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0 16: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編譯 Marple 國際科學
是不是經常看到新聞,說某個歐洲國家又罷工了。法國好像是最喜歡罷工的,無論是學校、工廠,還是商場,各行各業都可能罷工。
這對於生活在和平的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我們來說,真是「天外奇聞」。罷工不是民國時期才會發生的嗎?罷工和革命不是一種劇烈的社會衝突的表現嗎?為什麼在這麼發達的國家裡,還會有激烈的社會衝突呢?
其實,社會衝突是無處不在的,只有有階級,有收入不平等,一定會有衝突和摩擦。
但是罷工,真的這麼不好嗎?
其實也不是。通過罷工這種合理的方式,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憤怒,其實對於整體的社會健康來說,是一件好事。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在 Science&Society上發表了一篇論文The Upside of Outrage,翻譯成中文就是《憤怒的好處》。
來自賓大的心理學博士維多利亞·斯普林表示,憤怒通常被認為一種負面情緒,往往會導致衝突,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可能會導致懈怠等行為。
但這些都只關注於憤怒對個人的影響。其實研究憤怒對群體的影響,可以發現,憤怒可以給集體帶來長期的積極影響。
當然前提是所有人之間能夠實現有效的溝通,通過溝通,這些負面情緒可以被轉化為積極的集體行動。
因為憤怒往往是一種信號,即對社會不公平的一種反應。
論文作者之一卡梅倫舉了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某社交媒體上,有一男子發表了關於性別歧視的言論,結果得到了病毒式的傳播,網友紛紛表示批評,對該男子表示出憤怒。
從短期來看,這個行為是負面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網友對該男子的批評最終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男子為自己的不當言論公開道歉。
經常跟憤怒一起被人們相提並論的是同理心。在社會中,有同理心是一種更受歡迎的性格,但是研究者認為,雖然社會普遍提倡同理心,但其實這種性格會對社會變革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
來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10/181023150023.htm
https://www.cell.com/trends/cognitive-sciences/fulltext/S1364-6613(18)30224-9?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1364661318302249%3Fshowall%3Dtrue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