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位於北京望京誠盈中心7號樓的康得新大樓戒備森嚴。當天上午,約四十位債權人從全國各地趕到北京,來這裡參加債權人會議。
債權人持有的「18康得新SCP001」超短期融資券,本應在今年1月15日兌付。
對於這些債權人而言,這個年關難過。
儘管康得新(002450.SZ)董事長鍾玉表示,將會在3月31日之前償還債務,並承諾提供個人連帶責任擔保,但康得新目前的亂局仍令人擔憂。
短短數月,這家有著「中國的3M」之稱的新材料巨頭屢遭重創:債務違約、董事長傳聞失聯、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被ST。
自2010年上市以來,在鍾玉的帶領下,康得新在新材料領域異軍突起。
該公司八年間成長為A股赫赫有名的「白馬股」,市值最高超千億元。四年前,鍾玉更是豪言,康得新市值將會達到3000億元。
但過去兩個月,這家曾備受資本追捧的明星公司急速墜落,市值縮水60%。
過去一年多,康得新股價從最高的26元,跌至1月23日的5.73元,市值蒸發逾800億元。
康得新的困境是中國民營企業過去一年境遇的一個縮影。對陷入泥潭的實體民企而言,2018年的冬天異常寒冷。
由於宏觀經濟環境惡化,監管層加速「去槓桿」,銀行抽貸,金融機構不再輸血,這一系列「組合拳」導致能源企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百億帝國亦在瞬間崩塌。
這一年,晨曦集團、大海集團等行業巨頭已轟然倒下;寶塔石化、永泰能源、陽光凱迪等公司仍在苦苦掙扎。
2019年,死亡名單上的數字仍在增加。下一個倒下的,會是康得新嗎?
危機四伏
在債權人會議上,鍾玉承諾對債券追加個人連帶擔保,可通過應收帳款、銀行支持、引進戰投等方式,逐步償還債務。
但對這位康得新「一把手」的承諾,部分債權人表示懷疑。
對現年69歲的鐘玉來說,過去三個月或許是他從商生涯中最黑暗的日子。
創業初期,他曾給自己定下一個原則:「別人做的我不做,別人做得好的我更不做,我做的是別人所沒有的,我做的就不讓別人追上。」
20年來,在預塗膜、光學膜、碳纖維等新材料領域,這家成立於2001年的新材料巨頭曾多次突圍成功。康得新不僅讓國內頂級專家側目,更打破外資公司在這些領域長達數十年的壟斷。
作為中關村第一批創業者,這位特種兵出身的企業家有著堅忍的意志力。
但讓他未曾想到的是,在將康得新打造成新材料領域的巨擘之後,該公司依然逃脫不了債務黑洞。
和其他陷入困境的民企一樣,導致康得新陷入泥潭的亦是債務違約。
1月15日,康得新發布公告稱,因流動資金緊張,2018年度第一期、第二期超短期融資券的到期兌付存在不確定性,公司正在加速回款進行資金安排,計劃近期予以兌付。
其中,2018年度第一期債券正是「18康得新SCP001」,總額為10億元,發行期限為270天。當晚,康得新未能按期足額償付本息。
六天後,另一支名為「18康得新SCP002」的債券亦未按期償付本息,構成實質違約。該債券發行總額為5億元。
事後,康得新的解釋是,去年四季度以來,受宏觀金融環境及銷售回款緩慢等諸多因素影響,該公司的資金周轉出現暫時性困難。
但這個理由無法令人信服。
2018年三季度報顯示,截至去年9月30日,康得新帳面期末貨幣資金約150億元,現金餘額達143.13億元。除了帳面資金,該公司帳面上還有超過42億元的可出售金融資產。
擁有百億現金,卻無法兌付15億元到期債券,康得新的舉動令人生疑。這個謎團在1月21日得以揭開:資金被大股東佔用。
有機構人士現場質問鍾玉,佔用資金是否達到100億元。鍾玉的回答是,沒有到100億元,具體金額等證監局核查意見為準。
早在去年6月,康得新的危機已經開始顯現。6月1日,康得新股價遭遇閃崩,隨後緊急停牌。
停牌期間,去年10月29日,因未披露股東間的一致行動關係,康得新、康得集團、實際控制人鍾玉及中泰創贏、中泰創展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這導致康得新在去年11月6日復牌後,連續三個跌停。截至1月23日,短短兩個多月,這支「白馬股」遭遇拋售,市值從復牌時的500多億元,跌至僅202億元。
進入2019年,康得新的債務危機仍在發酵。
1月4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的一份民事裁定書顯示,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於2018年12月7日裁定認為,即日起查封、扣押或凍結被申請人康得新、張家港康得新、康得集團、鍾玉價值約7564萬元的財產。
兩天前,一則公告將這家新材料巨頭向深淵再推一把。
1月21日,康得新公告稱,該公司22個銀行帳戶被凍結,其中5個屬於主要帳號。同時,不排除後續公司其他帳號或資產被凍結的情況發生。
次日,康得新停牌。又次日,「康得新」變成「ST康得新」。
擴張之禍
面對當前的困局,鍾玉或許會想起4年前的豪言。2015年中,他曾放言,未來三年,康得新市值要到3000億。
彼時,康得新的市值約為500億元。在當時A股市場中,AB股市值在3000億元以上的僅有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和中國中車等9家公司。
在他的規劃中,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於康得新未來的三大布局:3D智能顯示、新能源電動車以及新材料業務。
如今,三年期已過,康得新深陷債務危機,市值僅剩200億元。這位中關村狂人當年的豪言壯語,成為持有康得新股票的34隻公募基金眼中的地雷。
康得新的債務黑洞仍在擴大。倘若兩個月後未能兌現兌付承諾,這家新材料巨頭或將徹底失去資本市場的信任。
在鍾玉發出3000億豪言之後,康得新猶如一臺裝上強勁馬達的機器,奪路狂奔。
截至目前,康得新擁有三大主營業務,六大生產基地,全球布局九大研發中心,擁有100多個細分類別,超過1000多種產品,主要客戶超過1600家。
它的客戶群包括奔馳、寶馬、蘋果、三星、茅臺、五糧液、GUCCI、CHANEL等知名公司。
憑藉在高分子材料領域的競爭實力,康得新被稱為「中國的3M」。
3M公司成立於1902年,距今117年,總部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
這家全球多元化科技企業以勇於創新、產品繁多著稱,覆蓋各行各業。在去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排名中,3M位列第376位。
對於康得新,鍾玉對標的公司之一正是3M。此前,在預塗膜、隔熱膜等細分領域,康得新成功擊敗包括3M在內的外資新材料巨頭,實現進口替代。
去年2月,康得新還將觸角伸向海外,發起對美國先進材料企業Boyd Corporation(寶德)100%股權的收購,價格為2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0億元。
資料顯示,寶德是一家熱管理和環境密封解決方案領域的設計和製造商,提供精密橡膠、塑料、金屬、柔性環境密封和能源管理解決方案。
該公司的客戶分布在電子工業、移動計算、醫療技術、運輸、航空航天和其他B2B以及消費關鍵型行業,在全球擁有26個生產基地。
但7個月後,由於中美貿易摩擦,收購項目在美國審批的困難程度加大,康得新宣布終止收購寶德。
在宣布終止收購的前一天,寶德母公司Genstar Capital宣布已完成將寶德出售給高盛旗下一家公司。
目前,康得新重點布局的領域是碳纖維市場和3D裸眼顯示領域。有券商甚至認為,在這兩個領域的率先布局,未來有望再造一個「康得新」。
但碳纖維猶如一個吸金黑洞,「白馬股」康得新因此被拉下神壇。
鍾玉決定布局碳纖維市場是在2013年。
當年,作為康得新控股股東,康得集團決定入股中安信科技。後者成立於2011年,其主營業務是研發、生產和銷售工業及民用碳纖維。
起初,康得集團在碳纖維領域的布局,康得新置身事外。直到2017年,鍾玉決定讓康得新參與到碳纖維業務布局中。
當年10月18日,由康得集團、康得新、榮成國資三家一起投資了康得碳谷,三家公司的出資分別是90億元、20億元和20億元。
康得碳谷項目預計總投資500億元。這個未來全球最大的高性能碳纖維生產基地,計劃於2023年建成,年產能為6.6萬噸。
不過,康得集團的募資並不順利。
去年5月18日,康得新在回復深交所問詢函中稱其20億增資款已到位,榮成市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出資的20億元也已到位,唯獨大股東康得集團的90億元僅到位2億。
此次風波讓外界對康得集團的資金實力產生疑慮。
去年5月,康得新在《關於深交所問詢函回復的公告》中披露,康得集團總資產為175.58億,淨資產25.37,利潤總額僅為1.08億,對應資產負債率高達85.56%。
但此時,康得碳谷項目「一期工程已經開工建設,核心設備合同已籤訂完畢」,康得集團騎虎難下。
有券商人士分析稱,迫於無奈,鍾玉決定先從現金流充沛的上市公司康得新「借用」資金。
但大股東佔用資金的違規做法,被監管機構盯上。
在1月22日的債權人會議上,鍾玉首次承認,上市公司和集團的資金確實存在混用情況。
而大股東對上市公司資金的佔用,除了股票質押補倉,主要用於投資的正是碳纖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