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古鑑今】要有「行己有恥」的氣節

2021-02-19 領導幹部學國學

‍‍‍‍‍‍

清初大儒顧炎武中年北遊之後,曾給好友張爾岐等人寫過一封《與友人論學書》,書中拈出兩句話作為學者士大夫的準則。其一論為學,曰:「博學於文」;其一論為人,曰:「行己有恥」。‍

‍‍‍‍‍‍顧炎武對於「有恥」一端極為重視,在《與友人論學書》一文中,他反覆說道:「恥之於人大矣!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而在其大著《日知錄》「廉恥」條中,顧炎武更是直接說明:「(禮義廉恥)四者之中,恥為尤要。」「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其時正值明末清初,學者延續明儒陋習,多喜談心性,而士大夫閹然媚於世、媚於新朝廷者亦為數不少。所以顧炎武上接聖人之道,樹起「博學於文」「行己有恥」兩面大旗,並特別指出「恥」是根本中的根本,可謂切中時弊,對於今人也仍有重要意義。‍

‍‍‍‍‍‍「行己有恥」是為人處世的底線,從古至今無不例外。從伯夷叔齊餓死不食周粟,到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從東漢李膺等聯結太學生抨擊朝政,再到東林黨人「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從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不仕於清,再到近代以來為了民族復興前赴後繼的仁人志士,嚴義利之辨,有所為有所不為,一直是華夏文明世代傳承的核心價值。而嚴義利之辨,正是「行己有恥」的核心內涵,而有所為有所不為,則是「行己有恥」的行為表現。‍

‍‍‍‍‍‍‍當前一些為商、為政的人紛紛出問題,就是在嚴義利之辨上面,沒有繃緊這根弦。經商以趨利作為唯一原則,而不是如古人所言:「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於是有了所謂的「互害模式」;為政或為自肥,或耍威風為目的,而不是如黨的宗旨所言「為人民服務」,做人民公僕,於是有所謂的「四大危險」。概而言之,就是心中的那個「義」字失了位。‍

‍‍‍‍‍‍「嚴辨義利」「行己有恥」之人,就是有氣節的人。有氣節的人,知道什麼時候該挺身而出,什麼時候該退到身後,什麼時候該奮起直追,什麼時候該守身如玉。這樣的人,就是道德自覺的人,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社會的尊重,受到百姓的歡迎,甚至「望門投止」——即便遭到反動勢力迫害的時候,老百姓也願意豁出性命來支持保護他們。‍

‍‍‍‍‍‍‍習近平同志曾經在《從政雜談》一文中說道:「縱觀人類歷史,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風亮節。」「高尚的氣節是每一個領導者應有的品質。沒有氣節,就沒有了脊梁骨。」這種氣節,就是要從「行己有恥」做起,做好修身的根本工作,然後在「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歷程中,為民為公,無私奉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作者:羅容海 ‍‍‍來源:《光明日報》)‍

百年國學,滄海桑田;沉浮升降,幾盛幾衰。國學之知識,不可不知;國學之魅力,不可不悟;國學之精髓,不可不察。學國學,可明得失、鑑是非、知興替、辨善惡,提高人文修養和德性素養。為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學國學,特建此公共平臺,旨在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對國學的溫情、敬意、尊重和認同,知古鑑今,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見微知著,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盡綿薄之力。

相關焦點

  • 《增廣賢文》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最近不知為何在許多文章、視頻中好多人經常提到《增廣賢文》一書,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強的書,今天就此句(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來聊聊,它是出自於《增廣賢文》中開篇句:「昔時賢文,誨汝諄諄。 集韻增廣,多見多聞。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 「每日一習話」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2016年6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烏茲別克斯坦最高會議立法院發表重要演講指出,「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了解歷史、尊重歷史才能更好把握當下,以史為鑑、與時俱進才能更好走向未來。
  • 多聞多見,借古鑑今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用先前聖賢們的言論,耐心地對你們進行啟發和開導。收集一些經典的句子並彙編成書,增長知識開闊視野,使得自己見多識廣。觀察今天的世界應該學會借鑑古人的經驗教訓,歷史時連續的,沒有古代就沒有現代。
  • 名家 | 錢遜:行己有恥,有所不為
    行己有恥,有所不為。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羞恥心是做人的底線,是道德自律的基礎,有恥才能有所不為。
  • 行己有恥
    教學過程行己有恥 孔子說:「行己有恥」這名言是什麼意思?意思是 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2.這種品質有何作用?3.這種品質有何要求?晏子的行為是有知恥之心。知恥的作用是有利於維護了自己的尊嚴,維護齊國的尊嚴。
  • 日新學知記 | 心學:讀史明智 以古鑑今
    回頭看⾃⼰寫的就不⼀定有什麼邏輯了,更多是寫⼼得與收穫,寫到哪⼉算哪⼉吧!       觀點⼀:學習陽明⼼學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識,領學人說,我們要讀的不僅僅是歷史,⽅⽅⾯⾯都可以讀,甚⾄是反對王陽明的學說,這樣更能夠讓我們全⾯了解陽明⼼學。讀歷史當然也是途徑之⼀了。
  • 總經理初級 | 讀史可以明鑑,知古可以鑑今!(邯鄲信道總經理 王蕾)
    讀史可以明鑑,知古可以鑑今,參加本次培訓班課程,受益匪淺,包含了理論講解、經典案例分析、業務知識,財務知識等,從而搭建了一個知識絡,豐富了大家的知識結構
  • 《說苑》:旨在以古鑑今的一部「諫書」
    「言得失,陳法戒」「助觀覽,補遺闕」「非無為而作」「冀以感悟時君」等語,說明劉向編撰《說苑》旨在以古鑑今,是把它作為「諫書」來看待和使用的。《序奏》中「臣向昧死」一句,雖是古代大臣著書時為了表達對帝王的忠心和忠誠而經常使用的套話,但就其精神實質而言,這四個字頗能表達劉向編撰《說苑》一書時的心態,即「冒死進諫」。
  • 初中道德與法治《行己有恥》教案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就有很多人試圖打破"田字格"的界限和約束,最後變成了這樣的"畸形人"。比如打破法律和道德的界限,走向了違法與犯罪的道路。實際上,這個"田字格"就是我們個人行為的內心標尺,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規範我們青春行為的"行己有恥"。環節二:新課講授1."
  • 增廣賢文(上集):集韻增廣,多見多聞,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將心比心。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流水下灘非有意,白雲出岫本無心。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洋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酈波解讀中華傳統智慧 | 以古鑑今,開拓成長視野
    要善於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凝結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來明是非、辨善惡、知廉恥,自覺做為政以德、正心修身的模範。」歷史、思想、文學、風俗……形式多樣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留給後代的珍寶,它經過時間長河的衝刷,在不同的時代綻放著自己的光彩。近年來,在各省市的高考寫作題中,經常出現中華傳統文化元素。通過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我們可以看出學習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 鬼谷子:歷史上著名的三個典故,以古鑑今,學學為人處世!
    人生先是呱呱墜地,漸漸牙牙學語;有過天真爛漫的童年,還有兩小無猜的夥伴。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瞬已是鮮衣怒馬的少年,朝氣蓬勃猶如初生的朝陽。有朝一日終於學業有成,金榜題名,心有鴻鵠之志,志在四方。從此披荊斬棘,飽經風霜後成就宏圖大業,與舉案齊眉的妻子相攜到老。時光荏苒,人終要垂垂老去,待到風燭殘年,仍能問心無愧,此生沒有蹉跎歲月!
  • 叮咚~酒泉市博物館《鑑古開今·探秘拓片》暑假社教活動開班啦
    保存美的方式有很多,但有一種方式很奇特,只要一個拓包一柄拓錘一瓶墨汁,就能把它永遠的保存下來為了豐富中小學生的暑假生活,我館策劃了《鑑古開今·探秘拓片》暑假社會教育實踐活動,將文化薰陶與實踐相結合,集體驗感、操作感於一體,寓教於樂,帶領同學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 關注|「尋古鑑今」 2018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
    11月9-10日,以「尋古鑑今」為主題的「2018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研討會」在北京服裝學院召開。
  • 借古鑑今 以文化人 增強不想腐的自覺
    借古鑑今 以文化人 增強不想腐的自覺—— 市內外紀檢監察幹部和專家學者齊聚榮昌探討喻茂堅廉政文化
  • 「鑑古開今·探秘拓片」暑期社教實踐活動第二期開始報名啦
    8月14日酒泉市博物館舉辦「鑑古開今·探秘拓片」暑期社會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期),活動一經推出,吸引了中小學生及家長們的積極響應和參與。 2.每名學生需有1名家長陪同參加。 3.學生及家長需按規定時間到達活動地點參加活動,服從工作人員安排管理。安全須知: 1.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參加活動的大小朋友們入館時,需佩戴口罩,出示個人健康碼,配合安檢人員進行體溫測量和實名登記,體溫無異常(不超過37.2℃)者方可入館。
  • 人要有氣節才能站立, 心理疾病要有氣節才能好!
    人要有氣節才能站立, 心理疾病要有氣節才能好!相遇是緣,點右上角關注作者後閱讀▲「氣節」是中華民族文化之脊梁,國家有氣節不畏強敵才能崛起,人有氣節不畏權貴才能站立,抑鬱症和所有心理問題的人一定要有氣節啊!同志們!千萬別畏懼虛名!管他是誰、什麼職業、什麼名頭 ......
  • 以古鑑今——感悟古人的教育智慧
    今天,我們就來以古鑑今,感悟古人的教育智慧! 一提及古代教育,我們多會想到嚴苛、拘束這樣類似的詞語,其實不然,古代的教育固然嚴格,但是並不是不通人情的,古代父母對孩子的教導遵循「七不責」,這對今天的教育仍有多大的現實意義。古代父母對孩子的「七不責」1、對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
  • 以銅為鑑 可正衣冠,以人為鑑 可知得失,以史為鑑 可知興替
    原文: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出自《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魏徵》。這句話出自李世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段話來自於唐太宗李世民與大臣魏徵的故事。唐初,其大臣魏徵,能很直率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
  • 水碧山紅海天闊,田橫一山分二海,思古撫今有情趣
    田橫與五百壯士威武不屈的氣節深深影響著後人,因此命名為田橫山。田橫山海拔只有72米,巖石呈赭紅,遠觀近看,具有「水碧山紅」的丹崖景致特點。從蓬萊閣到田橫山,可以乘坐跨海索道,全長481米,但價格不菲,我還是選擇徒步上田橫山,其實並不遠。走進田橫山景區,就可見以「幸福」為主題的園景,暗合了兩海相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