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抗疫名醫艾芬的醫療事故糾紛讓愛爾眼科登上了2021年第一個交易日的人氣榜首位。不過,這種「人氣」顯然並不能給公司股價帶來好處。
1月4日一早,愛爾眼科通過其官方微信、微博回應稱,艾芬右眼視網膜脫離與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開盤後,公司股價仍大跌逾10%,此後略有回升,截至午盤痛失3000億市值寶座,半日蒸發14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愛爾眼科對於新年第一個交易日的「股價滑鐵盧」似乎早有預料。4日清晨,董秘吳士君便在媒體採訪時表示,即使股價短期有波動應該也不會改變長期趨勢,眼科賽道仍坡長雪厚。
3000億市值寶座沒了
3000億市值得而復失,只隔了一個元旦假期。
2020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愛爾眼科收漲1.41%,股價再創新高,市值突破3000億關口;而2021年第一個交易日,在創業板指大漲3.67%、727股「開門紅」的情況下,愛爾眼科卻成了「唱反調」的那個,市值滑落3000億寶座。
截至午間收盤,愛爾眼科報71.36元/股,跌4.71%,市值2941億元,半日成交61.76億元。不過公司股價雖然滑坡,但與市場普遍預期的「20cm」的跌停板相比,跌幅仍十分克制。
圖片來源:Wind
「愛爾眼科是機構抱團的牛股,只要機構之間不產生重大分歧,股價走牛的趨勢暫時不會改變,但一旦出現巨量成交,機構產生分歧,則股價短期可能急跌。」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丁臻宇告訴中國財富。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本周,愛爾眼科還有0.32億股即將解禁,解禁市值達到23.66億元。對此,丁臻宇分析,醫療事故糾紛疊加解禁股壓力,預計愛爾眼科的短線表現不容樂觀。
「艾芬失明與本次白內障手術無關」
新年開局失利,抗疫名醫艾芬曝光的白內障手術風波顯然是愛爾眼科的最大「黑天鵝」。
2020年12月31日,因此前抗擊疫情而廣受關注的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在社交網絡發文稱,自2020年5月在武漢愛爾眼科醫院進行人工晶體植入手術治療白內障後,視力更差,甚至出現視網膜脫落,「右眼幾近失明」。她認為比起2.9萬元治療費用的晶體手術,自己更需要的是幾百塊錢的雷射治療;並同時披露愛爾眼科術前檢查不仔細,未及時發現視網膜問題等不規範行為。
當晚,武漢愛爾眼科醫院便在其官方微博聲明,艾芬的術前檢查、手術和術後複查等各環節均符合醫療規範。其中,由「患者自主提供」的三甲醫院術前B超和OCT檢查結果均顯示眼底視網膜平復;術後複診結果也顯示,患者視力較術前明顯提升,眼底視網膜平復。
針對該聲明,艾芬於2021年1月1日下午回應,「1.不是自行提供的術前B超和OCT結果,是根據愛爾的要求在我院做的。2.這兩個檢查有沒有異常和眼底視網膜平復不是一個概念;3.我的白內障病變程度很輕,根本遮蓋不了視網膜周邊。4.希望愛爾醫院公布我的正確的術前白內障照片。」此外,艾芬還表示,「希望愛爾有一個誠實解決問題的態度,而不是私下想找我『聊聊』。」
1月2日上午,愛爾眼科通過其官方微信表示,集團對此事件高度重視,已迅即成立集團調查工作組,於2021年1月1日連夜趕赴武漢進行調查。
1月3日,公司董秘吳士君在接受紅星資本局採訪時表示,由於艾芬的白內障遮擋,現行醫療條件並不能檢查出艾芬眼底視網膜的問題。
1月4日早間,愛爾眼科分別在其官方微信、微博發布《關於艾芬女士診療過程的核查報告》,表示艾芬右眼視網膜脫離與本次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其手術過程順利,無併發症;視網膜脫離發生在白內障手術5個月後。
不過該報告也同時指出,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在診治過程中的確存在僅有術後第一天的複查記錄、未明確交代術後複查時間、術後其他時間的複查未掛號也未作病歷記錄,以及主診醫生未按醫院規範規定及時上報不良事件等問題。
同樣在4日清晨,吳士君接受媒體採訪稱,目前仍未與艾芬取得直接聯繫,希望能有機會與其直接溝通,為她請全國的專家進一步會診和診療,公司也願意一起請權威第三方鑑定。
董秘:股價短期波動不改長期趨勢
對於4日開市的股價表現,吳士君已提前給市場打下「預防針」,表示即使股價短期有波動應該也不會改變長期趨勢,眼科賽道仍坡長雪厚。
針對董秘的這一表述,丁臻宇認為,雖然「表達很藝術,但『坡長雪厚』也從側面說明公司前行難度不斷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的醫療事故風波中,艾芬所做的「高端多焦晶體」曾作為愛爾眼科白內障手術業務升級的「轉型案例」被提及, 而白內障手術自2018年以來一直佔到愛爾眼科收入的20%左右,毛利率維持在40%左右,是公司的最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不過,由於2020年疫情影響,愛爾眼科白內障手術的毛利率截至去年6月已降至31.06%,一季度期間,公司業績也曾出現大幅滑坡,在此期間股價持續震蕩。
自2009年登陸創業板至今,愛爾眼科通過聯合社會資本設立多隻產業併購基金進行擴張,截至2019年底共計擁有境內醫院105家、門診部65家,產業基金旗下醫院275家、門診部37家,實現了市值從69億元到3000億元、營收從6億元到99.9億元的飛躍,但同時,公司在瘋狂併購過程中也已多次遇到醫療糾紛。
2014年6月,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就被曝出有10天內2名病人相繼死亡;2019年,有網友在知乎曝光成都愛爾眼科違規為曾是抑鬱症患者的自己做了近視手術;此外,瀋陽、重慶等地的愛爾眼科醫院也曾發生過類似事件。
在去年12月29日的機構調研中,愛爾眼科在回答「如何把控醫療事故」的問題時曾表示,醫療質量是愛爾的生命線,公司醫療質量一直把控得很好,一些標準高於國家標準,並落實到位,所以事故率和糾紛率極低,風險控制體系不斷完善,公司也投保了醫療責任險。
今日盤前,吳士君重申,這些年,愛爾眼科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對醫療質量和服務質量更加重視。「當然了,隨著醫院業務量增大,任何醫院都可能會出現疏漏。這次事件,也促使我們進一步彌補缺陷,在更高標準上提高醫療質量和管理水平,所以說,也不完全是一個壞事。」
原文轉自:中國財富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