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人生先是呱呱墜地,漸漸牙牙學語;有過天真爛漫的童年,還有兩小無猜的夥伴。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瞬已是鮮衣怒馬的少年,朝氣蓬勃猶如初生的朝陽。有朝一日終於學業有成,金榜題名,心有鴻鵠之志,志在四方。從此披荊斬棘,飽經風霜後成就宏圖大業,與舉案齊眉的妻子相攜到老。時光荏苒,人終要垂垂老去,待到風燭殘年,仍能問心無愧,此生沒有蹉跎歲月!
人生何必歲月崢嶸,謀聖鬼谷子一生隱居世外,不求彰名顯譽,但留下驚天謀術,卻可萬世流芳,這樣的人生境界,值得我們深思。以古鑑今,讓我們明得失、知利弊,今天且讀讀三個古代典故,閱後必有所獲:
1、從善如流
春秋時期晉國上卿欒書因屢獲軍功,升任中軍元帥。當時楚軍攻打鄭國,鄭晉兩國曾有盟約,晉景公派欒書率大軍前往救鄭,楚軍見晉軍來勢洶洶,就退兵回國了。欒書為替鄭國復仇,就率兵攻打依附於楚國的蔡國,楚王派公子申和公子成率兵救援,春秋兩大霸主之間的大戰一觸即發!
晉國大將趙同和趙括向欒書請戰,他的謀臣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卻建議:「楚國有備而來,打敗強大的楚軍佔不到便宜,如果失敗了,確實奇恥大辱,權衡利弊,還是撤軍為上!」欒書覺得有道理,於是準備撤軍。可是主戰派卻心生不滿,認為:「輔佐主帥的謀臣有十一人,只有三人勸說撤退,為什麼不能聽取多數人的意見?」欒書回答說:「不是人多就正確,而是正確的意見才能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
欒書對蔡國徐徐圖之,兩年後終於攻佔蔡國,此時全軍士氣高漲,又有大將建議趁勢攻打楚國。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再次建言:「楚國休養生息,兵精糧足,不如攻打沈國!」欒書沒有好大喜功,便聽從建議改為攻打沈國,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勝利。欒書總能正確的聽取部下的意見,人們稱讚他從善如流。
引申:流水雖不爭先,卻從不停止前進的腳步,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如果想對自己和別人負責,就不要堵上耳朵!
2、腳踏實地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司馬光因為聰明機警,膽識過人,最終成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最偉大的功績就是編撰《資治通鑑》,歷時十九年,治學嚴謹、一絲不苟,終於寫成這部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的的史學巨著。
邵雍是與司馬光交往甚密,他以畢生精力研究《周易》,寫成《皇級經世》。因為邵雍非常善於觀察,對面相學造詣極高,名士都願意向他請教。他曾經點評大學問家文彥博:「面相好,為人厚道,卻有不平之氣。」一語中的,所以司馬光也請他看相,邵雍給出的評價是:「你是個腳踏實地之人!」司馬光不禁感嘆:「知我者,唯邵雍也!」
引申: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腳踏實地的做事永不落伍,這才是成就偉業最明智的選擇!
3、高屋建瓴
經過歷時五年的楚漢戰爭,劉邦擊敗項羽,建立起漢王朝,史稱漢高祖。當時劉邦被兩個難題所困擾:一是很多謀臣、猛將立下汗馬功勞必須封賞,如何權衡功績,莫令部下心生不滿很為難;二是擔心得到封賞的部下勢力過於強大,對他產生威脅,尤其是大將韓信最令人擔憂。
劉邦對群臣封賞之後,又找個藉口,抓住韓信的把柄,削去他的王位,將其貶為淮陰侯。大夫田肯向劉邦道賀:「恭喜陛下,抓住韓信,消除隱患,牢牢地控制住關中地區。關中這個地方土地遼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陛下利用此處的地勢就能輕易地控制和駕馭諸侯。」
劉邦又向其請教如何處置韓信的封地,田肯說到:「齊地兩千多裡、七十餘城,東有琅笽和即墨等資源富饒之地,南以泰山為屏,西有黃河孟津要塞,北有渤海的水產和貿易之便,地勢十分重要。如果能夠控制此地,和關中遙遙相對,定可保大漢江山固若金湯了。此地如此重要,決不能分封異姓諸侯!」
田肯此言如同高屋建瓴,讓劉邦茅塞頓開,十分高興,於是封賞他黃金千兩,馬上派兵收服齊地,有效震懾住其他異姓諸侯!
引申:登高才能遠眺,居高臨下可以一覽無遺。高屋建瓴是超越平凡的氣概和膽略,從全局出發,才不會狹隘,從大局考慮,才不會局限。高屋建瓴才能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益,這是人生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