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到現代,幾千年來人們都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自己名字能夠被歷史記下來,被後來的人提起來。有時候是因為他們的故事被人記下來了,所以現在才會有人知道古代那麼多有名的人物。也有這麼一類人,是因為現在常用的成語是與他們有關的,所以他才會被後來的人們所知道。去翻一翻史書,你會發現有一個人在他身上發生的事組成了很多個成語。
說實在的,很多成語只要你去深扒一下他的來歷,就發現它肯定是出自於一個故事。但是很少有人去探究到底跟故事中的那個人有關的成語有幾個。如果真要說一說誰身上出來的成語最多,那可能還要數毛遂了。首先,因為他自己表現自己,所以出現了一個成語叫做毛遂自薦。這個故事我們當然都非常熟悉了。據說在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打仗非常的多。有一次,兩個國家在長平大戰了一場,結果趙國被秦國打得非常慘,秦國還要求趙國非要給自己割讓一定的土地才肯退兵。眼看軍隊就快保不住了,趙國沒辦法,只好答應秦國割讓土地。結果等秦國退回到自己的國家以後,趙王又反悔了,不想把土地割給秦國。秦王知道以後非常生氣,於是又派人去攻打趙國。趙國因為打了敗仗,自己國家的軍隊已經損失非常嚴重。戰鬥力遠遠比不上以前了。就這樣,沒過多久趙國的都城就被秦國給圍住了。這個時候趙國非常危險,馬上就要被秦國給佔領了。
趙王當然不能看著自己的國家就這樣沒了。所以他趕緊找到當時的四公子之一平原君,希望能夠在平原君的幫助下讓秦國退回去。平原君收了很多門客,這些門客都是有才能的人。平原君這麼做為的是在需要的時候讓他們為自己賣力。這下就到了用他們的時候,於是他就打算從自己的門客中挑選出二十位到趙國去幫助趙王。但是挑了很久,只挑出來十九位,最後一位實在是挑不出來了。正發愁挑不出來二十個人怎麼辦,這時候有一個人叫毛遂,主動去找到平原君說自己想要去。平原君以前並沒有聽說過毛遂,所以有點兒懷疑他的能力。他就問毛遂在自己門下有幾年了。毛遂說自己已經在平原君這裡待了三年了。平原君一聽看來是沒戲了,都三年了一點兒才能都沒有展現出來。但凡是有一點兒才能的人在這裡也不可能這麼久了都沒有一點名聲。於是平原君就舉了一個例子說他們這些門客就像一個囊中的錐子。
錐子那麼尖,在囊中很快就會出露出尖。但是毛遂已經待了三年都沒有露出一點兒鋒芒,可見他的本領一般。毛遂也明白平原君是什麼意思,就告訴平原君說,自己以前才能沒有展現出來才能,是因為自己沒有進入囊中。雖然已經三年了,但是今天才站出來想要進入囊中。一旦進入囊中,就不只是展露出一點兒鋒芒,而是整個都會露出來。平原君聽,發現他啊是一個非常能說的人。於是就決定帶上他讓他去試一試。這就是鋒芒畢露這個成語的由來。
因為毛遂而出來的成語可當然不止這兩個了。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那就多去看看遂的故事,了解了解他這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