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支撐起了3000多億市值的海底撈?

2021-01-08 騰訊網

眾所周知2020年的餐飲行業不太好做,受到疫情的影響,大多數餐飲品牌都在虧錢,大品牌海底撈也不例外,2020年的財報也不好看,尤其是年中財報虧損較多,加上海底撈的加速擴張戰略,資金流出很多,那為什麼海底撈的市值仍然在3000億以上?原因是資本很看好。

01

火鍋行業普遍被資本看好

海底撈2019年收入達到265.56億元,23.45億元的淨利潤,給海底撈帶來了如今超過3000億元的市值規模。

其實,除了海底撈之外,其他的一些火鍋品牌,雖然有問題,但資本市場也都表現得很出色。

比如,呷哺呷哺在疫情之後就迎來了股價的上漲,大火鍋子品牌湊湊受市場熱捧,市值也突飛猛進。如今呷哺呷哺歷史新高,市值200億港元。

主營火鍋的主要食材之一蝦丸,魚丸的安井食品,上市後股價連翻11倍,成為過去兩年A股市場表現最強勁的上市公司之一。

港股市場中,主營火鍋底料的上市公司頤海國際,市值突破了千億港元,不僅沒有被海底撈的光環遮住,反而還憑藉自嗨鍋等創新產品打開新賽道。

股價在疫情之後反而一漲再漲,呈現全行業繁榮的景象。

上半年巨虧的海底撈,門店擴張仍然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財務數據並不好看。安井食品動態市盈將近90倍,頤海國際超過100倍,呷哺呷哺半年報虧損,這些企業都有一些問題,但這絲毫不影響資本對他們的喜愛以及看好。

未上市的公司也受到了資本的追捧,年初,巴奴毛肚火鍋獲得了來自番茄資本的近億元投資,持續以「產品思維」主攻高端火鍋市場;

火鍋燒烤食材超市「鍋圈」,更是在一年內完成4筆累計10億元人民幣的融資,投資者中包括了IDG資本、嘉御基金、不惑創投等大腕。2020年的前十月,其線下新增門店超過3300家,速度驚人。

2020年的火鍋賽道可謂是一場「血拼」,競爭十分激烈,原本以服務為優勢的海底撈在疫情的衝擊下,服務不再被那麼需要,它受到了外部環境與消費者需求變化這一影響,還有很多的競爭對手要與它刮分火鍋市場。

呷哺呷哺小火鍋,在2019年直營門店數量突破了1000家,營業收入也達到了90.30億元創歷史新高,但股價卻沒有上漲,反而下跌了將近20%。

呷哺呷哺在2016年創辦了「湊湊」高端火鍋品牌,主打奶茶火鍋聚會,2020年中報門店數量107家,2019年全年收入12億元,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響,但上半年收入仍達到了5.93億元,處於增長勢頭。呷哺呷哺也成為了2020年表現最好的餐飲上市公司之一,股價從最低5.03億港元上漲至最高19.90港元。

巴奴毛肚火鍋一直是以產品為主,走高端路線,因此巴奴的食材特徵及菜品的精緻決定了巴奴的產品定價高,這對於消費者來說也是可以接受的。

巴奴將自己的消費者定位在社會精英客群,相比於海底撈,巴奴更偏愛有更強支付能力的顧客,時間寶貴、不用排隊,且這些人都有很直接的消費意願。

以上這些火鍋品牌都能看出,他們的準備都非常充分,消費升級的趨勢特別明顯。

而對比,海底撈的經營模式與客群就比較局限。在價格方面不可能做到通吃,也不可能服務好所有的客群,湊湊、巴奴快速崛起,成為市場中受到矚目的對象。

02

海底撈的供應鏈是核心

視角回到海底撈,除了沾了行業的光,自身有什麼優勢呢?

那就是海底撈的供應鏈優勢。火鍋被資本看好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品類最容易形成標準化,最重要的還是菜品新鮮、賣相好。

有調查顯示,火鍋消費最為關注的也就是菜品,海底撈也早已經意識到菜品是火鍋店經營成功的關鍵,通過其龐大且嚴格的供應鏈體系和嚴格的管控,網羅全國範圍內的各類經銷商。

海底撈有專門負責供應鏈採購與配送的蜀海公司,這家企業不僅有採購體系,上萬個SKU,13個物流中心,還有自己的蔬菜種植基地、牛羊肉加工中心。

同時,蜀海還向海底撈提供服務,同時對外開放,為包括九毛九、西貝等200多家連鎖餐廳提供新鮮食材的供應鏈支持。

凡是能給海底撈供應食材的,其品質都會得到印證,一方面,自身的經營和發展也會得到助力。

比如安井食品,生產魚丸、蝦丸的企業,原本只出現在各家商場的凍貨區,如今火鍋市場的火爆,催生了一個更加火爆的消費場景,隨之而來的就是財務數據的飄紅。

有數據顯示,在2020年2月份到11月份,天貓平臺上的海鮮丸類、手抓餅、水餃等速凍食品,平均銷售額同比增長431%,其中,火鍋的重要食材海鮮丸類銷售額增長最高的月份甚至高達6217.1%,銷量同比增長為2582.3% 。

安井食品的扣非淨利潤,已經連續10個季度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水平,營業收入也保持了連續6個季度在15%以上。

到2020年的前三季度,這家企業靠著一個個的蝦丸魚丸,已經實現了3.4億元的扣非淨利潤,這也是火鍋產業鏈繁榮表現之一。

且火鍋供應鏈正在逐步從ToB向ToC轉化,比如領軍企業「鍋圈」在資本市場中受到熱捧。

鍋圈此前,已經擁有了十多年的餐飲供應鏈積累沉澱,並在2013年打造過小板凳火鍋,在ToB的火鍋食材供應鏈方面做過很多探索,構建了自己的上遊供應鏈資源優勢。

目前鍋圈與上遊近600家ODM/OEM工廠合作,並在此基礎上配套了物流體系,通過全國10大倉儲物流中心,冷藏、冷凍、常溫食材都能實現次日達。

對於任何一個想吸引更多消費者的火鍋企業來說,採購更好的食材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火鍋受到熱捧時,供應鏈企業的受益非常直接。

03

不斷切換場景,給海底撈更多可能性

因為疫情,限制了海底撈堂食的發展,但好在海底撈的供應鏈足夠強大,可以塑造出更多元化,多維度的消費場景,比如零售場景。

自熱鍋,在2016年開始流行,在2017年自熱火鍋銷量在各電商平臺開始呈現幾何倍數增長,2018年,頤海國際投入市場的自嗨鍋,首個品類上市不到一年,銷量就破億元。上市一年後,自熱火鍋就成為了頤海國際的第二大業務,增速超過6倍。2019年股東應佔溢利7.19億元,相比2018年大幅增長2.01億元。

這推動了頤海國際的股價自2018年之後一路上漲,從7.5港元上漲至最高134.1港元,漲幅高達十餘倍。這樣的市場表現,超越了同時期絕大多數中國上市公司。

除了來自海底撈穩定增長的火鍋底料採購之外,以自嗨鍋為代表的品牌食品的快速成長是股價爆發重要的支撐力之一。

因為疫情,很多消費者開始通過外賣、購買食材在家吃火鍋,從這時起,火鍋不再是一個只能堂食的品類,開始變得和其他中餐越發接近。

因為火鍋外賣受制於火鍋場景、火鍋特性、配送成本,以及消費者習慣等因素,一直沒有太大的突破,疫情之前,能夠提供外賣服務的門店極少。

而猝不及防的疫情,讓消費者們被動的嘗試在家吃火鍋,促使新的火鍋消費場景產生,因此火鍋外賣也成為了行業新的發展趨勢。

海底撈上半年外送業務佔總收入比重,從疫情前的1.6%快速增至4.2%,收入超4億元。

加入火鍋外賣行業的還有盒馬鮮生,9月底盒馬鮮生火鍋正式在全國盒馬鮮生上線,並加入到餓了麼平臺發售。

截至目前,頭部品牌鍋圈食匯在3年時間已在開出達500家門店;懶熊火鍋生鮮便利在2020年開店數量則達到800家。

海底撈2020年11月在北京開設了「食材自提店」,跟進火鍋食材零售市場。

目前,全國有類似的火鍋超市品牌已有十多個,鍋圈之外,還有諸如七掌柜、川小兵、九品鍋、火鍋青年等新玩家的入局。

市值3000億的海底撈之所以被資本看好就是因為以上這些原因,火鍋行業未來還會有一些新的業態出現,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相關焦點

  • 海底撈店長收入曝光,怪不得他們能做到1800億市值
    今年上半年,海底撈新開130家火鍋店,直營門店達到593家,這就是593名店長,光這些店長的薪水加起來一個月就要5000多萬人民幣。海底撈要多賺錢才能扛得起這麼高的開支?2019年前六個月,海底撈營收117億人民幣,利潤9億出頭,利潤率將近8個點,還不到中信建投的零頭。
  • 你不用擔心市值1500億的海底撈會倒閉
    話又說回來了,海底撈一向來是以服務著稱,火鍋材料也算上層,故而擁有一大群「撈粉」,即便是漲價6%,還是有很多「撈粉」光顧海底撈,許多海底撈連鎖店還是有排隊現象,可見海底撈的口碑其實還是真不錯的!不過,即便如此,還是有一部分消費者不賣海底撈的面子,對於海底撈上調價格非常不滿,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不去了唄!
  • 市值近2000億港元!海底撈是如何打敗這15萬家火鍋店的?
    與年年下跌的重慶火鍋形成對比的是海底撈。2017年,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下,海底撈從兩年前的300多家門店,一躍擴張到768家,2019年淨利潤達23億,穩居中國餐飲行業的頭把交椅,市值逼近2000億港元。
  • 除了海底撈,張勇的另一企業頤海國際也市值千億
    港股複合調味品上市公司頤海國際已衝上了千億市值,距離另一家複合調味料企業海天味業差了3000多億。這已經是中國調味料領域唯二市值千億的公司。背靠海底撈這棵大樹,頤海國際幾乎毫無懸念地迅速趕超各大對手,成長為行業巨頭。海底撈與頤海國際的雙輪驅動,共同構成了「海底撈系」穩步前進的動力源。【伴生海底撈,搭上「海底撈」高速列車】頤海國際與海底撈是同一隻枝蔓上結出的兩個大瓜。
  • 海底撈到底有多賺錢?
    海底撈店長月薪最高可達12萬元近日,中信建投證券社服首席的電話會議揭示了其中的秘密,海底撈設計了一個從月薪3000元漲至月薪12萬元的機制。中信建投的電話會議紀要顯示,海底撈初級員工的月薪約3000元,成長為店長後固定月薪約在35000元左右。
  • 海底撈上市,市值開盤破千億,2017年營收全球中式餐飲第一名
    商悟社9月26日今日,號稱「中華火鍋老大」海底撈在港交所上市,開盤即大漲超10%,市值一度突破千億,目前已回落到944.46億港元。據商悟社了解,海底撈2017年營收102億,淨利潤12億,在中國和全球的中式餐飲市場中均排名第一,海底撈品牌也被稱為是增長最快的中式餐飲品牌。據海底撈最新招股書披露,2018年上半年海底撈營收73.4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4.4%,淨利潤6.47億。海底撈是唯一一家營收超百億的中餐企業。
  • 海底撈放大招:市值暴漲近100個億!
    日前,有網友在社交媒體爆料稱,吃一頓海底撈明顯錢花多了:人均消費漲到了200元左右,連一碗米飯都漲到了7元。一時之間,海底撈復工後漲價衝上了熱搜,引來網友熱議。市場關注熱度提升下,海底撈出面回應。據新京報報導,海底撈公共事務部相關負責人回復稱,因人力、採購及消毒等成本增加,北京門店菜品統一漲價6%,其他各城市實行差異化定價。不過,漲價一事對資本市場反而是利好刺激。4月7日,港股市場收盤,海底撈股價漲超4.8%,連續兩日,海底撈市值飆升近百億。
  • 海底撈「二號人物」是誰?從月薪800服務員做到總經理,身家200億
    目前中國的火鍋店多如牛毛,要說服務態度最好的,當屬海底撈了。不知不覺中,海底撈的市值已經突破3000億大關了,對於一家餐飲公司來講,取得這樣的成績還是殊為不易的。就拿「老字號」全聚德來講,即使品牌歷史悠久市盈利也就在幾十倍左右,估值不會太高。因為傳統的連鎖餐飲品牌很喜歡用加盟模式,很少有全部直營,所以這也限制了品牌的發展,而海底撈算是市場中的另類了。
  • 中國火鍋底料第一品牌:專門給海底撈提供火鍋料,公司市值385億
    就目前而言,國內最知名的火鍋店品牌是海底撈,而海底撈自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後,也創造了許多的紀錄,一舉成為我國市值最高的餐飲類上市公司,也是我國第一家市值突破1000億元的餐飲公司。而在海底撈的背後,則同樣有一家專門為它提供火鍋底料的公司,這家公司就是頤海國際。而作為海底撈火鍋底料的獨家供應商,同樣在香港上市的頤海國際目前總市值也有430.28億港元(約人民幣385億元)。
  • 海底撈上市,市值逼近必勝客+肯德基+小肥羊…但有人「撈一把就走」
    當時的張勇和舒萍一定想不到,因為他們,「海底撈」三個字從四川的麻將桌,走上了火鍋餐桌,從小小的簡陽走向全國,走向海外,9月26日,正式登陸香港市場,市值突破1000億港元!開盤時,海底撈報18.8港元,較發行價大漲5.6%,隨後繼續大漲,上午9:40前後,海底撈股價報19.64港元/股,漲幅超過10%,市值也衝破千億港元(1040億港元),和擁有肯德基、必勝客、小肥羊等連鎖餐飲的百勝中國(133億美元市場)相當。
  • 一家靠壯陽藥和保險套撐起3000億市值的公司?
    中籤一手,當天最高能賺2600多港元。其上市次日股價表現雖不如首日亮眼,但盤中漲過120港元,最終收於112.2港元,總市值3508.59億港元,較已上市6年的阿里健康高出近150億,1050億市值的平安好醫生更是被遠遠甩在了後面。作為網際網路醫療領域的後浪,京東健康憑什麼值這麼多錢?
  • 京東健康:一家靠壯陽藥和保險套撐起3000億市值的公司?
    摘要 【一家靠壯陽藥和保險套撐起3000億市值的公司?】中籤一手,當天最高能賺2600多港元。>高出近150億,1050億市值的平安好醫生更是被遠遠甩在了後面。
  • 海底撈敗訴:海底撈狀告河底撈敗訴,你怎麼看?
    海底撈發布2020年上半年業績,虧損近10億,近5年,唯一的大幅虧損!但奇怪的是,半年報公布之後,海底撈市值不跌反漲,目前市值達到2400億!當然,離海天醬油5000多億市值還有相當的距離。海底撈解釋業績下滑和虧損原因主要受到長時間疫情的影響。這個解釋跟北京的全聚德烤鴨業績下滑的解釋如出一轍。
  • 海底撈(港股06862)創出歷史新高38.1港元,市值突破2千億元
    海底撈(港股06862)創出歷史新高38.1港元,市值突破2千億元 來源:金融界網站時間:2019-10-17 16:52:20 10月17日消息,海底撈(港股06862)創出歷史新高38.1港元,市值突破2000億港元。
  • 背靠海底撈,中國火鍋底料大王出現,市值超過1300億港元
    隨著行業快速發展,不僅誕生了海底撈、呷哺呷哺、小龍坎等知名品牌,還有一家調味品公司「頤海國際」悄然崛起。它是海底撈火鍋底料供應商,截至9月1日,其市值已超過1300億港元,在調味品行業中僅次於海天味業。
  • 市值率先暴漲135億!全國550家門店,海底撈僅恢復85家
    3月7日,在通過網絡方式舉辦的主題為「走出至暗時刻」的首屆新冠肺炎多學科論壇上,鍾南山、曾光、張文宏等防疫一線的權威專家普遍認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已經基本得到控制。張文宏表示,我國除湖北以外的地方,新冠肺炎病死率能保持在較低的水平,關鍵在於多學科救治。
  • 火鍋湯底驚現老鼠背後,呷哺呷哺遭海底撈夾擊,市值一月蒸發44億
    一方面是股價急速下跌,市值快速縮水,「連鎖火鍋第一股」地位不保;另一方面,呷哺呷哺屋漏偏逢連夜雨,被爆出「老鼠火鍋」事件,品牌聲譽嚴重受損。9月6日晚,山東濰坊一家呷哺呷哺火鍋店火鍋湯底中驚現老鼠。隨後,一則火鍋湯內夾出老鼠的視頻在微博上熱傳。
  • 曾豪言3000億市值,如今僅200億,「中國的3M」何以墜落?
    該公司八年間成長為A股赫赫有名的「白馬股」,市值最高超千億元。四年前,鍾玉更是豪言,康得新市值將會達到3000億元。   但過去兩個月,這家曾備受資本追捧的明星公司急速墜落,市值縮水60%。   過去一年多,康得新股價從最高的26元,跌至1月23日的5.73元,市值蒸發逾800億元。
  • 海底撈市值突破3千億,最大贏家不是老闆張勇,而是打工妹楊麗娟
    不知不覺中,海底撈的市值突破了3千億大關。一個餐飲公司可以達到這樣的高度,還是讓不少人吃驚。因為過去餐飲公司一般的估值都不會太高,比如說全聚德這樣的老品牌,市盈率都是十幾倍左右。因為過去的連鎖餐飲店,不管是直營的,還是加盟的,他們的商業模式天花板非常明顯。不過海底撈卻是一個另類,張勇設計的獨特商業模式,讓這家公司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 去年四季度淨利翻番,萬華化學市值突破3000億
    記者 | 莊鍵1萬華化學(600309.SH)去年四季度淨利大增,股價也創歷史新高,市值站穩3000億元關口。1月6日收盤後,萬華化學披露業績預告稱,隨著全球化工行業的下遊需求在三季度末出現好轉,部分地區需求快速增長,其主要產品銷量提升且銷售價格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