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風,吹動古老的帆,向東駛入蔚藍的大海,
百年的雪,覆蓋顛簸的路,向西走向青綠的草原。
「一帶一路」已深入人心,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吸引了全社會共鳴與關注。千年之前,古人把絲綢和茶葉遠銷到了海外,把先進的文明和技術傳播到了沿線各國。行走在博物館裡,一起探尋古人是如何成就這一壯舉的呢?
河北 張家口
河北 定州
滄海漫漫,齊魯幽燕。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求長生不死,霸業永繼,便派方士徐福去往東海的三神山探尋仙草靈藥,徐福受命於饒安監築千童城,徵募數千童男女及百工武士,籌備數年,先後兩次出海探尋...
滄州 千童鎮
「人間百味鹹打底」海豐鎮因鹽而生,因瓷器而繁榮。海豐鎮的鹽通過大運河運往全國,而全國瓷器則通過海豐港口,遠銷東南亞各國,依託渤海灣獨特的地理優勢,這裡也成為了古海上貿易之路的北起點之一。
滄州 黃驊
塞月秋風似流光,駝鈴大漠叮咚響。如果將歷史的時針撥回十九世紀,俯瞰我國北方,你會看到幾十萬頭駱駝在遼闊的草原上奔走,在渺無人煙的大漠上蕩起屢屢塵煙。張庫大道,茶葉之道,亦是一條傳播華夏文明的文化大道。
浩瀚大海,萬裡縱寬乘風破浪,絲綢古道,大漠駝鈴搖蕩千年。行走在博物館間,穿越千年的光陰,追蹤古老絲路的財經密碼,在歷史與現代的更迭中,在社會與經濟的交織裡,展望一帶一路的復興,見證東方大國的智慧。
編導札記】
談及一帶一路,總覺得跟河北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又不知具體聯繫在哪兒,初涉選題,毫無頭緒,翻閱了很多書籍,一次次被絲綢之路上發生的傳奇故事震撼,儘管如此,仍覺不盡興。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走的博物館」行走行走,走起來,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精彩。所以,出發!
工匠四方來,器成天下走
行走的第一站,首先選擇了黃驊港,心想著擁抱了大海,或許就能茅塞頓開。然而過了港口,又縱深了十幾公裡,已然到達了導航的盡頭,卻仍然沒見到心目中的那一抹蔚藍。直到升起了無人機,才在遙控屏幕中看到了那片汪洋大海。雖然冬日的港口沒有往日的船來船往,顯得略有蕭瑟,但通過那整齊有序的貨櫃,仍然可以看出,這裡依然是華北地區重要的集散港口。
都說「古有海豐鎮,今有黃驊港」,黃驊港的前世,大概就是以製鹽和瓷器著稱的海豐鎮了。昔日的海豐鎮因鹽而興,因瓷器而繁榮。聰明的古人因地制宜,靠海吃海,在將鹽運往全國各地的同時,也不忘順道兒帶回來各地的瓷器,倒是像極了現在的「順風車,不跑空」。通過海運,古人將精美的瓷器遠銷日韓等國。在博物館中,也看到了來自全國各大窯口的瓷器,南方造型精緻,北方外形質樸;南方窯口多器物擺件,北方窯口多鍋碗瓢盆。不由得心生感嘆:原來北方人的實在,從那時就是這樣的啊!
譬如雲中鳥,一去無蹤跡
在拍攝走訪的過程中,來到了滄州鹽山縣的千童鎮,了解到了當地一個很有意思的風俗,名曰「信子節」,每逢六十年一甲子,便會在千童鎮當地舉行一場盛大的慶典活動,選拔適齡的童男女,衣著古裝,綁在15、6米高長杆支撐的微型舞臺上表演,登高望遠,以及懷念和召喚東渡的親人。
那麼,他們召喚的是誰?東渡的又是誰呢?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好評如潮,可謂賺夠了觀眾們的眼球,年輕的秦王意氣風發,滅六國一統天下,俘獲萬千少女心。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始皇末年,為求霸業永築,他執迷於長生不老,曾多次遣方士入海求仙。徐福,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奉命於饒安邑徵召童男女,於郛堤城進行集結,在丱兮集中培訓。徐福曾先後五次東渡入海,帶走了數千童男女與百工巧匠,終「得平原廣譯,止王不來」,秦始皇至死也沒盼來他的長生不老藥,病死在了沙丘宮,而「丱兮城」一名,也是由孩童頭髮上的兩個「抓髻」而來,父母希望他們平安健康長大,可那些東渡的童男童女,卻再也沒有回到過家鄉,從此與親人骨肉分離。漢高祖劉邦於高祖五年,設置千童縣,以此來紀念徐福東渡這一轟動朝野的事件。巧合的是如今在日本多地也流行著一種「氏子節」的風俗,供奉徐福雕像,把他尊為豐收神、農耕神。由此可見,徐福雖然沒有為秦始皇求得仙藥,但是卻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作出了一份獨特的貢獻。
絲綢茶葉萃,商賈行旅偕
以前對張家口的印象就是那條聞名遐邇的草原天路和張北音樂節,有幸參與過兩次,也的確被塞外的美景和熱鬧的氛圍所深深折服,這次拍攝的最後一站,便來到了這裡。仔細了解,發現原來張家口不僅有美麗的景色,也有厚重的人文歷史--張庫大道。
大境門作為張家口的標誌性建築,幾百年來依然佇立在這裡,人們來到廣場前與之合影,感嘆「大好河山」四個大字是多麼的恢弘有力,孰不知在他的背後,也飽含了一段滄桑的歷史。
作為四大雄關之一,居庸關、山海關、嘉峪關都是以關為名,關意味著其主要為軍事職能,而大境門以門命名,門為門戶,有著開門做生意的含義,所以即便是閉關鎖國的清朝,也依然保留著這樣一個通商口供商人們做生意。在張庫大道博物館的展櫃中,發現了兩塊茶磚,靜靜地躺在那裡,磚體上還戳蓋著老茶號的鋼印。據趙館長介紹,茶磚是當地口商的後代捐贈給館裡的,當年他們的祖先就是沿著這條張庫大道,把中國的茶葉,遠銷到了蒙古及俄國。十一月的張家口北風凜冽,氣溫低達零下十幾度,風颳在臉上猶如刀割一般,想想當年的先輩們不分嚴寒酷暑,日繼一日地行走在草原戈壁上,運送著他們的貨物,履行著他們的職責。那時沒有現在的飛機鐵路,郵包快遞,就連一封小小的信件,可能也要專人專門花上十天八天才能送達,駱駝一年尚有一季哺乳,可商人卻是全年無休,奔波在這條茶馬古道上,多麼壯觀,又多麼的艱辛!
聊起張庫大道的往事,劉振瑛老館長必然是那位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年事已高的他本不想在熒幕前過多露臉,想把機會更多地留給年輕人,但話匣子一經打開,便再難收住了。館內的文物展品,大多來自張老的個人收藏,可搜集這些文物的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有一個屬於它的故事。提起那一段在烏蘭巴託的往事,劉老顯得十分興奮,初到蒙古的他,循著張庫大道採風,卻在偶然間聽到了熟悉的陽原話,那是一位隨著祖輩來到烏蘭巴託經商的大娘。初來時,還是個未嫁的姑娘,而今已成為了孩子的奶奶,臨別前,大娘送了他一個恰克圖壺作為留念。獨在異鄉為異客,在陌生的土地上聽到一句熟悉的鄉音,那種感覺是多麼的親切。仿佛時光倒流回了那個年代,各地商賈來來往往,有故去的,埋骨塞外做故鄉;也會有離開的,客居他鄉望故鄉。
採訪從下午開始,不知不覺就到了天黑,結束時甚至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真想再點上兩個菜,備上一壺馬奶酒,和張老再來個徹夜長談,再聆聽幾個精彩的好故事。
「作為一個老張家口人,我熱愛這片土地,熱愛我的家鄉,個人能力雖然有限,但能盡力給子孫後代留下點什麼,這一輩子,也算值得了。」張老說的雲淡風輕,而聽在一旁,有人卻悄悄溼了眼眶。
通過航拍俯瞰整個張庫大道,對比著當年的老照片,駱駝、馬幫、趕馬人,就這樣鮮活的映入眼帘,山坡上的俄商墓依舊靜靜地立在那裡,像一位安詳的老人,凝望著對面的駱駝馬幫,芸芸眾生。他在叮囑,也在祝福。車馬依舊,南來北往,有人走了,卻有人永久的留在了這裡,見證這條古道的雨雪風霜,前世今生。
時代的變遷,雖然古道所承載的貿易功能早已被公鐵路網所代替,但這一路厚重的人文歷史和動人故事,卻會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來源:河北衛視
編輯:張辰
編審:張國權
往期精彩回顧
冀網同心 「群」賢畢至——優秀群主展示交流活動舉辦「冀信2020」網絡安全技能競賽決賽入圍名單公布原標題:《《行走的博物館》之 「千載長風沐西東」,一起踏上觸摸祖先足跡的路!》
閱讀原文