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身上的故事還真不少,原來這些成語都是與他有關的

2020-12-25 楓葉歷史故事

從古代到現代,幾千年來人們都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自己名字能夠被歷史記下來,被後來的人提起來。有時候是因為他們的故事被人記下來了,所以現在才會有人知道古代那麼多有名的人物。也有這麼一類人,是因為現在常用的成語是與他們有關的,所以他才會被後來的人們所知道。去翻一翻史書,你會發現有一個人在他身上發生的事組成了很多個成語。

說實在的,很多成語只要你去深扒一下他的來歷,就發現它肯定是出自於一個故事。但是很少有人去探究到底跟故事中的那個人有關的成語有幾個。如果真要說一說誰身上出來的成語最多,那可能還要數毛遂了。首先,因為他自己表現自己,所以出現了一個成語叫做毛遂自薦。這個故事我們當然都非常熟悉了。據說在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打仗非常的多。有一次,兩個國家在長平大戰了一場,結果趙國被秦國打得非常慘,秦國還要求趙國非要給自己割讓一定的土地才肯退兵。眼看軍隊就快保不住了,趙國沒辦法,只好答應秦國割讓土地。結果等秦國退回到自己的國家以後,趙王又反悔了,不想把土地割給秦國。秦王知道以後非常生氣,於是又派人去攻打趙國。趙國因為打了敗仗,自己國家的軍隊已經損失非常嚴重。戰鬥力遠遠比不上以前了。就這樣,沒過多久趙國的都城就被秦國給圍住了。這個時候趙國非常危險,馬上就要被秦國給佔領了。

趙王當然不能看著自己的國家就這樣沒了。所以他趕緊找到當時的四公子之一平原君,希望能夠在平原君的幫助下讓秦國退回去。平原君收了很多門客,這些門客都是有才能的人。平原君這麼做為的是在需要的時候讓他們為自己賣力。這下就到了用他們的時候,於是他就打算從自己的門客中挑選出二十位到趙國去幫助趙王。但是挑了很久,只挑出來十九位,最後一位實在是挑不出來了。正發愁挑不出來二十個人怎麼辦,這時候有一個人叫毛遂,主動去找到平原君說自己想要去。平原君以前並沒有聽說過毛遂,所以有點兒懷疑他的能力。他就問毛遂在自己門下有幾年了。毛遂說自己已經在平原君這裡待了三年了。平原君一聽看來是沒戲了,都三年了一點兒才能都沒有展現出來。但凡是有一點兒才能的人在這裡也不可能這麼久了都沒有一點名聲。於是平原君就舉了一個例子說他們這些門客就像一個囊中的錐子。

錐子那麼尖,在囊中很快就會出露出尖。但是毛遂已經待了三年都沒有露出一點兒鋒芒,可見他的本領一般。毛遂也明白平原君是什麼意思,就告訴平原君說,自己以前才能沒有展現出來才能,是因為自己沒有進入囊中。雖然已經三年了,但是今天才站出來想要進入囊中。一旦進入囊中,就不只是展露出一點兒鋒芒,而是整個都會露出來。平原君聽,發現他啊是一個非常能說的人。於是就決定帶上他讓他去試一試。這就是鋒芒畢露這個成語的由來。

因為毛遂而出來的成語可當然不止這兩個了。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那就多去看看遂的故事,了解了解他這個人吧!

相關焦點

  • 成語「毛遂自薦」中的毛遂,究竟是何許人也?他是如何自薦成功的
    說起我國的成語,那可就太多,太多了,每個人隨口一說都有幾十個。雖說不是每個人都能準確說出成語對應的故事,但也是說上十個八個。而在這些成語中,想必你也聽過這樣一個成語——「毛遂自薦」。這個成語對於我們來說都比較熟悉了,其大意就是說:古時候一個叫毛遂的人,他去找領導自我推薦。當然了,一些人也大都只知道這一點,至於說成不成功那就是不得而知了。現在這個成語也用來比喻那些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去擔任某項工作的人!可問題,這個成語的主人公,即毛遂,到底是何許人也呢?
  • 勇於自薦的毛遂有何能耐?不僅改寫了一段歷史,還創造了3個成語
    其實離不開平原君門客中一位不起眼的人,這個人就是毛遂。而這個勇於自薦的毛遂究竟有何能耐?你或許會說,他只會自薦,當然遠遠不止這麼簡單,因為他不僅改寫了一段歷史,還創造了3個成語。毛遂自薦。這下毛遂還不幹,他說,我沒有露出尖子,是因為您沒有把我裝進布袋裡,如果把我裝進了布袋裡,不止錐尖會冒出來,整個穎託都會跟著一起露出來的,平原君聽到毛遂這樣的話,只有把他編進了隨行的隊伍裡,這也就是此人貢獻給我們的第二個成語:脫穎而出。因人成事。
  • 雞鳴狗盜、毛遂自薦,這些成語都與戰國時期一個風氣有關
    雞鳴狗盜、狡兔三窟、毛遂自薦、脫穎而出、急人之困、圖窮匕見……這些成語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玩成語接龍遊戲,難免蹦出來幾個,你知道他們都與戰國時期一個特定的風氣有關嗎?這個風氣,就是「養士」制度。一. 「養士」的起源
  • 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名字用了3000多年,1584個成語跟這座城市有關
    在我國廣闊的國土中,有許多城市換了很多名稱,但是也有一個城市,一直保持著自己原來的名稱,就是邯鄲。一提到邯鄲,我們最先想到的都是"邯鄲學步"這個成語故事:戰國時期燕國的一位少年,因為羨慕邯鄲人的走路姿勢好看,就專門來到邯鄲學習邯鄲步。
  • 都聽過「毛遂自薦」的故事,但毛遂的最終結局卻是這樣...
    「毛遂自薦」的故事作為古代經典事例,曾經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中,想必大家都對此有所了解。其故事背景是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動員二十萬秦軍圍攻剛剛遭受重創的趙國。毛遂是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平原君趙勝臨行之際要從手底下數千門客中挑選二十人與之同行。但是挑來挑去,只選出了十九人,還差一人,此時毛遂主動站出來要求同往。
  • 邯鄲之戰引出四個成語典故,戰場背後的故事同樣精彩
    在這種情況下,平原君趙勝在門客建議下,去找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幫忙,在動員這些人出馬的過程中,引出了以下四個成語典故。第一個成語典故:毛遂自薦平原君趙勝先派人給魏國的信陵君送信,告訴他想辦法動員魏國出兵,由於趙勝的老婆是信陵君的親姐姐,所以他的話信陵君還是要聽的。
  • 《毛遂自薦》和《毛遂墜井》,都是毛遂,但不是一個人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商議合縱,楚國方面很難被說服,雙方談論一上午也沒啥結果,門客們都紛紛慫恿毛遂出場。毛遂當仁不讓,他「按劍歷階而上」,來到談判現場,對平原君說:「合縱的利害,兩句話就可決斷,為何談論一上午沒結果?」楚王一愣,問平原君:「這位是誰啊?」
  • 毛遂救了趙國還是害了趙國?《大秦賦》裡的毛遂,讓我們雲裡霧裡
    (毛遂、趙偃在密謀中)《大秦賦》的這一橋段,讓身旁的侄兒大惑不解,侄兒正讀8年級,學過毛遂自薦的故事,他大發感慨:「這個毛遂,原來是這樣的人啊!我還一直以為他是個英雄呢,這真是太顛覆了!」侄兒對毛遂的認知讓我驚詫,也讓我有許多話想說。
  • 《大秦賦》毛遂竟是自己作死的?誰的童年被毀了?
    電視劇《大秦賦》裡面,要說哪一個人物是幼兒園孩子都知道的,那一定非毛遂不可。小孩子們可是從幼兒園標註拼音的語文冊子上就開始接觸毛遂自薦這四個字,這個成語。毛遂自薦這個成語更是古今以來有識之士用來形容自己可以勝任某項重任的好例子。比如:「這部電視劇編劇太爛了,容我毛遂自薦,寫個更好的!」這樣的例子。
  • 毛遂自薦,不是自薦統率軍隊去打仗,毛遂的死,趙王有錯嗎?
    這一成語來自司馬遷的《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故事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公元前259年,正是戰國後期,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要去楚國求兵解圍。出發前,他把自己的門客召集起來,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與他一起出使楚國。挑選了19個之後,最後還缺一個,一時找不到合適人選。
  • 「毛遂自薦」的毛遂,為何在自薦成功後的第二年,便揮劍自殺了?
    毛遂本來是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手底下一個普通的門客,但是他憑藉著自己的自信勇氣,以及過人的膽識智慧,自己推薦自己出使楚國。最後也是促成了楚趙合縱這樣一個不錯的結局。在當時,毛遂也因此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這樣的榮譽。回到了趙國之後,平原君都深深愧疚自己當時看不起毛遂,沒有想到毛遂這麼厲害。此後,平原君更是稱呼毛遂為毛先生,對其推崇有加。
  • 這些成語因他而起,還跟眉山有關,長見識了!
    作為北宋第一大V,他身上的標籤也有很多,除了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詩人、美食家外,他竟然還是成語的高產者。 令人噴飯、胸有成竹、淡妝濃抹、河東獅吼、水落石出、出人頭地、絕無僅有、化為烏有、江山如畫、堅韌不拔、難能可貴、百讀不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麼多的成語都出自東坡大大的詩詞或與他有關
  • 這些成語都和南京有關?源於南京的成語有100多個
    詩仙李白的一首《長幹行》讓「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兩個成語得以流傳千年,也讓中華門外的長幹裡聞名於世。如今,這裡豎著一男一女兩個孩童的雕像。每每形容起幼年相識、感情純潔的男女,人們便會立刻想到長幹裡。得意忘形、鳳毛麟角、一往情深……你知道嗎,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都源於南京。
  • 毛遂
    對平原君說:「合縱之事,只要言明利害,三言五語便可解決,卻為何自日出談至日中,仍未商定?」楚王見有人竟敢按劍直闖朝堂,且出言不訓,不覺怒起心頭,但又不明此人底細,且懾於毛遂之威嚴,便轉身先問平原君道:「此是何人?」平原君道:「此乃勝之門客毛遂。」  楚王便高聲叱喝道:「大膽狂徒,本王與你家主人談話會縱之事,豈有你說話之地,還不退下?」
  • 大秦賦毛遂被殺是因為什麼 大秦賦毛遂之死真相揭秘(2)
    大秦賦毛遂之死真相謀劃畢,毛遂果然去了秦國,憑三寸不爛之舌,促成了這一為害趙佾的陰謀。若干年後,趙偃做了趙王,他與兒子趙遷比著昏庸,終導致強大的趙國滅亡。(毛遂、趙偃在密謀中)《大秦賦》的這一橋段,讓身旁的侄兒大惑不解,侄兒正讀8年級,學過毛遂自薦的故事,他大發感慨:「這個毛遂,原來是這樣的人啊!
  • 一座盛產成語的歷史名城,三四千成語與之有關
    在漢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數量驚人的詞彙,光是成語就多得數不清。有一座歷史名城,跟成語有很深的淵源,據說有三千多個成語產自那裡。此城名叫邯鄲,有成語之都的美稱。此城跟成語淵源這麼深,當然跟它做過趙國的都城有關。但是鄰近的韓趙秦等國的都城為什麼就沒有「生產」出這樣多的成語呢?為了印證這一點,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有這麼一個故事:秦國的白起率兵進犯趙國,趙國派趙括迎敵,但是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吃了敗仗,造成四十萬趙兵被活埋。趙王派人到魏國搬救兵,魏國畏懼強秦不敢救援。
  • 這100個成語故事中,原來都藏著中醫智慧
    近日,一本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讀成語 學中醫》,將中醫藥文化和成語典故聯繫起來。作者用講故事的形式,解讀了100個跟中醫有關的成語故事。書中開篇「不為良相,則為良醫」講述了扁鵲、倉公、孫思邈等早期幾代中醫醫家的故事,以及近代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文末寫道:可見,社會上的病,遠比人身上的病,更難治。
  • 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十道選擇題,五百多年歷史你能了解多少?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跨度五百多年,不僅是諸侯爭霸從分裂到統一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和思想文化璀璨的時代;其它不說,後世的不少成語都和這一時期息息相關,今天就以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出十道選擇題,看看你對那段五百多年歷史能了解多少?
  • 「毛遂自薦」名傳千古,歷史上的毛遂最後到底怎麼樣了?
    最近歷史大劇《大秦賦》熱播,裡邊的故事也是再次被人們討論,這裡邊有一個人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他的故事,那就是毛遂,毛遂自薦的故事經常被人們提及,但是最後毛遂到底是什麼下場?毛遂自薦,是在戰國時期,長平之戰後秦國再次攻打趙國,趙國想要向楚國求援,平原君還缺少一名門客與他同去,於是毛遂自薦,最終毛遂說服楚王,趙國脫困。在《大秦賦》中,毛遂也已經上線了,甚至趙國未來的國君都有他在其中插手,這又是怎麼回事?
  • 一向少言寡語的毛遂,為什麼突然高調向平原君自薦
    毛遂自薦這個成語我們很熟悉了,它的典故我們也都很清楚。 秦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時,趙國委派平原君去向楚國求援,此時毛遂通過自薦得以跟隨平原君一起去楚國,並說服楚王,發兵救趙。 那麼毛遂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突然自薦呢?究其原因,有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