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屍》成語故事的主人公馬援是怎樣成為民族英雄的?

2020-12-18 聊點歷史吧

馬援常說,大丈應戰死疆場,馬革裹屍,不應老死家中。

公元前14年,馬援出生在陝西扶風縣,是東漢十大將之一,是戰國名將趙奢的後代。因趙奢功勳著著,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後人以馬為姓,馬援是名將之後。

《後漢書》記載,與馬援有關的成語,「馬革裹屍、老當益壯、窮當彌堅、畫虎不成反類其犬」等。

漢武帝劉秀即位後,東漢邊境烏恆、匈奴先後叛亂,劉秀命馬援為大將,先後擊敗烏恆和匈奴,收復邊地,鞏固了東漢邊境。

後來,隴西的羌人叛亂,馬援施巧計穩定羌人部落,最後不戰而屈人之兵,平息了羌人叛亂,受到漢武帝劉秀的封賞,被封伏波將軍。

馬援常說,大丈應戰死疆場,馬革裹屍,不應老死家中。

劉秀

馬援大敗交趾

東漢時期,南方交趾〈今越南〉是東漢的一個郡,郡太守蘇定是漢朝的太守。邊境蠻夷之地,蘇定非要用漢朝法律約束部眾,導致徵側,徵貳姐妹聚眾造反,應者雲集,佔領了許多地方。

漢武帝劉秀急選將才平息叛亂,五十多歲的馬援自薦,率兵出徵。劉秀嫌其年齡大馬援便騎上宛馬,持兵器演示武藝,說自己老當益壯,尚可為國徵戰。

劉秀大喜,拜馬援為將,進攻叛軍。

中國和越南陸地相連,徵側,徵貳姐妹率叛軍在路上各要隘層層布防,準備迎擊東漢大軍。馬援決定率兩萬漢軍乘戰船,迂迴到越南側後登陸,進攻叛軍,叛軍失去地形優勢,軍心大亂。無奈又重新布置兵力。

馬援熟讀兵書,對交趾叛軍攻心為上,對不抵抗的城池,每到邊地,安撫人心,為百姓蓋房,發救濟糧。分化徵側,徵貳姐妹的叛軍。最終擊敗叛軍,取徵側,徵貳姐妹人頭,提到洛陽。

劉秀聽信小人讒言,馬援爵位被奪

東漢建武24年〈48年〉,馬援率漢軍平息五陵風溪叛亂,馬援眉須皆白,仍精神抖擻,率軍徵戰。初戰告捷。

南方地區瘟疫流行,漢軍多染此病。馬援不幸感染時疫,一代名將,病逝於戰場,真正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誓言。

馬援死後,因小人向劉秀進讒言,說交趾之戰後,馬援帶回大批珠寶。實際是馬援帶回的一種野果,薏米,形似珍珠,是馬援預防雨林中瘟疫的。

劉秀聽信讒言,剝奪了馬援的爵位馬援徵戰一生,實為東漢中興名將,但未能入選漢朝雲臺二十八將,令人惋惜。

直到馬援死後29年,漢宣帝才為馬援平反。

徵服交趾後,馬援在邊界上鑄銅柱,上書「銅柱毀,交趾滅」。成了交趾人心中的永久的傷疤。

時至今日,中國海軍日益強大,收復失地,指日可待。

馬援將軍是漢代名將,徵戰過越南,收復過海南島,鞏固了東漢對南方各地的統治。

他的馬革裡屍,老當益壯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千千萬萬的中華後人。

喜歡的朋友,關注並私信我,發送文字「歷史」即可獲取精品歷史類學習資料哦

相關焦點

  • 【成語故事 ·漢】馬革裹屍
    成語釋義: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成語出處:《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近義詞:以身殉國、決一死戰、馬革屍還反義詞:臨陣逃脫、臨陣脫逃人物介紹: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省興平市)人,漢族。東漢開國功臣,明德皇后的父親。
  • 馬革裹屍是軍人的至高榮耀,成語是因何而來的?
    原標題:馬革裹屍是軍人的至高榮耀,成語是因何而來的? 馬革裹屍是我們熟悉的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多指軍人為國捐軀、戰死於沙場。馬革裹屍形容一種犧牲精神和堅強的意志,為褒義詞。三國演義裡,司馬懿曾為張郃馬革裹屍。
  • 從放牛娃到伏波將軍,馬援屢創金句,他的人生就是一組勵志成語
    他就是光武帝劉秀的開國功臣,從一名放牛娃做到伏波將軍的馬援。馬援能揚名後世,靠的不僅僅是卓越的軍功,還有其堅毅的人生信條。他說過的很多話現在都成了耳熟能詳的成語,一組催人上進的勵志成語。羌族人徵戰照片有了錢,不代表成為錢的奴隸,他覺得把錢用到賑濟百姓身上才算是有意義,否則只是一個「守錢虜耳」。馬援最終也是散盡家財,從軍報國,他的志向就是為國徵戰。
  • 此人是馬超祖先,為東漢立下汗馬功勞,留下兩個成語,流傳至今
    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同樣是東漢的開國功臣之一,他的戰績雖然沒有耿弇誇張,其精神卻更值得後人敬佩,還留下了兩個流傳至今的成語。這個人是誰呢?我們一直來了解一下。 他的這句話同樣被後人總結為了一個成語,即「馬革裹屍」,專門形容軍人為國捐軀的壯志。
  • 成語故事:刻鵠成鶩
    譯文: 《後漢書·馬援傳》:「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正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隻鶩哩。一旦你們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紈絝子弟。正所謂畫虎不像反像狗了。」
  • 安親老師講成語故事|妄自尊大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成語是其精粹之一,用最簡單最凝練的語言給我們講一個小故事,讓我們明白一個做人做事的道理。安親老師每期用幾分鐘講解一個成語,以及一個相關的歷史故事。【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近義詞】自鳴得意 唯我獨尊【反義詞】自暴自棄 妄自菲薄【造句】他很博學,但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賣弄學問。馬援,字文淵,茂陵人。東漢初年,劉秀做了皇帝,稱光武帝。
  • 【成語故事 ·漢】畫虎成狗
    成語出處:《後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成語釋義:畫老虎不成,卻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近義詞:畫虎不成反類狗、刻鵠類鶩反義詞: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人物介紹: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省興平市)人,漢族。東漢開國功臣,明德皇后的父親。
  • 如果光武帝劉秀也參加《中國成語大會》
    原因很簡單,光武帝劉秀是個成語達人,而今天中國人說的很多成語就是他發明的,或是他手下發明的。比如「有志者事竟成」這成語,便是劉秀用來表揚他手下的將領耿弇的。耿弇在攻打地方割據勢力張步的時候,拔出敵軍射入自己大腿的箭,依然堅持不下火線,所以劉秀才說他「有志者事竟成」。「疾風知勁草」這成語,則是劉秀用來表揚他手下的將領王霸的。
  • 【文史百科】成語釜底抽薪的主人公是誰 釜底抽薪有什麼歷史故事
    成語釜底抽薪的意思是指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塞翁失馬,你還知道哪些與馬相關的成語?
    相關成語:因禍得福 北叟失馬 馬去馬歸 因福得禍2.馬革裹屍 [mǎ gé guǒ shī]基本釋義:馬革:馬皮。 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出處:宋·辛棄疾《滿江紅》:「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說。」
  • 【溯源甘肅】伏波將軍馬援在隴上
    &nbsp&nbsp&nbsp&nbsp伏波將軍馬援在隴上&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馬援收伏羌人故事連環畫&nbsp&nbsp&
  • 中華成語故事典故:「妄自尊大」和「望洋興嘆」
    「妄自尊大」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人狂妄地誇大自己,以為自己了不起,輕視別人。這則成語來源於《後漢書·馬援傳》:(馬援),因辭歸,謂器日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馬援,字文淵,茂陵(在今陝西)人。
  • 50個經典成語故事,孩子快速增長語文歷史知識!(4)
    37、馬革裹屍(馬援)出自《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釋義: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38、黃袍加身(趙匡胤)出自《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 【趣味學成語】:聞雞起舞的故事.每天3分鐘在故事中學會一個成語!
    聽故事輕輕鬆鬆,每天學會一個成語,讓孩子愛上學習[例句]   嶽飛從小立下報國志向,聞雞起舞,苦練武藝,終於成為一個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經常住在一起,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下子就把劉琨叫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 有關車的成語故事,你了解多少?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
  • 與友誼有關的成語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一直被人們所稱讚,有一成語叫管鮑之交,說的就是他們二人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常識中,與友誼有關的成語以及成語背後的故事。一、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起初,管仲和鮑叔牙合夥做買賣。管仲家裡窮,出的本錢沒有鮑叔牙多,可是到分紅的時候,他卻要多拿。鮑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興,罵管仲貪婪。鮑叔牙卻解釋說:「他哪裡是貪這幾個錢呢?
  • 2020國考行測常識積累:100個有關歷史人物的成語(一)(2)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國考行測常識積累:100個有關歷史人物的成語(一)(2),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38.馬革裹屍 (馬援)   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39.多多益善(韓信)   益:更加。越多越好。   40.老當益壯(馬援)   當:應該;益:更加;壯:雄壯。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幹勁更足。
  • 你知道成語「聞雞起舞」,但是你對這個成語的主人公了解多少?
    「聞雞起舞」這個成語在我國的知名度非常高,但你知道這個成語說的是誰嗎?你對這個主人公又了解多少?晉朝時期有一個人叫做祖逖,他家原本是河北範陽的大族,祖上世代都有高官。這便是成語「聞雞起舞」的來歷,出自《晉書·祖逖傳》。祖逖如此刻苦勵志,那麼最後他的事業成功了嗎?很抱歉,沒有成功,而且最後非常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