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節」來臨,中國人該過聖誕嗎?清北博士曾聯名抵制:崇洋媚外

2021-01-09 山河獵人

「文化侵略」是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對另一個國家或者說另一個民族通過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從而達到徵服的一種行為。但是這個概念其實是一個有爭議的概念。因為文化涵蓋的面特別廣,涉及的東西也很多。目前能夠被證明的範疇,只有「教育」和「宗教」這兩件事上屬於文化侵略,但在其他的文化領域,則並非都是文化入侵,需要進行全面的分析才能斷定,但就算有過分析,也不能完全實證。就比如這個「聖誕節」,你會認為它是文化入侵嗎?

西方春節——聖誕節

聖誕節是西方傳統節日,「Christmas」這個英文翻譯過來其實是「基督彌撒」。但這個節日最早的時候和基督教沒有關係,它源自於古羅馬人迎接新年的「農神節」,是因為基督教盛行羅馬帝國後,這種民俗節日才被納入了體系當中。同時被賦予了另一個含義,那就是慶祝耶穌的誕生。不過有相關專家表示,其實耶穌並不是在這天出生, 他應該出生在春天,所以「聖誕節」向來都擁有著迷幻的色彩。

聖誕節的文化輸出,十九世紀開始流傳中國,二十一世紀初巔峰

不過就算如此,也抵擋不了「聖誕節」是輸出,本來是西歐地區的一個傳統節日,因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的傳播,聖誕節也跟著出走了世界,並且因為基督教的三大分支,還擁有不同的文化概念。十九世紀初的時候,聖誕卡的流行,聖誕老人的出現,使得聖誕節開始逐漸流行起來,這些聖誕習俗在北歐發家,最終擴散到了整個歐洲,和美洲,並且衍生和拓展豐富了這個節日,形成聖誕文化。等到十九世紀中期和後期的時候,亞洲的日本和韓國以及中國都開始受到這個節日的影響。

中國人過不過聖誕節?

不過中國真正開始流行聖誕節,應該還要說到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的交流增多,文化的交流也隨之而來,聖誕節就是在這個情況下流入中國。 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初,聖誕節已經結合了當地的習俗,並且發展日趨成熟,很多中國人都在過這個節日,就比如平安夜吃蘋果(全世界只有中國人平安夜吃蘋果),聖誕發紅包等等。但就又有一個問題來臨,那就是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

清華北大等名牌博士生曾聯名抵制聖誕節

如今思想解放後,很多人都認為聖誕節如今已經褪去了宗教外衣,如今的它更多的是代表一種娛樂性,屬於自娛自樂,跟風歡慶,並不需要那麼注重,想過就過, 不想過就不過。不過另一種觀點則是不要過聖誕節。最出名的無非就是06年的時候,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等名牌大學生的博士後一起寫了一封公開信,要求中國人抵制聖誕節,抵抗「西方軟實力」的入侵。他們在觀點上警示,「在中國慶祝聖誕節的人正在做西方傳教士100年以前沒有完成的事」,並呼籲人們關注中國的傳統節日,支持我們自己文化的主導地位。不過這個觀點最終只是曇花一現,沒有引起多少波瀾。

就筆者的認為,其實過不過應該還是看自己的想法而定,思想開拓的年代,約束別人是不對的,但也需要擁有自己的三觀。以及對自己文化認同感。或許就如同上述所說,褪去宗教外衣,自娛自樂可還行,但千萬不能影響到其他人。不知道你覺得中國人該過聖誕節嗎?歡迎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我是中國人不過洋節」,北大清華學生聯名抵制聖誕節,有必要嗎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來臨,大街上各大商場、飯店、賓館擺放起聖誕樹,網絡、報刊、電視、電臺充斥著各種聖誕信息,數以萬計的聖誕賀卡和數以億計的聖誕簡訊滿天飛舞,人們相逢互祝以聖誕快樂。平安夜裡,人們互送平安果。
  • 抵制聖誕節從未停止過!到底該不該過聖誕?
    今天是西方傳統宗教節日聖誕節,相信有不少小夥伴還不了解聖誕由來!在大部分小孩子還活在想像裡,聖誕節不就是聖誕老人駕雪橇在天空行走,然後乘小孩子睡覺偷偷把禮物放在床頭,等孩子醒來就可以收到禮物了。不過這一方面也不用那麼考究了,等孩子長大些就知道,每年的聖誕禮物都是爸爸媽媽準備好的,大部分家長都是希望給小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回憶吧!這幾天不就有網友吵著抵制聖誕節?然後該不該過聖誕節這個話題又火了,當然我本人中立,只是進行雙方的各自的理由進行解析。先說一下,為什麼要的抵制一方!
  • 感恩節來了,中國人過洋節,這個真的可以有!您說呢?
    對于洋節的態度,大家還是有爭論的。有的人認為洋節是西方文化的侵略,是崇洋媚外,一定得抵制。也有的人認為,過洋節大家就圖一樂呵,沒必要上綱上線。小編覺得,中國人過洋節,這個真的可以有!某種意義上講,中國人過洋節,正是中國富有和強大的表現。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
    又到一年聖誕節,商場裡早已經擺上了聖誕樹,各個門店都貼上了各類聖誕活動海報,節日氣氛越來越濃,這時候總會出現一種聲音,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聖誕節是西方傳統節日,是為了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的節日,是「基督彌撒」("Christ's Mass")的縮寫,也是基督教的重要節日,這個節日本身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文化底蘊。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過洋節不再是崇洋媚外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就要來臨,街頭上的各個店鋪都在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與火熱的商業街頭相比,虛擬網絡上的討論也是異常火熱,一場關於「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的話題討論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聖誕節持反對意見的一方認為,聖誕節是西方文化入侵的方式,過聖誕節還是崇洋媚外的表現。
  • 中國人為什麼不能過「洋節」
    某地又發通告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不過「洋節」成為自覺行動,云云。 每年到了12月,都會聽到一些人大聲疾呼,拒絕過「洋節」的聲音,似乎是說得振振有詞。 我是中國人,拒絕過「洋節」,這話,粗看起來,蠻有道理的樣子。是呀,不就是過個節嗎?
  • 「中國人不過洋節」,小學門口標語引熱議,網友:有門學科叫英語
    支持派:這部分人認為過洋節就是圖一樂子,是一件無傷大雅的事情,而且將這些節日引進之後,不僅會讓大家感受到更多的生活儀式感,提升大家的生活熱情,更能製造很多商機,讓大家有了更多的掙錢機會。抵制派:至於抵制洋節的人就認為過洋節完全是崇洋媚外,會導致一些傳統的節日失去色彩,甚至會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將孩子們的認知引向一個錯誤的方向。
  • 北大清華等高校十名博士聯名抵制聖誕節(組圖) - CCTV.com
    北大清華等高校十名博士聯名抵制聖誕節(組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1日 11:11 來源:     來源:新民晚報·新民網 博士們對商家的「聖誕節營銷」提出了批評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周鋒利      北大清華等十博士聯名抵制聖誕節 「抵禦西方文化擴張」
  • 「中國人不過洋節」,小學門口標語引熱議,網友諷刺:有門學科叫英語
    支持派:這部分人認為過洋節就是圖一樂子,是一件無傷大雅的事情,而且將這些節日引進之後,不僅會讓大家感受到更多的生活儀式感,提升大家的生活熱情,更能製造很多商機,讓大家有了更多的掙錢機會。
  • 也說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
    關於聖誕節在中國到底該不該過的爭論一直沒有結束。相當一部分傳統的中國人提出聖誕節是西方的節日,基督徒為了紀念耶穌誕生而產生的節日,我們不是基督徒過什麼聖誕節!1946 年, 北平「沈崇事 件」就發生在聖誕夜。這個節日記載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史,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就不應該過聖誕節。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聖誕節是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侵略,是西方和平演變的一種手段,要堅決抵制過聖誕節。
  • 聖誕節對中國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環球時報》轉載了12月20日發表於北美最大網絡報紙《赫芬頓郵報》的評論《中國人為什麼也熱衷過聖誕節》,提出「對於中國人來說,聖誕節不是『西方的』。相反,它是『國際的』和『現代的』節日,帶有一點點身份地位的氣息,這在要面子的中國可是『最終商品』」。  把中國人熱衷過聖誕節的原因歸結為「身份表達」的需要,雖然說出了部分事實,終究是過於武斷的推論,難免霧裡看花的暗昧。
  • 聖誕節該不該過?外來節日真的需要我們批判和抵制嗎
    每年聖誕節臨近的時候,總會出現一種「聖誕節該不該過」的爭議,把一個平常的節日硬生生地給推上了「拋棄中華傳統」、「崇洋媚外」的道德靶心上!好嘛,喜歡過聖誕的人是喜歡洋節、替別人過他們的節日、不發揚傳統文化、娛樂至死的人,國人就不應該這麼做,這種節日就不應該出現!
  • 買聖誕襪,聖誕樹就是崇洋媚外了嗎?家長應該怎麼給孩子過洋節
    今天是12月24日,是聖誕前夕平安夜。明天就是聖誕節。在西方基督教國家,今天、明天是非常熱鬧的。就像是我們的春節吧!張燈結彩,載歌載舞。在這個節日裡,人們要吃一些應景的食物。如:烤火雞,聖誕蛋糕,薑餅,聖誕燻火腿,聖誕布丁等。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是崇洋媚外還是為了娛樂?這幾點不能忽略
    中國人應不應該過聖誕節,這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話題。有的人認為我們過聖誕節僅僅就是為了娛樂,與文化、信仰無關,只是一种放松的方式。有的人認為中國人過聖誕節就是崇洋媚外,我們有自己的傳統節日,為何要去過洋節?難道外國的月亮就比中國的圓嗎?還有人認為,僅僅是過一個節日,沒必要小題大做,願意過的就過,不願意的就不過,不用糾結太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可以討論一下,我們究竟要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這一現象。
  • 「洋節」這天,到底應該怎麼過?
    來源:微信公眾號「青春山東」(ID:sdgqt2014)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過洋節帶給我們的思考》作者:鄭海鷗、《為傳統節日賦予當代表達》作者:劉陽)、中國教育報(《「贊」或「踩」:大學生過「洋節」該有個反思》作者:藍靜 羅袁璐 吳田芳、《熱衷過「洋節」別丟了自己的「傳家寶」》作者:陳紅梅)、中國社會科學網等。
  • 培訓機構帶孩子過萬聖節被家長怒懟,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
    我們中國的所謂的「鬼節」是中元節,我們中國人過中元節與西方不同。我們對於中元節充滿敬畏之心,這天多數人都選擇白天去墓地去祭祖,以表達對逝者以及祖先的敬畏。萬聖節是西方鬼節,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外國文化在資本追逐利潤的作用下,中國人過西洋節逐漸開始流行起來,並迅速被年輕人接受,並大盛行於本世紀初。其實,中國過洋節不過是商家的促銷噱頭罷了。各個洋節的頭等主題是娛樂、消費,是賺錢。至於這是什麼節,有怎樣的文化內涵並沒有人在意。
  • 我們不過「洋節」
    洋節,主要是指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感恩節等歐美西方國家的節日。這些節日因其特殊的宗教色彩和另類風情,並被摻入一些土洋結合的因素,曾一度受到一些中國人的盲目追捧。部分商家也藉機造勢,營造氣氛,吸引消費者。洋節的社會影響有變大趨勢,甚至變味兒。
  • 這有多不自信,過聖誕就是崇洋媚外,那星期天也應該取消
    又是一年年末時節,各種東西方的節日密集到來,對於過洋節是不是崇洋媚外,討論已有多年,激進者甚至砸場子,痛斥組織者,質問為什麼要過洋節日的事,這種事經常見諸報端和視頻平臺。文化不自信的人,見到啥都怕,過平安夜是崇洋媚外,情人節是崇洋媚外,那怎樣做不是崇洋媚外呢?在他們眼裡,就是過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節日,比如元宵節,重陽節,端午節,臘八,春節等,才不叫崇洋媚外。傳統文化最為明顯的事這幾年漢服熱興起,但是應該看作是傳統文化的一次騷動,而不是復興。
  • 聖誕節是外國人過年嗎?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
    聖誕慶祝習俗在北歐流行後,結合著北半球冬季的聖誕裝飾也出現了。十九世紀初發展至中葉,整個歐洲、美洲開始過起了聖誕節。並衍生出了相應的聖誕文化,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聖誕老人、聖誕卡、聖誕樹等等節日元素。和我們春節一樣,聖誕節前夜千千萬萬的歐美人風塵僕僕地趕回家中團聚。聖誕之夜必不可少的節目是Party或聚會。
  • 這個聖誕節,咱中國人應不應該過?
    正當人們聖誕節過得不亦樂乎時,一場關于洋節的撕x大戰又開始了。不知道從何時起,各大社交平臺颳起了一股抵制潮。其中不乏為吸引人眼球的多年前謠言「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出於種種考慮,全國各大高校、社區也紛紛發布通知,禁止舉辦以「洋節」為主題的活動。聖誕節那麼火,反倒中國的臘八節、元宵節、重陽節無人問津,中國人過中國節不好嗎?但現實並不是喊兩句口號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