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別字」、「計算粗心」這樣的錯誤在小學階段尤其是小學低年級階段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有些孩子特別是有些讓我們覺得「很聰明」的孩子往往總是會在這樣看似不大的問題上掉鏈子,總是差了那麼一點點。這個問題是很多老師和家長甚至是孩子自己也一直苦難不已的問題。
作為過來人,我家孩子也多少存在過這種情況,不過孩子主要是計算問題,錯別字情況比較少但是也的確遇到過,所以這裡有一些經驗可以分享一下。
可能的原因分析
1、客觀原因
所謂的客觀原因是因為漢字本身的構成就存在容易混淆、寫錯的問題。比如說同音不同意、比如說近義詞,比如說字的本身結構就複雜等等。
例如「安裝」vs「按裝」、「自暴自棄」vs「自抱自棄」、「鍛鍊」vs「段煉」或「鍛練」、「震撼」vs「震憾」、「即使」vs「既使」、「嘔心瀝血」vs「嘔心瀝血」、「金榜題名」vs「金榜提名」……
很多字的本身意思、字形的確客觀上就容易讓孩子出現混淆。
比如我孩子之前出過一個上面的問題「鍛鍊」他就一直寫成「鍛練」,這個問題我們一直也沒注意到,直到孩子有一次參加聽寫大賽的時候正好就錯在了這裡我們才發現這個問題,其實對於我們一些成人來說,有些人也分不清楚了,這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對「鍛鍊」這個詞的理解本身就夠準確,所以才會出現模糊了「練」和「煉」的區別。
2、主觀原因
考試的時候精神會比較高度的緊張,這時候容易出現的一種情況就是「腦子比手快」或者說「首腦失步」。什麼意思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看看自己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以過去語文考試最常見的第一題看拼音寫漢字為例:
孩子看完第一個「朋友」之後就開始動筆了,但是其實孩子在寫的時候他的眼睛、腦子可能已經開始看下面的「螞蟻」或者右邊的「父母」,這個時候雖然他的手眼是在完成「朋友」這兩個字,可是他的腦子卻已經「不在線」了。
這類問題還容易出現在寫作文或者長句上——主要精力放到了「接下來」要寫、要思考的東西。
還有一種小學生常見錯誤,不過這個問題在期中期末比較少見,日常倒是會遇到——老師、試卷明明考察的是書本上的字詞,但是孩子寫的是「同音字詞」老師給判錯了。這點上就題目本身來說可以不算錯,但是就孩子掌握情況來說應該可以算錯。
上面這些原因屬於「想好了再動筆」可是「腦子不在線」;還有一個比較常見主觀原因就是「沒想好就動筆」或者「邊想邊動筆」。
解決辦法
1、日常堅持聽寫和必要的懲罰
聽寫這件事情不是現在才有的,三十多年前我的語文老師每一課的課後都會要求家長給孩子聽寫,並且老師也會隨堂聽寫檢查孩子們的字詞掌握情況。直到今日這種要求我相信絕大多數老師還是會保留的。
父母聽寫的時候我這裡有幾個建議(劃重點):
第一個是不要僅僅局限於課後的生字詞,還應該從課文裡找孩子可能不認識、不熟悉的字詞。
第二個是孩子有寫錯的不要管他的藉口是什麼,至少罰寫10遍,然後第二天聽寫的時候要再檢查一遍。
第三個是不要一個一個的讀給孩子聽,一二年級我建議可以嘗試三個三個的讀,再高年級的時候可以嘗試四個或者五個連讀,而且只讀2遍,最多不要超過3遍,如果你的孩子能夠再五個連讀的時候還能寫完,那麼你家孩子的短暫記憶能力已經是非常優秀的,如果能達到6、7個都能記住的話那絕對是鳳毛麟角的存在了。這點是可以訓練的。我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到現在基本上如果是兩字詞我六七個連讀,重複兩遍讓孩子寫孩子大都是能夠寫完的。
第四個是捎帶檢查孩子對詞的理解,確認孩子是否真的知道字詞的本意。
2、注重字詞的理解
因為現在不少孩子在聽、讀上接觸的比較多,而字詞這種東西其實是可以在不斷地「磨耳朵」過程中慢慢積累的,這是可以提升孩子的「語感」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孩子就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孩子並未清楚詞彙的本來意思但是他的語感告訴他這裡用這個詞會更好。這點最典型的就是「成語」的亂用。
所以有必要給孩子看一些成語故事,或者書或者視頻(推薦看書),而日常遇到的詞語的時候最好給孩子關注一個思想——以字典解釋為標準。這個是很重要的思想也是一個很有用處的習慣。很多孩子嫌麻煩,寧願直接問大人或者網上一搜也不願意去查。這點不好。
我家孩子自從學了使用新華字典之後,這幾年來日常上學的時候書包裡總是背著一本字典的!養成查字典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3、練字
關於練字的問題不要聽什麼孩子小手腕沒勁之類的,從一年級就可以開始!因為這不僅僅關係到孩子的字寫得是否好看、規範,更重要的是可以給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坐姿、執筆姿勢,如此才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孩子日後因為坐姿、握筆等問題造成的不必要疲勞、疲憊甚至是視力的損害。
那麼練字為什麼會對「錯別字」問題有幫助呢?同樣的,我這裡也提幾個練字的建議:
第一個是坐姿、握筆姿勢的要求不多說了。
第二個是家長要幫助孩子分析一下字詞的結構。說真的我們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把字寫得好看,但是我相信大多數家長是能夠知道如何寫的更好看,最起碼的「橫平豎直」肯定知道吧?而分析字的最基本的流程就是一個字的結構。這種分析會有助於孩子在書寫的時候對整個字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形成習慣之後,在認真書寫的過程中他就會注重每一個筆畫起始位置,進而也就確保書寫正確率。
第三個是日常可以就「書法」問題形成一個討論的氛圍,也就是有事兒沒事兒的時候跟孩子討論一下一個字怎麼寫會更好看,也可以就一些寫的好的字去分析分析。
4、專項練習
這種事情主要是做一些教輔資料,資料太多了,比如配套課本的「默寫能手」比如任意一套配套試卷後面都會有字詞專項,比如網上隨便都能搜到針對某個版本、學期的字詞練習,裡面既有生字詞的也有同義字、同義詞、反義詞等等練習。
日常做做查漏補缺還是很好的。
5、日常提醒孩子養成「想好再動筆」的習慣。
這樣做的本身無論是對哪一科都會降低各種「塗改」、「筆誤」的概率。
最後想要提醒的是改正這些問題是需要一個時間和過程的,家長有點耐心,不要太過急躁,當然,必要的懲罰我認為還是有必要的,不過還是要注意量,因為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輔助孩子強化認識而並非單純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