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常說,大丈應戰死疆場,馬革裹屍,不應老死家中。
公元前14年,馬援出生在陝西扶風縣,是東漢十大將之一,是戰國名將趙奢的後代。因趙奢功勳著著,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後人以馬為姓,馬援是名將之後。
《後漢書》記載,與馬援有關的成語,「馬革裹屍、老當益壯、窮當彌堅、畫虎不成反類其犬」等。
漢武帝劉秀即位後,東漢邊境烏恆、匈奴先後叛亂,劉秀命馬援為大將,先後擊敗烏恆和匈奴,收復邊地,鞏固了東漢邊境。
後來,隴西的羌人叛亂,馬援施巧計穩定羌人部落,最後不戰而屈人之兵,平息了羌人叛亂,受到漢武帝劉秀的封賞,被封伏波將軍。
馬援常說,大丈應戰死疆場,馬革裹屍,不應老死家中。
馬援大敗交趾
東漢時期,南方交趾〈今越南〉是東漢的一個郡,郡太守蘇定是漢朝的太守。邊境蠻夷之地,蘇定非要用漢朝法律約束部眾,導致徵側,徵貳姐妹聚眾造反,應者雲集,佔領了許多地方。
漢武帝劉秀急選將才平息叛亂,五十多歲的馬援自薦,率兵出徵。劉秀嫌其年齡大,馬援便騎上宛馬,持兵器演示武藝,說自己老當益壯,尚可為國徵戰。
劉秀大喜,拜馬援為將,進攻叛軍。
中國和越南陸地相連,徵側,徵貳姐妹率叛軍在路上各要隘層層布防,準備迎擊東漢大軍。馬援決定率兩萬漢軍乘戰船,迂迴到越南側後登陸,進攻叛軍,叛軍失去地形優勢,軍心大亂。無奈又重新布置兵力。
馬援熟讀兵書,對交趾叛軍攻心為上,對不抵抗的城池,每到邊地,安撫人心,為百姓蓋房,發救濟糧。分化徵側,徵貳姐妹的叛軍。最終擊敗叛軍,取徵側,徵貳姐妹人頭,提到洛陽。
劉秀聽信小人讒言,馬援爵位被奪
東漢建武24年〈48年〉,馬援率漢軍平息五陵風溪叛亂,馬援眉須皆白,仍精神抖擻,率軍徵戰。初戰告捷。
南方地區瘟疫流行,漢軍多染此病。馬援不幸感染時疫,一代名將,病逝於戰場,真正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誓言。
馬援死後,因小人向劉秀進讒言,說交趾之戰後,馬援帶回大批珠寶。實際是馬援帶回的一種野果,薏米,形似珍珠,是馬援預防雨林中瘟疫的。
劉秀聽信讒言,剝奪了馬援的爵位。馬援徵戰一生,實為東漢中興名將,但未能入選漢朝雲臺二十八將,令人惋惜。
直到馬援死後29年,漢宣帝才為馬援平反。
徵服交趾後,馬援在邊界上鑄銅柱,上書「銅柱毀,交趾滅」。成了交趾人心中的永久的傷疤。
時至今日,中國海軍日益強大,收復失地,指日可待。
馬援將軍是漢代名將,徵戰過越南,收復過海南島,鞏固了東漢對南方各地的統治。
他的馬革裡屍,老當益壯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千千萬萬的中華後人。
喜歡的朋友,關注並私信我,發送文字「歷史」即可獲取精品歷史類學習資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