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晚間,海底撈披露2019年度業績報告。
2019年,海底撈營收為265.5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69.69億元增長56.5%。稅前溢利為32.47億元,同比增長48%。公司擁有人應佔淨溢利為23.45億元,同比增長42.4%。每股基本盈利為0.44元,擬派發末期股息每股0.15港元。
96.3%收入來自餐廳
公告顯示,餐廳經營收入是海底撈的主要收入來源,公司於2019年貢獻總收入的比例為96.3%,金額從2018年的164.91億元上升到2019年的255.88億元,增長55.2%,主要由於2019年新開308間海底撈餐廳。
餐飲行業營收和利潤率受到門店數量、人均消費額、翻臺率、成本結構等指標的影響。
在翻臺率方面,海底撈從2016年的4.5次提高到2017年的5.0次之後,2018年仍保持了這一水平。2019年,海底撈的年內平均翻臺率依然相對穩定為4.8次╱天。
人均消費方面,海底撈的顧客人均消費均逐年提升,但提升幅度均不高。2016、2017、2018年海底撈顧客人均消費分別為94.5元、97.7元、101.1元。據業績公告,2019年的海底撈顧客人均消費上升到105.2元。
外賣業務增長近四成
除了經營餐廳外,公司還開展火鍋外賣以及調味料、食材銷售業務。
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火鍋市場外賣銷售、加工零售、酒水飲料和包間等營業額都發生了變動,呈上升趨勢。其中,外賣銷售額變動率達到12.4%,高於正餐市場外賣銷售額(10.67%),說明即時配送的發展給火鍋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
近年,海底撈的外賣業務有較大增長。據業績報告顯示,外賣業務收入從2018年的3.24億元上升到2019年的4.48億元,增長了38.6%,主要由於外賣訂單數量的上升。
海底撈2019年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從2018年12月31日的41.19億元大幅下降到2019年12月31日的22.22億元,主要反映業務擴張、償還租賃負債、償還銀行借款、股息分派及收購一間附屬公司的現金流出淨額的資本支出。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海底撈有銀行借款1.22億元。2019年,集團新增銀行借款1.22億元及償還銀行借款4.1億元。
就2020年的戰略規劃,海底撈在年報中表示,將繼續戰略性拓展餐廳網絡,包括進一步提高餐廳密度和進一步拓展餐廳覆蓋的地區。同時提升就餐體驗,繼續技術方面的投入,策略性地尋求收購優質資源,進一步豐富餐飲業態。
疫情對未來財務影響尚無法合理估算
2020新冠疫情爆發,餐飲行業無疑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中國零售與餐飲預計損失超10000億元。
由於疫情的影響,很多實體餐飲都選擇了關門歇業,其中就包括了火鍋龍頭海底撈。2020年1月26日,海底撈在官微上發布了一則休市通告,稱「即日起至1月31日暫停營業」。1月31日,海底撈再發通告,延長暫停營業時間,後續營業時間將視疫情發展及國家規定另行通知。
隨著疫情好轉,2月15日,海底撈宣布當天起北京、上海、西安、深圳、南京部分門店逐步恢復營業,但只開放外賣部分。
3月11日下午,海底撈火鍋官方微博宣布,其15個城市的85家餐廳將在3月12日起恢復營業。首批恢復營業的15座城市包括:成都、佛山、杭州、海口、呼和浩特、江門、茂名、南京、青島、三亞、廈門、台州、西寧、湛江、諸暨。
截至3月12日,海底撈堂食已暫停了一個半月。根據海底撈2019年半年報數據,海底撈在全國116個城市擁有550家門店。以此計算,85家門店的恢復運營,佔總門店數的約15%。
值得一提的是,據艾媒網此前報導,自1月26日海底撈暫停中國內地的門店營業,這家近兩千億港元市值的上市火鍋巨無霸的收入影響可能達到50億元。
對於疫情的影響,海底撈表示,公司已於3月12日起重新開放大部分關閉的門店,儘管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但上述門店的經營表現正在逐步改善。鑑於疫情情況的動態性質,董事認為財務影響於本公告日期並不能合理估計。
3月26日,海底撈股價一度下跌4.5%。截至發稿,海底撈股價下跌2.56%。
中金報告稱,新冠疫情給公司帶來短期壓力,將海底撈2020年淨利潤預測下調58%至15億元人民幣,目標價下調16%至37.80港元;維持強於大盤評級,該股仍有長期投資價值,預計2021年翻臺率不再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開店也將加速。註:該目標價較上日收盤有21%的上行空間。
艾媒諮詢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和鑑於海底撈的營收利潤情況,以及疫情下的經營影響,對海底撈未來一年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表示「不評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