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2019年營收265.56億:96.3%來自餐廳,外賣業務增長近四成

2021-01-08 網易新聞

3月25日晚間,海底撈披露2019年度業績報告。

2019年,海底撈營收為265.5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69.69億元增長56.5%。稅前溢利為32.47億元,同比增長48%。公司擁有人應佔淨溢利為23.45億元,同比增長42.4%。每股基本盈利為0.44元,擬派發末期股息每股0.15港元。

96.3%收入來自餐廳

公告顯示,餐廳經營收入是海底撈的主要收入來源,公司於2019年貢獻總收入的比例為96.3%,金額從2018年的164.91億元上升到2019年的255.88億元,增長55.2%,主要由於2019年新開308間海底撈餐廳。

餐飲行業營收和利潤率受到門店數量、人均消費額、翻臺率、成本結構等指標的影響。

在翻臺率方面,海底撈從2016年的4.5次提高到2017年的5.0次之後,2018年仍保持了這一水平。2019年,海底撈的年內平均翻臺率依然相對穩定為4.8次╱天。

人均消費方面,海底撈的顧客人均消費均逐年提升,但提升幅度均不高。2016、2017、2018年海底撈顧客人均消費分別為94.5元、97.7元、101.1元。據業績公告,2019年的海底撈顧客人均消費上升到105.2元。

外賣業務增長近四成

除了經營餐廳外,公司還開展火鍋外賣以及調味料、食材銷售業務。

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火鍋市場外賣銷售、加工零售、酒水飲料和包間等營業額都發生了變動,呈上升趨勢。其中,外賣銷售額變動率達到12.4%,高於正餐市場外賣銷售額(10.67%),說明即時配送的發展給火鍋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

近年,海底撈的外賣業務有較大增長。據業績報告顯示,外賣業務收入從2018年的3.24億元上升到2019年的4.48億元,增長了38.6%,主要由於外賣訂單數量的上升。

海底撈2019年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從2018年12月31日的41.19億元大幅下降到2019年12月31日的22.22億元,主要反映業務擴張、償還租賃負債、償還銀行借款、股息分派及收購一間附屬公司的現金流出淨額的資本支出。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海底撈有銀行借款1.22億元。2019年,集團新增銀行借款1.22億元及償還銀行借款4.1億元。

就2020年的戰略規劃,海底撈在年報中表示,將繼續戰略性拓展餐廳網絡,包括進一步提高餐廳密度和進一步拓展餐廳覆蓋的地區。同時提升就餐體驗,繼續技術方面的投入,策略性地尋求收購優質資源,進一步豐富餐飲業態。

疫情對未來財務影響尚無法合理估算

2020新冠疫情爆發,餐飲行業無疑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中國零售與餐飲預計損失超10000億元。

由於疫情的影響,很多實體餐飲都選擇了關門歇業,其中就包括了火鍋龍頭海底撈。2020年1月26日,海底撈在官微上發布了一則休市通告,稱「即日起至1月31日暫停營業」。1月31日,海底撈再發通告,延長暫停營業時間,後續營業時間將視疫情發展及國家規定另行通知。

隨著疫情好轉,2月15日,海底撈宣布當天起北京、上海、西安、深圳、南京部分門店逐步恢復營業,但只開放外賣部分。

3月11日下午,海底撈火鍋官方微博宣布,其15個城市的85家餐廳將在3月12日起恢復營業。首批恢復營業的15座城市包括:成都、佛山、杭州、海口、呼和浩特、江門、茂名、南京、青島、三亞、廈門、台州、西寧、湛江、諸暨。

截至3月12日,海底撈堂食已暫停了一個半月。根據海底撈2019年半年報數據,海底撈在全國116個城市擁有550家門店。以此計算,85家門店的恢復運營,佔總門店數的約15%。

值得一提的是,據艾媒網此前報導,自1月26日海底撈暫停中國內地的門店營業,這家近兩千億港元市值的上市火鍋巨無霸的收入影響可能達到50億元。

對於疫情的影響,海底撈表示,公司已於3月12日起重新開放大部分關閉的門店,儘管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但上述門店的經營表現正在逐步改善。鑑於疫情情況的動態性質,董事認為財務影響於本公告日期並不能合理估計。

3月26日,海底撈股價一度下跌4.5%。截至發稿,海底撈股價下跌2.56%。

中金報告稱,新冠疫情給公司帶來短期壓力,將海底撈2020年淨利潤預測下調58%至15億元人民幣,目標價下調16%至37.80港元;維持強於大盤評級,該股仍有長期投資價值,預計2021年翻臺率不再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開店也將加速。註:該目標價較上日收盤有21%的上行空間。

艾媒諮詢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和鑑於海底撈的營收利潤情況,以及疫情下的經營影響,對海底撈未來一年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表示「不評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海底撈外賣收入增四成
    北京商報訊(記者 郭詩卉 於桂桂)8月20日,海底撈發布2019年上半年財報,財報顯示,海底撈2019上半年總營收116.9億元,同比增長59.3%,新開餐廳130家,顧客人均消費從100.3元漲至104.4元,一線城市的人均消費從106元增長至110元。
  • 海底撈營收增長54%二三線城市加速開店 說好的「消費降級」呢?
    摘要 【海底撈營收增長54%二三線城市加速開店 說好的「消費降級」呢?】9月3日,港交所披露信息顯示,海底撈已通過上市聆訊,同時更新了招股書。招股書顯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撈實現營業收入73.42億元,比上年同期(47.56億元)增長54.4%。
  • 海底撈的隱憂:2020年上半年收入下滑20%、預虧9億,質量問題頻發
    統計數據顯示,在春節疫情期間,78%的餐飲企業營業收入損失達100%以上;9%的企業營收損失達到九成以上;7%的企業營收損失在七成到九成之間;營收損失在七成以下的僅為5%,餐飲行業在面臨暫停營業,儲備物資過期損失的難題下,仍要解決房租人工、疫情防治物資採購等經營成本問題,疊加融資貸款難度加大,現金流處於極度緊張狀態。
  • 「火鍋第一股」的困局:店數是海底撈1.3倍,營收不足其3成
    海底撈 之後,另一火鍋巨頭呷哺呷哺發布2019年業績報告: 全年營收60億,增長27.4%; 此外,由於各種商業原因,2019年關閉共53間餐廳。 2019年呷哺集團全年總營收60.3億元,比去年增長27.4%,增長幅度保持得還不錯(2018年收入增長29.2%)。
  • 漲價的海底撈,降價的麥當勞,背後是近8成餐飲春節營收損失100%
    海底撈方面稱,「會持續考慮顧客需求、市場環境、運營成本等綜合因素,根據市場情況不斷優化,以回饋和感謝顧客對海底撈的支持。」研報預計,海底撈因疫情損失50億營收這不是海底撈第一次漲價了。2019年下半年,由於肉價上漲,海底撈就對一些熱門地區翻臺率較高的門店進行了提價,整體提價幅度為3%-5%。
  • 海底撈釋放危險信號!急速擴張後效率下滑,規模牌還能打多久?
    海底撈在港交所掛牌上市近日,海底撈發布了2019年未經審計的年報,實現營業收入265.56億元,而其截至年底的門店數量為768家。也就是說,去年海底撈單店平均收入高達3458萬元。不過,市界發現, 靚麗的財報下,是海底撈一二線城市門店增長疲軟和翻臺率整體下滑。
  • 海底撈「吐苦水」!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20%,門店網絡還在擴張
    無論是街邊小店,還是海底撈這種全國品牌,在今年上半年都被新冠推進了"坑"裡。 海底撈在7月6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本集團今年上半年收入對比2019年同期下降約20%,且相較2019年同期錄得約人民幣9.1億元的歸母利潤,本集團預期今年上半年將錄得淨虧損。 簡單來說,海底撈今年上半年不僅是收入下降20%,而且還虧了。
  • 太牛了,海底撈租金只有0.9%,瘋狂跑馬圈地的海底撈
    餐飲新紀元,讓你的餐廳經營更容易!餐飲實戰第一自媒體。導讀3月25日海底撈公布了2019年財務業績報表,從報表裡我們可以看出海底撈2019年依舊在瘋狂開店,但是海底撈的翻臺率卻有所下降,客單價有所提高!
  • 阜陽第3家海底撈來了!
    ↓ ↓ ↓一、2019年海底撈全年收入265.56億元今年3月25日,海底撈發布2019年年度業績,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65.56億元,同比增長56.49%,實現歸母淨利潤23.45億元,同比增長42.44%
  • 海底撈AB面:「虧損近10億」與「排號系統被擠爆」雙雙衝上熱搜
    但從海底撈公布的財報來看,今年上半年,海底撈顧客人均消費由2019年的104.4元上升至112.8元。與此同時,因疫情期間門店營業天數減少,海底撈平均翻臺率下降至3.3次/天,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達到43.48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1.3%,但其佔營收的比重則較去年同期上升2.6個百分點。
  • 海底撈:我「貴」了
    疫情成本主要指的是受疫情影響,海底撈各家門店復業桌數、接待顧客數量都受到限制,導致人力和部分食材成本上漲。而差異化定價,則是按照門店地理位置、當地消費水平等因素對菜品進行綜合定價。對於餐飲企業漲價行為,有些網友認為是餐廳在疫情之下合理的自救行為,認為「嫌貴可以不去」;有些用戶卻認為,工資沒漲價格卻漲了,餐廳成本不該由消費者來承擔。
  • 海底撈半年淨虧10億,股價卻瘋漲;肯德基暫停使用吮指廣告語
    截至2020年3月底,肯德基在中國已開設了6600餘家連鎖餐廳;截至2020年8月中旬,必勝客在中國開設2258家必勝客餐廳。 8月24日,美團點評盤中一度拉漲超10%,最高超過270港元/股,收盤價為265.8港元/股,市值目前約1.56萬億港元,折合2013億美元。美團點評同時成為港股第四大市值公司,僅次於阿里、騰訊、工商銀行。
  • 人力成本近80億元,海底撈發展新技術迫在眉睫
    3月25日晚,海底撈發布2019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海底撈實現營業收入265.56億元,同比增長56.5%;實現淨利潤23.45億元,同比增長42.44%。與2018年財報相比,2019年報在新技術上的成果收穫頗豐:2019年海底撈開設了3家新技術餐廳,其中包括首家海外新技術餐廳;機械臂自動上菜、中央廚房、智慧配鍋機=在多家門店小範圍應用;傳菜機器人已部署超過1000臺,大幅豐富顧客的就餐體驗;後廚清洗設備全球部署超過500家,讓後廚員工更輕鬆。
  • 一片土豆1.5元、一碗米飯7元,帳面躺著22億的海底撈還是漲價了
    由於2019年冬天肉價上漲,海底撈也對翻臺率高的熱門地區進行過價格調整,上漲幅度3%到5%。外界的風吹草動無不左右著餐飲企業的動向,而企業的損失則都體現在了消費者的帳單裡。帳面22億,另有21億信貸資金2019年海底撈財報顯示,去年共開設新店308家,其中286家在中國大陸,16家在中國大陸以外,全球餐廳總數已高達768間,相比去年增長64.8%。按照國金證券提供的數據,海底撈平均開一家門店需要投入800-1000萬元,那麼302家店鋪投入接近30個億。
  • 人力成本暴漲5成,海底撈部署的1000臺傳菜機器人夠用嗎?
    前段時間,海底撈發布2019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海底撈實現營業收入265.56億元,同比增長56.5%;實現淨利潤23.45億元,同比增長42.44%。   與2018年財報相比,2019年報在新技術上的成果收穫頗豐:2019年海底撈開設了3家新技術餐廳,其中包括首家海外新技術餐廳;機械臂自動上菜、中央廚房、智慧配鍋機=在多家門店小範圍應用;傳菜機器人已部署超過1000臺,大幅豐富顧客的就餐體驗;後廚清洗設備全球部署超過500
  • 肯德基母公司三季度淨利增長96% 外賣越來越掙錢
    多項指標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對其餐廳收入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漸減退,百勝中國的經營數據已幾近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同時,外賣業務在集團收入的比重變得越來越大。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還將全年開店數量目標由原來的800-850家提升至900家,表明其看好中國餐飲市場的決心。  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百勝中國營業收入為23.5億美元,同比增長1%;淨利潤為4.39 億美元,同比增長96%。
  • 2020全球餐飲品牌排行榜:肯德基第三,榜首營收相當於6個海底撈
    排名4-10位的分別是賽百味(Subway)、達美樂比薩(Domino's Pizza)、必勝客(Pizza Hut)、塔可貝爾(Taco bell)、唐恩(Dunkin')、海底撈、提姆霍頓(Tim Horton's)。海底撈以47.04億美元的品牌價值位居第九。
  • 海底撈2020:虧損10億、裁員上萬、老闆已套現近16億
    億,裁員上萬,翻臺率下滑、新加坡老闆套現近16億,這都是在海底撈上市2年內出現的。  2018年9月,海底撈在港股成功上市,在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交出60%、56%的營收同比增長和38%、42%的稅後淨利同比增長,喜人成績後,2020年上半年迎來首次虧損,暴虧近10億。  但股價卻走得異常風騷,目前港股市值已超過3200億。
  • 是什麼支撐起了3000多億市值的海底撈?
    01 火鍋行業普遍被資本看好 海底撈2019年收入達到265.56億元,23.45億元的淨利潤,給海底撈帶來了如今超過3000億元的市值規模。 其實,除了海底撈之外,其他的一些火鍋品牌,雖然有問題,但資本市場也都表現得很出色。
  • 海底撈半年報出爐:人均消費不降反增,外賣業務增長124%
    公告稱,本集團收入從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11694.6百萬元下降到2020年同期的人民幣9760.6百萬元,下降了16.5%。海底撈餐廳的經營收入是主要收入來源,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個月貢獻了總收入的比例為93.7%,金額從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11331.4百萬元下降到2020年同期的人民幣9150.7百萬元,下降了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