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極刻》記者 周世龍 陳沛
被稱為火鍋界「航空母艦」的海底撈於9月26日上午正式在港交所敲鑼上市。
張勇(圖片來自網絡)
9月26日上午上市儀式於8:50開始,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及其夫人舒萍雙雙現身現場,與海底撈投資方、供應商、員工代表等合影留念。
(圖片來自網絡)
海底撈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發行價格是處在一個合理價格水平。對估值,對運營穩定,還有海底撈在資本市場所獲得反應有充分信心。未來將在門店擴展,服務升級,新品研發,新技術運用等方面加大投入,為顧客帶來更好的消費體驗,並在中式餐飲的國際化,現代化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海底撈股票代碼為「6862.HK」。9:30開盤時,海底撈股價高開5.62%,報價18.8港元,市值逼近1000億港元大關,現為996億港元。 開盤前三分鐘(9:33),海底撈股價衝高至19.200港元,漲幅近8%。
01、9月24日暗盤交易漲幅達8.20%
據海底撈9月24日公告,海底撈此次全球發售4.25億股,其中香港發售3820.8萬股,國際發售3.86億股。發售價每股17.80港元;每手1000股。據了解,海底撈本次在港上市擬融資規模10億美金,公司總估值100億美金。
由於9月25日香港放假一天,因此海底撈的暗盤市場(即不通過交易所系統,而是通過某些大型券商的內部系統進行報價撮合的市場)在24日已開始交易,並取得了可觀的上漲幅度。據資料顯示,暗盤收報19.26元,較招股價17.80港元漲1.46港元,漲8.20%。
公告顯示,香港公開發售獲適度超額認購。海底撈已合共接獲1.31億股公開申請,認購共2.12億股,相當於香港公開發售初步可供認購香港發售股份總數的5.56倍。香港公開發售的發售股份最終數目為3820.8萬股,佔總股份的約9.00%(假設並無行使超額配股權)。
海底撈的上市,也受到海外投資者追捧。國際發售方面,分配給國際發售承配人的發售股份最終數目為3.86億股,可最多超額發行6367.9萬額外股份,相當於全球發售初步提呈發售股份的15%。
其中,基石投資者高瓴基金和Greenwoods均已認購3968.3萬股股份,MSAL及MSIM Inc.、Snow LakeFunds均已認購3527.4萬股股份,WF Asian Smaller Companies Fund Limited已認購1543.2萬股股份,共相當於全球發售後公司已發行股本總數約3.12%;及全球發售的發售股份數目約38.95%(假設並無行使超額配股權)。
公告稱,所得款項淨額約為72.69億港元。其中,約60.0%用於為部分擴充計劃提供資金;約20.0%用於開發及實施新技術;約15.0%用於償還貸款融資;約5.0%用作公司的營運資金及作一般企業用途。
02、旗下多個子公司已先一步對接資本市場
早在9月上旬,港交所即披露信息,海底撈已通過上市聆訊。同時更新了招股書。這份招股書顯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撈實現營業收入73.42億元,上年同期為47.56億元,同比增長54.4%。門店銷售比上年同期增加6.4%。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其翻臺率分別為4.0次/天、4.5次/天、5.0次/天、4.9次/天,該經營數據在中國主要中餐品牌中處於較高水平。
2018年5月17日,海底撈國際控股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披露2017年營收總額為106.37億元,同比增36.2%。
截至2018年9月3日,自營有363家餐廳,包括中國內地26個省的332家,和31家位於臺灣、香港及海外地區的門店。 從整體來看,2017年海底撈營收總額106.37億元,日均1500人就餐,是中國國內首家營收超百億的餐飲企業。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在國內中式餐飲市場均排名第一。
收入構成方面,海底撈的主要收入來自餐廳經營、外賣業務及銷售調味料及食材,其中絕大部分收入來自餐廳經營,2017年所佔比例達到97.6%。
此前,與海底撈相關聯的兩家企業已先後登陸資本市場,其中,其底料供應商頤海國際2016年在港上市,2017年海底撈旗下冒菜品牌優鼎優(U鼎冒菜)登陸新三板。積極對接資本市場的野心不言而喻。
自上市以來,頤海國際的財務指標一直處於較高水平。2018年上半年財報披露的數據為:營業收入10.04億元,同比增長59.14%;歸母淨利潤1.85億元,同比增長幅度高達162.97%。
除了頤海集團,海底撈還擁有多個關聯公司,均在逐步拆分作獨立運作。優鼎優這家於2014年成立,海底撈旗下專門做冒菜的餐飲公司,是海底撈把自身火鍋產業鏈分拆的子品牌。蜀海集團則是其旗下一家倉儲物流公司。
03、河南現有24家海底撈門店營業
海底撈與河南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當年11月,海底撈鄭州經八路店營業。後來陸續在2003年開業紅專路店,2005年開業淮河路店等。據統計,河南目前有海底撈24家門店營業,開店數量位列全國前排,可見河南人也對火鍋情有獨鍾。
而從招股書上來看,海底撈2017年上半年來自一線城市的收入為14.27億元,來自二線城市的收入為23.39億元,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的收入為6.36億元。
從顧客人均消費來看,2018年上半年來自一線城市的最高,為106元,二線城市為94.2元,三線及以下城市為91.8元。
由此可以看出,類似於河南市場,來自二、三、四線城市的收入正越來越成為海底撈重要的收入構成部分,收入增長幅度大幅超過一線城市。
海底撈成立於1994年,是一家以經營川味火鍋為主、融匯各地火鍋特色為一體的大型跨省直營餐飲品牌火鍋店,全稱是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足跡遍布北京、上海、瀋陽、天津、武漢、石家莊、西安、鄭州、南京、廣州、杭州、深圳、成都及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城市和國家。
截至2017年,全球中式餐飲服務市場總收入達到5.02萬億。但由於餐飲市場具有高度分散性,競爭激烈,門檻低。目前排名前五位的企業合計的市場份額僅為0.8%,海底撈雖排名第一,市場份額也僅佔0.3%。
隨著中國普通民眾消費升級,餐飲娛樂迎來大發展,海底撈也駛入快車道。
據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火鍋餐飲市場總收入由2014年3167億元增長至2017年4362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8.3%。火鍋餐飲因受益於其受歡迎程度及其可擴張性與高度標準化的獨特業務模式,預期在2020年收入增加至5843億元。
據悉,為了順利赴港上市,海底撈在去年大幅擴張,在全國新開近百家店,並計劃2018年開設180~220家新餐廳,其中15至20家將開在海外。另外,海底撈今年底還將推出智慧餐廳,將提升後廚處理加工食材的人工智慧以及自動化水平,提升新技術的應用和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海底撈選擇在2018年擴張高峰上市,目的是向公眾投資者展示了其過去極高的門店擴張,給投資者帶來樂觀的預期。但大量新店設立之後,能否儘快提高經營水平,以最快的速度收回投資成本,並開始為集團貢獻穩定的收入和利潤,則是未來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
04、市場表現如何?檢驗仍需時日
大河財立方《極刻》記者查詢資料發現,創始人張勇持有海底撈公司52%的股份,絕對控股;其妻子舒萍持股16%。夫妻合持股份達到68%。
張勇夫婦(圖片來自網絡)
早在2016年,張勇就敲響了「海底撈系」公司頤海國際登陸港股市場的金鑼,這次可以說是駕輕就熟。頤海國際上市時,張勇夫婦持有35.59%的股份,為頤海國際實際控制人。
數據顯示,今年下半年以來,大量內地企業赴香港交易所上市。7月12日一度出現一天之內8個公司同時敲鑼的盛況,甚至兩家公司共敲一個鑼。
在今年前8個月,香港交易所共迎來150家公司上市,比去年同期的103家公司上升46%;首次公開招股集資總額已達1876億港元,較去年同期的718億港元增加逾1.6倍。專家預測,2018年全年香港IPO市場的募資總額將超過2500億港元,較去年全年募資總額1290億港元幾乎增長一倍。
在香港上市最大的優勢是時間表可控,從意向上市到完成掛牌,一般只需要8~12個月即可完成。另外,由於香港在今年4月進行了一次大幅度的上市制度改革,「同股不同權」等一系列寬鬆政策釋放了企業的上市需求。政策更利於網際網路公司、新型行業模式公司IPO;在香港上市,也有助於企業後續更多的資本運作。
據悉,海底撈在香港上市時,底料供應商頤海國際對其關聯交易的比例佔到了50%以上,但港交所經過考察後發現,這一比例在逐年下降,說明公司管理層正在改善這一問題,所以也通過了其上市審批。這也是香港資本市場和內地資本市場有著不同的監管邏輯。
回顧來看,近期在港上市的幾個熱門公司開盤首日股價表現並不理想,如小米集團的首日破發、中國鐵塔的衝高回落等,9月20日上市的美團點評,首日收盤上漲5.29%已是表現不俗。海底撈的熱度是否能持續,還需「味蕾」與市場的雙重檢驗。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徐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