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的正中間座位是「黃金座位」?老師會給調皮學生安排「特殊座位」?春晚小品《佔位子》擊中了萬千父母的焦慮。小品中,家長們為了給孩子搶到所謂的「C位」各顯其能。在現實中,老師們是如何排座位的呢?來一探究竟!
西湖區的班主任們安排學生座位
是按身高、按表現,還是有其他標準?
一起到十三中教育集團嘉綠苑中學
和翠苑第二小學「探秘」吧~
班主任如何安排學生座位?
早上9點15分,嘉綠苑中學正在上第二節課。初一的幾個教室看下來,坐在後面的同學有男有女,身高跟前排同學相差不大,且沒有看到角落裡或最後一排學生存在紀律較差的情況,大家都在聚精會神聽老師講課。
在初一(5)班教室裡,學生課桌分成6列擺放,每列6至7位同學。班主任楊莉娜老師說:「座位安排的確是教師班級管理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座位安排得好,學生家長老師皆大歡喜。每次安排座位時,我都會綜合考慮組員的身高、視力、性格、紀律、成績等因素。網上說的『學霸區』和『學渣區』,在我們學校是不存在的。你看,現在教室裡後排的幾位同學,就既有成績好的,也有成績一般的。」
據楊莉娜老師介紹,班上還有一個打分表,上面會根據學生的紀律情況、作業情況、聽寫情況、課堂表現、早讀態度等進行評分。評分高的小組組員,可以根據需求在合理範圍內。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規範學生的各方面行為,也能多了解大家對座位的看法,調動更多積極性。
學校辦公室主任楊代玉說,防控近視是學校的重點工作。為此,學校總務部門在每學期開學後2周內,會按照每位學生最新身高,將課桌椅調整到適宜的高度。每位學生的課桌椅有一個對應編號,課桌椅跟著學生走,定人定位,既方便總務部門針對學生個體化差異調整課桌椅高度,滿足學生身體發展的需求,又能培養學生愛護公物的意識。
班級管理中,班主任也會協助學校落實每位學生課桌椅高度的周期性調整工作。這樣一來,身高並不是位置確定的唯一因素,即使個子低的學生坐在最後一排,也不會被遮擋視線。
「班上43位學生分成8列5排,學校規定不可以設定『特殊座位』,我主要考慮的是身高、視力、行為習慣等。另外,學習表現搭配也很重要。你看這個男生平時愛講話,我就讓他跟班長坐在一起,便於督促。」五年級(3)班教師須雅潔說。
「同時,班上也會採取『一帶一』模式,讓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與成績落後的學生一起坐,形成『學習小師徒』。另外,我們每兩周都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位置,以便整體有進步發展。」須雅潔老師說道。
在該校六年級(1)班,一位身穿黑色外套、梳著馬尾辮女生坐在最後一排,她個子中等,並不比其他同學高大。「在安排座位時,我們都會綜合考慮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完全按照身高,而是一動一靜合理搭配。這個女孩子成績很好,自控力強,把她安排在這裡後,周邊的男同學們在她的帶動下,漸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班主任翁嘉昕介紹。
誰是家長眼中的理想同桌?
那怎麼樣的學生,是家長眼裡孩子的理想同桌呢?記者採訪了數位家長,讓各位家長按照自己喜好,說說自己的看法。
王女士的兒子在小學讀4年級。兒子有個特點,話多,上課學習不專心。「居中靠前的座位當然最好,一是孩子看黑板不吃力,二是坐在中間,老師很容易關注到,接受提問的機會就比較多。另外孩子在老師眼皮底下注意力也會更集中。」
一位初一女生的媽媽說:「希望女兒能跟興趣相投、能激發學習熱情的同學同桌。上課少說話,兩個人共同進步。」
除了「靠前居中」的座位外,家長們也是各有偏好,比如有的家長喜歡靠窗座位,覺得空氣比較新鮮,而有的家長則認為靠窗座位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有的家長喜歡孩子單人單桌,也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應該有同桌……
嘉綠苑中學初三(1)班班主任王麗萍說:「孩子成績的好壞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上課是否專心聽講,而孩子能否集中注意力聽講卻和位置的前後沒有必然聯繫。現在的老師在上課時,都是前後來回走動,不會只盯著前排的孩子看,沒有哪個區域會成為『死角』,所以家長們的顧慮真的大可不必。當老師在教室裡走動時,有時在後排停留的時間更長,因為站在後面不會遮擋到其他同學看黑板的視線,也能走近學生多加指點。」
當然,如遇個別家長提出請求調坐,班主任也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現在座位安排很公平,每兩周左右位置要輪換,所以幾乎每個位置孩子們都會坐到,大部分家長並沒有什麼意見。偶爾個別來找老師溝通的,都確實是因為視力或其他特殊原因。」初二(1)班班主任何笛老師表示。
學生最期待跟誰一起坐?
記者在翠苑第二小學隨機問了幾位學生,發現大部分學生會從紀律好、成績好、關係好三個方面來選同桌,其中紀律好、關係好最要緊。
五年級(3)班房成龍說,自己理想的同桌是紀律好的同學,這樣寫作業可以不被打擾,上課也比較安靜。六年級(1)班羅瀚楊說,首先同桌要關係好,隨時可以交流並相互幫助,其次要紀律好,上課聽講不吵不鬧。
對於座位安排,翠苑第二小學還是準備了一些小驚喜的。學校給每位老師準備了活力章、踐行章、求知章、尚德章等,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良好表現獲得徽章,再用積分兌換獎勵卡,比如「免作業卡」和「選座位卡」。
「選座位卡」是最受歡迎的,因為孩子們的想法比較單純,他們大多就是因為想和好朋友坐在一起,為了這樣的目的他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班上有兩個女生是閨蜜,倆人的同桌都是男生,沒機會坐在一起。所以上個學期,她們用積分兌換了『選座位卡』,和閨蜜做了一周同桌,感覺特別好。」六年級(1)班班主任翁嘉昕說。
在嘉綠苑中學,每個年級的學生也對同桌有著自己的想法。初一(5)班汪思慧說,希望同桌做到遵守紀律,其次是成績比自己好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可以向對方請教。
初二(1)班易子妮說,對於同桌她「來者不拒」,什麼類型都可以接受,如果是成績相當的,那可以相互幫助,成績稍差的則可以幫助他。
初三(1)班的龔夢珍則表示,理想的同桌首先要性格好,不在乎成績是否突出,但要有上進心,這樣兩人可以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綜合進校調查發現,對於排座位,不管是初中還是小學,班主任一般都會考慮多方面因素,以公平之心對待每個學生,將座位的安排與自己的教學需求相結合,也一定能使課堂讓最多的學生受益。課堂座位並沒有嚴格的優劣之分,只有合適與否,而達到這個「合適」,需要的是家長與老師之間的合作、信任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