洋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 珍貴老照片:晚清北洋水師戰艦圖鑑
    鎮遠號,定遠號姊妹艦,產於德國,北洋水師主力戰列艦,有東洋第一堅艦之稱。甲午海戰不幸觸礁受傷後被日軍俘獲,編入日本海軍,退役後其錨被放在公園示眾,1947年其錨等物件被國府收回,一雪前恥。定遠號,鎮遠號姊妹艦,同產於德國,北洋水師主力戰列艦,1885年10月服役,歷經黃海、威海等海戰,甲午海戰時擊毀了日軍第九號魚雷艇,受重傷後被自沉(一說自行炸毀),其殘骸被日方打撈回國,遺物現存於日本福岡定遠館。致遠號,產於英國,北洋水師穹甲巡洋艦,1887年7月服役,為清北洋水師主力艦中速度最快之艦。甲午海戰彈盡糧絕管帶鄧世昌決定與日艦同歸於盡後不幸被魚雷擊沉。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之敗,是否是丁汝昌指揮失誤所致,還是另有原因
    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一點,黃海海戰其實並非丁汝昌指揮。現在在網上有很多人批評李鴻章籌建海防,建設北洋水師時,任命陸軍出身的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提督,以外行領導海軍,對於北洋水師最終戰敗起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過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丁汝昌確實出身陸軍,對於海軍並不是很了解。
  • 甲午海戰除了鄧世昌還有哪些殉國的將領?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戰爭,讓我們記住了時任北洋水師提督的丁汝昌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兩位愛國將領,然當時參與黃海海戰的北洋水師主力艦艇有十二艘,眾多北洋將領亦無畏地加入到反抗日軍侵略的戰爭中最終捨身成仁,時至今日,我們應當記住他們,記住那段屈辱的歷史。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的真實原因:或是清軍槍彈不配套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東溝海域硝煙瀰漫,炮火轟隆,清朝與日本之間的海戰爆發。最終的結局我們都知道,李鴻章的得意之作——北洋水師戰敗。然而對其失敗的原因分析,直至今日,依然眾說紛紜。我們不得不承認,打仗是個技術活,雖然當時的大環境不利於清朝政府,但是技術層面的缺陷是致命的。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北洋艦隊陣容北洋水師的火炮比較老舊,重炮裝備在船頭位置為主,以雁形陣出擊,靠「定遠」、「鎮遠」兩艦以重型鐵甲艦打頭衝陣,其餘軍艦在兩翼,但航速較日軍慢。中午12點50分,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打響了黃海海戰的第一炮,但未命中敵艦。隨後,日軍旗艦「松島」向北洋水師開炮射擊。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輸在哪裡
    但真實歷史總是複雜的,一場決定中日命運的戰爭,並不是表面那麼簡單。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那場改變中日百年命運的黃海海戰。 當時的輪船鍋爐是要燒煤的,北洋水師的燃煤主要由唐山開平煤礦供應,但由於軍隊買煤給的是平價,煤礦那邊就不願意把優質煤給海軍,而是高價賣給外國商人牟利,海軍這邊就用一些劣質碎煤來敷衍。
  • 福建水師覆滅的教訓,為何到了北洋水師會重演?
    「水師」一詞在我國歷史上由來已久,周昭王大軍討伐楚王有水師,三國時的赤壁之戰有水師,宋朝圍剿梁山有水師,中日甲午戰爭還有水師。只不過,雖然「水師」的稱號一致,但後滿清時代的北洋水師和前面歷代的水師相比,已經有了「質」的突變,在北洋水師身上,已經隱約可以看到近代海軍的雛形。
  • 歷史的另類臉譜:比肩袁世凱的一代人傑,甲午海戰跳海殉國卻鋃鐺入獄
    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壯士蹈海赴國難。在歷史上,北洋王朝似乎並沒有北洋水師那般高光,原因是傾注大清萬千心血,曾經睥睨亞洲的世界第6海軍「北洋水師」,在與宿敵的國運之戰中敗的是如此慘烈,無數人為之嘆惋。然而,作為袁世凱遺書中的3位人傑之一,黎元洪也是「北洋」與「南洋」兩大集團固步自封的見證人。作為廣東水師「廣甲艦」上的五品要員,黎元洪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為北洋水師的戰敗而背鍋。畢竟清朝的三大水師,分別是李鴻章、張之洞以及沈葆楨等封疆大吏分庭抗禮的資本,而即使黃海海戰已經爆發,威海衛要塞危在旦夕,南洋水師與廣東水師也僅僅是坐壁上觀!這種晚清格局中狹隘的門戶之見,遠非一日之寒。
  • 清軍北洋艦隊的主力軍艦合集
    1894年11月14日「鎮遠」艦在進港時因不慎觸礁受傷,又由於旅順船塢被日軍攻佔而無處修理,已不可能出海作戰,管帶林泰曾於次日夜引咎含恨自殺。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東溝海戰,北洋水師經遠艦遭4艘日艦圍攻戰沉。 4.來遠號裝甲巡洋艦
  • 北洋水師的覆亡,誰才是千古罪人?
    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受到重創,損失了致遠、經遠等5艘軍艦,陣亡官兵六百餘人。為了避免北洋水師被日軍全殲,李鴻章命北洋水師退守威海衛,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日本陸軍得以執行後續的登陸作戰,為甲午戰爭的最後結局埋下伏筆。為了徹底消滅北洋水師,日本聯合艦隊很快又發動了圍殲北洋水師的威海衛海戰。戰爭一開始,日軍就分三路進攻,迅速攻陷拱衛劉公島的威海衛城。
  • 「亞洲第一艦隊」的全軍覆沒:北洋水師的病根究竟在哪兒?
    本       文       約     6105  字閱       讀       需       要15min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這支近代化海軍艦隊,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因為弱小飽受欺凌,《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每一份不平等條約都讓中華民族飽受折磨。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
  • 定遠艦33釐米鐵甲出水,印證北洋水師戰敗真因,炮彈不足是誤傳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海域不期而遇,甲午大海戰爆發。5小時後,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以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艦的代價退出了戰鬥。
  • 北洋水師竟如此霸氣!暴揍日本警察,最後還是日本道歉賠償!
    北洋水師竟這麼霸氣過?暴揍日本警察,最後還是日本道歉賠償!中日甲午戰爭時中國近代史上標誌性時刻,那次海戰失敗後,大清朝再也無力抵擋列強的侵略,只能對列強的各種無禮要求予取予求。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實際上在甲午海戰之前的大清朝還是相當硬氣的,尤其是面對一些大清朝自認為比自己弱的國家。1886年7月,為了震懾西方國家,展示大清朝的強大實力,李鴻章派遣丁汝昌率領"定遠"、"鎮遠"、"濟遠"、"威遠"、"超勇"、"揚威"六艘海軍艦隊在黃海區域進行軍事演習。
  • 如果這名英國籍副提督不負氣離職,北洋水師不會全軍覆沒
    然而在海軍內部,李鴻章根本就不認琅威理這個副職,並暗示在丁汝昌有事時,由任右翼總兵的「定遠」管帶劉步蟾代理海軍事務。1890年初,北洋艦隊停泊香港過冬。2月24日,提督丁汝昌率領部分海軍出巡海南。3月6日,旗艦「定遠」突然降下提督旗,升起總兵旗。按照《北洋海軍章程》,艦隊只設一個提督,兩個總兵。提督之下,右翼總兵官銜最高。
  • 鄧世昌的英雄事跡:北洋水師甲午戰爭之魂
    北洋水師 1880年調北洋水師。同年到英國接「揚威」巡洋艦,回國後任「揚威」管帶。1887年再到英國接「致遠」巡洋艦,任「致遠」管帶,職中軍中副將。是北洋海軍管帶中,唯一一位未曾出洋留學或實習的管帶。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葛爾薩巴圖魯」勇名。
  • 北洋水師定遠艦重歸威海港 將作為軍艦博物館開放
    「定遠」號荊楚網 楚天都市報濟南消息4月16日10時10分,中國清代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號複製紀念艦,升起滿旗靠停威海港。「定遠」號複製紀念艦從榮成俚島船廠啟航後,首先到達了當年「定遠」號自沉的劉公島附近水域,主辦方舉行了隆重的祭奠儀式,一面北洋海軍「定遠」回歸紀念銅牌被沉入當年的自沉處,群眾將鮮花和粽子拋入海中,慰藉110年前甲午海戰中為國捐軀的北洋水兵。隨後,「定遠」號複製紀念艦在兩艘拖輪的牽引下,緩緩靠泊於威海港公園碼頭,鳴響一分鐘汽笛,以警示勿忘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