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
有一天傍晚,有個叫趙大的人砍柴回來路過一個茶館,看見裡面坐著很多人,有的在喝茶,有的在乘涼。趙大把拉柴的車停在外面,也走進了茶館。他剛喝完一杯茶,就看見茶館外面一片紅光,跑到門口一看,原來是自已的一車柴草著火了,火苗直往上躥。趙大一邊大喊:不好了,著火啦,快救火啊!一邊跑進茶館,端起桌子上的一杯茶水往柴草上潑去。茶館裡的人聽到喊聲,也都端起茶杯往車上潑。可是火不但沒滅,藉助風勢反而更大了。趙大揪住衣襟,垂頭喪氣地蹲在地上直嘆氣。
薪:柴草。這個成語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杯水車薪的意思
【解釋】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用法】作謂語、賓語、分句;指力量小不能解決問題
【近義詞】杯水救薪、無濟於事
【相反詞】力濟九區、綽綽有餘、立杆見影
現在,成語「學富五車」是形容人的學問大、讀書多,「五車」就是說人有五車書。其實,原來這個成語並不是這個意思。
咱們先看看五車書到底是多少書?
「學富五車」出自《莊子·天下篇》,《莊子》成書在戰國時期,得先說說戰國時候的車。《墨子·魯問》中,墨子說,自己造的車,質量極好,可以「任五十石之重」。這話是極力說自己的車子造得好,超出一般,從墨子的自豪感可以看出,日常的車是載不了五十石(石又寫成擔)的。1957年和1960年在安徽省壽縣分別出土了可以合為一組的帶銘文的戰國青銅器,叫《鄂君啟節》。「啟節」就是符節,是當時的關防通行證。《鄂君啟節》記載了當時水運過關的規定,其中有「如擔徒,屯二十擔以當一車」,這話的意思是:如果用人挑擔,二十擔按一車計算。從這話可以推測出,一車的載重是二十擔。楊寬《戰國史》「度量衡制的頒布和校驗」一節中說,一石120斤,一斤合252.9克。
一擔120斤,一車20擔,就是2400斤;5車100擔,就是12000斤,依楊寬教授的算法,也就合現在的重量6000公斤多一些。如果是現在,誰要是有6000公斤的書,那可算是不少了。
可是為什麼五車書又能形容學問大呢?
原來,「五車書」並不是說擁有五車書,而是寫了五車書。「學富五車」最早出自《莊子·天下篇》,原文是「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這些話是在批評惠施,翻譯過來是,惠施這人會很多方術,雖然他寫的著作夠裝五車了,但是他說的道理卻有許多是舛誤與雜亂的,他的言辭也有不當之處。「其書五車」的「書」是動詞,就是寫。「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是說惠施所寫的著作,而不是他讀過的書,因為不可能惠施所讀的書全是「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原來五車書是寫作的量,並不是藏書量。惠施到底是不是真的寫了五車書,那也不一定,莊子在這裡也是誇大了說:寫得多,錯的也多。
後來人只截取了「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往下就不管了,再加上後來紙的五車書也的確是很多,於是,誤以為是惠施這人讀了五車書。於是「學富五車」也就偏離了莊子的原意,從批評轉向純粹的讚揚,從寫了五車書變為讀了五車書。
【解釋】: 車象流水,馬象遊龍。形容來往車馬很多,連續不斷的熱鬧情景。
【成語故事】:
漢光武帝劉秀去世後,太子劉莊即位,就是漢明帝。他為了紀念那些幫助光武帝中興漢朝的功臣,命畫師在南宮雲臺中畫上他們的像。在這些功臣像中,卻沒有大功臣伏波將軍馬援的像。這是為什麼?原來,皇后馬氏是馬援的女兒。明帝為了避免親寵外戚的嫌疑,故意不畫的。馬皇后牢記父親遭人嫉妒陷害、含冤而死的教訓,處處虛心待人。馬皇后那時沒有親生兒子,明帝立賈氏的兒子為太子,委託馬皇后教養。馬皇后把他當作親生兒子一般,精心培養,母子十分親熱。明帝去世後,18歲的太子繼皇位,就是漢章帝。馬皇后被尊為皇太后。漢章帝根據一些大臣的建議,打算把馬太后的兄弟封爵。馬太后遵照光武帝生前的規定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制度,堅決反對。她說:從前外戚外出的情景,真是『車如流水,馬如遊龍』,如此招搖,實在不好啊!後人把車如流水,馬如遊龍簡略為成語車水馬龍,形容車馬不絕的熱鬧景象。
|來源: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