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第一股」的困局:店數是海底撈1.3倍,營收不足其3成

2020-12-22 騰訊網

海底撈

之後,另一火鍋巨頭呷哺呷哺發布2019年業績報告:

全年營收60億,增長27.4%;

經調整純利增長率-16.6%;

翻座率降至2.8次;

同店銷售增長率-1.4%……

「由快轉慢」轉型3年多,呷哺的這張「成績單」看起來並不理想,曾經因「非典」逆襲的小火鍋,今年疫情下還有翻盤機會嗎?

507

文|語嫣 小倩 田果

-01-

數據看真相

同店增長率為負,賺錢能力變弱

1

每2天新開1家店,增收不增利

過去一年,呷哺呷哺新開189間店,及54間湊湊餐廳。截止2019年年底,擁有1022間呷哺,102間湊湊

此外,由於各種商業原因,2019年關閉共53間餐廳。

2019年呷哺集團全年總營收60.3億元,比去年增長27.4%,增長幅度保持得還不錯(2018年收入增長29.2%)。

呷哺2019年純利增長率首次為負

湊湊餐廳的快速擴張也為呷哺帶來可觀增長,對總營收貢獻20%。食材外送及即食火鍋業務——呷煮呷燙,貢獻率達5%。

但淨利潤增長就沒那麼樂觀了,從2018年的4.8億,下降16.6%至4.0億元。近4年,呷哺利潤增長率逐年走低,今年首次為負(如上圖)。

典型的增收不增利,說明呷哺的賺錢能力變弱了。呷哺的增收幾乎全來源於快速開新店,而不是單店盈利提升(下文有詳細分析)。

2

翻座率降至2.8,4年客單漲10元

2015年至今,呷哺的翻座率一直呈下滑趨勢,分別是3.4、3.4、3.3、2.8、2.6。而巔峰時期的呷哺,部分門店曾有過高達7的翻座率。

與此同時,呷哺的人均消費逐年上漲,從2015年的46.8元,升至2019年的55.5元,4年漲了將近10元。

即使客單價在漲,呷哺的同店銷售也並不理想,相比2018年,2019年的同店銷售增長率為-1.4%,也是近4年首次出現負增長。2018年同店銷售增長率為2.1%。

業內人士分析,呷哺同店銷售轉負的原因,一是受去年8月份負面新聞影響,二是新店大額促銷;三是門店升級後,品牌、服務、運營體系沒有跟著改變,顧客不買帳。

3

湊湊開始挑大梁,貢獻20%收入

湊湊全年總收入由2018年的5.56億元,增加116%至2019年的12億元,已經佔到集團收入的20%。

報告表示,對於湊湊,會利用「網紅」屬性及增長動能,快速建立領頭品牌地位,為未來2至3年發展奠定基礎。

呷哺內部人士透露,現在優質商業地產上門選湊湊的非常多,在這期間,它有充分溢租的能力,是正當紅的時候。

-02-

呷哺憑什麼與海底撈抗衡?

2003年的非典,讓呷哺意外「走紅」。

隨後,呷哺順勢開設多家分店,小火鍋市場被徹底打開,2014年末,呷哺在香港上市。海底撈於2018年9月份也登上了港交所。

身為」全國火鍋連鎖第一股「,目前總市值尚不及海底撈的二十分之一,定位和模式也截然不同。但不少行業人士仍認為,呷哺有望成為與海底撈一較高下的快餐火鍋品牌。

面對海底撈兇猛的增長勢頭,呷哺呷哺也有做大的「野心」。從兩個品牌相繼發布的財報數據中,我們可以窺得一二:

數據來源:2019年海底撈、呷哺呷哺財報

1

翻臺率持續走低,小火鍋急需破局

2016年-2019年,呷哺的翻座率一直處於下降趨勢。反觀海底撈,雖然門店數量也在快速擴張,但其翻臺率卻穩步保持在較高水平,2016年-2019年分別為4、5、5、4.8。

對比之下,不斷擴張的呷哺呷哺可謂十分努力,但卻沒有收穫幸運,問題出在哪?

有業內人士稱,小火鍋面臨困境,急迫破局!

「非典」雖成就了呷哺,但就目前的行業現狀來看,火鍋市場早已超飽和,寡頭化端倪顯現:海底撈領銜上市,區域品牌巴奴、大龍燚等嶄露頭角,大火鍋品類佔據大半壁江山,基本格局已定。

小火鍋面臨尷尬的市場現狀,不但沒有競爭力,而且難以形成規模。

呷哺自身也正在謀求多元化,向正餐轉變,借湊湊進軍高端火鍋,以「火鍋+茶憩」的創新型複合模式尋求突圍,試圖與海底撈錯位競爭。

據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底,湊湊門店數量達到102家。

據呷哺知情人士透露,接下來,集團會全面升級呷哺,同時大批量開新店,全部植入茶吧,做茶飲和下午小食。以此將呷哺的營業時間從現在的8小時,延長至18小時,甚至24小時,在亞太地區打造一個類似麥肯的,高時段運轉率和全時段覆蓋的品牌。

2

外賣、新零售等多元化布局成常態

截止2019末,外送業務銷售收入貢獻呷哺收入的5%。同期海底撈外賣僅佔總收入的佔比僅為1.7%。

我們知道,海底撈早在2010年已開展外賣業務,在餐見君看來,海底撈的外賣業務純粹只是其餐廳業務的延續,目的是為了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增加用戶粘性。

呷哺呷哺雖然在2016年才開始推出外賣業務,但卻更注重業務模式上的創新。比如2016年,呷哺推出「呷哺小鮮」外賣業務,主要配送火鍋和食材。2017 年5月又推出獨立冒菜品牌「呷煮呷燙」。

報告表示,「呷哺小鮮」火鍋外賣業務的推出是為了充分利用午、晚餐尖峰時段以外的營業時間,以提高經營業績,而「呷煮呷燙」的推出則是為了進一步填補火鍋外賣市場每年4-9月的淡季。

目前呷哺呷哺外送業務覆蓋,由2018年的63個城市擴張至 2019年的84個城市。

從年報的描述來看,呷哺呷哺似乎對外賣業務寄予厚望,而且還在不斷嘗試新零售。上述知情人士說,呷哺呷哺的店多而小,類似於7—11,比其他大餐飲更具有零售空間。

-03-

呷哺為什麼陷入增長困局

曾經的「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近幾年來的表現不盡人意,屢屢卻被市場唱衰。

呷哺呷哺怎麼了?還能追上海底撈的腳步嗎?疫情還會給它帶來轉機嗎?

根據最近幾年的持續觀察,餐見君認為,呷哺陷入低速增長困局原因有二:

1

「快火鍋」轉為「輕正餐」,失去原有顧客群

隨著消費升級、餐飲各方面成本上漲,高翻臺低客單的快火鍋呈現疲軟態勢。

2016年,董事長賀光啟下定決心轉型——顛覆快餐模式,轉做休閒輕正餐

升級VI,打造高顏值,原來以橙色為主的裝修風格被替換為黑色的2.0版本,減少了餐吧,增加了散臺、提升了整體用餐環境,客單價也相應有所提升。

但門店升級後,客單價確實從40多元提升至50多元,甚至現在到呷哺餐廳消費,一個人花六七十也很常見。

但是,呷哺的翻座率卻連連下滑,單店賺錢能力變差。

餐見君認為,主要原因是轉型後定位不清,失去原有客群。原來追求快捷、高性價比的顧客覺得漲價了,不再去消費;

還有一些人對呷哺的認知,還停留在便宜快捷的小火鍋上,當他想吃一頓好點的火鍋時,呷哺不在備選項裡。

2

升級後和湊湊長太像,定位不突出

賀光啟說,呷哺門店升級就是為了讓顧客的體驗更好。

所以,問題來了,升級後的呷哺到底要抓哪部分客群?

2018年呷哺在武漢開千平大店,意味著轉型決心

據餐見君觀察,呷哺想抓的應該是對環境、服務、品質有一定要求,有聚餐需求的顧客。這些可能是原有客群(追求快捷、性價比)中的一部分。

另外,呷哺想吸引新的品質消費者,但實際上,其客單價和市場固有認知,又和這部分人的需求不匹配。

羽生品牌策劃合伙人邊江分析認為,2015年以前,呷哺的商業模型是「性價比為王」(快捷、套餐、快翻座,無服務),但升級後,沒有一個特別突出的定位,召喚理由不充分是根源所在。

在他看來,放棄「高性價比小火鍋」這個定位,呷哺和湊湊之間的品牌區隔模糊,二者客群是否會重合互搶不好說。

-04-

靠「非典」逆襲的小火鍋

還能迎來翻盤嗎?

但即便上述這些都是問題,呷哺照樣不容輕視。在現如今的餐飲市場,能達到呷哺這樣體量(66億市值)的餐企還是屈指可數。

而且,自從開啟呷哺品牌升級的那一刻,賀光啟或許就已經謀算好集團未來發展的規劃,與海底撈展開錯位競爭。

一是深度升級呷哺門店和系統;

二是發力中高端品牌湊湊;

三是側重食品公司(複合調味料)、外送和電商的整體布局。

就像賀光啟曾對餐見君說過的:公司的發展是全方面的發展,不會只發展其中一個品牌,旗下所有的品牌都會全面的發展。

有關知情人士透露,2019年下半年,呷哺提出策略再修正:從人才、產品、模型、品牌四要素重構競爭力:

打通人才流通

呷哺發現,無論從短期、中期還是長期看,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所以一定把人放在第一位,採用有效的管理測評工具;建立導師制;修改了一線人員的激勵機制等。打通了集團整體人才的流通性。

快速提升新品

呷哺重新梳理產品策略,分為「利基產品」(牛羊肉),用於保證大宗食材的毛利。

同時建立「補充品類」,豐富消費選擇,並分解主產品壓力。例如,去年下半年推出肌肉產品,而下午小食產品也正在開發,用於補充未來全時段營業額。

「季節熱銷型產品」,用戶保證消費者熱情;

與此同時,呷哺開始建立作為時尚品牌的「明星產品」,例如首次推出芝士蝦滑。

新產品策略,使得在去年下半年食材成本大幅上漲的壓力下,保持了毛利率的穩定性並超過上半年。

2019年8月,呷哺還收購了一間位於錫盟的農產品加工公司,也是為了進一步降低採購成本。

「一人一鍋」的套餐模型

呷哺能把小火鍋做到上市,「一人一鍋」的套餐模型功不可沒,但如今,套餐已經從「非典」時期的30%掉到了15%-20%。

雖然套餐有問題也很難做,但呷哺還是會繼續做套餐,因為第一可以提高翻臺率;其次能大大提高營運效率;而且是提升毛利的好武器。

據呷哺有關知情人士透露,今年春節前,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拿了十款套餐測試,整個收效是好的,對提升客流有很大幫助,客單略有降低。

加強品牌發聲

內部人士表示,呷哺這二十年來在品牌上沒有過多宣傳,未來要加強。

比如呷哺幾乎壟斷了錫盟的大部分資源,門店用的都是錫盟羔羊,而且是純種的,品質感很高的,但消費者對此卻沒有認知。所以,今年及未來4-5年,品牌力是呷哺發力的切入點。

-05-

寫在最後

從上述綜合分析可以看出,呷哺還是有一定實力的。

而且,賀光啟對呷哺充滿信心。他曾說,門店升級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呷哺超過1000家門店後,會進入高速發展期。

無論如何,呷哺這員火鍋紅海中的老將,正在經歷一次涅槃。

從業績上,我們看到了品牌的老化,但從其後端的系統來看,它或許還有觸底反彈的空間。

畢竟餐飲是個慢活,呷哺積累了20年的餐飲經驗,尤其在火鍋的核心競爭力供應鏈上,呷哺有非常穩定成熟的體系。

所以,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呷哺是有後發優勢的,只要有健康的現金流,組織機構健全,有變好的欲望,慢慢追上來就能翻盤。

餐見君也將拭目以待,持續觀察。

統籌|語嫣 視覺丨馬亞丹

法律顧問丨李欣華

火鍋餐見原創出品,轉載請聯繫授權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狂飆海底撈:每 1.2 天新開 1 家店
    雖然營收和淨利潤雙雙大增,但由於營收仍未達到市場預期(272.4 億元),3 月 26 日,海底撈股價開盤後一度下跌 4.2%。這樣的增長速度在 2020 年被新冠疫情按下暫停鍵。從 1 月 26 日宣布停業,到 3 月 12 日起逐步恢復全國門店堂食業務,海底撈在這 46 天中的損失難以估量。公司在年報中表示," 財務影響於本公告日期並不能合理估計 "。
  • 海底撈2019年營收265.56億:96.3%來自餐廳,外賣業務增長近四成
    據業績公告,2019年的海底撈顧客人均消費上升到105.2元。外賣業務增長近四成除了經營餐廳外,公司還開展火鍋外賣以及調味料、食材銷售業務。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火鍋市場外賣銷售、加工零售、酒水飲料和包間等營業額都發生了變動,呈上升趨勢。
  • 火鍋湯底驚現老鼠背後,呷哺呷哺遭海底撈夾擊,市值一月蒸發44億
    一方面是股價急速下跌,市值快速縮水,「連鎖火鍋第一股」地位不保;另一方面,呷哺呷哺屋漏偏逢連夜雨,被爆出「老鼠火鍋」事件,品牌聲譽嚴重受損。9月6日晚,山東濰坊一家呷哺呷哺火鍋店火鍋湯底中驚現老鼠。隨後,一則火鍋湯內夾出老鼠的視頻在微博上熱傳。
  • 頤海國際欲「駛離」海底撈 已不再是其火鍋底料獨家供應商
    主要經營模式為火鍋底料、火鍋蘸料以及中式複合調味品的生產加工。其中,54.9%的營收都來自於海底撈。  而2017年上半年,這一營收佔比仍在提高。中報顯示,得益於海底撈集團門店數量的高速增長、同店業績的穩定增長,頤海國際實現了來自海底撈及關聯方的銷售收入為4.3億元(其中4.2億元收入來自火鍋底料),同比
  • 海底撈物業租金只佔營收3.9%
    ,其財務數據也公告天下,除營收達106億元,每天5次令同行難以望其項背的高翻臺率讓大家津津樂道外,其物業租金成本竟只佔營收的3.9%,才是真的「驚」翻了不少同行。2015-2017年原材料成本及易耗品分別佔營收45.2%、40.7%及40.5%;員工成本分別佔總收入的27.3%、26.2%及29.3%;但餐飲業另一座「大山」物業租金及相關開支僅分別佔4.7%、3.8%及3.9%,而水電開支的佔比分別為3.8%、 3.4%及3.3%。對海底撈來說,其鋪租的成本只與水電費相若。
  • 探店海底撈、呷哺、小肥羊、小龍坎……為你揭秘火鍋暴利與虧損的...
    店長收入與火鍋店的利潤掛鈎,按月營收500萬,淨利潤9.7%的店來算,按選項A的薪酬制度,店長一個月薪酬達到1.3萬。如果按選項B來算,分成比例高得多,所以這種制度下店長也會積極發展徒弟。另外,海底撈信奉「雙手改變命運」,對於店長薪酬的方案完整的呈現了企業的價值觀。
  • 頤海國際欲「駛離」海底撈,已不再是其火鍋底料獨家供應商
    在國慶黃金周過後,頤海國際的股價一直呈現階梯狀下降態勢,從10月9日的127港元/股跌至19日的105.8港元/股。公開資料顯示,頤海國際是海底撈的關聯方。成立之初,頤海國際的定位是專為連鎖品牌「海底撈」供應火鍋底料的子公司。
  • 它和海底撈的小弟,誰才是中國火鍋底料的王者?
    這就是被稱為「火鍋底料大王」、「四川火鍋底料第一股」的天味食品。 【火鍋底料大王蹭海底撈熱度市盈率達70倍】 目前,受疫情重創的餐飲業,已陸續開始復工。譬如海底撈已於2月15日恢復了北京部分門店的營業,其他城市門店也逐步恢復。
  • 增收不增利,火鍋賽道上,呷哺呷哺距離海底撈還有多遠?
    一、呷哺呷哺收入及利潤情況呷哺呷哺1998年創立於北京,2014年12月在港股上市,其經營特點是既有傳統就餐和新穎的吧檯式就餐模式結合,曾經主打快速休閒火鍋,如今正謀求更高端市場。2019年公司營收報60億,幾乎全部來自於中國大陸,香港市場的營收份額不足1%。
  • 海底撈終於被你吃上市了!河南24家店,你貢獻了多少?
    海底撈已合共接獲1.31億股公開申請,認購共2.12億股,相當於香港公開發售初步可供認購香港發售股份總數的5.56倍。香港公開發售的發售股份最終數目為3820.8萬股,佔總股份的約9.00%(假設並無行使超額配股權)。海底撈的上市,也受到海外投資者追捧。
  • 海底撈(06862)憑什麼成為中國火鍋餐飲霸主?
    但無論從品牌力、規模、經營效率和盈利能力等維度來看,我們認為海底撈都是火鍋產業鏈下遊最為優質的公司。憑藉其深厚的核心競爭力,海底撈突破一般火鍋企業品牌塑造和拓店複製的瓶頸,成為最強的火鍋餐飲公司,並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 萬億「火鍋市場」,駛入新戰場
    火鍋這個市場已經成為餐飲業的最熱賽道。海底撈、呷哺呷哺的不斷加速擴張,火鍋門店數呈現井噴式增長。再加上盒馬等加入了火鍋市場的爭奪。萬億級的火鍋市場可以說好不熱鬧。1火鍋是餐飲的一支「主力軍」火鍋已經成為了正餐,越來越被消費者接受。
  • 超過了海底撈,中國排名第一的火鍋出現,每年光毛肚就賣出1個億
    歷經二十年風雨的海底撈,已成為國內第一個市值千億的火鍋品牌。截至4月初其市值超1500億港元。海底撈亮眼的業績,給整個火鍋行業帶來了極大的信心。要知道,在海底撈身後,還有許多競爭對手正悄然崛起,準備挑戰其地位。
  • 同期漲幅超茅臺4倍 頤海國際的成功與海底撈無關
    原標題:同期漲幅超茅臺4倍,頤海國際的成功與海底撈無關 來源:阿爾法工場導語:預期反轉疊加業績增長,構成了頤海國際高增長邏輯,但這一邏輯可能無法長期延續。過去5年,貴州茅臺( 600519.SH)可謂A股風向標。
  • 剛剛,海底撈終於被你吃上市了!河南24家店,你貢獻了多少?
    9月24日公告,海底撈此次全球發售4.25億股,其中香港發售3820.8萬股,國際發售3.86億股。海底撈已合共接獲1.31億股公開申請,認購共2.12億股,相當於香港公開發售初步可供認購香港發售股份總數的5.56倍。香港公開發售的發售股份最終數目為3820.8萬股,佔總股份的約9.00%(假設並無行使超額配股權)。
  • 海底撈營收增長54%二三線城市加速開店 說好的「消費降級」呢?
    比如,一向以「變態逆天」的服務和不便宜的價格著稱的海底撈火鍋,在全國各大城市還在加快擴張的步伐,生意依然興隆。   9月3日,港交所披露信息顯示,海底撈已通過上市聆訊,同時更新了招股書。招股書顯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撈實現營業收入73.42億元,比上年同期(47.56億元)增長54.4%。
  • 曾比海底撈火10倍 中國第一家上市的火鍋連鎖 卻一步步走上不歸路
    內蒙古小肥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然人做發起人的股份制企業,公司於1999年8月誕生在草原鹿城——包頭市,以小肥羊特色火鍋連鎖為主業。於2008年6月12日在香港上市,是中國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品牌餐飲企業,被譽為中華火鍋第一股。
  • 海底撈(06862)的「服務神話」裂了
    市場規模,據智通財經APP了解,由於火鍋行業競爭格局分散的關係2017年海底撈僅憑著2.2%的市場佔有率便拿下火鍋界一哥的位置,所佔份額差不多是前五大火鍋品牌的一半。至2018年其又憑著3.4%的市場佔有率穩住第一的位置,而隨著海底撈的不斷擴張,目前海底撈的市場佔有率恐怕不止這些了。
  • 比海底撈早上市10年,如今卻閉店300多家,又一火鍋巨頭「隕落」
    它比海底撈晚成立五年時間,卻比海底撈早上市10年時間。2002年,海底撈八周歲,在成都的巷子裡暗淡無光,與此同時,3周歲的小肥羊,已經實現了日營業額超17萬元,在全國開設了六百多家門店,年營收高達25億的成績,成為當時中國本土餐飲裡的王牌企業。
  • 中國火鍋底料第一品牌:專門給海底撈提供火鍋料,公司市值385億
    一家店的火鍋好不好吃,除了與食材以及調料有關之外,還與火鍋底料息息相關。對於大部分知名的火鍋店來說,在火鍋底料這一塊,基本上都會有著自己獨特的配方,並且會把火鍋底料的生產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而到2012年的時候,海底撈全國的門店數量達到了數十家,對火鍋底料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加大。2013年,頤海國際正式成立,其主要資產便是海底撈火鍋底料的生產線。而頤海國際的老闆,實際上也就是海底撈的四位聯合創始人張勇、舒萍夫婦以及施永宏、李海燕夫婦。其中,施永宏與李海燕夫婦在不參與海底撈日常管理後,實際上便接手了頤海國際,專門為海底撈提供火鍋底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