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毛遂之死真相
謀劃畢,毛遂果然去了秦國,憑三寸不爛之舌,促成了這一為害趙佾的陰謀。若干年後,趙偃做了趙王,他與兒子趙遷比著昏庸,終導致強大的趙國滅亡。
(毛遂、趙偃在密謀中)
《大秦賦》的這一橋段,讓身旁的侄兒大惑不解,侄兒正讀8年級,學過毛遂自薦的故事,他大發感慨:「這個毛遂,原來是這樣的人啊!我還一直以為他是個英雄呢,這真是太顛覆了!」
侄兒對毛遂的認知讓我驚詫,也讓我有許多話想說。
01
「毛遂自薦」的故事深入人心,毛遂的形象一直很好
中學語文課本裡,毛遂自薦的故事是傳統篇目,一代一代的中學生都學過。
話說公元前257年,秦軍攻打趙都邯鄲,企圖一舉滅趙。此時的趙國,剛剛經歷了慘烈的長平之戰,40萬精銳毀於一旦,實在經不起和秦軍這「最後的較量」。趙國要想生存,只能求助於南面的楚國,可是,楚國會幫助趙國嗎?要知道,楚國非常害怕秦國,曾經三戰三敗,丟了都城,毀了宗廟,狼狽不堪,勸楚國伐秦,無異於推巨石上山。
(影視中的平原君趙勝)
正因知其難,所以平原君趙勝組成了20人的「辯士」加「死士」團,到楚國去搬救兵。為什麼說是「死士」團,平原君說了:「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返。」意思是說,文的不行,就以武力逼迫,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可見,此去楚國,20人團是冒了生命風險的。
平原君門下3000門客,選來選去只選出19人,還缺一人。於是,我們的主人公毛遂出場了,他自薦去楚國,且自薦成功。
從毛遂自薦,可以看出毛遂的兩種寶貴品質:
一是不怕犧牲的愛國精神。平原君選的其實是死士,他不躲,偏要站出來自薦,當然是因為愛國了。
二是當仁不讓的擔當精神。他覺得他有這個能力,他怕別人做不好,所以他必須去,這叫責任擔當。
後來到了楚國,毛遂的表現又明顯優於其它人。
平原君勸說楚王從日出到日中,無果,毛遂果斷地帶劍前趨至楚王面前,三言二語,就威逼楚王答應了。這一次的談判,與其說是勸說成功,還不如說是威脅成功。膽小的楚王完全是因為害怕才答應的,是用劍相逼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