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常跟媽媽說狠話,《遊戲力》:孩子的話越狠,越需要大人

2020-12-14 IF枕邊育兒

經歷過的父母都知道,娃好像都有這麼一個喜歡「放狠話」的階段。當孩子在心情差或不如意時,會突然說出來類似:「我打死你」「狗屎」「臭屁」等不好的話,甚至會加上手部的動作,以增加他話語的強烈感。

朋友曉雲說,自己和兒子的關係很緊張,孩子最近養成了一個不好的習慣——特別喜歡罵人。在和姥姥玩遊戲輸了的時候,竟然氣急敗壞的衝著姥姥說:「姥姥,你滾!」。

一旁的曉雲聽到後,沒按捺住心中的怒火,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但在這之後,孩子罵人的習慣,卻愈演愈烈。你打你的,我罵我的,這件事讓母子倆的關係陷入了惡性循環

其實在3-5歲寶寶的生活中,這樣的狀況時有發生,爸爸媽媽們也是為此苦惱不已。一向乖巧的孩子怎麼會如此沒有禮貌?不禁懷疑,是家中教養出了問題?孩子到底從啥時候開始學「壞」了呢?原來,是「詛咒敏感期」到了

什麼是「詛咒敏感期」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寫道:兒童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話有時候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或者像一把劍一樣能刺傷別人,詛咒的敏感於是到來了。

孩子發現了語言的力量,便開始沒輕沒重、快樂地使用。大人很怕兒童使用詛咒詞彙,一聽到就反應強烈,會像曉雲那樣,採取過激的方式來禁止孩子說。但是在孩子眼中,成人反應越強烈,兒童越喜歡說這樣的話。以此來表示自己的情緒和使用暴力語言的權利。

說狠話、髒話,是每一個孩子語言發展的必經階段。如果我們把它看成是洪水猛獸,嚴格禁止,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我們越禁止,孩子越喜歡。難道不是嗎?我們小時候不也是如此?

如何陪娃順利渡過這個階段

《遊戲力》中說:作為大人,要學會翻譯孩子的「語言」,看到行為背後的情緒和需要。孩子的話越狠,恰恰說明他越需要我們。

孩子罵人說狠話,一般有兩個目的,一是試探家長的態度;二是發洩自己的情緒。例如上文中曉雲的例子,孩子正是從她的惱怒態度裡,找到了自己運用語言的樂趣,他會頻繁使用,目的是引起父母的關注;而跟姥姥的對話,他只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家長要關注的不是孩子罵人的話語,而是是孩子罵人的原因,他們是基於什麼原因說了這些話?

1、嘗試引導孩子的情緒發洩

如果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放狠話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有情緒,但是每次都通過放狠話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樣是不對的。我們要把幫助孩子通過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讓娃讀讀關於「情緒管理」的繪本,比如要煮一鍋「生氣湯」。同時爸爸媽媽也要檢查自己是否有用「負面語言」發洩情緒的情況。

2、屢教不改,適當懲罰

經過循循善誘後,孩子依然沒有改變,對於孩子重複性錯誤,家長需要作出適當的批評和管教。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最佳管教期是0到6歲,孩子年齡越小,教育效果越好。

如果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我們就要加以適當的懲罰,比如取消去遊樂園的安排,減少看動畫片的時間等等,當然這些懲罰都要事先和孩子約定好

3、不要暴力解決問題,家長要注意方式方法

耶魯大學的保羅·布盧姆博士說:「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一句髒話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特殊意義。他們以後才會逐漸了解到這些話犯了禁忌。」

當孩子放狠話時,我們可以制止,但不是以粗暴的方式,需要講究技巧。我們要觀察並理解孩子狠話背後的情緒。

有位朋友小俊,和媽媽之間一直都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就是因為小時候「放狠話」,被媽媽的一次懲罰,給他留下很深的心理陰影。

媽媽帶他一起去遊樂園玩,但到了遊樂園關門歇業的時間,小俊卻還沒玩盡興,媽媽只好拖著他往外走。小俊哭喊著:「媽媽,我想再玩一會兒」。媽媽卻說遊樂場要關門了,我們得趕緊走。拗不過媽媽,小俊最後氣急敗壞地說,「我要把你扔到馬路中央,讓汽車撞死。」

而媽媽拖著小俊就往馬路中間走。雖然已記不清後來的事情,但當時那種刻骨銘心的恐懼,小俊一直沒忘記過,以至很少單獨跟媽媽出門。

上圖是《媽媽是超人3》中的一個片段,在嗯哼放狠話後,霍思燕轉變思路,沒有直接去爭辯,反而是跟他解釋:「因為媽媽今天要帶3個孩子,其實有點緊張,有點焦慮,所以才說話聲音大了。」很多時候,孩子放狠話,是因為自己內心委屈有情緒,而我們家長如果能看到他背後的「委屈」,一切也就沒那麼難了。

錯誤的引導方式,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人生軌跡。他只是處在詛咒敏感期,而我們家長,除了要理解,還得正確引導,注意方式方法。

枕邊育兒寄語:

孩子的詛咒敏感期是階段性的,家長大可不必如臨大敵。只要我們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相信這個敏感期也會順順利利地度過。你家孩子有沒有過說「狠話」的階段呢?你是怎麼處理的?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

孩子頻頻說「髒話」,及時「淨化」語言環境,對其成長的幫助很大

當孩子說狠話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影響他以後的人生軌跡

孩子說話心直口快是「實誠」還是「缺心眼」?把握分寸感很重要

相關焦點

  • 「臭媽媽,我打死你」,孩子說狠話,父母怎麼辦
    表姐尷尬又滿臉無奈地說,最近強強開始說髒話、狠話,天天把「臭媽媽、壞媽媽、打你、打死你……」掛嘴上,越制止越來勁。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如果你也因為寶寶跟你說狠話、髒話而懷疑人生的話,那麼恭喜你,你正在經歷鼎鼎大名的「Horrible3」!
  • 孩子說狠話時你的反應很重要
    孩子為什麼會說「狠話」孩子到3歲左右有了學習語言的能力,於是開始研究各種語言的使用方法。他們會慢慢發現一些「狠話」、「髒話」具有一定的力量。只要自己說出口,父母就會很生氣。你越制止,他們越要說。孩子在一天一天長大,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可能會不同步,很多狠話說出來,只是為了讓父母能多關注他們的內心。其實,父母們在聽到孩子的狠話時,應該感到高興,這說明孩子的心理發展又前進了一步。
  • 當孩子說髒話、狠話時,你會怎麼做?最好的處理辦法父母別錯過
    心理學上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4歲前的孩子說狠話,只是孩子語言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目的是因為這些話會讓大人更敏感,也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心理學家表示,這件事情本身很正常,但若父母處理的方法錯誤,可能就很糟糕了。作為父母,一定要意識到,處理這種事情時,某種程度上,你越是禁止,孩子就越是反抗,反而就越會不停地說。
  • 脾氣上來,孩子認錯也不行,打不夠不算完,然而孩子越打越調皮
    "女兒怕爸爸,爸爸打得狠,每次犯錯打不夠不算完。就算女兒知道錯了,也要繼續打。爸爸的脾氣太暴躁,脾氣上來沒完沒了,女兒都被打皮,越來越調皮。有一次,爸爸打狠了,女兒從家裡跑出去,不回家,我跟女兒溝通好長時間才肯回家。因為這事,我跟孩子的爸爸溝通過多次,女孩子不能總打,要講道理,但爸爸還是控制不住,你說怎麼辦呢?
  • 大人越忙孩子越添亂?原來孩子需要的是……
    被影響了思路、打斷了溝通的我,氣急敗壞地衝著兒子大吼:媽媽越忙你越搗亂啊!你到底想幹嘛?為人父母,類似的場景也許你也很熟悉吧?孩子總是有這種本事,他們敏銳地捕捉到大人最不方便的時候,開始興風作浪、作妖搗亂,令平日裡平和寬厚的老父老母,胸中如萬馬奔騰,呼嘯而過,恨不得直接上手,把熊孩子揍一頓。等等,深呼吸,先讓自己冷靜5秒鐘。動手之前,我們不妨先想一想,孩子為什麼這麼做?
  • 孩子突然「放狠話」?這樣做可讓孩子變回乖寶寶
    1歲以後的孩子,開始會講越來越多的話,當發現一個詞語個一個外物能契合上時,他會對此進行重複配對。比如我家裡的小侄女,會重複的叫:"奶奶"。對於孩子的呼喊,大人都會回應一聲。於是,孩子在"奶奶。哎。"這一叫一答中享受著語言帶來的樂趣,從此更會經常性的玩這個有趣的遊戲。孩子放狠話、說髒話也同樣是這樣的道理。
  • 「媽媽壞蛋,我殺了你」,孩子開始說狠話,巧妙回應解決根本問題
    孩子說狠話很常見,特別是對媽媽說狠話。只能說,這些小傢伙實在是聰明,誰對他們好,他們越敢向誰發火。不過,孩子說狠話是在壓力、無助下的一種反擊。正因為無助,才要通過看起來很「狠」的話,顯示自己的強勢。就像朋友的孩子,說出要打要殺的話,也只是在表達憤怒而已。
  • 當孩子說髒話、狠話,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會經歷一個「詛咒敏感期」,也被叫做「髒話敏感期」,他們會不分場合地說一些「髒話」,還有一些像「打死你」、「去死」之類的攻擊性語言,並且大人越是制止,孩子越喜歡使用。為了發洩情緒有的孩子說髒話大人聽了覺得哭笑不得,但有的孩子說狠話,往往就有點傷家長的心。其實孩子說狠話,只是用過分的語言來跟家長發洩內心情緒,簡單來說,他只是用這種方式表達對你的不滿。
  • 青春期的孩子敢對媽媽說狠話,女兒打電話來說,媽媽我要打你屁股
    女兒說話一如既往地溫溫柔柔,可要打我屁股的說法讓我心裡一驚,女兒以前可從來不敢對我說這樣的狠話,女兒長大了,義無反顧地進入了要掙脫媽媽懷抱的青春期,開始敢跟媽媽叫板了。我忙不迭地說:「好的,好的,我馬上打卡。」緊接著我發現各種青春期的特徵都在女兒身上表現出來了。1、情緒不穩定。好端端地一個人在房間看書,突然說心裡總是有一股不高興排解不開。
  • 孩子愛說狠話,是不是心理陰暗?心理學家的解釋讓人長見識了
    當時,我也震驚了,孩子的心思真的難以捉摸,瞬間讓我聯繫起來最近偶有發生的孩子傷害大人的事件,感覺孩子有了這樣的思想很恐怖。而很令我意外的是,有一天樂樂也跟我說過同樣的話,因為我惹他生氣,就對著我說:「我要把你殺死。」當時整個人的情緒都是崩潰的。而直到我有幸看到了有關孩子敏感期的書籍,才明白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原來是詛咒敏感期在作怪。
  • 孩子天天「屎尿屁」「打死你」掛嘴上,越管他越起勁!怎麼破?
    「你是一個壞媽媽、臭媽媽……」幾曾何時乖巧的小天使,突然就變成了滿口髒話、狠話的小惡魔,不僅在家裡飆髒話、放狠話,把家裡的每個人涮一遍,和小朋友們在一起也是這樣。而且你越是管著他不讓他這麼說,他反而說得越起勁。
  • 為什麼有時候你越安慰孩子,孩子越生氣?
    哈嘍,大家好,我是傑語媽媽,今天成了給大家分享一個育兒知識,為什麼有時候你越安慰孩子越生氣呢。下次注意就好了,孩子更生氣了,能把試卷撕了,孩子比賽沒有取得名次,很失望,我們安慰孩子沒關係,別灰心,繼續努力,結果孩子哭得更兇了,為什麼我們越安慰孩子的氣性反而更大呢,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為什麼生氣。
  • 孩子說狠話時,父母的回應很重要
    你家孩子說過狠話嗎?前兩天遇到一位寶媽,就遇到了這個問題。這位媽媽的女兒3歲多,前幾天到睡覺的時間了,可還是還是想要接著玩遊戲,媽媽不答應,抱著孩子回臥室。結果孩子卻使勁拍著媽媽的手:「臭媽媽,我不喜歡你,討厭死了!」聽到孩子這樣說,這位媽媽真的非常非常的難過,甚至覺得她「狼心狗肺」,自己辛辛苦苦每天照顧她,卻得到了她的一句「討厭」。
  • 讓孩子越玩越聰明的親子遊戲,國外父母都和孩子玩「上癮」了
    文|海小嘮孩子慢慢長大,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之後,父母就可以開始和孩子玩親子遊戲了,其實親子遊戲有很多,父母不需要拘泥在以前的那些給孩子做搞怪表情包和捉迷藏上面。這些讓孩子越玩越聰明的親子遊戲,國外父母都和孩子玩「上癮」了,今天海小嘮就推薦給大家看一下。
  • 有的孩子越長越好看,而有的孩子卻越長越「殘」,不用說也要知道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長相上不能太醜,女孩子要漂亮,男孩子要帥氣,畢竟現在這個社會,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看臉的,說長相對一個人不重要,那是不可能的。從出生,到慢慢長大,孩子的臉部輪廓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有的孩子越長越好看,有的卻是越長越醜。
  • 你越吼,孩子越差勁!這麼做,比你吼一千句都有用
    我家那小子拿我說話當放屁,說急了就跟我嗆,有時候真是把我氣得半死,我覺得他才是爹。很多爸爸媽媽都覺得,孩子越大越難管!說白點,就是:「要想說出的話有力量,就別嘮叨」。為什麼再刺兒頭的孩子,到了部隊裡都服服帖帖?因為部隊教官的指令乾脆堅決,從不拖泥帶水。越是冗長、繁瑣的指令,越沒有執行力。
  • 遊戲力=遊戲?父母需要了解一下「遊戲力」,才能和孩子「玩起來」
    01父母需要了解一下"遊戲力"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兒童遊戲治療師勞倫斯帶·科恩最早提出了"遊戲力",他說:"遊戲是同孩子交流的頻道此時我們可以運用"遊戲力"來打開腦洞,以此來為孩子講故事,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寶貝,水果蔬菜被摘下來之後如果不放在冰箱裡是活不了多久的,你這樣總去開冰箱的話,那些放在冰箱裡的蔬菜水果就會傷心難過,我們不要總開冰箱了好不好?"或者直接為孩子講解其中的原理,滿足他們的好奇,這兩種方法是不是都要比責罵來的效果更好呢?
  • 認真陪孩子玩的父母,會讓孩子「越玩越優秀」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玩對了」遊戲,還可以讓你的孩子「越玩越優秀」?最近,我發現了一本超實用的書——《陪孩子玩的100種遊戲》, 書中以戲劇學校裡訓練演員的系統學習方法為基礎,結合孩子的成長和認知發展特點,總結出了適合3—12歲孩子的100種遊戲,簡直就是一本專門寫給「不會玩遊戲」家長的「實用寶典」。
  • 「綠色性格」的孩子,是大人眼裡懂事的孩子,可越懂事越讓人心疼
    綠色性格的孩子即使感到了委屈和難過,他們也很少主動表達,往往把心事放在心裡,慢慢消化,因為遇到的事情有大有小,所以內化的過程有時也會比較長。對於孩子來說,不一定能處理好這些事情所帶來的心理上的壓力,他們需要大人察覺到,並幫助其找到釋放負面感受的「排氣孔」。
  • 為什麼孩子越長越大,跟家人說話卻越來越少
    時常能聽到家長在抱怨,自家孩子越長越大,跟家人說話卻越來越少。有時候大人問一句「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還行、挺好的」,就再也沒了下文。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挺聽話的,但其實他內心裡有自己的小九九,就是不跟家長說。而長期這樣子的話導致的問題,將會在孩子青春期時一下子爆發出來,讓人想改都來不及了。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和孩子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