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毛遂自薦的故事,那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當時秦軍發兵40萬準備滅趙,圍困趙都城,此時的趙王只能去尋求其他諸侯國的合作,談判要帶人手,這時我們的主人公就出來了,他對這次戰爭可是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儘管邯鄲軍民英勇地抗擊秦軍,可是都城被圍困一年多,不僅傷亡很大,糧食也開始短缺。 戰爭可不是光靠意志力能打贏的,沒有物質基礎,仗就沒法打了。 倘若這場戰爭無限制地拖延下去,作為弱者的一方,趙國最後還是要慘澹收場。 要保住趙國,必須要得到諸侯們的援助。 趙孝成王把希望寄托在楚、魏兩國身上。
在東方六國中,論兵力的多寡,楚國要排第一。 為了爭取楚國的援助,趙孝成王決定派名滿天下的「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趙勝前往楚國。 趙勝曾經豢養數千食客,養士千日,用在一時,現在是時候用上派場了。 他打算從中挑選二十人隨行,可是別看食客人數很多,趙勝挑來挑去,只挑出十九個人,還有一個名額不能落實。 為什麼連二十人都湊不齊呢? 因為趙勝對隨從人員有嚴格的要求,必須是有勇有謀、文武雙全的人。
這時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遊說楚國只是動嘴皮子的事,幹嘛要挑孔武有力的人呢? 平原君趙勝是有所擔心的,怕楚王不肯出兵相助。 楚王要是不答應怎麼辦呢? 趙勝到時就要霸王硬上弓,劫持也好,脅迫也罷,就是要採取武力手段,逼迫他就範,歃血為盟。
這裡我們不禁要生出疑問了,趙勝是搞外交呢,還是搞恐怖主義呢? 反正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他也顧不上這麼多了,能達到目的就行。 第二十個人選一直沒有著落,這時有一個門客親自找到平原君,自我推薦道:「我聽說您準備去楚國,打算帶二十人前往,現在還缺一個人選,您可以帶上我一起走。」 平原君一看這個人,自己沒什麼很深的印象,只知道他名叫毛遂,於是便問說:「先生在我這裡已經呆了幾年了?」 毛遂答說:「到現在已經三年了。」 「三年了。」平原君一聽,搖了搖頭,「先生在我門下三年,可是我從來沒聽任何人稱讚過您。
有本事的人,就像一把錐子一樣,就算放在布袋裡,很快椎間就露出來了。您在我這裡呆了三年,都沒有過什麼優異表現,可見您沒有真才實學。您不能去,您請留下來吧。」 要是換作別人,被平原君這麼一挖苦,恐怕滿臉羞愧,無地自容了。 可是這個毛遂卻滿臉不在乎的樣子,從從容容地答道:「要是我能早早被裝在布袋裡,早就脫穎而出了,豈止是露出小小的錐尖呢?」 這話說得擲地有聲,表現出此人的自信甚至可以說是自負。
平原君喜歡這樣的人物,這種人敢作敢當,說不定帶上路能用得著哩。 想到這裡,平原君趙勝笑了笑,答應帶他一起走。與毛遂同行的其他十九名門客,都認為他只會吹牛,大言不慚,哪有什麼真才實學呢? 平原君一行人晝夜兼行,一路上,毛遂與其他人談論天下大事。他言辭鋒利,見解深刻,不知不覺大家都改變了原先對他的看法。 到了楚國時,那十九位門客差不多都成了毛遂的粉絲,對他非常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