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孩子們正式開啟了上學模式,家長們又開始操心另一件事:排座位。
今年春晚小品《搶C位》讓眾多家長仿佛看到自己的身影,小品中教室的座位被分為「學霸區」「休閒娛樂區」「養老區」,幾位家長為孩子佔據「C位」爭破了頭。那麼,教室裡到底有沒有C位?家長們真的會去搶「C位」嗎?坐上C位的孩子就能變成學霸嗎?班級排位置又有哪些奧秘呢?記者展開了調查。
A
家長心目中C位在哪裡?
中間靠前,二三四排中間最好
這兩天,記者聯繫了揚州各大熱點小學的10多位班主任。調查發現,有一半以上的老師遇到了對排座位有特別要求的家長,每班都有1到2個需要照顧的孩子。
「家長會私下聯繫老師提出要求,比如說孩子視力不好、注意力不行,坐在最後一排說看不清,坐在兩邊會說孩子反映上課都是斜著看,直接或委婉地要求安排中間座位。」當了十多年班主任的朱自清小學教師孫豔告訴記者,除非視力是醫生診斷需要矯正的,老師會酌情考慮。
「從我們的角度看,教室裡座位很多,但是好座位不多。我們就希望孩子坐在前面,這樣聽課更清楚點,學習更加集中。」一年級學生家長夏女士坦言,孩子性格外向,平時比較調皮。如果座位安排靠前,在老師眼皮子底下聽課學習,他們更加放心。
記者了解到,部分家長要求換座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比如孩子視力不好、個子太小容易被擋、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都希望孩子坐在老師關注較多的座位上。還有的中學生家長向記者坦言,他們認為能坐到好座位的學生,說明是老師看中的,讓他坐在好位置,老師可以特別關心學習情況。
孩子的座位本是一件小事,卻成為一個困擾眾多家長的「大問題」,那麼,家長心目中教室裡C位是哪個呢?孫豔告訴記者,儘管家長們要求照顧的理由大相逕庭,可大家心目中的C位置出奇一致:中間、靠前,但是不要第一排。
「二三四排中間的位置是家長心目中的C位。」孫豔告訴記者,家長認為這些座位能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更有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
B
老師排座位參照哪些因素?
根據身高排座位,定期「輪換」
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老師究竟會怎麼安排座位呢?記者調查發現,不同的學校做法不同,但學校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輪換」。
「我們是經緯排座,學生按照個子高矮分成8列,每一列的學生個頭基本保持一致,最左列最矮,最右列最高,依次入座,之後每兩周按照前後、左右分段輪換座位。」育才小學副校長高慧介紹說,經緯交替式動態排序,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友好交往,也有利於學生的視力發展。
在維揚實驗小學北區校,老師排座位除了看身高,還會根據孩子的坐高進行調整,同樣他們也會定期左右輪換,「如果確實有醫生診斷為近視,需要配合矯正的,我們會進行調整,但不會一直坐在中間。」維揚實驗小學北區校教師王健男說。
揚州中學高三(4)班班主任周鵬老師告訴記者,排座位首先按身高排,然後綜合考慮他的視力、行為習慣。原則上,每學期座位在不斷地調,調整的方法較多,左右要調、前後也要調,橫向調、縱向調。「上課愛講話的學生不可能放在一起,儘量錯開,保證他們認真聽講。」
C
教室座位與成績有關嗎?
不存在,好成績全靠自己努力
教室的座位真的與成績相關嗎?真有所謂的「學霸區」存在嗎?梅嶺小學二年級數學老師林家慧告訴記者,良好的學習成績是孩子們平時努力的結果,與位置的關係不大。所謂的「C位」不存在,並不存在成績好的同學坐「黃金位置」的做法。
「老師會關注到每個位置上的學生,不會固定地只問一個學生。會根據對孩子的了解,如哪些是內向的孩子,可以適當在課堂上鍛鍊。」孫豔說,對於有的孩子而言,坐前排反而會有壓力,她的班上也曾出現過成績好的坐在最後一排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室裡的任何一個位置都能成就學霸,都能成為C位。
對於小品中教室的座位被分為「學霸區」「休閒娛樂區」「養老區」的做法,從事高中教育多年的周鵬坦言,從學習理論上來看,坐在C位確實有利,坐在某些特定區域,可能老師兼顧得多些,但是從每位學生發展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對學生是不公平的。「畢竟每個學生在家裡都是寶,這樣做家長也不樂意。所以我們學校排座絕對不會採用小品中的做法。」周鵬說。
對於座位安排,很多老師認為,應該順其自然,不要刻意,成績好壞跟位置沒有必然聯繫,關鍵還是看學生的領悟能力、行為習慣等。
記者田文薈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