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毛遂的故事,通過自己的努力 逐漸讓主子得以賞識

2020-12-13 百家號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毛遂自薦的故事,那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當時秦軍發兵40萬準備滅趙,圍困趙都城,此時的趙王只能去尋求其他諸侯國的合作,談判要帶人手,這時我們的主人公就出來了,他對這次戰爭可是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儘管邯鄲軍民英勇地抗擊秦軍,可是都城被圍困一年多,不僅傷亡很大,糧食也開始短缺。 戰爭可不是光靠意志力能打贏的,沒有物質基礎,仗就沒法打了。 倘若這場戰爭無限制地拖延下去,作為弱者的一方,趙國最後還是要慘澹收場。 要保住趙國,必須要得到諸侯們的援助。 趙孝成王把希望寄托在楚、魏兩國身上。

在東方六國中,論兵力的多寡,楚國要排第一。 為了爭取楚國的援助,趙孝成王決定派名滿天下的「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趙勝前往楚國。 趙勝曾經豢養數千食客,養士千日,用在一時,現在是時候用上派場了。 他打算從中挑選二十人隨行,可是別看食客人數很多,趙勝挑來挑去,只挑出十九個人,還有一個名額不能落實。 為什麼連二十人都湊不齊呢? 因為趙勝對隨從人員有嚴格的要求,必須是有勇有謀、文武雙全的人。

這時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遊說楚國只是動嘴皮子的事,幹嘛要挑孔武有力的人呢? 平原君趙勝是有所擔心的,怕楚王不肯出兵相助。 楚王要是不答應怎麼辦呢? 趙勝到時就要霸王硬上弓,劫持也好,脅迫也罷,就是要採取武力手段,逼迫他就範,歃血為盟。

這裡我們不禁要生出疑問了,趙勝是搞外交呢,還是搞恐怖主義呢? 反正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他也顧不上這麼多了,能達到目的就行。 第二十個人選一直沒有著落,這時有一個門客親自找到平原君,自我推薦道:「我聽說您準備去楚國,打算帶二十人前往,現在還缺一個人選,您可以帶上我一起走。」 平原君一看這個人,自己沒什麼很深的印象,只知道他名叫毛遂,於是便問說:「先生在我這裡已經呆了幾年了?」 毛遂答說:「到現在已經三年了。」 「三年了。」平原君一聽,搖了搖頭,「先生在我門下三年,可是我從來沒聽任何人稱讚過您。

有本事的人,就像一把錐子一樣,就算放在布袋裡,很快椎間就露出來了。您在我這裡呆了三年,都沒有過什麼優異表現,可見您沒有真才實學。您不能去,您請留下來吧。」 要是換作別人,被平原君這麼一挖苦,恐怕滿臉羞愧,無地自容了。 可是這個毛遂卻滿臉不在乎的樣子,從從容容地答道:「要是我能早早被裝在布袋裡,早就脫穎而出了,豈止是露出小小的錐尖呢?」 這話說得擲地有聲,表現出此人的自信甚至可以說是自負。

平原君喜歡這樣的人物,這種人敢作敢當,說不定帶上路能用得著哩。 想到這裡,平原君趙勝笑了笑,答應帶他一起走。與毛遂同行的其他十九名門客,都認為他只會吹牛,大言不慚,哪有什麼真才實學呢? 平原君一行人晝夜兼行,一路上,毛遂與其他人談論天下大事。他言辭鋒利,見解深刻,不知不覺大家都改變了原先對他的看法。 到了楚國時,那十九位門客差不多都成了毛遂的粉絲,對他非常佩服。

相關焦點

  • 雞鳴狗盜、毛遂自薦,這些成語都與戰國時期一個風氣有關
    為什麼會出現「養士」風氣,其實根本原因很簡單,就如同現在我們常說的「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個CEO的跳槽,可能引起公司股價上億元的震蕩,放在春秋戰國時期,誰能爭取到更多賢士的支持,誰就能得到更多的名聲,更多的智慧,從而也得到更多的權勢或更多的土地,或者至少,讓敵國對自己的國家有所忌憚,不敢輕舉妄動
  • 一向少言寡語的毛遂,為什麼突然高調向平原君自薦
    秦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時,趙國委派平原君去向楚國求援,此時毛遂通過自薦得以跟隨平原君一起去楚國,並說服楚王,發兵救趙。 那麼毛遂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突然自薦呢?究其原因,有三點。
  • 都聽過「毛遂自薦」的故事,但毛遂的最終結局卻是這樣...
    「毛遂自薦」的故事作為古代經典事例,曾經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中,想必大家都對此有所了解。其故事背景是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動員二十萬秦軍圍攻剛剛遭受重創的趙國。以上就是「毛遂自薦」的大略故事。正常來說,毛遂此番為趙國立下大功,應該會步步高升啊。可奇怪的是在此之後,我們幾乎沒有再聽說過毛遂的消息了,那麼回國之後的毛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 毛遂身上的故事還真不少,原來這些成語都是與他有關的
    從古代到現代,幾千年來人們都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自己名字能夠被歷史記下來,被後來的人提起來。有時候是因為他們的故事被人記下來了,所以現在才會有人知道古代那麼多有名的人物。也有這麼一類人,是因為現在常用的成語是與他們有關的,所以他才會被後來的人們所知道。
  • 「毛遂自薦」名傳千古,歷史上的毛遂最後到底怎麼樣了?
    最近歷史大劇《大秦賦》熱播,裡邊的故事也是再次被人們討論,這裡邊有一個人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他的故事,那就是毛遂,毛遂自薦的故事經常被人們提及,但是最後毛遂到底是什麼下場?毛遂自薦,是在戰國時期,長平之戰後秦國再次攻打趙國,趙國想要向楚國求援,平原君還缺少一名門客與他同去,於是毛遂自薦,最終毛遂說服楚王,趙國脫困。在《大秦賦》中,毛遂也已經上線了,甚至趙國未來的國君都有他在其中插手,這又是怎麼回事?
  • 毛遂
  • 戰國3個有趣成語故事,第二個直接導致秦國換王
    鼎最早是用於烹飪的鍋具,後來逐漸變為中國古代的禮器,而關於鼎的故事有很多。今天聊一聊大家最熟悉的三個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舉鼎絕臏都是怎麼起源的。根據《左傳》記載,夏朝開始,大禹把天下歸為九州。問鼎中原「九鼎」在夏商周三朝是真實存在的,到春秋戰國時期,周朝分封的各個諸侯崛起,如若不是各個諸侯相互制衡,周朝早就不復存在了。公元前606年,春秋時期楚莊王興盛楚國。他賢明治國,加強建設,支持改革,富國強兵。
  • 《大秦賦》毛遂竟是自己作死的?誰的童年被毀了?
    別看這些人都是混吃的貨,但是,一旦涉及到侮辱他們是非觀的事情,那是寧願一刀把自己脖子給抹了,也不會偷偷摸摸的。齊國孟嘗君門下有一個食客,因為自己誤會了孟嘗君,自己一刀就把自己給抹了。這就很能說明,戰國的士是血氣方剛,鐵骨錚錚的。
  • 「毛遂自薦」的毛遂,為何在自薦成功後的第二年,便揮劍自殺了?
    毛遂本來是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手底下一個普通的門客,但是他憑藉著自己的自信勇氣,以及過人的膽識智慧,自己推薦自己出使楚國。最後也是促成了楚趙合縱這樣一個不錯的結局。在當時,毛遂也因此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這樣的榮譽。回到了趙國之後,平原君都深深愧疚自己當時看不起毛遂,沒有想到毛遂這麼厲害。此後,平原君更是稱呼毛遂為毛先生,對其推崇有加。
  • 戰國時期四公子,這四人在秦國席捲天下的過程中,誰死得最慘呢?
    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也稱戰國四君。那麼這四人在秦國席捲天下的過程中,誰死得最慘呢?孟嘗君田文:孟嘗君田文是戰國時期齊國貴族,齊宣王的侄子,繼承了父親的封地和爵位。孟嘗君依靠父親的資產,招攬天下人才,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孟嘗君對門下數千人一律平等,待遇和自己一樣,所以很多人都願意依附他。
  • 中國戰國時期四大公子
    戰國時期。四大公子可謂家喻戶曉。戰國末期,各諸侯國貴族們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他們竭力網羅人才,廣招賓客,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以及齊國的孟嘗君。
  • 《毛遂自薦》和《毛遂墜井》,都是毛遂,但不是一個人
    毛遂 田振崴 飾毛遂,戰國時期薛國(山東滕州)人,一說為趙國(河北雞澤),最初為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平原君決定挑選二十位門客同行,門客毛遂聽說隨行人員只有十九人,於是自我推薦隨行,湊足二十人。平原君問毛遂:「先生在我門下多少年了?」毛遂回答:「已經三年了。」
  • 戰國時期的國君為何大力招攬養士和客卿?
    戰國時期,各國國君為了在大動蕩中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勢力, 都以「禮賢下士」的姿態招攬人才,成為一代風尚。這時的士,是社會上的一股特殊勢力。在那個歷史時期,他們是政治舞臺上最潔躍的力量。戰國時期的士,品類雖然很複雜,但主要的是文士。在文士之中又可分為三類:(一)以從事理論思維和尋求道德理想為人生追求的目的。這一類在先秦典籍中常見到的有「通士 」、「公士」、「直 士」、「志士」、「修士」、「善士」、「正士」等;(二)智能之士。
  • 毛遂自薦,不是自薦統率軍隊去打仗,毛遂的死,趙王有錯嗎?
    故事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公元前259年,正是戰國後期,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要去楚國求兵解圍。出發前,他把自己的門客召集起來,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與他一起出使楚國。挑選了19個之後,最後還缺一個,一時找不到合適人選。
  • 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十道選擇題,五百多年歷史你能了解多少?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跨度五百多年,不僅是諸侯爭霸從分裂到統一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和思想文化璀璨的時代;其它不說,後世的不少成語都和這一時期息息相關,今天就以春秋戰國成語故事競猜出十道選擇題,看看你對那段五百多年歷史能了解多少?
  • 勇於自薦的毛遂有何能耐?不僅改寫了一段歷史,還創造了3個成語
    春秋戰國時期短短幾百年,可謂是把「分」演繹到了極致,而秦國統一六國建立了華夏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則又把「合」推向了頂端。我們把目光聚焦在戰國末期秦趙的長平之戰上,會得出秦國統一天下已成不可阻擋之勢的結論。但長平之戰後,卻出現了一個意外。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西周亡國的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濟濟、思想開放而且活躍的時期,踴躍出了道家老子、莊子,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韓非子、墨家墨子等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學術大家。
  • 成語「毛遂自薦」中的毛遂,究竟是何許人也?他是如何自薦成功的
    雖說不是每個人都能準確說出成語對應的故事,但也是說上十個八個。而在這些成語中,想必你也聽過這樣一個成語——「毛遂自薦」。這個成語對於我們來說都比較熟悉了,其大意就是說:古時候一個叫毛遂的人,他去找領導自我推薦。當然了,一些人也大都只知道這一點,至於說成不成功那就是不得而知了。
  • 戰國時期諸侯小國逐漸減少,楚國滅過哪些諸侯國?
    戰國時期諸侯小國逐漸減少,是因為他們都被大國兼併。而被楚國滅了的諸侯國有越國,還有杞國,蔡國,魯國,宋國等。做起戰國時期,人們對戰國七雄是比較了解的,因為它們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國家,然而在戰國初期,除了這戰國七雄以外,還有很多小的諸侯國,但是都被大的諸侯國給滅了,比如說秦國吞併了八國,還有蜀國,山東六國,韓國吞併了鄭國,趙國吞併了中山國,那麼作為戰國七雄裡面比較強大的楚國,他們又滅了哪些諸侯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複雜的一個時期,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期。什麼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縱橫家……基本上各個領域都是人才輩出。單說思想家,思想家就分為了各種派別,形成了百家爭鳴之勢,什麼道家,儒家,法家,兵家,墨家……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