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新:美再平衡亞洲戰略不會改變

2021-01-09 環球網

臺灣中評社3月4日文章 原題:美再平衡亞洲戰略不會改變臺灣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陳一新4日在旺報發表文章說,美國國務卿凱瑞日前走訪德國與法國,似乎有點重歐輕亞。海格爾獲國會通過任命後不久即在五角大廈宣誓就職,成為首位出身越戰的美國國防部長。這兩人上任後會如何推動再平衡亞洲戰略,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與北京非零和遊戲

華府外交界指出,凱瑞上任以來從未提再平衡或樞紐亞洲戰略。不過,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李伯特說,海格爾在擔任聯邦參議員期間曾率領參院訪問團出席新加坡香格裡拉對話,顯示他早就參與亞洲再平衡。惟若據此論斷前者無意再平衡,後者才重視再平衡,可能言之過早。

文章說,與歐洲淵源較深的凱瑞,最近在訪問德國首都柏林與法國首都巴黎時,大秀他還不錯的德文和流利的法文。他被認為是美國閣員中「最法國的」,除了會講法語外,立場也很親法。不過身為國務卿,他遲早要面對歐巴馬總統最為關注的再平衡亞洲戰略。

正如李伯特2月27日在華府喬治城大學舉行的「再平衡政策年度評估」研討會上所言,再平衡亞洲政策是歐巴馬總統的策略選擇,而且政府各部門的共識是把這件事列優先任務,因此無論是預算危機、人事變動等,再平衡政策都將以當前的形式繼續運作。也就是說,不管凱瑞喜不喜歡,他都得執行歐巴馬的再平衡亞洲政策。

凱瑞在接受歐巴馬提名後不久即表示,他認為美國不需要在亞洲增兵,顯示他有意修補與中國大陸的關係。過去擔任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期間,他的投票紀錄顯示他多支持美國和中國大陸發展關係。

事實上,歐巴馬在第二任期已經對再平衡亞洲政策進行調整,強調這項政策主要是關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策略。李伯特表示,亞太再平衡策略並非針對中國大陸,也不是與北京的零和遊戲。他指出,美中之間穩固的雙邊關係也是再平衡策略的一環。

文章說,美國主管亞太事務的國務院代理助理國務卿雲恩26日在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檢視亞洲再平衡政策」聽證會表示,這項政策主要是關於美國在亞洲的經濟布局,美國必須參與亞洲經濟成長。不過,他也承認美國高度參與亞太經濟活動的同時,也加強外交和國防連繫。

儘管凱瑞認為美國不需要在亞洲增兵,但是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羅茲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2月22日中午和歐巴馬舉行高峰會前指出,總統會再度承諾維持東北亞強大的軍事布局。羅茲說,美國未來將與日本、韓國及亞洲其它國家,維繫堅強的軍事關係,包括擴大軍演及多項防衛合作計劃。他特別強調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大戰略地位,對全球和美國未來經濟發展都位居關鍵。

除了中東問題之外,凱瑞訪歐的另一主要目的是和德法兩國商談美國與歐盟未來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TTIP)。美歐日三大經濟體結盟之長程目的,將是以自由化與全球化之名,對全球經貿、金融、服務業、市場準入、高科技產業、綠能產業、生化產業、醫療產業、智慧財產商品、農產品的製造業與進出口,制定新的規範、規則與規定。由此觀之,凱瑞訪歐具有將再平衡亞洲策略提升到再平衡全球策略層次的政治意涵。

外交主導權在白宮

海格爾則在宣誓就職後指出,美國無法支配全球,必須與盟邦合作並與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一定要參與全球事務,在盟國之間擔任領導。盟邦對美國極其重要,再強大的國家如美國,都無法單獨行事。

美國外交觀察家認為,歐巴馬是美國外交方向的最主要決策者,重大外交決定的地點是白宮,包括副總統拜登和國家安全會議高層官員才是真正的主角。無論是凱瑞或海格爾,都無法主導美國外交議題。

文章說,看樣子,在歐巴馬與白宮國安會的領導下,凱瑞與海格爾若能在未來4年好好執行再平衡政策的任務,已屬難能可貴。

相關焦點

  • 【南海問題】徐步:美「再平衡戰略」是導致南海緊張重要原因
    然而,自從美國推出所謂亞太再平衡戰略後,南中國海問題就變得越來越突出。2009年以來,美國高官一再發表講話,對中國的政策說三道四,對與中國有爭議的國家明確予以支持,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大肆挑撥離間。可以說,2009年是南中國海形勢變化的分水嶺,美國是南海局勢緊張的最主要推手。我得出這樣的結論,有非常充足的理由。正是2009年希拉蕊?
  • 臺媒:美亞洲再平衡出師不利 問題在於「能力」
    中新網3月11日電 臺灣《聯合報》11日刊載《「亞洲再平衡」是雙面刃》一文,文章指,美國推動再平衡政策,原本是希望維護美國利益,延續其全球超強地位,想不到卻反而暴露其國力衰退導致影響力下滑的事實
  • "亞洲再平衡"要殺回馬槍?坎貝爾:組建10國同盟制衡中國
    親愛的朋友,由於微信更改了推送規則,經常有讀者抱怨錯過文章更新,請點左上角藍字進入「政委燦榮」主頁,再點右上角該職位前所未有,體現了亞洲戰略及中美關係對於美國下一屆政府的重要性。坎貝爾曾幫助歐巴馬政府制定了"重返亞洲"戰略,即後來更名的"亞洲再平衡"。12日,坎貝爾曾撰文強調,美國可以通過利用同盟來反擊中國。具體來說,他建議在七國集團(G7)的基礎上邀請澳大利亞、印度和韓國組建"民主同盟"(D10),重新調整與歐洲和亞洲盟友的關係,並將此視作"未來幾十年制衡中國的唯一機會"。
  • 陳一新:深化對臺交流成溫州新一輪對外開放主攻方向
    圖為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 李晨韻 攝   中新網溫州5月20日電 (記者 江耘 謝盼盼)5月20日,兩岸新媒體發展論壇暨「兩美溫州」採風活動在浙江溫州舉行。   溫州也是大陸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溫州的發展一直吸引了包括臺灣在內的海內外高度關注,本次「兩美溫州」採風活動也顯示溫州發展的最新面貌,回應外界對於溫州的關注。   對於此次多家臺灣媒體負責人的到來,陳一新表示真誠歡迎。同時,這位溫州發展的「領頭雁」也充當起了宣傳大使,向來自大陸和臺灣的媒體人士不遺餘力地介紹起溫州市情。
  • 登「蔡英文穿龍袍」遭綠營圍攻《亞洲周刊》再反擊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張天行 郭芳】明天起,臺灣將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美豬(萊豬)進口。這是民進黨當局不顧朝野和民眾反對強推的結果。蔡英文此舉點燃島內對其獨裁專斷「執政」的不滿。香港《亞洲周刊》以「蔡英文身著龍袍圖」為封面的報導,將揭露綠營「民選獨裁」的本質推向高潮,卻遭綠營網軍攻擊報復。
  • 掃黑除惡不放手,陳一新再部署
    12月25日下午,全國掃黑辦召開掛牌督辦案件第8次新聞發布會,中央政法委秘書長、全國掃黑辦主任陳一新在會上說。陳一新在發布會上直言,下一步將始終保持嚴打高壓態勢,持續提升打擊能力水平,對黑惡勢力違法犯罪露頭就打、窮追猛打,決不讓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死而復生、由小轉大。
  • 陳一新:習近平快手決定「習馬會」 美對蔡英文不放心
    淡江大學教授陳一新在節目中做出點評分析。 鳳凰衛視2015年11月4日《華聞大直播》,以下為文字實錄: 謝亞芳:好,那麼有關這次歷史性的會晤,各界有些什麼樣的觀點,我們可以如何來觀察,在臺北現場請到了淡江大學教授陳一新來為我們分析,陳教授,您好。 陳一新:主持人好,各位觀眾好。
  • 陳一新:新南向終究只是鏡花水月
    臺灣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特約講座教授陳一新8日在臺灣《旺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上個月召集「對外經貿戰略會談」,通過「新南向政策綱領」,表示新南向政策最重要行動準則之一就是促使新南向政策與兩岸關係相輔相成,為兩岸共創雙贏。
  • 陳一新任中央指導組副組長,再回武漢立即開展調研,「群聊記錄...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走進經濟生活裡的一切___導讀:自2018年3月調任中央任職後,陳一新再回湖北。截至2月10日16:30,全國共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40235例。實時追蹤全國各地疫情地圖!這意味著自2018年3月調任中央任職後,陳一新再回湖北。(圖片來源: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公眾號)早年長期任職浙江 推動「溫州模式」現年61歲(1959年9月生)的陳一新是浙江泰順人,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研究員。
  • 大選後美國將在外交上尋求「歐洲再平衡」,這對中美關係有何影響
    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大選後美國外交戰略上的動態對國際關係影響極大。拜登在競選活動中已經明確展示出重回多邊主義的姿態,但他並未提及外交戰略的重點和優先地區是什麼。2009年,歐巴馬政府上臺後明確提出「亞洲再平衡」戰略,筆者認為,從地區重點來說,拜登新政府在外交上將朝著「歐洲再平衡」方向發展。
  • 陳一新:蔡英文矛盾重重 羅賓漢竟財通私庫
    臺灣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陳一新2日在臺灣《旺報》刊文指出,蔡英文人格特質矛盾種種,兩岸議題、「拿十八趴又罵十八趴」皆是表現。近來民眾密切關注「宇昌案」,被美媒稱作「羅賓漢」的蔡英文,究竟是劫富濟貧還是財通私庫? 文章摘編如下: 蔡英文總是在兩岸議題上說不清楚,講不明白。
  • 韓國加快輕型航母研發建造 專家:保持對日本的戰略平衡
    「輕型航母」計劃會對亞洲局勢造成哪些影響?針對上述問題,人民網專訪了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高級顧問徐光裕。徐光裕表示,按照目前國際上的慣例,通常輕型航母的滿載排水量在三萬噸以下,與中型及重型航空母艦相比排水量較小,中型航母的滿載排水量在三萬噸至六萬噸,而重型航母可達七萬噸至十萬噸。另一個區別是艦載機數量的不同。輕型航母空間較小,載機量在二十架左右,大型航母最多可達一百架以上。
  • 亞洲龍的經世哲學:智美共生,力求極致之平衡
    (圖:《寰宇全圖》) 值得一提的是該亞洲數字藝術展是與一汽豐田品牌的跨界合作,有一件"特殊展品"——亞洲龍同樣體現著智慧與美學相融共生,在矛盾中又能探索出極致平衡。 力求平衡,雙極設計之美 在哲學意義上,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在亞洲龍智美相融的背後還蘊藏著研發團隊的打破常規、大膽突破的精神,這一點在亞洲龍"雙極設計"的外觀上就有所體現。首先由於豐田TNGA架構賦能,使得亞洲龍整車的重心有所降低,這樣一來視覺效果上,亞洲龍便顯得更低更寬。溜背的車身設計使得線條更加流暢,穩重中又不失優雅。
  • 仕途5年5變 前任升省長 專職改革的中央官員補位-陳一新 中央政策...
    前任升省長 專職改革的中央官員補位  上調中央一年多後,陳一新又重回地方。  1月3日下午,武漢市召開領導幹部大會,宣布了武漢市委主要領導任職的決定:中央批准,陳一新同志任湖北省委委員、常委、副書記和武漢市委書記。  2015年12月1日,陳一新卸任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赴京履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
  • H&D英語精讀專欄(一) 外交事務援引美國智庫報告 再論亞洲再平衡戰略(上)
    H&D英語精讀專欄(一)外交事務援引美國智庫報告再論亞洲再平衡戰略Making Good on the Rebalance to Asia標題的意思就是,奧總啊,既然咱提出來了亞洲再平衡戰略,這戰略得成才行啊,你可千萬別放空槍啊。Make good on,聽起來就像是口語化的表達。我們可以查一查詞典。
  • 美國實現「亞太再平衡」需保持中東相對穩定
    關注中東,不放鬆美國總統和國務卿連番訪中東,世界開始熱議,歐巴馬2.0時代,美國的中東政策會有何改變。對此,《泰晤士報》分析稱:「歐巴馬及克裡的中東之行折射出美國中東戰略的輪廓:在中東地區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均勢格局,從而使美國在中東的困境中脫身。」「拋棄」中東,不現實其實,美國從未離開中東,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拋棄」中東。
  • 美國新亞太戰略輪廓初現 重點發展支點國家關係
    由此可見,這次亞洲之行無疑會凸顯中美關係的重心地位。當然,最為外界關注的無疑是始終沒有明確定調的川普政府亞太戰略。「此次訪問的一個重要背景,是川普此前至少在口頭上顛覆了歐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在安全領域不再那麼強調同盟關係,甚至和盟友發生很多矛盾,在經濟領域決絕地退出TPP,重新回歸『美國優先』。
  • 《戰略遠見:美國與全球權力危機》:布熱津斯基的戰略謀局
    對此前一直處於權力中心的美國來說,這一改變又意味著什麼呢?顯然,這一危機將對美國的利益、一些瀕危國家的生存、應對核擴散和氣候變化的共同努力,以及更廣泛而言的地緣政治穩定構成長期挑戰。本書認為,在危機時期,美國可以並且理應積極介入並起到領航作用。但要做到這一點,它必須解決其國內問題,制訂能夠回應其不同地區利益的戰略。
  • 陳一新「督戰」武漢應收盡收:寧要「病床等人」,不能「病人等床」
    2月12日,中央指導組副組長、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在武漢市督導疫情防控工作並召開碰頭會,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2月10日在北京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專題研究武漢市病床籌集工作。會上,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對當日重點情況進行了通報。陳一新說,今後,要建立每日碰頭會制度,堅持開短會、講短話,把重點放在協調解決問題和抓落實上。
  • 兵韜志略|美印太司令部首次聯演結束,推動「印太戰略」實施
    美國在不斷深入實施「印太戰略」的過程中,其關注領域將由原來的太平洋往西逐漸延伸到印度洋,可以預測,未來美印日三國肯定會進一步加強防務合作,特別是加強在戰術、裝備和情報上的互通機制,從而形成擴散輻射效應,吸引更多地區國家與美國建立「特殊關係」,極有可能將現有的美印日三國合作拓展成為美印日澳新五國防務合作機制,使得美國原本的「輻輳」式同盟關係轉變為亞洲版本的「小北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